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存活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娜 李世英 夏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干预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存活累(Surviv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Survivin、BDNF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 目的观察亚低温干预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存活累(Survivi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Survivin、BDNF在亚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亚低温缺血组,缺血组分别于缺血3h再灌注3h、6h、12h、24h、48h、72h、7d处死,亚低温缺血组于缺血后10min实施全身亚低温持续3h。进行TUNEL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凋亡数量和Sur-vivin、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1)亚低温缺血组和常温缺血组于再灌注6h皮质区均出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72h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两组内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亚低温缺血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亚低温缺血组于再灌注3hSurvivin、BDNF表达有所增加,BDNF于24h达高峰,Survivin于48h达高峰,随后表达逐渐降低,但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表达趋势与之相似,两组各时间点Survivin、BDNF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再灌注3h Survivin表达在亚低温缺血组与常温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时间点亚低温缺血组Sur-vivin、BDNF表达均高于常温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干预可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存活素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缺血再灌注 凋亡 存活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斌 董静 +4 位作者 刘宁 王瑞敏 张晋霞 李世英 陈贵良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8-792,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悬液(2×106/mL)。用MNSS量表测定神经功能,TTC、HE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移植治疗组再灌注14、21和28 d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缺血再灌组(P<0.05或P<0.01)。移植治疗组第14天脑梗死体积(40.20±9.52 mm3)小于缺血对照组(66.60±14.24 mm3)(P<0.01)。移植治疗组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较缺血再灌组明显减少。结论 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斌 王亚薇 +2 位作者 董静 王瑞敏 张晋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231-2235,共5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 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和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又分为缺血2 h再灌7、14、21和28 d组(各6只)。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造模成功后24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6/mL),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处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aspase-3表达。结果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各时间点(7、14、21和28 d)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减少(均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缺血 细胞凋亡 胱冬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艳茹 贺永贵 +2 位作者 伊红丽 曹向辉 李海波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Res)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一种植物抗毒素,存在于多种植物体中,例如白藜芦、葡萄、花生、松树及桑葚[1]。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Res)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一种植物抗毒素,存在于多种植物体中,例如白藜芦、葡萄、花生、松树及桑葚[1]。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雌激素样作用等多方面药理活性[2]。1976年,Langcake 和Pryce发现在葡萄的叶片中存在白藜芦醇,其在遭受紫外线照射、机械损伤及真菌感染时合成急剧增加,并且能够抵抗灰霉菌的侵染,是植物体在遇到病原侵害或逆境时分泌的一种抗毒素,故有“植物杀菌素”之称[3,4]。白藜芦醇除了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性,研究发现它还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及药理作用,深受生物医学界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在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系统功能 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细胞
5
作者 邓春颖 刘斌 +3 位作者 张志勇 张玉芹 李燕 伊红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4-49,共6页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组织的细胞及内、外胚层起源组织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目的:探讨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向胆碱能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2-4周龄... 背景:脂肪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组织的细胞及内、外胚层起源组织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目的:探讨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向胆碱能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2-4周龄的SD大鼠腹股沟皮下脂肪垫,体外分离培养并传代,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后,免疫细胞学检测CD29、CD31和CD44的表达,进行表型鉴定。结果与结论:脂肪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增殖能力强,其表面标记物CD29、CD44表达阳性,CD31表达阴性。经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后,分化的细胞大部分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联合蛋白2表达阳性。诱导分化后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阳性。说明脂肪基质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后的细胞具有合成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胆碱能神经元 脂肪基质细胞 诱导 分化 大鼠 省级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α-突触核蛋白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毕树立 刘斌 +2 位作者 成晓华 高海英 李世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selegiline)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结肠功能障碍及结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PD患者结肠功...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selegiline)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结肠功能障碍及结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PD患者结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D模型组和司来吉兰治疗组,后两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方法制备PD模型。模型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每天给予司来吉兰0.5mg/kg灌胃。分别于治疗后4d、8d测定大鼠1h粪便排出量及含水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α-Syn和nNOS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1h粪便排出量及含水量均减少(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1h粪便排出量及含水量均增加(均P<0.05),且治疗8d亚组高于治疗4d亚组(均P<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结肠α-Syn、nNOS表达均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结肠α-Syn、nNOS表达均降低(均P<0.05)。与治疗4d亚组比较,治疗8d亚组的α-Syn、nNOS表达含量降低(均P<0.05)。结论司来吉兰能够改善PD大鼠结肠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α-Syn、nNOS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一氧化氮合酶 结肠 司来吉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胃窦酪氨酸羟化酶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毕树立 刘斌 高海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胃功能障碍及胃窦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PD胃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胃功能障碍及胃窦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PD胃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D模型组和司来吉兰治疗组,后两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模型组每日并灌胃生理盐水,治疗组每日灌胃给药司来吉兰0.5mg/kg。分别于治疗后4d、8d测定胃固体食物残留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窦TH和nNOS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时间点胃内固体食物残留率均增加,胃窦TH表达均减少,nNOS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点胃内固体食物残留率均降低,胃窦TH表达均升高,nNOS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治疗4d组相比,治疗8d组大鼠胃内固体食物残留率明显降低,TH表达明显升高,n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司来吉兰可改善PD大鼠胃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PD模型大鼠胃窦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抑制nNOS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一氧化氮合酶 胃窦 司来吉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结肠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毕树立 刘斌 高海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1373-1374,共2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PD模型组,应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大鼠PD模型,通过免...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PD模型组,应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大鼠PD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H与nNOS的表达变化。结果 PD模型组的TH阳性染色分布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但TH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D模型组的nNOS阳性染色除分布在肌间丛外,还在环行肌内有较多分布,且nNOS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PD大鼠结肠中TH表达降低与nNOS表达升高可能与帕金森病结肠功能紊乱症状发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结肠功能紊乱 酪氨酸羟化酶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0
9
作者 刘斌 王旭 +5 位作者 张晋霞 张文彦 张慧英 孟令海 刘玉玲 李世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256层螺旋CT机对3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CTA检查,观察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责任血管。结果根据256层螺旋CT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68例...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256层螺旋CT机对3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CTA检查,观察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责任血管。结果根据256层螺旋CT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68例,正常32例,检出率为89.3%。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轻度狭窄64例(23.9%),中度狭窄83例(31.0%),重度狭窄45例(16.8%),闭塞76例(28.3%);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5例(5.6%),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72例(26.9%),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181例(67.5%)。268例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中,222例(82.8%)可以判断责任血管。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2例(5.4%),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1例(18.5%),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169例(76.1%)。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明确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可作为其诊断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256层螺旋CT 血管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斌 刘文虎 +3 位作者 王旭 吕康 李世英 邓春颖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组)和269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展组)和269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1)进展组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91.5%,高于对照组患者(58.7%,P<0.05),进展组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分别为37.1%和46.4%)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0%和3.1%;均P<0.05)。(2)进展组患者头颈部动脉软斑、溃疡斑的比例(分别为37.0%和48.0%)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2.6%和31.6%;均P<0.05)。(3)早期进展型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比例(分别为43.4%和50.0%)高于晚期进展型患者(分别为14.3%和23.8%;均P<0.05),早期进展型患者软斑、溃疡斑的比例(分别为40.0%和45.7%)高于晚期进展型患者(分别为16.7%和20.0%;均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头颈部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和不稳定性斑块有关,动脉狭窄和斑块性质可作为病情进展性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狭窄 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斌 唐静 +2 位作者 袁敏 毕树立 李世英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429,共6页
目的研究自噬在血管性痴呆(VD)发病中的作用及自噬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和自噬抑制剂干预组(自噬抑制剂组),每组又分为术后1、2、4、8、12周亚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自噬抑制剂组大... 目的研究自噬在血管性痴呆(VD)发病中的作用及自噬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和自噬抑制剂干预组(自噬抑制剂组),每组又分为术后1、2、4、8、12周亚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自噬抑制剂组大鼠在术前1 h给予渥曼青霉素0.5 mg/kg腹腔注射。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Cathepsin B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自噬活性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与Ⅰ的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和自噬抑制剂组各亚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海马CA1区Beclin-1、Cathepsin B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明显升高(P<0.05~0.01),并均以术后第4周为最高。而自噬抑制剂组各亚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好于,海马CA1区Beclin-1、Cathepsin B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明显低于VD组(P<0.05~0.01)。结论 VD大鼠的认知功能减退,海马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自噬活性明显增高;自噬抑制剂对其有改善及抑制的效果。自噬在VD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自噬 自噬相关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自噬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clin-1与Bcl-2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敏 刘斌 +1 位作者 唐静 李世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2-1094,I0005,共4页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方法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2、4、8和12周5个亚组(各6只)。采用四... 目的观察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变化情况。方法6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2、4、8和12周5个亚组(各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海马CA1区1周时可见Beclin-1、Bcl-2蛋白阳性表达,4周达到高峰,8周开始下降,至12周仍较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的Beclin-1、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eclin-1阳性表达数与Bcl-2阳性表达数呈正相关(r=0.809,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和凋亡同时发生,且表达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自噬 细胞凋亡 海马 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Sprague-Daw-ley BEC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及自噬相关蛋白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斌 孙静 +5 位作者 张晋霞 毛文静 马原源 吕超男 成晓华 毕树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7-191,共5页
目的观察自噬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MAPlLC3,简称LC3)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的表达及变化,探讨自噬在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90... 目的观察自噬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MAPlLC3,简称LC3)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的表达及变化,探讨自噬在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PD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又分为模型制备后4d、8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各15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作PD模型,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黑质纹状体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水平。结果 (1)电子显微镜下PD模型组黑质纹状体中出现自噬体,呈圆形,大多位于细胞核旁,溶酶体数量增多。8d时,自噬体、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多。(2)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黑质纹状体中Beclin1和LC3表达略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黑质纹状体Beclin1和LC3的表达明显增多(均P<0.01),8d高于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中自噬活性被激活,自噬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自噬 BECLIN 1 微管相关蛋白类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斌 唐静 +1 位作者 袁敏 李世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40-945,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MAP1LC3,LC3)的表达,探讨自噬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自噬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light chain 3,MAP1LC3,LC3)的表达,探讨自噬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D组)和Wortmannin自噬抑制剂组(WM组),每组又随机分为模型制备后1、2、4、8、12周5个亚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蛋白质印迹法检测LC3Ⅱ/LC3Ⅰ的比值作为自噬活性的指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VD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或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或0.01);与VD组比较,WM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或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或0.01)。VD组大鼠海马CA1区1周时神经细胞核膜凹陷,胞核浓缩,线粒体肿胀,可见自噬体、溶酶体;4周时自噬体、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多;12周时仍可见自噬体。WM组神经元损伤较VD组减轻,自噬体数量减少。VD组大鼠海马CA1区LC3Ⅱ/LC3Ⅰ比值在1周时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8周时开始下降,12周时仍较高。WM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较V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自噬活性被激活,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会玲 李世英 +3 位作者 李峥 张晋霞 贺永贵 刘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1-705,共5页
目的缺血预适应诱导脑缺血耐受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文中通过观察缺血预适应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目的缺血预适应诱导脑缺血耐受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文中通过观察缺血预适应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边皮质区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将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预适应组,脑缺血组和预适应组按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2、6、12、24、48和72 h 6个亚组,假手术组10只大鼠,其余每个时间点各10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适应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与Western blot法观察脑缺血后再灌注各个时间点HIF-1α和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缺血组、预适应组于再灌注2 h 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及蛋白表达有所增加,24 h表达至各时间点最高水平,随后表达逐渐减少,72 h表达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预适应组各时间点HIF-1α、VEGF的阳性细胞及蛋白表达均高于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组、预适应组组内各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及蛋白仅少量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诱导HIF-1α、VEGF的表达,脑缺血预适应能够进一步上调两者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缺血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TH及G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超男 毛文静 +5 位作者 马原源 刘斌 张晋霞 孙静 成晓华 李世英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54-157,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司来吉兰组,每...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司来吉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司来吉兰组,每组均设4 d和8 d 2个亚组,各12只。模型组和司来吉兰组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葵花油。之后司来吉兰组每日灌胃咪多吡0.5 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4 d和8 d组分别连续灌胃4 d和8 d。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黑质纹状体TH和GDNF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均显示,对照组大鼠黑质纹状体可见多量TH阳性细胞表达和少量GDNF阳性细胞表达,8 d和4 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TH和GDNF阳性细胞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8 d和4 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司来吉兰组TH阳性细胞表达低于对照组而高于模型组,GDNF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均P<0.05),且8 d组均高于4 d组(均P<0.05)。结论司来吉兰可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GDN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酪氨酸单氧化酶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酪氨酸羟化酶 司来吉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晋霞 王旭 +2 位作者 刘颖 刘斌 李世英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9-692,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各亚型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特点,探讨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与OCSP分型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各亚型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特点,探讨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与OCSP分型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并依据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型(3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型(109例)、后循环梗死(POCI)型(66例)和腔隙性梗死(LACI)型(88例),比较各型患者头颈部责任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OCSP分型TACI、PACI、POCI和LACI各亚型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分别为86.8%、75.3%、88.5%和86.3%,各亚型之间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CSP分型各亚型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中,TACI亚型以重度狭窄或闭塞为主,PACI和LACI亚型以轻、中度狭窄为主,POCI亚型以轻度狭窄为主,TACI亚型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亚型组(P<0.05)。OCSP分型各亚型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责任动脉中,以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为主,其中,PACI和POCI亚型的发生率最高,高于TACI亚型及LACI亚型(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侧头颈部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与OCSP分型各亚型有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可明确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 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1
18
作者 吕康 刘斌 +5 位作者 刘玉玲 孟令海 毛文静 马原源 贺永贵 邓春颖 《中国医药》 2014年第9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狭窄 斑块 CT血管成像 血管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艳茹 张丽敏 +2 位作者 曹向辉 王红梅 贺永贵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将SCI组分为内膜正常亚组、内膜增厚亚组、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 SCI组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将SCI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6例,内膜增厚亚组34例,稳定斑块亚组28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8例。与内膜正常亚组比较,内膜增厚、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亚组及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组颈动脉IMT与血hs-CRP、Hcy、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91,r=0.757,r=0.531;均P<0.01)。结论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脑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和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文虎 罗永伟 +4 位作者 孟令海 刘玉玲 张晋霞 张慧英 刘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3-826,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和235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复发... 目的通过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和235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0.0%比64.7%;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4.9%和45.2%比19.7%和15.8%;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1.4%比66.4%;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6.3%和48.0%比22.7%和37.3%;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与头颈部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和不稳定性斑块有关,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性质可能是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狭窄 颈动脉斑块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