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2015年河北省血液中心献血者血型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慧贤 王艳彬 +3 位作者 韩卫 陈志华 杨晓华 赵倩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血液中心常规血型及疑难血型的检测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342 145例献血者血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BO血型及Rh D常规血型检测结果,正反不符、O细胞凝集以及RhD阴性标本的鉴定结果。结果无偿献血者AB... 目的了解河北省血液中心常规血型及疑难血型的检测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342 145例献血者血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BO血型及Rh D常规血型检测结果,正反不符、O细胞凝集以及RhD阴性标本的鉴定结果。结果无偿献血者ABO血型检测结果为B(34.78%)>O(30.59%)>A(25.00%)>AB(9.62%);初筛出2 025例RhD阴性血,经确认为RhD阴性1 888例(93.23%)、D变异型137例(6.77%);经鉴定127例疑难血型包括:抗体减弱/缺失67例,抗原减弱8例,亚型31例,不规则抗体16例,冷凝集4例,自身抗体1例。结论分析血型检测情况,对合理安排无偿献血招募计划及规范献血者血型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ABO血型 RHD血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2年我国17家血液中心献血者HBV感染相关标记物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莉 车忠民 +16 位作者 李玉军 徐今晶 韩卫 温涛 冯惟萍 姚蓓 王瑞涛 李莹 郭咚 李莹 王芳 任星历 王林 肖晨 许婷婷 白林 邱艳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讨我国17家省会城市血液中心(简称血液中心)献血者HBV的感染情况,为安全献血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家血液中心,收集2016—2022年献血者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 目的探讨我国17家省会城市血液中心(简称血液中心)献血者HBV的感染情况,为安全献血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家血液中心,收集2016—2022年献血者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及年度变化趋势、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差异、HBsAg合格献血者HBV DNA单独不合格(HBsAg-/HBV DNA+)情况和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比较不同地区血液中心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结果2016—2022年17家血液中心初次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为59.60‱(1.60‱~142.85‱),重复献血者HBsAg不合格率为16.67‱(0.60‱~48.68‱),HBsAg合格献血者中HBV DNA单独不合格率为6.69‱(1.30‱~17.57‱),献血者总体HBV不合格率为47.06‱(3.46‱~103.78‱),上述4项不合格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献血者HBV总体不合格率(34.04‱)低于中部地区(50.42‱)和西部地区(52.07‱),3个地区献血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个省会城市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HBsAg不合格率随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重复献血者是相对安全的献血人群,HBV DNA检测可进一步降低HBV经血传播的风险。献血人群HBV感染分布具有地域性,东部地区献血者HBV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与一般人群HBV流行分布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HBsAg 初次献血者 重复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不合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63例40岁以上河北省直公务员血糖、血脂水平分析及干预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宏 张卫 +3 位作者 高社军 蒋乃 李云婷 王星冀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588-1589,1592,共3页
目的:分析40岁以上河北省直公务员血糖、血脂水平,为其医疗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1363例体检者的血糖、血脂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3例体检者中,血糖(GLU)≥6.10 mmol/L者183例,阳性率13.4%;总胆固醇(TC)≥5.70 mmol/L... 目的:分析40岁以上河北省直公务员血糖、血脂水平,为其医疗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1363例体检者的血糖、血脂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63例体检者中,血糖(GLU)≥6.10 mmol/L者183例,阳性率13.4%;总胆固醇(TC)≥5.70 mmol/L者181例,阳性率13.3%;三酰甘油(TG)≥1.70 mmol/L者492例,阳性率36.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者185例,阳性率13.6%。女性体检者中,糖尿病与空腹血糖受损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体检者中,40∽<50岁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血糖、血脂水平升高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血脂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京津冀血液筛查实验室检测前质量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
4
作者 胡京辉 葛红卫 +4 位作者 秦倩倩 刘正敏 韩卫 潘彤 王瑞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13-518,共6页
目的 探讨2018—2022年京津冀15家血液筛查实验室(血站实验室)检测前质量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为提升京津冀血站实验室质量同质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的15家血站实验室,其... 目的 探讨2018—2022年京津冀15家血液筛查实验室(血站实验室)检测前质量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及存在问题,为提升京津冀血站实验室质量同质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的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的15家血站实验室,其中包括3家血液中心实验室和12家地市级中心血站实验室,分别用代码A~O表示。收集15家血站实验室2018—2022年检测前接收标本总数、质量不合格标本总数以及常见不合格原因(溶血、乳糜、容量不足量、血细胞比容异常、采集后未按要求及时离心和其他原因等)对应标本数,分析检测前标本的不合格情况。结果2018—2022年15家血站实验室检测前质量不合格标本率为1.98‱,呈下降趋势,由2.54‱下降至1.57‱。标本质量不合格原因5年来保持稳定,占比依次是乳糜(74.72%)、溶血(7.41%)、容量不足量(5.42%)、其他原因(4.42%)、血细胞比容异常(4.35%)、采集后未按要求及时离心(3.68%)。15家血站实验室之间检测前质量不合格标本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检测前总体质量不合格标本率相比,11家实验室低于总体水平,其中4家持续保持稳定状态。结论 15家血站实验室的检测前过程控制总体良好,但由于各血站在检测前标本管理过程的流程设计和工作模式的不同导致统计数据存在差异,部分实验室仍有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前过程 质量管理 血液筛查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的检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莉华 马印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92-169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核酸检测模式的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结果及血小板、全血捐献者的核酸检测结果,评价NAT应用于血液筛查中的检测效能。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集的305 912份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标本进行常规ELISA检...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核酸检测模式的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结果及血小板、全血捐献者的核酸检测结果,评价NAT应用于血液筛查中的检测效能。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集的305 912份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标本进行常规ELISA检测,其中303 616份标本分别采用单检模式和混样模式进行核酸检测,分析各项检测结果数据。结果采用单检模式进行核酸检测,单独NAT不合格率为1.32‰,采用混检模式进行核酸检测,单独NAT不合格率为0.33‰;全血标本的单独NAT不合格率为0.67‰,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单独NAT不合格率为0.94‰。结论 NAT应用于血液筛查,其检测效能与检测灵敏度成正比、与献血者献血间隔成反比。对于献血间隔要求较短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实施NAT,其检测效能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检测效能 献血间隔 检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冬梅 赵国庆 +14 位作者 尹鲲 李莹 李小春 韩卫 李涛 张旸 孟跟东 杜霞 韩璐 曾北南 李苗苗 刘妍妍 王林 白林 邱艳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51-355,共5页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家(68.75%)采集全血使用旁路系统分流前端血液。14家(87.50%)开展红细胞成分血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控抽检结果显示,200 ml规格白细胞残留量平均值为(0.18~0.42)×106/袋,3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22~0.33)×10~6/袋,4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78~0.86)×106/袋。16家(100.00%)单采血小板均去除白细胞。12家(75.00%)进行红细胞成分血和血小板成分血发放前辐照,辐照技术使用率呈现较大差异。11家(68.75%)血浆成分血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结论 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分流前端血液、去除白细胞、辐照和病原体灭活等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使用率在不同血液中心呈现较大差异,应用血液成分制备技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路系统 去除白细胞 辐照 病原体灭活 输血传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内过氧化物酶Ⅲ、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切 吴琼 +1 位作者 王素玲 王磊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2-836,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以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Ⅲ(PrxⅢ)、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变化。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参照Kohli等的方法制造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状态以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Ⅲ(PrxⅢ)、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变化。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参照Kohli等的方法制造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只分离肝蒂,损伤再灌注6h后取血、肝和心。速率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肝和心的形态学改变。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RT-PCR法测定抗氧化酶PrxⅢ、CAT、SOD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血清ALT活性、LDH活性和心肌MDA的含量均明显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肝结构受损明显,但心结构未发现明显改变;心肌组织抗氧化酶PrxⅢ、CAT、SOD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虽未引起心结构的改变,但心肌组织已遭受过氧化损伤;抗氧化酶PrxⅢ、CAT、SOD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心脏具有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过氧化物酶Ⅲ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氧化应激 免疫印迹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郭玉梅 秦丽云 +3 位作者 徐保红 王苋 吕国平 张慧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73-77,共5页
探讨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预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报告进行汇总分析。10 a间石家庄地区共报告24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111起检出致病菌,... 探讨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为食物中毒事件的判定、预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03至2012年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报告进行汇总分析。10 a间石家庄地区共报告242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111起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45.87%(111/242);单一致病菌和混合致病菌所致食物中毒分别占80.18%(89/111)和19.82%(22/111)。共检出7种病原菌,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他还有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样品中以食品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患者粪便、剩余食品、呕吐物、涂抹物;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主要集中在4至9月份;食物中毒总体呈下降趋势。石家庄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呈多样性,以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食物中毒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近2a,沙门菌食物中毒有增多的迹象,应根据以上特点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食物中毒 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趋势以及不同职业和学历梅毒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艳彬 韩卫 +2 位作者 张慧贤 陈志华 郝连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918-921,共4页
目的分析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趋势以及不同职业和学历梅毒感染状况,减少血液浪费,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分析河北省血液中心2004—2013年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反应性献血... 目的分析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趋势以及不同职业和学历梅毒感染状况,减少血液浪费,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分析河北省血液中心2004—2013年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反应性献血者流行趋势变化,并对2010—2013年梅毒螺旋体ELISA检测反应性献血者职业和学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石家庄地区2004—2013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阳性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由0.156%升为0.332%。不同学历和职业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献血者的学历升高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0.01);自由职业者和商贸人员是梅毒阳性率最高的2个职业。初次献血者梅毒阳性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结论石家庄地区2004—2013年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呈增高趋势,梅毒对血液安全存在较高的威胁。应加强对低危群体献血者的招募工作,并加强对自由职业者、商贸人员等高危献血人群的献血前征询,增加重复献血者在献血人群中的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血者 梅毒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红细胞氧化应激及胞膜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素玲 何路军 +2 位作者 何天博 韩卫 王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xanthin,ASTA)对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和对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在B、C、D3组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抗...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虾青素(Astaxanthin,ASTA)对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和对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在B、C、D3组悬浮红细胞的MAP保存液内加入抗氧化剂ASTA,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10和20μmol/L,A组作为对照组只加入ASTA的溶解液DMSO。悬浮红细胞于2℃-6℃冰箱内保存。于保存第7、14、28、42天,采用荧光酶标仪测定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OS)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外过氧化氢(H2O2)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化学比色法测定细胞外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结果:在红细胞储存期间B、C、D组悬浮红细胞内ROS、MDA含量、细胞外FHb和H2O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保存第7天和14天时B、C、D组的MCV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保存第28天和42天时B、C、D组的MCV低于对照组。结论:ASTA可以降低储存悬浮红细胞内外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悬浮红细胞 氧化应激 活性氧族 游离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内过氧化酶I、过氧化氢酶、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切 王素玲 王磊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1-405,共5页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肝的功能、形态、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抗氧化酶过氧化酶I(PrxI)、过氧化氢酶(CAT)、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的表达变化,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的影响及PrxI、CAT、EC-SOD的抗氧...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肝的功能、形态、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抗氧化酶过氧化酶I(PrxI)、过氧化氢酶(CAT)、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的表达变化,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的影响及PrxI、CAT、EC-SOD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无损伤动脉夹钳夹。肾动脉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24h后取血、肝和肾。血清ALT活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SCr含量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BUN含量采用酶耦联速率法测定。采用H—E染色观察肝、肾的形态学改变。肝组织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H2O2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抗氧化酶PrxI、CAT、EC-SODmRNA表达水平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测定。结果: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血清SCr含量、BUN含量和AL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肝组织形态结构均明显受损。肝组织内的MDA含量和Hzoz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rxI、CAT、EC-SO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升高。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肝遭受过氧化损伤,形态结构和功能受损,PrxI、CAT、EC-SOD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肝具有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过氧化酶I 过氧化氢酶 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以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素玲 王磊 +2 位作者 王切 马海民 韩卫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048-1052,共5页
目的探讨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特点以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加强献血宣传教育及献血员招募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资料,对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 目的探讨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特点以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加强献血宣传教育及献血员招募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资料,对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共计1 355 476人,献血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年龄分布方面,18~25岁献血者比例最高,达43.81%,〉45岁年龄段献血者比例最低,仅为9.57%;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初中及以下献血者比例较高,分别为25.13%和24.14%,中专文化程度献血者比例最低,仅为11.61%。在2004—2014年,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P〈0.01),而〉25~35岁、〉35~45岁、〉45岁3个年龄段献血者比例均逐渐升高(P〈0.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者比例呈升高趋势(P〈0.01),而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献血者比例却呈下降趋势(P〈0.01)。高中、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献血者比例具有明显的波动性(P〈0.01)。结论 2004—2014年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不均匀,其献血者比例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献血人群的宣传教育,制定合理的献血员招募措施,以保证充足的献血员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血者 年龄分布 文化程度 人员选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人份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残余风险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莉华 王素玲 马印图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分析单人份核酸检测技术(individual donor-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D-NAT)对窗口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标本的检出能力,探讨ID-NAT对降低输血感染HIV残余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Procleix Tigris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 目的分析单人份核酸检测技术(individual donor-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D-NAT)对窗口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标本的检出能力,探讨ID-NAT对降低输血感染HIV残余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Procleix Tigris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和两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对ELISA检测阴性ID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IV鉴别试验,并对HIV鉴别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采集血液标本196 900份,检出ELISA阴性ID-NAT联检阳性标本256例,HIV鉴别实验阳性标本2例。第1例HIV阳性献血者献血后29 d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且HIV(1+2)抗体及HIV-1 P24抗原ELISA双试剂检测均呈阳性反应。第2例HIV阳性献血者,献血后第0、4、7 d血液标本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第4天仅单试剂ELISA检测呈阳性反应,第7天和第14天时,双试剂ELISA检测已均呈阳性反应,且第30天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ID-NAT应用于血液筛查可缩短HIV检测窗口期,降低输血感染HIV残余风险,从而有效提高血液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液筛查 单人份核酸检测 窗口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肺军团菌SBT、PFGE、AFLP分子分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玉梅 周吉坤 +3 位作者 张慧贤 秦丽云 赵冬 剧慧栋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72-77,共6页
比较SBT、PFGE、AFLP三种分子分型方法在嗜肺军团菌分型研究中的分辨力,探讨SBT方法在嗜肺军团菌分型中的可应用性。收集石家庄市6所医院冷却塔水中分离的32株嗜肺军团菌,对其中的24株血清I型嗜肺军团菌进行SBT分型研究,并与PFGE和AFLP... 比较SBT、PFGE、AFLP三种分子分型方法在嗜肺军团菌分型研究中的分辨力,探讨SBT方法在嗜肺军团菌分型中的可应用性。收集石家庄市6所医院冷却塔水中分离的32株嗜肺军团菌,对其中的24株血清I型嗜肺军团菌进行SBT分型研究,并与PFGE和AFLP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24株LP1型嗜肺军团菌共分为4个ST型,分辨系数为0.239 1。PFGE方法将32株菌株共分为15个PFGE型,分辨系数为0.925 4。AFLP方法将32株菌株分为23个AFLP型,分辨系数为0.973 7。通过比对EWGLI网站SBT数据库,ST1021型和ST345型为本地区独特型别且属于同一克隆系;ST1型为优势型别并在我国长期流行;由于缺失neuA而未分型的嗜肺军团菌株与其他23株菌分属于不同的克隆系。SBT方法的分型能力不及PFGE方法和AFLP方法。但SBT分型方法能够通过全球比对数据库得到更多的关于菌株遗传进化和流行分布的资料,在研究菌株分子流行病学及进化方面优于PFGE和AFLP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分子分型 SBT PFGE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早期干预治疗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莉华 张静 +2 位作者 马印图 李丽君 刘芳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22期3383-3385,共3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用于孕期治疗Rh血型不合孕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降低夫妇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Rh阴性孕妇45例,将血清免疫抗体效价...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用于孕期治疗Rh血型不合孕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茵栀黄口服液用于降低夫妇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Rh阴性孕妇45例,将血清免疫抗体效价抗D≥16的孕妇按自愿原则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 n =30)和对照组( n =15)。对照组常规治疗:VC 3 g,VE 100 mg 1次/d,吸氧2次/d,20~30 min/次,每月治疗2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栀黄口服液20 ml/次,3次/d,每月检测抗体效价、血生化及B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直至分娩,观察两组孕妇抗体效价平均下降幅度和时间以及产后新生儿的情况。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抗体下降时间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R.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用于孕期降低血型抗体效价,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茵栀黄口服液 血浆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柱凝胶检测技术检测茵栀黄口服液中血型物质的含量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印图 李莉华 +2 位作者 李玉秋 张静 宋俊贞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建立茵栀黄口服液中血型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检测技术对茵栀黄口服液中血型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茵栀黄口服液与抗血清中和反应前后抗-A、抗-B抗体效价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和反应前后抗-A抗体效价无变化,而抗-B... 目的建立茵栀黄口服液中血型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检测技术对茵栀黄口服液中血型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茵栀黄口服液与抗血清中和反应前后抗-A、抗-B抗体效价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和反应前后抗-A抗体效价无变化,而抗-B抗体效价降低,证实茵栀黄口服液内含有B血型物质,不含A血型物质。结论微柱凝胶检测技术检测血型物质含量的敏感性高,操作方便;茵栀黄口服液中含有B血型物质,为早期干预治疗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技术 茵栀黄口服液 血型物质 新生儿溶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过程中ATP、2,3-DPG含量变化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素玲 韩卫 +2 位作者 何路军 王艳彬 王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含量变化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于2~6℃保存。于保存7 d、14 d、2... 目的探讨去白悬浮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含量变化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志愿者血液,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于2~6℃保存。于保存7 d、14 d、28 d、42 d时,应用荧光酶标仪测定去白悬浮红细胞内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外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含量,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ATP含量,采用紫外测试法测定2,3-DPG含量。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内ROS、ATP、2,3-DPG和细胞外H_2O_2含量与储存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去白悬浮红细胞内ATP、2,3-DPG含量与ROS、H_2O_2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去白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和细胞外H_2O_2含量均明显升高,保存42 d的ROS和H_2O_2含量明显高于保存7 d、14 d和28 d红细胞的ROS和H_2O_2含量,且ROS和H_2O_2含量与储存时间均呈正相关。去白悬浮红细胞内ATP、2,3-DPG含量却明显降低,保存42 d的ATP、2,3-DPG含量明显低于保存7 d、14 d和28 d红细胞的ATP、2,3-DPG含量,并且ATP、2,3-DPG含量与储存时间均呈负相关。去白悬浮红细胞内ATP、2,3-DPG含量与ROS、H_2O_2含量也呈负相关。结论随储存时间延长,去白悬浮红细胞内ATP和2,3-DPG含量逐渐降低,与红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逐渐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腺苷三磷酸 2 3-二磷酸甘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IL-27和CpG ODN佐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慧贤 魏林 +6 位作者 李娜 李彩霞 刘建勋 海燕 崔玉秀 张磊 曾瑞红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佐剂IL-27单独或与CpG2216佐剂联合使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重组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编码IL-27的质粒(以下简称IL-27)单独或与CpG2216佐剂作为联合佐剂与G1F/M2共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免疫10 d后取血,...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佐剂IL-27单独或与CpG2216佐剂联合使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重组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编码IL-27的质粒(以下简称IL-27)单独或与CpG2216佐剂作为联合佐剂与G1F/M2共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免疫10 d后取血,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法测定3次免疫后的血清IgG抗体效价以及末次IgG1、IgG2a抗体效价。第3次免疫后2周处死小鼠,取脾细胞,用LDH法检测CTL活性、ELISPOT法检测分泌IL-4和IFN-γ的淋巴细胞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的效应记忆和中央记忆T细胞。结果 ELISA结果表明:除PBS组外,各组均诱导了高水平的IgG抗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IgG2a、IgG1分别为Th1和Th2型抗体,IL-27+G1F/M2组、IL-27+CpG2216+G1F/M2组IgG2a和IgG1的比值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IL-27作为佐剂对G1F/M2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无增强作用但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类型,使免疫应答更平衡;CTL杀伤实验显示:IL-27^+CpG2216+G1F/M2组的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ELISPOT结果显示:IL-27^+CpG2216+G1F/M2组中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且各组分泌IFN-γ的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同组分泌IL-4的淋巴细胞数量(P<0.05),即均诱导了Th1型优势应答;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说明IL-27+G1F/M2组和IL-27^+CpG2216+G1F/M2组均能诱导产生大量的CD44^+CD62L^+双阳性细胞。结论细胞因子佐剂IL-27和CpG2216佐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吸道合胞病毒重组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而且IL-27对Th1型优势应答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7 CpG ODN 佐剂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重组蛋白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趋势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素玲 王切 马海民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分析2011—2017年不同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献血宣传和制定献血招募政策提供数据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血液中心2011—2017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 目的分析2011—2017年不同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献血宣传和制定献血招募政策提供数据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血液中心2011—2017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初筛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呈反应性并经免疫印迹确认试验呈HIV阳性的献血者,以及ELISA检测呈非反应性但核酸检测HIV-RNA呈反应性并经追溯确认呈HIV阳性的献血者。观察HIV阳性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17年共检测血液标本1 178 295例,其中免疫印迹确认HIV阳性标本149例,核酸检测且追溯确认HIV阳性标本2例,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男性(96.03%)为主,其HIV感染率呈增高趋势(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18~25岁(33.11%)和26~35岁(28.48%)为主,18~25岁献血者的HIV感染率呈增高趋势(P<0.05),26~35岁献血者的HIV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自由职业者(33.11%)和职员(25.83%)为主,职员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自由职业者HIV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具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征,且主要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采供血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献血者HIV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HIV感染率,提高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供血者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对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印图 李莉华 +3 位作者 王更银 李丽君 刘芳 谷建芳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效价孕妇(ABO抗体效价≥256,Rh抗体效价≥16)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效价孕妇(ABO抗体效价≥256,Rh抗体效价≥16)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抗体效价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观察新生儿溶血情况,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BO和Rh抗体效价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及4个月时CD4+/CD8+、CD16+/CD56+、CD4+和CD19+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个月时低于2个月时(P<0.05);CD8+高于治疗前,且治疗4个月时高于2个月时(P<0.05)。治疗2个月及4个月时观察组CD4+/CD8+、CD16+/CD56+、CD4+和CD19+均低于对照组,而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溶血病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新生儿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能够有效抑制孕妇的免疫功能,对血型抗体高效价孕妇具有较好的临床辅助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 孕妇 免疫调节 溶血症 新生儿 血型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