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赵忠宝 李婧 +5 位作者 刘小丹 柏祥 刘昊野 徐晓娜 耿世刚 鲁少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可以明确森林生态服务对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认识。基于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数据,借助3S技术与IUEMS核算平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北省森林... 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可以明确森林生态服务对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认识。基于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数据,借助3S技术与IUEMS核算平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及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为4.62×10^(11)元;不同功能类别的价值大小为涵养水源>洪水调蓄>固碳释氧>森林康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产品供给>净化大气>防风固沙。2)不同林分类型和龄组生态产品价值大小为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未成林>疏林和中龄林>幼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过成熟林。3)森林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呈现为东北部燕山生态涵养区>西部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中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农业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4)单因子解释力q值大小为降水>高程>坡度>温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土壤全N>土壤有机质>夜间灯光指数,双因子交互作用q值最高的为降水∩温度(0.76),表明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空间分布主导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基于碳汇交易的河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忠宝 耿世刚 +1 位作者 李克国 刘增强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6,共7页
森林碳汇在“碳中和”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基于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目标尽快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基于森林碳汇交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将森林碳汇价值完整纳入森林... 森林碳汇在“碳中和”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基于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目标尽快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基于森林碳汇交易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将森林碳汇价值完整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体系,建立有效、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森林碳汇交易与生态效益补偿为主线,论述了森林碳汇作为生态效益补偿依据的可行性,分析了河北省森林碳汇交易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碳汇交易的河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河北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为河北省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生态效益补偿 机制 碳中和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实践进展与优化对策研究
3
作者 赵忠宝 李婧 +2 位作者 陈玉新 赵志坡 耿世刚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5-51,共7页
在梳理国内外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基本概念和补偿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森林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并以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现状、进展,发现存在现行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未客观反映森林生态服务价... 在梳理国内外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基本概念和补偿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森林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并以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现状、进展,发现存在现行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未客观反映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补偿主体单一与补偿标准较低等问题,从建立反映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分类补偿制度与动态调整机制、拓宽补偿渠道与提高补偿标准、完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法规、加强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技术支撑研究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河北省森林生态保护补偿的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保护补偿 实践进展 问题 思路与对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生物角度揭示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4
作者 候婷婷 于德水 +2 位作者 何鑫 张烨 孟利强 《土壤科学》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微生物是SOC周转的动力,是全球变暖影响SOC储量与化学特性的关键媒介。气候变暖导致大部分农田和森林的有机碳储量下降,但草原的有机碳含量升高,这可能与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固定之间的权衡有关。气温的升高和与之相伴的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增强,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增加,这些外源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稳定碳源,可直接提高微生物的呼吸活性,真菌在土壤微生物中的比例降低,而细菌所占的比例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储存产生不利影响。植物功能群(BFGs)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释放,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碳矿化速率。在评估农业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响应时,不仅要考虑微生物多样性,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多角度入手,深入认识气候–微生物-SOC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土壤碳汇效应,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nction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excessiv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mainly CO₂, has led to continuous global warming. Microorganisms ar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 turnover and the key medium through which global warming affects SOC reserv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Climate warming has caused a decline in the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of most farmlands and forests, but an increase in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grasslands.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dissimilatory decomposition and assimilatory fixation of organic carbon by microorganisms.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CO₂ concentration, is conducive to plant growth, enhancing plant photosynthesis and increasing the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into the soil. Under the action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exogenous organic carb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stable carbon sources, which can directly boost the respiratory activity of microorganisms. The proportion of fungi in soil microorganisms decreases while that of bacteria rises, having an adverse effect on soil carbon pool storag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BFGs) promote the release of the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 and increase the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When evaluating the response of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oecosystems (EMF),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not only microbial diversity but also their interaction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dicting changes in ecosystem function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imate, microorganisms, and SOC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t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oil carbon sink effe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change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olicy bases for achiev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暖 CO2浓度 植物功能群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合成生态学角度提高酿酒酵母产2,3-丁二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鑫博 颜挺威 +4 位作者 张文 任焱鑫 裴芳艺 康杰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132-138,共7页
2,3-丁二醇(2,3-Butanediol,2,3-BD)在化工、医药以及航天等多领域用途广泛,其被称为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为了解决2,3-BD需求量巨大且石油紧缺的问题,在分析酿酒酵母生产2,3-BD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工程微生物群... 2,3-丁二醇(2,3-Butanediol,2,3-BD)在化工、医药以及航天等多领域用途广泛,其被称为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为了解决2,3-BD需求量巨大且石油紧缺的问题,在分析酿酒酵母生产2,3-BD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工程微生物群体构建策略,以期利用酿酒酵母和伴生菌株共培养生产2,3-BD。同时本文也从合成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了合成生态学在恢复生态、医疗以及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并提出利用合成生态学理论促使酿酒酵母生产2,3-BD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态学 酿酒酵母 2 3-丁二醇 共培养 工程微生物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宇 翁晓虹 +3 位作者 宋瑜 何鑫 曾宪楠 隋心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9期137-145,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全球现状和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2—2022年间发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利用VOS viewer软件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发文量、国... 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全球现状和热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2—2022年间发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利用VOS viewer软件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发文量、国家、核心作者、研究结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美国和中国是该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地质勘探局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类群整理明确研究热点为“Benefit”、“Soil”、“China”、和“Marsh”,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十分紧密的学术联系,也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的多样性。本研究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态势和未来研究热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若干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曹晓凡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3年第4期27-29,共3页
近年来,生态环境立法活动极其活跃。与此同时,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等也变动较大。本文着眼于提高环境法执行效率,为达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行政强制措... 近年来,生态环境立法活动极其活跃。与此同时,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等也变动较大。本文着眼于提高环境法执行效率,为达到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行政强制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的衔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的衔接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法”衔接 实体 程序 强制措施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魏斯氏菌P2胞外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丹 赵守祺 +2 位作者 王烁 陈曦 杜仁鹏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以乳酸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confusa)P2为出发菌株,通过去菌体、去蛋白、乙醇沉淀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从发酵液中获得纯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并以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 以乳酸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W.confusa)P2为出发菌株,通过去菌体、去蛋白、乙醇沉淀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步骤从发酵液中获得纯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并以巨噬细胞RAW264.7为模型,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中性红实验和细胞因子试剂盒探究W.confusa P2 EPS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W.confusa P2 EPS可以显著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释放NO的能力,并在生物量水平上提高巨噬细胞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细胞因子的含量,但不能提高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因子的含量,说明W.confusa P2 EPS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W.confusa P2 EPS的构效关系研究和免疫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魏斯氏菌 胞外多糖 RAW264.7 增殖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娄菲 左怿平 +6 位作者 李萌 代鑫萌 王健 韩金玲 吴舒 李向岭 段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3-1064,共12页
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探索糯玉米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的最佳配施比例,为河北省鲜食糯玉米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21和2022年设置田间试验,以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探索糯玉米生产中有机肥与化肥的最佳配施比例,为河北省鲜食糯玉米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21和2022年设置田间试验,以糯玉米品种斯达糯4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T1)、常量化肥氮(T2)、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T3)、有机肥替代40%化肥氮(T4)、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T5)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T6)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2处理相比,T3、T4和T5处理提高了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分别增加3.08%、13.61%、3.20%;T3~T6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降低,T3、T4和T5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与T2处理相比,T3~T5处理提高了糯玉米外观和品尝品质评分,其中T4处理总评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增加了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改善了籽粒质构特性,籽粒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增加,内聚性降低。综上所述,在总施氮量为180 kg hm^(–2)条件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比例为总施氮量40%时可以实现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有机肥 产量 氮效率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HDL-03胞外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渤森 曹慧莹 +5 位作者 齐心彤 于连升 杨义 葛菁萍 宋刚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14-21,共8页
为提高乳酸菌胞外多糖(EPS)产量,促进其开发及应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HDL-03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提高EPS产量。结果表明,L.plantarum HDL-03的最佳产EPS发酵条件为:蔗糖... 为提高乳酸菌胞外多糖(EPS)产量,促进其开发及应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HDL-03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提高EPS产量。结果表明,L.plantarum HDL-03的最佳产EPS发酵条件为:蔗糖70 g/L、蛋白胨6 g/L、牛肉膏8 g/L、酵母浸粉7 g/L、乙酸钠1 g/L、硫酸镁0.3 g/L、磷酸氢二钾1 g/L、柠檬酸铵3 g/L、初始pH 6.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20 r/min、接种量3%,优化后L.plantarum HDL-03的EPS终产量为80.0 g/L,相比于优化前的EPS产量提高了2.3倍。本研究提高了乳酸菌EPS的产量,有助于其分离纯化及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胞外多糖 单因素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类抗生素胁迫下土壤细菌菌群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浩 蔡柏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8-1034,共7页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目前是世界上使用量第二大的抗生素,但是,因其不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大部分TCs随着排泄物进入到环境中。TCs已在全球生态系统的绝大多数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出来,尤...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目前是世界上使用量第二大的抗生素,但是,因其不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大部分TCs随着排泄物进入到环境中。TCs已在全球生态系统的绝大多数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出来,尤其是将残留有TCs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中,或者使用残留TCs的废水灌溉农田时,TCs会在农田土壤中长期累积,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TCs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繁殖,当其作为污染物进入土壤中,将会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度、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阐释了土壤细菌菌群对TCs污染的响应机制,重点从土壤细菌菌群的生物量、多样性、优势菌群以及酶活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TCs污染引起土壤细菌菌群变化方面研究的不足以及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类抗生素 土壤污染 细菌菌群 细菌多样性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片球菌J1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文娜 于连升 +2 位作者 王烁 赵丹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143-151,共9页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能够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其通常具有改善乳制品的风味,抗癌、抗氧化和益生特性等功能。然而LAB EPS的产量较低,限制了EPS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为了提高EPS的产量,...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能够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其通常具有改善乳制品的风味,抗癌、抗氧化和益生特性等功能。然而LAB EPS的产量较低,限制了EPS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为了提高EPS的产量,促进其商品化发展,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优化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J1发酵产EPS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菌株在70 g/L蔗糖、14 g/L牛肉膏、3.5 g/L柠檬酸铵、4 g/L无水乙酸钠、4.00%接种量、培养温度35℃、pH 5.5和160 r/min摇床转速条件下,EPS产量最高,为(72.66±0.02)g/L。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显著提高了P.acidilactici J1的EPS产量,是优化前的4.76倍,为乳酸菌EPS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片球菌 胞外多糖 单因素试验 发酵条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种及催芽处理对明日叶种子萌发的影响
13
作者 周泽妍 宗树斌 +1 位作者 谭海霞 田兴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开发前景广阔的食药两用蔬菜.然而由于土壤及温湿度条件等因素限制,明日叶种子出苗率低,制约明日叶的栽培生产.以山东新产的绿茎明日叶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水温浸种及不同浓度KNO_(3)、植... 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开发前景广阔的食药两用蔬菜.然而由于土壤及温湿度条件等因素限制,明日叶种子出苗率低,制约明日叶的栽培生产.以山东新产的绿茎明日叶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水温浸种及不同浓度KNO_(3)、植物激素、强氧化剂的外源添加,研究了提高种子的萌发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温水(55℃)浸种、KNO_(3)溶液、植物激素、强氧化剂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种子萌发.与清水浸种相比,在KNO_(3)溶液处理组中,750 mg·L^(-1)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3.82%和59.56%(p<0.05),为组内最高;在植物激素处理组中,100 mg·L^(-1)GA_(3)溶液处理发芽率最高,达到81.19%(p<0.05);在强氧化剂处理组中,500 mg·L^(-1)KMnO4溶液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4.92%和46.03%(p<0.05),为组内最高.在这三种外源添加处理条件下,750 mg·L^(-1)KNO_(3)溶液处理的幼苗下胚轴长1.08cm,根长2.09 cm;100 mg·L^(-1)GA_(3)溶液处理的幼苗下胚轴长2.41 cm,根长2.01 cm;500 mg·L^(-1)KMnO4溶液处理的幼苗下胚轴长度1.21 cm,根长1.63 cm.综合比较发现,100 mg·L^(-1)GA_(3)溶液处理条件下明日叶种子发芽率高,且植株幼苗的根长及下胚轴长度也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明日叶种植及同类种子繁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日叶 温水浸种 植物激素 强氧化剂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环境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杨义 赵守祺 +2 位作者 葛菁萍 宋刚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66-74,共9页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胞外多糖 构效关系 生物修复 环境保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添加VB_(12)对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谢3-羟基丙酸的影响
15
作者 敖国旭 田甜 +1 位作者 葛菁萍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85-93,共9页
为了探究外源添加维生素B12(Vitamin B12,VB_(12))对Klebsiella 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利用甘油还原途径生产3-羟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3-HP)的影响以及摸索VB_(12)对K.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 为了探究外源添加维生素B12(Vitamin B12,VB_(12))对Klebsiella 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利用甘油还原途径生产3-羟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3-HP)的影响以及摸索VB_(12)对K.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的阈值上限,将不同浓度(0.01、0.02、0.03、0.04、0.05 g/L)的VB_(12)添加到K.pneumoniae HD79及K.pneumoniae HD79-T的发酵培养基中,利用HPLC检测其底物消耗及产物产生情况、qRT-PCR检测还原途径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以及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VB_(12)对K.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的阈值为0.01 g/L和0.03 g/L。与未添加VB_(12)相比,菌株K.pneumoniae HD79和K.pneumoniae HD79-T的3-HP产量分别提高了24.39%,8.86%;醛脱氢酶基因puuC表达量分别提高了2.49倍和1.68倍;ALDH、GDHt和PDOR的酶活力分别提高了50.24%、40.36%和18.29%,及30.49%、37.84%和13.56%。说明通过外源添加辅酶因子VB_(12)对肺炎克雷伯氏菌高产3-HP是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_(12) 肺炎克雷伯氏菌 3-羟基丙酸 醛脱氢酶基因puuC 甘油脱水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4-1的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作用和稳定性探究
16
作者 郭宇豪 刘绍波 +1 位作者 葛菁萍 平文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7-123,共7页
旨在挖掘盐碱地菌种资源并对其抑菌功能进行检测。以自行分离的放线菌4-1为候选菌株,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属地位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 旨在挖掘盐碱地菌种资源并对其抑菌功能进行检测。以自行分离的放线菌4-1为候选菌株,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属地位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菌株4-1与紫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puniceus)最为相似,同源性高达99.93%,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二者亲缘关系最为相近;菌株4-1发酵液的抑菌谱比较广泛,对病原性细菌(6株)和病原性真菌(5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酸碱、热、紫外线对发酵液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当温度高于90℃或pH<4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下降。该菌种资源的获得及功能评价,为进一步扩大根际促生细菌种类及应用奠定了菌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紫赤链霉菌 菌株鉴定 抑菌作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葡聚糖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石贺 于连升 +3 位作者 齐心彤 钱志刚 阚连宝 杜仁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1,共8页
葡聚糖蔗糖酶(Glucansucrase)(EC.2.4.5.1)是一类α-转糖苷酶(Glucosyltransferase),主要由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乳酸菌产生。葡聚糖蔗糖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具有多样性,是生物... 葡聚糖蔗糖酶(Glucansucrase)(EC.2.4.5.1)是一类α-转糖苷酶(Glucosyltransferase),主要由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乳酸菌产生。葡聚糖蔗糖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具有多样性,是生物合成胞外多糖的一种重要工具酶。本文主要综述了乳酸菌葡聚糖蔗糖酶的来源、分类、结构、反应机制,以及介绍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对酶产量的影响,重点阐述葡聚糖蔗糖酶的优化方法、分离纯化过程及酶学性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葡聚糖蔗糖酶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蔗糖酶 结构 催化机理 优化 分离纯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蔗糖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8
作者 虞宁馨 于连升 +2 位作者 齐心彤 葛菁萍 杜仁鹏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44-552,共9页
葡聚糖蔗糖酶是一种糖苷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可以催化蔗糖合成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由于葡聚糖蔗糖酶来源和催化中心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所以其合成的EPS的结构和性质存在差异。解析GTF的结构和催化机制是探究... 葡聚糖蔗糖酶是一种糖苷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可以催化蔗糖合成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由于葡聚糖蔗糖酶来源和催化中心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所以其合成的EPS的结构和性质存在差异。解析GTF的结构和催化机制是探究EPS生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n.mesenteroides)GtfA蛋白序列进行结构和性质分析。结果表明,GtfA属于GH70家族,是一种位于细胞外的亲水蛋白,存在跨膜区,含有19个开放阅读框和7个保守区域,与Ln.mesenteroides CBA3607 Gtf相似性为100%。该蛋白具有一般葡聚糖蔗糖酶的“桶”状结构,其活性口袋能够与蔗糖紧密结合,催化蔗糖合成EPS。本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探究葡聚糖蔗糖酶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膜明串珠菌 葡聚糖蔗糖酶 生物信息 结构预测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uC基因过表达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发酵甘油生产3-HP的影响
19
作者 涂绣军 田甜 葛菁萍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为获得高产3-羟基丙烯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3-HP)的基因重组菌,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eumoniae)HD79中克隆乙醛脱氢酶基因puuC,进行同源过表达,探究其对K.pneumoniae HD79甘油还原途径中乙醛脱氢酶(Aldehy... 为获得高产3-羟基丙烯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3-HP)的基因重组菌,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eumoniae)HD79中克隆乙醛脱氢酶基因puuC,进行同源过表达,探究其对K.pneumoniae HD79甘油还原途径中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活性与3-HP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同源过表达puuC的重组菌株K.pneumoniae HD79-T,过表达puuC基因后提高了K.pneumoniae HD79的3-HP生产能力。K.pneumoniae HD79-T的3-HP最高产量为(2.05±0.03)g·L^(-1),比K.pneumoniae HD79((1.47±0.02)g·L^(-1))提高了39.46%。K.pneumoniae HD79-T中puuC基因、甘油脱水酶基因(dhaB)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dhaT)的相对表达量较K.pneumoniae HD79分别提高94.35、1.72和1.35倍。K.pneumoniae HD79-T中ALDH、甘油脱水酶(Glycerol dehydratase,GDHt)和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1,3-propanediol oxidoreductase,1,3-PDOR)的酶活性相比,K.pneumoniae HD79分别提高了27.40%、18.85%和5.10%。本研究构建的K.pneumoniae HD79-T提高了甘油还原途径关键酶ALDH的酶活性,是高效利用甘油发酵生产3-HP的前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氏菌 3-羟基丙酸 乙醛脱氢酶 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矿质元素运输研究进展
20
作者 宋振宇 蔡柏岩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7-133,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绝大多数维管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AMF通过调节土壤孔隙度及招募细菌而间接改善植物所在生境,优化土壤营养水平,同时改变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参与植物的众多代...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绝大多数维管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AMF通过调节土壤孔隙度及招募细菌而间接改善植物所在生境,优化土壤营养水平,同时改变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参与植物的众多代谢过程,促进共生植物的生长发育。AMF为植物提供了一条根系难以到达土壤中获取养分的重要菌根途径。本文主要对近几年AMF菌根途径运输矿质营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了AMF菌丝分泌物招募细菌及运输无机矿物的机理,进一步分析了菌根共生体介导土壤矿质元素转化的过程,最后提出了未来菌根途径运输矿质元素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菌根途径 矿质营养运输 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