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链条式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秀霞 朱玉欣 +3 位作者 张欣 尹欣欣 张聪聪 杨培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3期3678-3680,共3页
目的探讨对肿瘤科患者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链条式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 目的探讨对肿瘤科患者施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链条式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媒体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2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状况的改善情况、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后、SAS评分(41. 35±1. 67)低于对照组(53. 98±1. 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27,P <0. 05);并发症发生率(8. 93%)与对照组(17. 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47,P <0. 05);护理满意度(96. 43%)高于对照组(89.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 54,P <0. 05)。结论对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施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lcentral catheter PICC) 肿瘤患者 链条式的综合性护理 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尹欣欣 胡小艳 +4 位作者 朱玉欣 王红磊 张欣 张汝攒 高静芳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20期3185-3188,共4页
目的探讨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留置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使用10ml0.9%氯化钠溶液封管),B组(使用浓度为10U/m... 目的探讨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留置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使用10ml0.9%氯化钠溶液封管),B组(使用浓度为1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和C组(使用浓度为5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每组60例。记录3组患者PICC堵管率和血栓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再通后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分别为6.67%、5%、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P>0.05),3组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6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P>0.05),治疗前及再通后,3组患者血清中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7,P>0.05)。结论应用0.9%氯化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对置入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封管,对导管堵塞和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无明显差别,对凝血功能也无明显不良影响,暂支持INS指南上规定的PICC封管液的肝素浓度范围:0~10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肝素封管 导管堵塞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对预防PICC异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秀霞 朱玉欣 +3 位作者 张欣 尹欣欣 褚翠玲 刘富德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915-1917,192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腔内心电图两种定位法对预防PICC异位的效果观察,以期发现PICC置管更优化的定位方法。方法收集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置入PICC的临床病历共计553例,超声组281例和腔内心电图组271例,比较2组PICC导管到位率、... 目的通过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腔内心电图两种定位法对预防PICC异位的效果观察,以期发现PICC置管更优化的定位方法。方法收集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置入PICC的临床病历共计553例,超声组281例和腔内心电图组271例,比较2组PICC导管到位率、两种导管过程异位及最终异位以及两种定位方法对导管异位敏感性对比。结果 2组导管最终到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P=0.078);2组置管过程中过程异位与最终异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0 P=0.252);两种定位方法对导管异位敏感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71 P=0.043)。结论超声探头探查导管和腔内心电图定位方法都能发现一部分导管的异位,置管过程中利用超声结合心电图定位方法是预防过程异位的最佳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胸片定位方法,两种定位方法结合对降低导管最终异位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PICC置管 过程异位 最终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改良固定方法保护特殊皮肤损伤患者皮肤再损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尹欣欣 朱玉欣 张欣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422-1425,1429,共5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管后改良固定方法减少特殊皮肤病患者皮肤再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住院因疾病治疗需要留置PICC同时伴有特殊皮肤损伤患者60例,采用历史对照回顾性方法分析不同固定方法出现皮肤...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植入中心静脉管后改良固定方法减少特殊皮肤病患者皮肤再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住院因疾病治疗需要留置PICC同时伴有特殊皮肤损伤患者60例,采用历史对照回顾性方法分析不同固定方法出现皮肤再损伤的情况。常规固定方法为纱布加纱布绷带固定导管;改良固定,方法1为采用碘伏浸透无菌无纺布纱布覆盖皮肤创面,上覆盖干燥无菌纱布,再用纱布绷带交叉固定;改良固定方法2为改用干燥的无菌无纺布纱布覆盖在皮肤上,导管固定在纱布上再用裁剪后的透明贴膜,外加纱布绷带交叉缠绕固定。结果观察组皮肤再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痊愈率为81.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导管外移、感染、堵管和血栓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渗血渗液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导管固定方法取材方便,不增加患者费用,固定牢固,不易脱管,经临床观察效果很好,值得临床推广,也可用于PICC相关严重皮肤过敏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皮肤病患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固定方法 皮肤再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安召伟 张楠 +2 位作者 赵亚红 窦珊珊 张凯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072-1074,1078,共4页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初治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放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单放组单纯...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初治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放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单放组单纯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RR)显著高于单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放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66%、29%和38%、1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个月和11个月(χ^2=4.21,P<0.05),有效率分别为64%和32%(χ^2=5.22,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同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胰腺癌,有助于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且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轻,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有价值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放射治疗 局部晚期胰腺癌 局部控制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位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