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支架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徐良 陈鹏 王晓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11期71-73,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管内支架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与切开获取技术应用于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比研究
2
作者 赵博 梁飞 贾磊强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非接触(No-touch)与切开获取(OVH)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01—2023-10行OPCABG术治疗的1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比较分析非接触(No-touch)与切开获取(OVH)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01—2023-10行OPCABG术治疗的1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大隐静脉(GSV)桥血管获取方式分为2组。No-touch组59例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OVH组56例应用OV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检测术后6 h、12 h、24 h、48 h患者的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心肌标志物。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结果No-touch组手术时间、获取GSV桥血管时间均长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中出血量、再血管化数量、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住院费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引流管保留、ICU停留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时间、交互作用下MYO、CK-MB、cTN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高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双下肢切口血肿、下肢水肿的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VH技术比较,在OPCABG术中采用No-touch技术的手术及获取GSV桥血管的时间较长,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较高,但能提高桥血管通畅率,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 切开获取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徐良 陈鹏 王晓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12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肢体消肿率、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静脉通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肢体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静脉通畅度,提高术后肢体消肿率,缩短住院及溶栓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顺行置管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鹏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2期25-26,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症状以及检查情况,便于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取样分析我院确诊收治的62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分析表明,高龄以及病史延长者,预...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症状以及检查情况,便于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取样分析我院确诊收治的62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分析表明,高龄以及病史延长者,预后效果不良。结论: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且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极易并发多种疾病,较难确诊具体的疾病,一旦确诊,需给予积极有效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肺心病 冠心病
原文传递
基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5
作者 陈鹏 《中国农村卫生》 2015年第4X期11-11,共1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基层心外科临床上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外科2012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经过术后随访两组... 目的:分析和探讨基层心外科临床上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外科2012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经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减轻,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33%(49/61),与观察组的93.44%(57/61)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改善水平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的多项血液指标均能得到有效恢复,能显著改善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且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临床疗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接触”大隐静脉获取术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风险及显微结构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季元璋 赵博 郑宝石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8期3107-3110,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中,以常规技术大隐静脉为参照,探讨应用"不接触"技术是否增加围术期风险,及两种方法获取的大隐静脉在显微结构方面的差别。方法 36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的病例被纳入研究,"不接触"... 目的研究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中,以常规技术大隐静脉为参照,探讨应用"不接触"技术是否增加围术期风险,及两种方法获取的大隐静脉在显微结构方面的差别。方法 36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的病例被纳入研究,"不接触"组和常规组各18例。观察指标包括术中资料,获取大隐静脉时间、总手术时间等;术后资料,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引流量、术后肌钙蛋白等。并对两组大隐静脉进行光镜下显微结构对比。结果 "不接触"组大隐静脉的获取时间较常规组增加,平均[(46.78±9.47)min vs.(33.33±10.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下肢感染和死亡。光镜下"不接触"组相比常规组大隐静脉内皮细胞更加饱满完整,平滑肌细胞排列更加规整,滋养血管更丰富。在常规组大隐静脉可发现炎性细胞。结论 "不接触"技术相比常规大隐静脉在围术期不增加手术风险,且"不接触"大隐静脉在显微结构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术 大隐静脉 不接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