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亮 孟静 +2 位作者 杨超 郭贝贝 魏亚茹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评估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在治疗重叠综合征(OS)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性。方法:选取在医院睡眠呼吸监测诊疗中心诊疗的120例OS患者,根据治疗中呼吸机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 目的:评估呼吸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在治疗重叠综合征(OS)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性。方法:选取在医院睡眠呼吸监测诊疗中心诊疗的120例OS患者,根据治疗中呼吸机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BiPAP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CPAP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记录两组正压通气时间、转为气管插管通气的比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_2)指标、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与FVC的比率(FEV1/FVC)指标,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总睡眠时间及最低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转为气管插管通气治疗的患者5例(占7.1%),对照组10例(占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8,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8,t=3.16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最低氧饱和度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t=2.137,t=8.085;P<0.05);观察组的PaO_2及SaO_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6,t=1.998,t=2.215;P<0.05);两组FVC、FEV1及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8,t=2.339,t=2.196;P<0.05)。结论:OS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BiPAP模式和CPAP模式均能较好的改善肺功能及夜间睡眠质量,提升肺通气相关指标,但BiPAP模式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有助于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等指标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重叠综合征(OS) 呼吸衰竭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贺向红 张新 +4 位作者 李毅 鲍洁 倪为波 商焕霞 席素雅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8期925-92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与双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与双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iPA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HFNC治疗。比较两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①治疗前、治疗2h、治疗24h,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降幅均大于对照组(P<0.05),不同治疗方案心率、呼吸频率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②治疗前、治疗2h、治疗24h,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酸碱值、动脉血氧分压均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各个时间点增幅大于对照组(P<0.05),不同治疗方案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治疗前后两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HFNC与BiPAP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均有效,其中HFNC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Ⅰ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双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达非尼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亮 杨超 +2 位作者 李玉静 郭贝贝 孟静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目的:评价莫达非尼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COPD合并OSAS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52例),对... 目的:评价莫达非尼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3例COPD合并OSAS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Bi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莫达非尼。记录两组正压通气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呼吸暂停指数(AHI)、总睡眠时间、最低氧饱和度和Epworth睡眠量表(ES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HI、总睡眠时间、最低氧饱和度及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对照组)=21.187,t=6.155,t=7.648,t=29.947;t_(观察组)=22.380,t=7.931,t=8.168,t=37.593;P<0.05),观察组患者总睡眠时间及E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5,t=14.232;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4周与治疗前相比,PaO_(2)有显著升高,Pa CO_(2)则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对照组=29.947,F=36.147;F_(观察组)=27.533,F=34.580;P<0.05),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4周的FVC、FEV1及FEV1/FVC通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F对照组=16.506,F=40.570,F=59.220;F_(观察组)=19.680,F=43.962,F=61.728;P<0.05),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2%(10/52)和7.3%(3/41),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OPD合并OSAS患者,呼吸机BiPAP模式可显著改善肺功能及肺通气相关指标,莫达非尼能提升睡眠质量,减轻白天的嗜睡症状,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莫达非尼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5
4
作者 鲍洁 乔庆哲 +1 位作者 吕培 贺向红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1705-17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标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和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标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HFNC法氧疗,对照组采用NIPPV法氧疗。治疗前、治疗24h后,评估两组氧合指数(OI)及呼吸功能[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率(RR)、呼吸频率(HR)、平均动脉压(MAP)]、舒适度[视觉数字评分法(VNS)],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插管率)。结果:治疗24h后,两组OI、PaO_(2)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PaCO_(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两组RR、HR、MAP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4h后,两组舒适度VNS得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插管率、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FNC能为哮喘伴1型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呼吸支持,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1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危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振生 平芬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734-737,共4页
大气污染可以分为悬浮颗粒物污染、气体污染和气味污染。根据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悬浮颗粒物又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粗悬浮颗粒物、细悬浮颗粒物、超细悬浮颗粒物,在地球大气成分组成中细悬浮颗粒物(PM2.5)含量很少,但细颗粒物... 大气污染可以分为悬浮颗粒物污染、气体污染和气味污染。根据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大小,悬浮颗粒物又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粗悬浮颗粒物、细悬浮颗粒物、超细悬浮颗粒物,在地球大气成分组成中细悬浮颗粒物(PM2.5)含量很少,但细颗粒物却与能见度和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图1)。空气中的细悬浮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虽然粒径小,但是其表面积大,携带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悬浮颗粒物(PM2.5)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6
作者 贺向红 池毅 +3 位作者 郭立娟 王红景 商焕霞 席素雅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设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氧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HFNC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HFNC组采用HFNC...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设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氧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HFNC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HFNC组采用HFNC设备进行氧疗,常规组给予鼻导管供氧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估患者舒适度,采用Borg疲劳量表评估患者疲劳程度。结果:治疗后HFNC组和常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FNC组=27.609,t=55.676,t=34.185;t常规组=16.436,t=21.922,t=11.360;P<0.05);HFNC组对PaO_(2)、PaCO_(2)和SpO_(2)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t=12.778,t=28.209,t=34.742;P<0.01);HFN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0%(χ^(2)=6.260,P<0.05)。治疗后HFNC组和常规组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比值(FVC)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FNC组=16.767,t=25.784,t=16.041;t常规组=7.895,t=5.349,t=8.944;P<0.05);HFNC组FEV1、FVC及PEF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t=4.335,t=10.592,t=8.751;P<0.01)。治疗后HFNC组和常规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疲劳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FNC组=104.510,t=19.176;t常规组=49.789,t=5.918;P<0.05),HFNC组对舒适度、疲劳程度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t=46.006,t=10.989;P<0.01)。治疗后1个月内,HFNC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t=23.425,t=16.613,t=32.218;P<0.01)。结论:HFNC氧疗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伴I型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症状,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提高患者肺功能及舒适程度,减少复发次数及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Ⅰ型呼吸衰竭 比较效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气道正压联合压力滴定技术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伴呼吸衰竭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孟静 申改玲 +2 位作者 季建蕊 郭贝贝 王亮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联合压力滴定技术在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BiPAP治疗的102例OHS伴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压... 目的:探讨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联合压力滴定技术在治疗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BiPAP治疗的102例OHS伴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压力滴定技术确定通气压力,对照组采用公式计算确定通气压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中氢离子浓度指数(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分析多导睡眠监测指标变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总睡眠时间、微觉醒指数、夜间最低氧饱和度(SaO_(2))]及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Epworth嗜睡评分(ESS)和睡眠呼吸暂停生活质量指数(SAQLI)评分改善情况。结果:经BiPAP通气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睡眠时间、AHI、微觉醒指数和SaO_(2)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3.067,t=66.034,t=35.676,t=10.071;t_(对照组)=12.156,t=63.692,t=31.815,t=7.793;P<0.05),观察组在总睡眠时间和微觉醒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4,t=19.487;P<0.05)。两组PaCO_(2)和TCPCO_(2)较前有显著降低,PaO_(2)则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观察组)=17.509,t=9.957,t=23.641;t_(对照组)=14.973,t=7.016,t=20.975;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TCPCO_(2)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3,P<0.0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两组ESS评分均逐步降低,而SAQLI评分则均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观察组)=125.690,F=27.285;F_(对照组)=113.793,F=22.401;P<0.05);至1个月时,观察组ESS评分、SAQL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t=2.743;P<0.05)。结论:BiPAP模式是治疗OHS伴呼吸衰竭的有效通气方案,压力滴定技术可更好的降低夜间CO_(2)分压,在改善睡眠质量及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 压力滴定技术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体重指数 多导睡眠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秦立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6期190-192,196,共4页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胸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将其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60...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省胸科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将其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影响程度[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身体健康[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评估]、体重指数(BMI)、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GRQ、GHQ-12评分、BMI、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GRQ、GHQ-12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两组患者BMI、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SGRQ、GHQ-12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MI、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延续护理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康复治疗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媛媛 宫硕康 +2 位作者 张新 赵子军 池菲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治疗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治疗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呼吸康复治疗,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DE指数评分、炎性因子[白介素8(IL-8)、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免疫细胞(CD4^(+)、CD8^(+)、CD4^(+)/CD8^(+))水平、无创呼吸机使用情况、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ODE评分、IL-8、APN及TNF-α水平、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ODE评分、IL-8、APN、TNF-α、CD8^(+)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APN、CD4^(+)、CD4^(+)/CD8^(+)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占比、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康复治疗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对促进AECOPD患者病情康复、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康复治疗 乙酰半胱氨酸 AECOPD 肺功能 炎性因子 急性加重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分子标志物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红景 王彩彩 +6 位作者 唐茜 李振生 白子娜 李星虹 王钧 张乐天 贺向红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9期94-97,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分子标志物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病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根据胸腔穿刺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29例)和恶性组(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 目的:分析探讨基于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分子标志物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0例病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根据胸腔穿刺结果将其分为良性组(29例)和恶性组(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等分子标志物检测诊断和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诊断。比较两组胸腔积液患者分子标志物CA125、SCC-Ag、CYRA21-1、ProGRP及CEA水平变化,分析分子标志物水平诊断及其与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诊断良恶性细胞的价值。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评价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诊断、分子标志物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恶性组患者CA125、SCC-Ag、CYRA21-1、ProGRP及CE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t=7.526,t=11.650,t=23.047,t=292.680,t=34.801;P<0.05)。恶性组中分子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66.67%、82.75%和76.00%;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诊断分别为80.95%、89.66%和86.00%;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分子标志物诊断分别为90.48%、93.10%和92.00%。分子标志物、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和两者联合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28,0.859和0.947。结论:现场细胞学内科胸腔镜联合分子标志物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较高一致性,对不明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细胞学 内科胸腔镜 分子标志物 胸腔积液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外延伸护理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用无创呼吸机使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媛 李江涛 +2 位作者 张树倩 梁丽蕊 张敏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1期58-59,62,共3页
【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护理对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患者家用无创呼吸机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OS住院患者,院后均居家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院外延伸护理对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患者家用无创呼吸机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OS住院患者,院后均居家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健康宣教,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院外延伸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重(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FVC)]、多导睡眠监测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睡眠期最低血氧饱和度和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并统计两组院后1年的再住院率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QOL-BREF)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多导睡眠监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再住院率(5.33%)低于对照组(16.00%),QOL-BREF量表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居家使用无创呼吸机的OS患者开展院外延伸护理,能帮助改善肺功能,纠正睡眠呼吸紊乱和机体缺氧状况,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综合征 无创呼吸机 院外延伸护理 肺功能 多导睡眠监测 再住院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异烟肼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勇 张焕 +4 位作者 安贺娟 郭燕 赵伟 刘荣 李振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4期514-518,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异烟肼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异烟肼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予0.3 g/d异烟肼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予0.5 g/d异烟肼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评估患者肺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7.8±1.4)L/s比(6.3±1.2)L/s、(1.48±0.28)L比(1.15±0.23)L](均P<0.05)。治疗后,2组血清CD+3、CD+4、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CD+8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异烟肼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不同,增加异烟肼剂量至0.5 g/d能够提升疗效,促进肺结核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异烟肼 肺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肼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冯彦景 殷智晔 +3 位作者 李艳君 王显雷 侯永华 于丽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目的观察结核药物异烟肼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按病例对照研究分组,分为单纯初治非耐药肺结核(simple initial treatment of non 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TB)组、... 目的观察结核药物异烟肼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按病例对照研究分组,分为单纯初治非耐药肺结核(simple initial treatment of non 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TB)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ype 2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初治非耐药肺结核(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ombined with initial treatment of non-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DPNTB)组,每组39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合适的降糖方案,血糖控制均达标。肺结核病例均为初治继发性非耐药肺结核,均采用一线标准化强化治疗方案HRZE即:异烟肼(Isoniazid,H)0.3 g/次,1次/d;利福平(Rifampicin,R)0.45 g/次,1次/d;吡嗪酰胺(Pyrazinamide,Z)0.5 g/次,3次/d;乙胺丁醇(Ethambutol,E)0.75 g/次,1次/d,均口服,疗程2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下肢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后,TB组和DPNTB组下肢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慢于治疗前,DPNTB组下肢腓浅神经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慢于TB组和D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间下肢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股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烟肼可导致肺结核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异烟肼使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肺结核患者,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更慢。异烟肼而对下肢运动神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 异烟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COPD患者治疗前后Th17/Treg免疫平衡、FeNO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星虹 李振生 +2 位作者 龙雪娟 张乐天 唐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h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治疗前后Th17/Treg免疫平衡、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h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治疗前后Th17/Treg免疫平衡、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AECOPD患者126例,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并使用一氧化氮测定仪检测FeNO水平,采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n response syndrome,SIRS)评分进行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17cells,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水平,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FeNO水平、SIRS评分、Th17/Treg水平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AECOPD患者FEV1%、FEV1/FVC、Th17、Th17/Tre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FeNO、血清Treg水平、SI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126例AECOPD患者治疗3个月后存活94例(74.60%);死亡32例(25.40%)。存活组FEV1%、FEV1/FVC、Treg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FeNO、Th17、Th17/Treg及SIRS评分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FEV1%、FEV1/FVC、Treg是AECOP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FeNO、Th17、Th17/Treg、SIRS评分是AECOPD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AECOPD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提高,Th17/Treg、FeNO降低,肺功能、Th17/Treg免疫平衡、FeNO水平对AECOPD患者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Th17细胞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立静 张树倩 +1 位作者 王亮 孟静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分析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效果。方法通过盲法、便利抽样、对照原则回顾性研究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三科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接诊的10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COPD患者,... 目的分析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效果。方法通过盲法、便利抽样、对照原则回顾性研究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三科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接诊的10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COP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奥达特罗吸入喷雾剂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动脉血气指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1年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48/50)比78.0%(39/50)](P=0.007)。观察组治疗2、4、6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均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mMR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观察组1年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2.0%(1/50)比16.0%(8/50)](P=0.036)。结论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噻托溴铵奥达特罗吸入喷雾剂在改善支气管扩张症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氧状态方面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再入院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VASP、ANGPTL4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树媛 王爽 +2 位作者 侯鹏 纪俊雨 赵宇明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23-826,831,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联合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检...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联合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血清VASP、ANGPTL4以及二者与血管内超声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VASP、ANGPTL4联合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易损斑块组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VASP、ANGPTL4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ASP与ANGPTL4水平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SP、ANGPTL4是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VASP、ANGPTL4、斑块负荷、重构指数联合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vs VASP=2.568、Z联合vs ANGPTL4=2.735、Z联合vs斑块负荷=2.638、Z联合vs重构指数=2.710,P均<0.05)。结论血清VASP、ANGPTL4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血清VASP、ANGPTL4联合血管内超声可以提高对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冠心病 斑块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润肺汤联合黄芪注射液对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及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冯秀莉 曹延伦 +3 位作者 任欣欣 崔丹 王建梅 李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0期1423-1426,1430,共5页
目的研究益气润肺汤联合黄芪注射液对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及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80例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化期化疗6个月及巩固期化疗12个... 目的研究益气润肺汤联合黄芪注射液对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及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80例耐多药性肺结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化期化疗6个月及巩固期化疗12个月。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润肺汤,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连续使用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E、补体C3、C4,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25^+和自然杀伤细胞(NK),痰菌转阴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NK升高,CD25^+和CD4^+/CD8^+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CD3^+、CD4^+、CD8^+、NK升高(P<0.05),CD25^+和CD4^+/CD8^+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gA、IgE降低(P<0.05),C3、C4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IgA、IgE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C3、C4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期结束后,两组痰菌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减少(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耐药肺结核患者采用益气润肺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痰菌阴转率,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益气润肺汤 耐药 黄芪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RNA、TB-DNA联合检测在痰菌阴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振生 李德新 +2 位作者 李春霞 郭玉会 李幸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7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痰结核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PCR法和痰结核菌核糖核酸(TB-RNA)恒温扩增法联合检测在痰菌阴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初治痰菌阴性肺结核患者210例分别进行TB-DNA、TB-RNA的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对比其灵敏度、特异... 目的探讨痰结核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PCR法和痰结核菌核糖核酸(TB-RNA)恒温扩增法联合检测在痰菌阴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初治痰菌阴性肺结核患者210例分别进行TB-DNA、TB-RNA的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对比其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差异。结果 TB-DNA检测灵敏度为81.9%,特异度为79.4%,约登指数为0.61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TB-RNA检测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83.3%,约登指数为0.695,AUC为0.849;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96.6%,约登指数为0.745,AUC为0.936。结论联合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同时可判定活动性结核,为痰菌阴性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DNA TB-RNA 痰菌阴性 肺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镜活检组织中LRP和MR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欣燕 张书敏 +2 位作者 许世明 魏红艳 刘颖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71-573,共3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镜活检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镜活检组织进行LRP和MRP表达的检测。结果LRP和MRP在肺腺癌和肺鳞癌... 背景与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镜活检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镜活检组织进行LRP和MRP表达的检测。结果LRP和MRP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LRP,68.33%和42.31%(P<0.025);MRP,73.33%和46.15%(P<0.005);LRP和MRP在中高分化和低分化组间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LRP,68.42%和43.64%(P<0.05);MRP,77.19%和43.64%(P<0.025),LRP和MRP在不同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中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或P<0.025);LRP和MRP在TNM各分期中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11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RP和MRP表达存在高度正相关(r=0.984,P=0.016);2种耐药基因协同表达的阳性率肺腺癌组(51.66%)和肺鳞癌组(44.2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耐药为多途径多基因参与的过程,LRP和MRP的表达水平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之间、在中高分化与低分化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LRP和MRP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NSCLC组织中LRP和MRP的表达水平,对化疗药物的选择、预后的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药耐药 支气管镜活检组织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P-gp、LRP、MRP和GST-π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欣燕 张书敏 +3 位作者 邢秋月 杨永辉 魏红艳 许世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1444-1447,共4页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谷光甘肽转移酶(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86例治疗前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进行P-gp、LRP、MRP和GST-π...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谷光甘肽转移酶(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86例治疗前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进行P-gp、LRP、MRP和GST-π表达的检测。结果:LRP和MRP在肺腺癌、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78%、51.22%和80.00%、53.66%;LRP和MRP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P-gp和GST-π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3%、60.98%和80.00%、70.73%;P-gp和GST-π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所测4种耐药基因除P-gp外其余3种在中高分化和低分化组间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4种耐药基因在TNM各分期中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同时有2种、3种或4种耐药基因协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6.67%和34.15%、31.11%和24.39%、20.00%和17.07%,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耐药基因共表达在各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肺腺癌原发耐药高于肺鳞癌,其耐药是多途径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联合检测P-gp、LRP、MRP和GST-π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化疗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药耐药 耐药基因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