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基加固处理的工艺与技术
1
作者 潘登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9年第12期83-83,共1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然而经济的日益发展使我国的交通道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车辆的增多并且超载车辆的不断出现,使当前现有的公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已经出现损坏的现象,不利于长远的使用,也为更多车主的行车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然而经济的日益发展使我国的交通道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车辆的增多并且超载车辆的不断出现,使当前现有的公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已经出现损坏的现象,不利于长远的使用,也为更多车主的行车埋下安全隐患,因此,针对当前问题必须对路基进行整修和改造建设,以增加道路的承载能力,提高行车安全已经行车顺畅。要想加大道路的承载能力,就要对当前公路施工中路基进行加固处理。针对目前公路路基加固工艺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阐述,再对路基的加固方法进行研究完善,提高路基的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路基加固技术 工艺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MN压剪试验机变论域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
2
作者 张建立 刘康康 吴跟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针对大载荷桥梁隔震橡胶支座检测的需求,对(大载荷)60MN静动态多向加载试验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压剪试验机垂直方向加载子系统原理,以电液比例位置压力双闭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系统数学模型,将变论域原理与模糊PID结合,提出变论... 针对大载荷桥梁隔震橡胶支座检测的需求,对(大载荷)60MN静动态多向加载试验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压剪试验机垂直方向加载子系统原理,以电液比例位置压力双闭环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系统数学模型,将变论域原理与模糊PID结合,提出变论域模糊PID,使用AMEsim-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并与模糊PID以及普通PID控制对比。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具有更好的鲁棒性,系统无超调量、无震荡、更短的稳定时间,试验位移示值误差保持在±0.05%之内,试验力示值误差保持在±1%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载荷 压剪试验机 位置压力双闭环 AMEsim-Simulink 变论域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峪大桥上部构造施工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华茂 张俊祥 万拥军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0-84,共5页
白水峪大桥总长770m,其中主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箱梁,引桥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位于圆曲线上,施工难度较大。对白水峪大桥上部构造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其关键施工技术,即0号块的托架施工、箱梁的挂篮悬臂... 白水峪大桥总长770m,其中主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刚构箱梁,引桥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位于圆曲线上,施工难度较大。对白水峪大桥上部构造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其关键施工技术,即0号块的托架施工、箱梁的挂篮悬臂浇筑、箱梁的预应力张拉和合龙段的施工。桥梁的顺利合龙表明,白水峪大桥上部构造的施工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连续刚构箱梁桥 托架施工 挂篮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技术在桥梁加固中的运用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席雅敏 王轩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74,共1页
桥梁加固是交通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主要用于实现桥梁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的提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BIM技术的出现为桥梁加固带来了新的建筑技术,有利于促使桥梁加固朝着精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升桥梁加固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桥梁加固 桥梁承载能力 交通道路 使用寿命 精细化 信息化 数字化方向 质量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CP改良膨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欢 张佳伟 郭合家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6,共8页
为了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改良弱膨胀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利用大豆脲酶开展EICP技术处理弱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通过EICP多因素配比正交试验研究脲酶浓度、初始Ca^(2+)浓度、酶胶比、尿钙比、养护时间对膨胀... 为了探究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改良弱膨胀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利用大豆脲酶开展EICP技术处理弱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通过EICP多因素配比正交试验研究脲酶浓度、初始Ca^(2+)浓度、酶胶比、尿钙比、养护时间对膨胀土碳酸钙生成率、自由膨胀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EICP反应液最佳配比。采用不同掺量EICP反应液改良膨胀土,通过无荷载膨胀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三轴压缩试验验证改良效果。结果表明:EICP反应液掺量为20%时抑制膨胀土膨胀性效果最好,且此时土体力学强度和碳酸钙生成率最高。大豆脲酶诱导产生的沉淀物为方解石型碳酸钙,附着在土颗粒表面既填充了土颗粒孔隙,也胶结了土体骨架颗粒,阻碍土体与水分接触,提高了土体密实性和黏结强度,改善了膨胀土膨胀性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 膨胀土 膨胀特性 力学特性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复合改良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欢 杜贺威 +2 位作者 王建棋 张斐扬 曹素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854-6861,共8页
为提高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工程危害。在木质素改良膨胀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长度、纤维掺量及木质素掺量对膨胀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BBD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设计法进行响应... 为提高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工程危害。在木质素改良膨胀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长度、纤维掺量及木质素掺量对膨胀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BBD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设计法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研究了双因素交互作用对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作用时,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各因素作用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双因素交互作用时,木质素掺量和聚丙烯掺量二者交互作用显著性最好。由BBD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优组合为:聚丙烯纤维长度为9 mm、纤维掺量为0.3%、木质素掺量为3%,该变量下平行试验组的平均抗压强度为552.48 kPa,相比于素膨胀的抗压强度提升了76.97%,可见此方案下对素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效果最好。研究成果为新乡地区弱膨胀土的改良提供了借鉴,为复合改良土的试验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木质素 聚丙烯纤维 响应面法 无侧限抗压强度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地区改良膨胀土路用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欢 张斐扬 +3 位作者 曹义康 王建棋 闫超 赵向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为减小膨胀土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采用粉砂土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新乡地区弱膨胀土进行改良,研究了改良前后膨胀土的路用性能;通过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冻融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不同试样的膨胀率、CBR以及冻融循环对... 为减小膨胀土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采用粉砂土和聚乙烯醇(PVA)纤维对新乡地区弱膨胀土进行改良,研究了改良前后膨胀土的路用性能;通过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冻融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不同试样的膨胀率、CBR以及冻融循环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素膨胀土、30%粉砂土改良膨胀土、30%粉砂土+0.2%PVA纤维改良膨胀土的膨胀率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CBR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0%粉砂土+0.2%PVA纤维对膨胀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最佳含水率时膨胀率最多降低59.76%,CBR最大提升467%;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断减小并趋于平稳,其中第1次冻融循环对土的强度影响最大;PVA纤维的掺入使土体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残余强度仍大于初始状态下的素膨胀土,且土体应力-应变曲线由软化型转变为弱软化型;粉砂土和PVA纤维能够有效改善膨胀土的不良性质,显著提升其承载能力及抗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膨胀土 路用性能 CBR 冻融循环 膨胀率 新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粉对微表处路用和层间耐久性能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悦 赵兴晨 罗要飞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为探究煤矸石粉在微表处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选取不同煤矸石粉替代微表处混合料的填料,室内成型要求的组合试件采用汉堡车辙试验、四轮加速磨耗试验和剪切疲劳试验等长期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含有不同填料的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和层间性能... 为探究煤矸石粉在微表处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选取不同煤矸石粉替代微表处混合料的填料,室内成型要求的组合试件采用汉堡车辙试验、四轮加速磨耗试验和剪切疲劳试验等长期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含有不同填料的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和层间性能,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微表处长期性能的影响差异性。结果表明,煤矸石粉以替代矿粉的形式添加于微表处中,可改善微表处的高温性能、水稳性能、耐磨耗性能、长期抗滑性能和层间黏结性能,其中,高温活化煤矸石粉的改善效果较好,煤矸石粉替代量对微表处不同性能影响高于矿粉类型,但煤矸石粉替代水泥则有损微表处的路用性能和层间性能。微表处长期性能的改善效果与煤矸石粉替代矿粉的质量密切相关,煤矸石粉替代率越高,则微表处的长期性能越好;矿粉全部替代为煤矸石粉、活化煤矸石粉,微表处的高温性能、水稳性能、耐磨耗性能、长期抗滑性能和层间剪切疲劳寿命分别提高约26.8%和36.4%、33.5%和40.0%、33.4%和45.1%、4.7%和6.8%、9.5%和10.4%。研究成果为煤矸石在沥青路面养护技术中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养护 微表处 煤矸石粉 耐久性 层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小麦秸秆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研究
9
作者 秦佳铭 王欢 +1 位作者 王建棋 贾利旺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80-4490,共11页
为了研究改性小麦秸秆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小麦秸秆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并分析了NaOH溶液浓度和改性时间对秸秆质量的影响。将改性后的秸秆纤维掺入水泥稳定碎石中,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 为了研究改性小麦秸秆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小麦秸秆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并分析了NaOH溶液浓度和改性时间对秸秆质量的影响。将改性后的秸秆纤维掺入水泥稳定碎石中,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得到最佳纤维配比,在最佳纤维配比下进行干缩试验、冻融试验,结合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测试,观察改性前后小麦秸秆微观变化及秸秆纤维在水泥稳定碎石内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3.5%的NaOH溶液对小麦秸秆进行12 h的改性处理时,小麦秸秆的质量损失率较高,可减轻对水泥的缓凝作用;秸秆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具有显著增强作用,纤维长度为20 mm、掺量为0.15%(质量分数)时强度最高,且随着养护龄期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力学性能不断提升。秸秆纤维水泥稳定碎石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相比,其干缩性能和抗冻性能均有明显改善;ESEM分析表明改性后的小麦秸秆可以提升其与基体的黏结,阻止或延缓水泥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小麦秸秆 水泥稳定碎石 力学性能 干缩性能 抗冻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降噪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家龙 孟庆宇 +1 位作者 彭伟宸 姬小祥 《交通科技》 202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为研究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参数与降噪效果的关系,文中通过室内轮胎自由下落法,研究沥青用量、胶粉掺量、4.75 mm筛孔通过率对橡胶改性沥青降噪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各参数的推荐范围,结果表明:①随着沥青用量、胶粉掺量的增大,混合料降噪... 为研究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参数与降噪效果的关系,文中通过室内轮胎自由下落法,研究沥青用量、胶粉掺量、4.75 mm筛孔通过率对橡胶改性沥青降噪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各参数的推荐范围,结果表明:①随着沥青用量、胶粉掺量的增大,混合料降噪性能提升,振动衰减系数增加,胎-路振动噪声减小;②随着4.75 mm关键筛孔通过率的减小,混合料降噪性能提升,表面构造深度增大,胎-路泵吸噪声减小;③结合基本路用试验及降噪试验结果,确定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参数的推荐范围为:沥青用量6.2%~6.9%、胶粉掺量19%~23.4%、4.75 mm筛孔通过率28.1%~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改性沥青 降噪性能 路用性能 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粗集料初始含水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晶 张丽娟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2,共6页
通过设计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集料初始含水率对新拌再生集料混凝土塌落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集料初始含水率将显著影响新拌混凝土塌落度及其经时损失。当再生粗集料为干燥或气干状态时,其较大的吸水率导致混凝土... 通过设计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集料初始含水率对新拌再生集料混凝土塌落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集料初始含水率将显著影响新拌混凝土塌落度及其经时损失。当再生粗集料为干燥或气干状态时,其较大的吸水率导致混凝土初始塌落度随再生粗集料替代率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且经时损失减小。另外,由不同初始含水率再生粗集料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出现下降,饱和面干再生粗集料内部大量自由水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下降最大;当再生粗集料为干燥状态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下降最小,但劈裂抗拉强度值较为离散,与其抗压强度值相关性较差。因此,在再生混凝土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应尽量避免使再生粗集料处于干燥或潮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集料 含水率 塌落度 抗压强度 劈裂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丽娟 吴晶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4,117,共6页
针对强度等级为C30~C70的混凝土,通过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硬化混凝土气孔分析试验测试了不同水灰比、不同含气量水平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35时,混凝土可以经受300次以上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具有优... 针对强度等级为C30~C70的混凝土,通过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硬化混凝土气孔分析试验测试了不同水灰比、不同含气量水平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35时,混凝土可以经受300次以上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具有优良的抗冻耐久性能,无需引气;对水灰比为0.36~0.50的混凝土,当水泥浆体含气量大于11%时,即可保证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达到80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25的混凝土其内部孔隙率仅相当于水灰比为0.50混凝土的50%,低孔隙率是高强混凝土具有抗冻耐久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水灰比 含气量 抗冻耐久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静压桩贯入过程中的桩周应力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华茂 陈淮 肖昭然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8-144,共7页
利用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静压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承载机理。分析模型桩贯入4种不同深度时的桩周应力变化规律,对桩顶轴力、桩顶位移、桩身环向应变和桩身纵向应变进行全程测量。利用一种半数值半解析的方法,通过测量模型桩壁的环向应变与... 利用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静压桩在贯入过程中的承载机理。分析模型桩贯入4种不同深度时的桩周应力变化规律,对桩顶轴力、桩顶位移、桩身环向应变和桩身纵向应变进行全程测量。利用一种半数值半解析的方法,通过测量模型桩壁的环向应变与径向应变,推导出桩周的围压和摩阻力。结果表明:在贯入初期,桩体上部会出现负摩阻,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上部负摩阻的范围和数值都在减小直至消失;在沉桩阻力中摩阻力所占比例较小,但其比例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大。整个贯入过程中桩周围压随贯入深度的增加在不断增大。在同一土体深度处的围压也随桩体贯入而增大。随贯入深度的增加,摩阻力和围压的变化趋势呈现了较好的一致性,摩阻力与围压的比值在0.41~0.53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模型试验 静压桩 承载机理 桩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代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淮 万拥军 孙增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第二代小波分解对信号突变信息敏感的特性,将结构动力响应信号分解为多个小波组分信号,通过各组分信号小波能量变化和小波能量变化率确定损伤位置和识别结构损伤,提出基于第二代小波能量变化率指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第二代小波分解对信号突变信息敏感的特性,将结构动力响应信号分解为多个小波组分信号,通过各组分信号小波能量变化和小波能量变化率确定损伤位置和识别结构损伤,提出基于第二代小波能量变化率指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代小波能量变化率对结构损伤比较敏感,其幅值与置信上限之差远高于其它测点,可以用来判定结构损伤位置;但噪声对损伤识别的影响较大,在实用中应先对现场采取的动态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再应用第二代小波能量变化率指标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可较好地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第二代小波变换 能量变化率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无背索部分斜拉桥主梁碗扣式钢管支架施工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建华 冯志强 管品武 《河南科学》 2012年第6期759-762,共4页
碗扣式钢管支架在现浇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对其受力状况的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运用MIDAS/Civil分析软件建立了钢管支架的空间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承载力、稳定性、地基承载力验算,为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对此类结构的钢管支... 碗扣式钢管支架在现浇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对其受力状况的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运用MIDAS/Civil分析软件建立了钢管支架的空间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承载力、稳定性、地基承载力验算,为施工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对此类结构的钢管支架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碗扣式钢管支架 计算模型 承载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固化剂稳定粉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涛 潘登 乐金朝 《湖南交通科技》 2014年第4期4-6,23,共4页
针对豫东含砂低液限粉土的工程特性,制备3种土壤固化剂稳定土配比方案;根据击实试验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确定配比B固化剂6%∶土样94%为最佳配比;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CBR试验、劈裂试验、干缩试验等对最优配比稳定土的路... 针对豫东含砂低液限粉土的工程特性,制备3种土壤固化剂稳定土配比方案;根据击实试验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确定配比B固化剂6%∶土样94%为最佳配比;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CBR试验、劈裂试验、干缩试验等对最优配比稳定土的路用性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河南省济祁高速公路(永城段)二期工程进行试验段施工,现场检测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砂低液限粉土 固化剂 强度特性 抗裂特性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性方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清 汪德才 都敬丽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9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了研究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技术手段,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间接拉伸疲劳试验,针对添加再生剂、布敦岩沥青及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后的冷再生混合料开展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根据双参数Weibull理论分析了普通乳化沥青冷再... 为了研究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技术手段,基于应力控制模式下的间接拉伸疲劳试验,针对添加再生剂、布敦岩沥青及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后的冷再生混合料开展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根据双参数Weibull理论分析了普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室内疲劳试验结果,得到了普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5种不同失效概率下的疲劳方程。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添加再生剂与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后,疲劳寿命得到明显改善;添加再生剂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其次是采用SBR改性乳化沥青的冷再生混合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 疲劳性能 再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轩 《科技与创新》 2019年第7期144-145,148,共3页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改革发展的最新动向。本文对工程实践类专业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探索,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技术路线...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改革发展的最新动向。本文对工程实践类专业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探索,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技术路线,探索了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在理论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 课堂教学 线上线下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改善Q235B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邢家麒 吴跟上 +4 位作者 赵树森 贺占蜀 李延民 邵景干 余桧鑫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80,共11页
目的建立随机喷丸模型,模拟喷丸改善Q235B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方法首先,建立Q235B焊接接头模型,通过间接耦合法计算焊接残余应力。然后,将残余应力作为初始条件导入焊接接头喷丸模型,研究弹丸直径d、弹丸速度v、弹丸入射角θ和弹丸质... 目的建立随机喷丸模型,模拟喷丸改善Q235B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方法首先,建立Q235B焊接接头模型,通过间接耦合法计算焊接残余应力。然后,将残余应力作为初始条件导入焊接接头喷丸模型,研究弹丸直径d、弹丸速度v、弹丸入射角θ和弹丸质量流量r_(m)对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喷丸后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的改善情况。结果焊后焊缝横向残余应力σ_(x)和纵向残余应力σ_(z)分别可达227、196 MPa,调整喷丸参数可以消除残余拉应力并引入残余压应力。本仿真范围内,d=1 mm、θ=60°、v=60 m/s、r_(m)=9 kg/min为最优喷丸参数,此时对于σ_(x)和σ_(z),表面残余压应力分别可达-246、-275 MPa,最大残余压应力分别为-306、-310 MPa,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分别为0.24、0.27 mm,残余压应力层深度分别为0.78、0.66 mm。结论无论是σ_(x),还是σ_(z),增大d和θ,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和残余压应力层深度显著增大;增大v,最大残余压应力、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和残余压应力层深度显著增加。因此,喷丸强化能够明显改善Q235B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B 焊接 随机喷丸 残余应力 最优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粘度抗滑封装薄层沥青路面长效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兆仑 刘朝晖 高建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42-246,共5页
为提高沥青路面行车抗滑耐久性能,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粘度抗滑封装薄层材料。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肯塔堡飞散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粘附力试验、干缩试验、静态模量试验及小型加载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高粘度抗滑封装薄... 为提高沥青路面行车抗滑耐久性能,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粘度抗滑封装薄层材料。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肯塔堡飞散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粘附力试验、干缩试验、静态模量试验及小型加载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高粘度抗滑封装薄层的弯拉强度标准值大于5.0 MPa,满足重载交通要求;与沥青路面具有很好的粘结力,斜剪试验28 d剪应力可达到0.89 MPa,是沥青路面抗剪要求的1.8倍;-10℃、15℃和60℃三个试验温度下28 d静态模量测定值均在8000 MPa左右,能够抵抗车辆车载及温度应力作用;对于室内小型加速加载试验测试,经过18万次荷载作用,摆值仍能够达到51BPN,远高于规范要求的42BPN。开发的高粘度抗滑封装薄层耐磨、抗剪切能力强、静态模量大,通过与沥青面层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路面抗滑性能,综合提高沥青路面长效抗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抗滑薄层 性能试验 加速加载 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