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枝循环水平与急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溶栓效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赵静 刘永刚 +4 位作者 常文龙 刘洋 邢晓明 张超 王宁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闭塞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分析侧枝循环水平与溶栓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结果...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闭塞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分析侧枝循环水平与溶栓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结果分为再通组和未通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小板、血脂等)以及侧枝循环水平。结果比较再通组tan评分情况显著优于未通组,≥2分者显著高于未通组(χ2=14.088,P <0.01);两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和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5、5.209,P <0.05);两组患者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t=2.185、2.304,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再通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未通组(t=2.472、2.012、2.107,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NIHSS评分、LDL-C水平为溶栓效果的危险因素(OR=17.842、1.841、3.977,P <0.01),tan评分≥2分为保护因素(OR=0.048,P <0.01)。tan评分≥2分的患者与tan评分<2分患者的mRS评分间有统计学意义(Z=3.278,P <0.01),其中,tan评分≥2分的患者MRS评分0~2分的比例显著高于tan评分<2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4,P <0.01)。结论侧枝循环水平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溶栓效果相关,tan评分可用来预测溶栓再通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侧枝循环 大脑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曦 常文龙 韩梦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3期428-429,共2页
维生素B12缺乏可以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现阶段,临床上判定维生素B12缺乏主要依靠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本院检测维生素B12水平的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竞争法,但这种方法在某种情况下不能检测出维生素B12的正常水平。本文所报道的病例即为临... 维生素B12缺乏可以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现阶段,临床上判定维生素B12缺乏主要依靠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本院检测维生素B12水平的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竞争法,但这种方法在某种情况下不能检测出维生素B12的正常水平。本文所报道的病例即为临床骨髓及外周血形态学显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而血清维生素B12检测水平正常。导致维生素B12检测水平假性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因子抗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因子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竞争法 维生素B12 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赵静 刘永刚 +4 位作者 常文龙 刘洋 邢晓明 张超 王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M1CAO患者均于发病1周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确诊,根据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无代偿组、单纯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单纯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PDGF、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住院当天及15d时M1CAO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M1CAO患者出院后90d的预后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血清PDGF、IGF-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1CA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无代偿组比较,单纯ACA代偿组、单纯PCA代偿组、ACA+PCA代偿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依次升高,NIHSS评分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1CAO患者血清PDGF水平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高PDGF、IG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是M1CAO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糖尿病是M1C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1CAO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明显降低,二者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及良好预后有关,是M1C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临床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赵静 常文龙 刘永刚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11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判断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入住我院的3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不同病期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判断缺血半暗带治疗时间窗对早期脑梗死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入住我院的35例早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不同病期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1-容积比(1-VR)及表面弥散系数(ADC);并在病灶的中心及周边各取直径为5 m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区与边缘区,测定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上述值的变化.结果 病侧DCavg值随脑梗死演变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0.398 ±0.014)、逐渐回升(0.426 ±0.071)、假正常化升高的趋势(0.448 ±0.042);在超急性期FA(0.418 ±0.033)、RA(0.401 ±0.028)、1-VR(0.392 ±0.047),明显升高,以后呈不可复性减低的趋势(0.352 ±0.056)、(0.348 ±0.039)、(0.359 ±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值在超急性期(0.354 ±0.051)×10-3mm2/s与急性期(0.368 ±0.046)×10-3mm2/s明显减低,在亚急性期(0.388 ±0.022)×10-3mm2/s逐渐恢复到与健侧几乎同一水平.DCavg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403±0.056、0.419±0.022)与边缘区(0.431±0.031、0.458±0.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ADC值超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16±0.054)×10-3 mm2/s与边缘区(0.371±0.040)×10-3mm2/s;急性期病灶中心区(0.327±0.036)×10-3mm2/s与边缘区(0.373±0.030)×10-3mm2/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0),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FA(0.451±0.026、0.502 ±0.02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梗死灶的FA、DCavg、RA、1-VR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早期推断出缺血半暗带,为治疗争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系数 缺血半暗带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静 常文龙 +3 位作者 许云鹤 赵小妹 邢震宇 刘永刚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9期925-928,共4页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30名健康对照组行DTT检查,进行CST三维重建,了解CST受损情况,同时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月的ADL进行相关评分,从而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作DTT成像,健康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研究组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根据CST受累程度,1级9例、2级20例、3级11例.DTT所示CST的损伤程度与治疗后2个月ADL评分呈负相关(r=-0.914,P<0.05).结论 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作为早期判断运动功能受损和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皮质脊髓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