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鼠疫监测及其防治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治宇 高文林 崔秀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河北 鼠疫 监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治宇 刘满福 +1 位作者 吴晓明 崔秀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构成。方法 收集活体五趾跳鼠 ,置熏鼠桶内用乙醚、氯仿或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 ,捡蚤 ,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发现寄生蚤3科 7属 12种 ,角尖眼蚤...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构成。方法 收集活体五趾跳鼠 ,置熏鼠桶内用乙醚、氯仿或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 ,捡蚤 ,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发现寄生蚤3科 7属 12种 ,角尖眼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 ,占 3 6.60 % ;其次为光亮额蚤等似亚种、短跗鬃眼蚤、多齿细蚤、圆指额蚤 ,分别占 9.68%、8.81%、8.72 %和 7.91%。结论 查清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季节消长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北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间鼠疫流行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鼠疫 自然疫源地 五趾跳鼠 寄生蚤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塞北管理区鼠类寄生蚤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治宇 刘满福 +2 位作者 杜国义 崔秀平 吴晓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塞北管理区 寄生蚤 调查方法 鼠疫 监测 达乌尔黄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鼠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闫东 鲁亮 +13 位作者 金圣浩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李玉伟 刘起勇 郑楠 康东梅 白雪薇 牛艳芬 陈永明 周松 兰晓宇 李振海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 目的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形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87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其中85份样本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本结果有差异,经反复鉴定头骨及形态标本,发现为现场鉴定错误。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同时还可以探讨啮齿动物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疫源地 DNA条形码 CO Ⅰ基因
原文传递
河北省2001—2013年长爪沙鼠疫源地长爪沙鼠密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牛艳芬 康晓平 +6 位作者 闫东 张懿晖 刘广 康东梅 刘合智 史献明 李玉贵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 探讨2001-2013年河北省长爪沙鼠疫源地长爪沙鼠密度在不同年份、月份和生境上的分布及其相互间关系。方法 对2001-2013年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两个长爪沙鼠疫源地相关长爪沙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年为观察单位,定义鼠密度≥1.00只... 目的 探讨2001-2013年河北省长爪沙鼠疫源地长爪沙鼠密度在不同年份、月份和生境上的分布及其相互间关系。方法 对2001-2013年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两个长爪沙鼠疫源地相关长爪沙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年为观察单位,定义鼠密度≥1.00只/公顷时为高危年组、0.20~1.00只/公顷时为预警年组、≤0.20只/公顷时为标准年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按年份组比较长爪沙鼠生境、月份分布的差异,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多重对应分析。结果 2001-2005年河北省长爪沙鼠疫源地连续5年长爪沙鼠密度〉1.00只/公顷,2005年之后长爪沙鼠密度呈下降趋势,但2008和2013两年长爪沙鼠密度在0.20~1.00只/公顷之间。生境分布分析显示,3个年份组的不同生境长爪沙鼠密度分布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鼠密度M均为耕地最高,而高危年的荒地极大值最高,为20.50只/公顷。月份分布显示,高危年和标准年的不同月份鼠密度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警年鼠密度月份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对应分析可见动物鼠疫高危年与荒地、4月份和6月份有较强聚集;预警年与耕地、7月份有关联。结论 河北省长爪沙鼠疫源地长爪沙鼠鼠密度〉1.00只/公顷时提示动物鼠疫流行的危险性增加。应根据长爪沙鼠的分布特点,对耕地和荒地以及4和6月份加强监测,防止动物鼠疫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爪沙鼠 鼠密度 生境分布 季节分布 多重对应分析
原文传递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蚤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兰晓宇 鲁亮 +9 位作者 候芝林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陈永明 康东梅 郑楠 任兴宇 闫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62-666,共5页
目的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 目的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生蚤及洞干蚤,2018年9-10月在张家口崇礼区采集鼠体寄生蚤,经形态学鉴定后,选取标本形态完整的不同蚤种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蚤类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利用邻接法构建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选取的16份蚤类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和COⅡ基因条带,其中13份样本COⅠ测序成功,12份样本COⅡ测序成功。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中,12份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1份样本与形态学有差异。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全部一致。结论 COⅠ和COⅡ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编码基因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常见蚤类进行物种鉴定,利用2个基因同时进行蚤种鉴定提高了鉴定的成功率,所积累数据为以后的蚤类分子鉴定技术提供了可利用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类 DNA条形码技术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基因 种类鉴定
原文传递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长爪沙鼠巢蚤季节性分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东梅 牛艳芬 +8 位作者 闫东 刘冠纯 崔耀仁 杜国义 兰晓宇 候芝林 任兴宇 闫萍 孟凤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6-281,共6页
目的对2016-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监测点长爪沙鼠巢蚤数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变化规律,探索蚤类季节分布的分析方法,为鼠疫媒介蚤类季节性分布的研究提供统计方法。方法根据2016-2019年不同月份长爪沙... 目的对2016-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监测点长爪沙鼠巢蚤数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变化规律,探索蚤类季节分布的分析方法,为鼠疫媒介蚤类季节性分布的研究提供统计方法。方法根据2016-2019年不同月份长爪沙鼠巢蚤平均蚤指数,运用集中度法及圆形分布法分析巢蚤季节性分布规律,采用Watson-Williams检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共调查长爪沙鼠窝巢138个,染蚤窝巢35个,染蚤率为25.36%,获蚤317匹,平均蚤指数为2.30,隶属于3科4属,共计5种;全年捡蚤以7月最多,其次是10月,再次是9月,其中二齿新蚤、秃病蚤蒙冀亚种和阿巴盖新蚤均呈双峰型,光亮额蚤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呈单峰型;利用集中度法分析,2016、2017年M值均介于0.5~0.7之间,2018年M>0.9,2019年M值介于0.7~0.9之间;圆形分布法研究发现,2016年不存在角均数,2017-2019年均存在角均数,但角均数不在同一个总体角均数(F=3 714.353,P<0.05)。2017和2019年(r=0.535,Z=21.007,P<0.001)平均角存在,a=115.76°,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增长的高峰时点为4月27-28日,高峰期为2月20日至7月1日;2018年(r=0.995,Z=6.806,P <0.001)平均角存在,a=167.24°,增长的高峰时点为6月18-19日,高峰期为6月8-30日。结论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研究发现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变化存在季节性,高峰时点出现在夏初,高峰期存在于春夏季,与季节消长曲线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两者均可用于蚤类季节消长规律研究,其中集中度法宜于数据的探索,圆形分布法宜于高峰时点和高峰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长爪沙鼠 巢蚤 季节性 集中度法 圆形分布法
原文传递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长爪沙鼠寄生蚤动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康东梅 闫东 +9 位作者 候芝林 任兴宇 牛艳芬 兰晓宇 刘冠纯 杜国义 陈永明 刘晓林 张锐 马洁琼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1981-2020年长爪沙鼠寄生蚤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规律,为该疫源地动物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长爪沙鼠鼠体蚤、洞干蚤及窝巢蚤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和逐年逐月统计,运用集中... 目的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1981-2020年长爪沙鼠寄生蚤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规律,为该疫源地动物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长爪沙鼠鼠体蚤、洞干蚤及窝巢蚤调查数据进行总结和逐年逐月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对寄生蚤季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配伍组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长爪沙鼠寄生蚤蚤指数进行分析。结果1981-2020年共计获蚤4046匹,隶属于3科11属17种,其中2018-2020年长爪沙鼠鼠体捡获同形客蚤122匹,占比7.24%(122/1684);鼠体蚤、洞干蚤和窝巢蚤的染蚤率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1995、2002-2003、2005、2017-2018年有动物间鼠疫疫情发生,鼠体蚤和窝巢蚤染蚤率均高于平均染蚤率;应用集中度法研究发现长爪沙鼠体蚤(M=0.3)和巢蚤(M=0.3)均有一定的季节性,且二者呈现"此起彼伏"的变化趋势;长爪沙鼠洞干蚤有很强的季节性(M=0.7),蚤密度夏秋较高,冬春较低;经配伍组方差分析,不同类型的长爪沙鼠寄生蚤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5,P=0.023),鼠体蚤、洞干蚤和窝巢蚤的蚤指数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981-2020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动物间鼠疫流行与长爪沙鼠寄生蚤染蚤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该疫源地灭蚤防控鼠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自然疫源地 长爪沙鼠 寄生蚤 河北省
原文传递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夜行鼠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金圣浩 鲁亮 +5 位作者 闫东 史献明 崔耀仁 李玉伟 刘起勇 孔令艳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以河北省坝上地区捕获的夜行鼠为对象,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鼠类鉴定。方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标本,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 目的以河北省坝上地区捕获的夜行鼠为对象,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鼠类鉴定。方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标本,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其他鼠类的DNA条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36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有所不同,经头骨鉴定,进化树结果正确无误,更正形态学鉴定结果。其中2只夜行鼠未能在Gen Bank中找到同源性较高的鼠类基因,且头骨受到严重损坏,暂无法确定鼠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坝上地区 夜行鼠 DNA条形码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原文传递
河北省张家口市冬奥会赛区和周边区域鼠类及其寄生蚤物种构成和分布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东 陈永明 +12 位作者 孙飞 马勇 周松 刘冠纯 杨顺林 郭超 戴宏 张进一 张晓磊 温林 王晓燕 杜国义 史献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冬奥会赛区(张家口赛区)及周边区域鼠类及其寄生蚤物种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等情况,为冬奥会举办期间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张家口赛区... 目的了解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冬奥会赛区(张家口赛区)及周边区域鼠类及其寄生蚤物种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等情况,为冬奥会举办期间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张家口赛区周边及整个崇礼区利用5 m夹线法和样方法调查鼠类物种构成及密度,同时收集鼠体寄生蚤并分类。采用生态学方法,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Excel 2010软件用于数据整理和绘制图表。结果采用样方法共调查样点20个,未捕到鼠。采用5 m夹线法共计调查样点166个,布鼠夹16 600夹次,捕获鼠266只,隶属3科5属8种,捕获率为1.60%。从时间变化来看,10月到次年6月鼠密度均<1.00%,尤其是12月到次年4月鼠密度较低。鼠种以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为主;7和9月鼠密度分别为6.14%、5.93%,处在较高的水平,鼠类种类丰富,以黑线姬鼠、灰仓鼠、黑线仓鼠、大林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共检查鼠体266只,其中带蚤鼠36只,染蚤率为13.53%,共获蚤100匹,隶属3科5属7种,平均蚤指数为0.38。全部材料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张家口赛区及其周边地区未发现河北省及周边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分布,并且其自然景观、鼠种构成、媒介蚤种组成均与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明显差异,当地发生原发性动物间鼠疫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蚤类 张家口赛区
原文传递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闫东 刘冠纯 +6 位作者 任兴宇 候芝林 兰晓宇 康东梅 杨顺林 刘晓林 张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估体系,为有效控制鼠疫流行和应急处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理鼠疫防控应急相关资料,在文献循证评价、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2轮德尔菲法确立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价指标... 目的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估体系,为有效控制鼠疫流行和应急处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理鼠疫防控应急相关资料,在文献循证评价、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2轮德尔菲法确立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从同时参与第1轮和第2轮咨询的专家中,选择2名专家对一、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建立鼠疫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非参数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检测专家意见的一致性。结果共有14名专家参加了第1轮专家咨询,12名专家参加了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33%、85.71%。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为0.94,专家权威指数为0.88,专家对该研究的指标比较熟悉,研究结果具有权威性。第1轮和第2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二级指标重要性和可获得性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最终建立了由11个一级指标和5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结论该研究构建的鼠疫应急评估体系符合实际情况,各项指标体系可信度高,应用该指标体系可有效评价疾控机构鼠疫应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应急能力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原文传递
利用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潜在风险 被引量:11
12
作者 闫东 刘冠纯 +3 位作者 候芝林 康东梅 杨顺林 兰晓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比较2种常用的生态位模型最大熵(Maxent)模型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模型在动物间鼠疫疫情潜在风险区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长爪沙鼠动物间疫情与气候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利用Maxent和GARP模型分别预测长爪沙鼠... 目的比较2种常用的生态位模型最大熵(Maxent)模型和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模型在动物间鼠疫疫情潜在风险区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长爪沙鼠动物间疫情与气候环境相关危险因素,利用Maxent和GARP模型分别预测长爪沙鼠动物间疫情潜在分布。结果经筛选有海拔、温度季节变化、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冷季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最热季降水量、2月平均降水量、5月平均降水量、8月平均降水量、9月平均降水量与长爪沙鼠动物间疫情有统计学意义(P<0.05)。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89和0.987;GARP模型ROC曲线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61和0.958。Maxent模型预测结果中,在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预测为有动物间疫情潜在风险的面积占该疫源地总面积的89.45%,预测为动物间疫情潜在中、高风险区在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面积占其总面积的86.63%;GARP模型预测结果中,在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预测为有潜在风险的面积占该疫源地总面积的96.43%;预测为动物间疫情潜在中、高风险区在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48.57%。结论利用2种生态位模型预测长爪沙鼠动物间疫情潜在风险区均有较好的效果,结果准确可靠。Maxent模型预测结果更为准确,GARP模型预测范围更为广泛,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 最大熵模型
原文传递
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发生的风险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东 史献明 +5 位作者 杜国义 刘溢洋 郑楠 刘冠纯 侯芝林 孙睿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8-872,共5页
目的研究气候环境因素与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的相关性,预测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风险分布,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8年,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30个疫源县的鼠疫细菌培养阳性数据,包括检菌... 目的研究气候环境因素与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的相关性,预测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风险分布,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8年,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30个疫源县的鼠疫细菌培养阳性数据,包括检菌时间、检菌数量、经纬度或详细地点、宿主种类,分别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鼠疫防治专业机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与气候环境相关的危险因素,利用生态位模型的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的潜在分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模型。结果经筛选,在气候环境相关因素中,有11个气候因子(年均温、昼夜温差和年温差比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季平均温度、最冷季平均温度、年降水量、降水量的季节变异系数、土地覆盖物、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向)与长爪沙鼠鼠疫动物间疫情发生相关(OR=1.302、0.455、0.957、0.930、4.864、0.179、0.986、1.126、0.992、0.981、0.721,P均<0.01),均被纳入模型中。其中年均温、最热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异系数升高会增加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发生的风险;昼夜温差和年温差比值、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季平均温度、最冷季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土地覆盖物、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坡向升高会降低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发生的风险。验证预测模型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88和0.985,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乌兰察布高原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东部。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和气候环境数据预测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潜在风险空间分布,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最大熵模型 长爪沙鼠
原文传递
应用集中度法探讨鼠疫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冠纯 康东梅 +5 位作者 闫东 兰晓宇 候芝林 陈永明 任兴宇 宋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为准确判定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季节性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方法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鼠疫监测点2015-2019年每年4-10月达乌尔黄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对达乌尔黄鼠密度季节性进行分析。结果 20... 目的为准确判定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季节性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方法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鼠疫监测点2015-2019年每年4-10月达乌尔黄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对达乌尔黄鼠密度季节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在河北省康保牧场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共调查面积490 hm^(2),捕鼠240只,均为达乌尔黄鼠,年平均密度为0.49只/hm^(2);密度最高的季节在夏季,为0.66只/hm^(2),其次为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37和0.18只/hm^(2);密度最高月份为2016年4月,达2.53只/hm^(2),其次为2015年4月和2018年7月,分别为1.94和1.07只/hm^(2);集中度(M)法研究确定M=0.330 5,即说明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结论集中度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鼠疫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密度季节性,其密度最高的季节在夏季,其次是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度 达乌尔黄鼠 河北 鼠疫
原文传递
利用规则集遗传算法生态位模型预测秃病蚤蒙冀亚种适宜分布 被引量:3
15
作者 闫东 史献明 +7 位作者 杜国义 刘冠纯 崔耀仁 陈永明 康东梅 兰晓宇 任兴宇 候芝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通过对气候环境因素与秃病蚤蒙冀亚种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有效预测秃病蚤蒙冀亚种的适宜分布区,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4年鼠疫常规监测鼠体蚤和窝巢蚤调查秃病蚤蒙冀亚种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目的通过对气候环境因素与秃病蚤蒙冀亚种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有效预测秃病蚤蒙冀亚种的适宜分布区,为动物间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4年鼠疫常规监测鼠体蚤和窝巢蚤调查秃病蚤蒙冀亚种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子系统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秃病蚤蒙冀亚种的气候环境危险因素,利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秃病蚤蒙冀亚种适宜分布区,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模型。结果经过筛选有21个气候环境因素纳入模型,GARP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秃病蚤蒙冀亚种适宜分布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北部、陕西省榆林市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山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北部。结论利用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秃病蚤蒙冀亚种适宜分布区,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病蚤蒙冀亚种 规则集遗传算法 鼠疫
原文传递
3种蚤类幼虫触角与肛柱结构量度的测定和比较
16
作者 崔耀仁 康东梅 郑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75-579,共5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印鼠客蚤、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3种蚤类幼虫的触角及肛柱形态,测量和比较触角长与触角间距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比值及差异,探讨和建立对幼虫可量化的数值分类与鉴定的方法。方法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1... 目的观察和比较印鼠客蚤、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3种蚤类幼虫的触角及肛柱形态,测量和比较触角长与触角间距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比值及差异,探讨和建立对幼虫可量化的数值分类与鉴定的方法。方法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10)%的条件下,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的方法获得3种蚤类幼虫,体式解剖镜下拍摄幼虫图片,测量幼虫的触角长、触角间距、肛柱长及肛柱间距,采用秩和检验对3种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基本相同,但触角长及触角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0.87±0.06,猫栉首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26±0.37,缓慢细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02±0.06,三者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3.241,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印鼠客蚤幼虫的肛柱纤细,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猫栉首蚤幼虫的肛柱形态由基部到端部变化急促,基部粗,端部细;缓慢细蚤幼虫肛柱粗壮,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3种幼虫肛柱及肛柱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1.31±0.13,猫栉首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2.60±0.55,缓慢细蚤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4.82±1.47,对三者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1.082,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相近,肛柱形态各异。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及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居民区常见蚤种幼虫形态分类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鼠客蚤 猫栉首蚤 缓慢细蚤 幼虫 触角 肛柱 比值
原文传递
印鼠客蚤的发育周期及形态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康东梅 崔耀仁 +1 位作者 郑楠 孟凤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72-675,共4页
目的饲养、观察和记述印鼠客蚤发育各期的形态过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湿滤纸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繁殖,利用体式解剖镜和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观察和记录印鼠客蚤各期形态发育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获得印鼠客蚤生长发... 目的饲养、观察和记述印鼠客蚤发育各期的形态过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湿滤纸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繁殖,利用体式解剖镜和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观察和记录印鼠客蚤各期形态发育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获得印鼠客蚤生长发育周期"卵-幼虫-蛹-成蚤"的各期形态变化特征图片;该蚤从卵产出至子代成虫羽化历期历经26~35 d,其中卵期为2~7 d,幼虫期6~19 d,蛹期10~22 d,成虫期26~60 d;产卵数及幼虫孵化数随供血时间遵循"高峰期-低谷期"的循环方式进行。结论印鼠客蚤发育周期有形态变化和发育时间变化节点,可为该蚤的精准防制提供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鼠客蚤 湿滤纸饲养 虫态 发育周期 显微成像系统
原文传递
汉赛巴尔通体感染SD大鼠实验研究
18
作者 康东梅 栗冬梅 +4 位作者 宋秀平 张文竹 刘起勇 伦辛畅 孟凤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0-665,共6页
目的用汉赛巴尔通体菌株感染SD大鼠,检测大鼠体内菌血症及抗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汉赛巴尔通体菌液经皮下多点注射感染SD大鼠,采集其全血稀释培养,心、肝、脾和肾脏组织匀浆后分离培养,提取疑似汉赛巴尔通体菌落核酸检测,用PC... 目的用汉赛巴尔通体菌株感染SD大鼠,检测大鼠体内菌血症及抗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汉赛巴尔通体菌液经皮下多点注射感染SD大鼠,采集其全血稀释培养,心、肝、脾和肾脏组织匀浆后分离培养,提取疑似汉赛巴尔通体菌落核酸检测,用PCR扩增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进行测序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测定抗体变化情况。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配伍组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感染浓度、不同组织间阳性率和不同感染天数的阳性率差异。结果共取样品全血90份、组织82份、血清21份,培养均为阴性。核酸检测全血阳性率为30.56%(22/72),其中第1、3、5天均有阳性样品,最高阳性率为100%(第3天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组织阳性率为22.86%(16/70),其中第3、5天均有阳性,阳性率最高的是肾脏,检测的16份样品中7份为阳性,其次是肝脏,检测的18份样品中5份为阳性,肾脏阳性率持续时间最长为5 d。检测血清18份,抗体阳性6份,最早出现在感染的第7天,持续到第14天实验结束。经配伍组方差分析,不同剂量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43,P=0.082);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不同组织样品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55,P=0.057)。经配伍组方差分析,不同感染天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70,P=0.001),其中第3天与第1、5、7、10和14天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D大鼠可短期感染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的高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的第3天,抗体至少可持续到感染后第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赛巴尔通体 SD大鼠 聚合酶链式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