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向欣 张桂芳 +4 位作者 王树华 王红艳 尹素凤 李春江 刘运秋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调查的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唐山市行政区域内6所医院呼吸内科530例确诊为CAP的成人住院患者的痰标本,并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530例CAP患者217...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调查的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唐山市行政区域内6所医院呼吸内科530例确诊为CAP的成人住院患者的痰标本,并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530例CAP患者217株菌标本中,172例(32.45%)检测出致病菌195株,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64株(12.08%)、肺炎链球菌24株(4.53%)、鲍曼不动杆菌19株(3.58%)。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检出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没有应用过抗生素CAP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高于应用过抗生素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60岁年龄组的分离率高于<60岁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随PORT级别的增加而相应增高(P<0.05);不同地区、季节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成人CAP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为首要致病菌;年龄≥60岁、入院前未应用过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PORTⅢ级以上病情较重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应以抗革兰阴性菌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机会致病菌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 成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悦 计阿丹 肖永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0-532,共3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根据L9(33)正交实验设计,用不同质量浓度SiO2(20、50、100 mg/L)诱导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再用不同浓度17β-E2(10-6、10-7、10-8mol/L)干预不同时间(24、48、72 h),...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17β-E2)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根据L9(33)正交实验设计,用不同质量浓度SiO2(20、50、100 mg/L)诱导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再用不同浓度17β-E2(10-6、10-7、10-8mol/L)干预不同时间(24、48、72 h),MTT法检测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状况,以增殖活性较低为筛选标准,选取最佳实验条件。将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SiO2诱导组和17β-E2干预组,在相应实验条件下培养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最佳实验条件筛选结果为:用20 mg/L SiO2诱导,用10-6mol/L 17β-E2干预24 h。3组G1期细胞比例、S+G2期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300、29.896,P<0.001)。SiO2诱导组G1期细胞比例较空白对照组降低,S+G2期细胞比例升高;而17β-E2干预组G1期细胞比例较SiO2诱导组升高,S+G2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结论:17β-E2可能是通过阻滞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G2期,从而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成纤维细胞 17Β-雌二醇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0年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翠玲 肖立珠 +3 位作者 范子田 田建园 赵爱民 陈银苹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04—2010年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 目的分析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04—2010年河北省迁安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迁安市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分别为86、67、12、1、0、1、7例,共计17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12/10万(86/640249)、10.42/10万(67/642688)、1.86/10万(12/645124)、0.15/10万(1/647983)、0(0/650720)、0.15/10万(1/653839)、0.11/10万(7/65738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86/10万(25/648283)。2004年至2008年报告发病率在迅速下降,2009年后缓慢回升;具有明显的冬季(11月一次年1月)、春季(2—5月)季节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50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2.08%(142/173);男性发病人数(114例)高于女性(59例);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87.86%(152/173)。结论迁安市疫情在迅速下降后又缓慢回升,提示今后仍应加强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病学方法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核因子相关因子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mRNA表达与异烟肼致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中瑞 宋磊 +5 位作者 贺蕾 高丽 史哲 田晓 张国顺 冯福民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研究异烟肼致小鼠肝损伤进程中核因子相关因子一2(Nrf-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昆明小鼠6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中的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小鼠分为8组,实验组予以异烟肼90mg·kg-1·d-1(按成人用药量... 目的研究异烟肼致小鼠肝损伤进程中核因子相关因子一2(Nrf-2)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昆明小鼠6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中的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小鼠分为8组,实验组予以异烟肼90mg·kg-1·d-1(按成人用药量换算得到)连续灌胃1d、3d、5d、7d、2周、3周和4周,每个时间点小鼠8只。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灌胃2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SOD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应用赛绿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Nrf-2、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mRNA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方差齐性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分析组问差异;方差不齐的组间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2周、3周、4周组小鼠血清ALT高于对照组(F=13.425,P=0.000);4周组血清AST高于对照组(F=3.498,P=0.004)。总SOD活力在5d、7d、2周时分别为(272.63±22.43)、(276.14±20.90)、(271.00±27.43)U/m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95±19.32)U/mg(F=3.769,P=0.002);用药2周后Cu—ZnSOD活力为(242.53±21.48)U/mg,低于对照组(281.92±24.52)U/mg,但4周组活力为(277.11士24.52)U/mg,显著高于2周组(F=3.499,P=0.004);丙二醛含量在7d、2周、4周时分别为(0.94±0.28)、(0.91±0.23)、(0.80±0.15)nmol/m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4±0.09)nmol/mg(F=3.816,P=0.002)。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用药4周后Nrf-2mRNA表达比值增至对照组的6.24倍(F=2.987,P=0.014);Cu-ZnSODmRNA在3周、4周分别增至2.29和3.99倍(F=8.261,P〈0.01);MnSOD在3周时表达增至4.85倍(F=4.026,P=0.002)。结论在异烟肼致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上调SOD基因的表达,抵抗氧化损伤,同时可见Nrf-2基因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相关因子-2 超氧化物歧化酶 RNA 信使 异烟肼 肝炎 中毒性 小鼠
原文传递
唐山市路北区中小学生2005-2010年因病休退学情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红 王国立 武建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67,共1页
因病休退学是影响中小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原因之一。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探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现对唐山市路北区2005-2010年监测点校中小学生因病休退学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缺勤 病假 退学 学生
原文传递
PSD-007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
6
作者 张洪梅 王宏 +5 位作者 陈洪丽 李迎新 徐应军 关维俊 顾立超 陈乃耀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癌光啉(PSD-007)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PSD-007、不同能量光照MCF-7细胞的光密度(OD)值;以不同能量(1.2、2.4、4.8 J/cm2)激光照射(分别为3个实验组)10μg/mL PSD-007孵育... 目的探讨癌光啉(PSD-007)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光动力杀伤效应。方法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PSD-007、不同能量光照MCF-7细胞的光密度(OD)值;以不同能量(1.2、2.4、4.8 J/cm2)激光照射(分别为3个实验组)10μg/mL PSD-007孵育的细胞,彗星实验、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Caspase-3)表达量,同时设空白对照、单纯光照和单纯光敏剂组为对照组。结果光动力治疗对MCF-7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彗星图像可见明显慧尾存在。DAPI染色观察到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FCM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率随光照能量增大而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周期进程减慢。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实验组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PSD-007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具有光动力杀伤效应,其杀伤效应与Bcl-2、Bax、Caspase-3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乳腺肿瘤 MCF-7细胞 癌光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