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酸钠添加对斜生栅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王红岩 张怀 +5 位作者 姜厚权 郭相旭 赵普 王欣淼 郑世燕 王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3,共10页
为探究外加碳源对微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选择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以乙酸钠为补充碳源,对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50、0.75、1.00、1.50g/L)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为探究外加碳源对微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选择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以乙酸钠为补充碳源,对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50、0.75、1.00、1.50g/L)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外源补充乙酸钠后废水的初始化学需氧量明显增加,但斜生栅藻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仍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培养5~7d,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藻胆蛋白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1.97%、88.41%、94.10%和91.23%。培养结束后添加80mg/L壳聚糖对斜生栅藻进行絮凝采收,化学需氧量的最高去除率可提高至91.43%(P<0.05)。培养7d,斜生栅藻在1.50g/L乙酸钠质量浓度下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0.81g/L和168.61mg/g,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63.54%和1.06倍(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外源补充0.25~1.50g/L乙酸钠条件下,斜生栅藻可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积累更高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培养结束后添加适量壳聚糖进行絮凝可进一步提高化学需氧量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紫菜加工废水 乙酸钠 污染物去除率 微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挖掘与分析NJ9108水稻种子寿命的关键基因
2
作者 韩超飞 陈灵 +4 位作者 王源秀 程前 左胜 刘华彬 王程亮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65,共15页
种子寿命是种子在贮藏期间维持生活力的一段时间,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寿命的改变直接影响种子在田间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建成以及储藏时间。因此,挖掘种子寿命基因对培育耐储藏和长寿命种子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水... 种子寿命是种子在贮藏期间维持生活力的一段时间,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寿命的改变直接影响种子在田间的出苗率、幼苗形态建成以及储藏时间。因此,挖掘种子寿命基因对培育耐储藏和长寿命种子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系的种子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发现NJ9108种子是一种耐老化的水稻品系。利用转录组技术,对其未老化和老化后所注释的基因进行mfuzz模糊聚类,可分为6个亚类,共有8,384个基因被老化诱导上调/下调表达;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processes,BP)、细胞组分(cellularcomponents,CC)和分子功能(molecularfunctions,MF)中的差异显著基因有42个被富集到苯丙烷类生物合成、31个被富集到糖信号以及42个被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中,它们作为最主要的通路参与NJ9108的耐老化过程。qRT-PCR结果显示,与ZH11相比,NJ9108种子经老化处理后,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中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5(4CL5)、肉桂醇脱氢酶5(CAD5)以及过氧化物酶体3和86(PRX3和PRX86)等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糖信号通路中的β-葡萄糖苷酶18和22(BGLU18和BGLU22)及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3(TPP3)基因同样显著上调表达;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细胞分裂素响应12(RR12)和响应脱落酸(ABA)诱导的蛋白激酶5(SAPK5)基因老化后显著上调表达,而生长素响应基因12和20(IAA12和IAA20)显著下调表达,以上基因的表达趋势均与转录组数据结果一致,暗示它们可能是调控水稻种子寿命的关键基因,其中BGLU18、BGLU22、OsRR12和TPP3作为最新鉴定的种子寿命基因后续可重点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水稻种子寿命调控网络和培育耐老化的水稻品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寿命 转录组 植物激素 糖信号 苯丙烷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 个青贮玉米品种抗逆性综合评价
3
作者 吴占清 王玉玺 +4 位作者 李豪远 李保珠 赵翔 王振云 陈威 《乡村科技》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研究以开青1号、开玉6号、开青219、开青239、雅玉青贮8号等5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对其产量和品质,以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性与在干旱胁迫下的产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开青1号、开玉6号、开青219的生物产量及各项品质... 研究以开青1号、开玉6号、开青219、开青239、雅玉青贮8号等5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对其产量和品质,以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性与在干旱胁迫下的产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开青1号、开玉6号、开青219的生物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表现均优于对照(雅玉青贮8号),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及优良的品质;在高温胁迫下,开青1号、开玉6号和开青219的花粉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能力,但雅玉青贮8号的花粉活性较弱,开青239表现出对高温敏感特性;在干旱胁迫下,开青1号、开玉6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开青219表现出中等抗旱能力,雅玉青贮8号的抗旱能力较弱,而开青239表现为对干旱敏感。试验结果可为旱区青贮玉米抗逆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耐热性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低氮条件下培养基中磷水平对莱茵衣藻生长及油脂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天 孙守瑞 +3 位作者 宋佳美 华兰 郑世燕 王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108,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在前期已明确最佳碳氮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磷水平下莱茵衣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究高碳低氮... 为进一步提高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在前期已明确最佳碳氮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磷水平下莱茵衣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究高碳低氮条件下培养基中磷水平(0P、1/8P、1/4P、2/4P、4/4P、5/4P)对该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磷水平的增加,莱茵衣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培养5 d,磷水平1/8P时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最高,分别为2.27 g/L、43.35%和191.31 mg/(L·d),分别比0P时提高91.55%、13.09%和1.23倍;培养5 d,磷水平5/4P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15 mg/L和3.46 mg/L,分别比0P时高2.30倍和0.65倍;当磷水平为1/8P~5/4P时,莱茵衣藻油中各脂肪酸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0P时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显著高于0P时的;随培养基中磷水平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在高碳低氮条件下,与常规磷水平培养基培养相比,适当降低培养基中磷水平可进一步提高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同时获得较高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磷水平 微藻生物量 油脂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棉籽中油分含量快速无损近红外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田博宇 黄义文 +7 位作者 周大云 黄龙雨 吴玉珍 付守阳 徐青 郭敬功 彭军 匡猛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5-333,共9页
【目的】建立不同棉籽形态的棉籽油分快速无损近红外检测方法,以应用于棉花高油分遗传改良和棉籽综合利用。【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分别对棉籽仁、光籽和毛籽样品进行棉籽油分含量测定,并分别采集3种棉籽形态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的数... 【目的】建立不同棉籽形态的棉籽油分快速无损近红外检测方法,以应用于棉花高油分遗传改良和棉籽综合利用。【方法】通过索氏提取法分别对棉籽仁、光籽和毛籽样品进行棉籽油分含量测定,并分别采集3种棉籽形态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的数学处理和散射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改进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定标模型,并选取验证集对定标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立的棉籽仁、光籽和毛籽的棉籽油分含量最佳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0.94和0.93,残差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on deviation,RPD)分别为4.09、3.47和3.15,表明3种模型具有优异的精准度和稳定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棉籽仁、光籽以及毛籽油分含量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满足了不同棉籽形态检测需求,可以替代传统检测方法,解决了传统棉籽油分检测方法存在的操作烦琐、种子破损等问题,为提升棉花综合利用价值以及棉籽油分品种改良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籽 油分 近红外光谱 改进偏最小二乘法 快速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RGF多肽的系统进化分析及其在根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6
作者 郑兰兰 李彤晖 +7 位作者 肖潇 罗湘胤 张勇洪 甄伟波 孟昆 刘娟 王国栋 李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84-2694,共11页
目的鉴定与分析了虎杖中RGF多肽序列特征,阐明虎杖RGF多肽对植物根型的调控作用,为虎杖优形优质新品种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虎杖RGF编码基因,并对其基序进行了比对、偏好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模式... 目的鉴定与分析了虎杖中RGF多肽序列特征,阐明虎杖RGF多肽对植物根型的调控作用,为虎杖优形优质新品种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虎杖RGF编码基因,并对其基序进行了比对、偏好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根发育的体系,研究了虎杖PcRGF对根发育的影响。结果从虎杖基因组中鉴定出5个RGF基因(PcRGF1-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cRGF2-5与拟南芥AtRGF1、AtRGF4的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一族。PcRGF1与其他虎杖PcRGF较为分散,同拟南芥AtRGF9、AtRGF6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对照组相比,PcRGF2及PcRGF5影响根的重力反应,抑制了根的波浪(waving)表型。PcRGF4处理后主根长度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增加,表明其促进根的生长。结论揭示了虎杖RGF家族的序列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初步探究了虎杖PcRGF的生物学功能,发现虎杖PcRGF具备调控根发育的保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多肽激素 根分生区生长因子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物钟的研究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4
7
作者 谢启光 徐小冬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51,共13页
植物生物钟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主要研究材料,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物钟调控机制,即多重互锁转录-翻译反馈环路模型。研究表明,生物钟调控保证了植物体内诸多生理生化和新陈代谢过程与环境因子... 植物生物钟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主要研究材料,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物钟调控机制,即多重互锁转录-翻译反馈环路模型。研究表明,生物钟调控保证了植物体内诸多生理生化和新陈代谢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周期性变化同步,使植物能够更合理地配置物质和能量资源,确保其生存和繁衍。简而言之,生物钟极大地提高了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近些年来,生物钟相关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显示出巨大应用前景,例如,生物钟核心组分在杂种优势、作物引种驯化和环境适应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研究材料和方向上看,目前植物生物钟研究存在两个趋势:一是研究材料从拟南芥迅速拓展到各种重要作物;二是作物生物钟研究与其他领域,如开花调控、胁迫抗性和高产稳产等研究领域,发生了广泛交叉。本文系统阐述了作物生物钟研究的重要进展,探讨了该领域最新提出的时间栽培学概念,展望了将生物钟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作物 环境适应性 引种驯化 栽培地域性
原文传递
拟南芥BDR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调控种子寿命的互作蛋白鉴定
8
作者 吴唐娟 朱静静 +5 位作者 王源秀 马锐奇 陈灵 刘阳 刘华彬 王程亮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8-1560,共13页
未知功能域(DUF,domain of unknown function)是一种未被表征功能的蛋白质结构域,DUFs基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物质代谢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拟南芥中有9个DUF620同源基因(BDR1~BDR9),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人工加速... 未知功能域(DUF,domain of unknown function)是一种未被表征功能的蛋白质结构域,DUFs基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物质代谢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拟南芥中有9个DUF620同源基因(BDR1~BDR9),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人工加速老化、亚细胞定位及酵母双杂交等技术对拟南芥BDR6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拟南芥9个BDR蛋白的基序分布十分相近,具有相似的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DR6与杨树基因Potri.010G195200和Potri.008G062500亲缘关系较近,与BDR1处于同一大类分支;氨基酸结构预测发现BDR6由α-螺旋、延伸链和不规则卷曲组成,是不稳定的非跨膜的具有内在无序区域的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在拟南芥种子发育的中后期显著表达;BDR6基因不具有转录因子结构域,启动子序列上具有特异的光响应元件G-box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人工加速老化结果显示,bdr6突变体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BDR6负调控种子寿命。种子GUS染色和亚细胞定位结果均与生信预测结果一致。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到5个与BDR6互作的蛋白,并进行一对一验证,结果发现EML3与BDR6蛋白有较强的互作。以上结果为研究BDR6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拟南芥种子寿命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F620 BDR6 生物信息学 种子寿命 酵母双杂交 蛋白互作
原文传递
黄河滩地和稻田土中铁还原菌、不产氧光合细菌分布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田莹莹 王强 +2 位作者 赵京 孙向辉 姬燕培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5-820,共16页
【目的】探讨沿黄流域土壤中铁还原菌(ferric reducing bacteria,Fe RB)、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n PB)的分布机制。【方法】以沿黄流域(原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黄河滩地和稻田土样,利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 【目的】探讨沿黄流域土壤中铁还原菌(ferric reducing bacteria,Fe RB)、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n PB)的分布机制。【方法】以沿黄流域(原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黄河滩地和稻田土样,利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结合统计学分析,揭示Fe RB、An PB菌群结构、丰度和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二者中的优势Fe RB在科(属)水平为Hydrogenophilaceae(Thiobacillus)、Bacillaceae(Bacillus)、Clostridiaceae、Rhodobactereace(Rhodobacter)、Geobacteraceae(Geobacter),优势An PB为Rhodobactereace(Rhodobacter)、Chloroflexaceae(Chloronema)、Acetobacteraceae(Roseomonas)。An PB中Rhodobacteraceae与Fe RB中Bacillaceae、Clostridiaceae的相对丰度负相关;An PB中Sphingomonadaceae与Hydrogenophilaceae、Clostridiaceae的相对丰度亦负相关。土壤硝酸盐氮(NO_(3)^(-)-N)与Rhodobactereace相对丰度负相关,与Geobacteraceae相对丰度正相关。二价铁(Fe2+)对Fe RB、An PB菌群组成的差异分别可解释13.5%、41.8%,p H对Fe RB、An PB菌群组成的差异分别可解释65.7%、42.8%。黄河滩地总细菌(total bacteria,BAC)、地(热)杆菌[Geo(thermo)bacter,GEO]、光合紫细菌(phototrophicpurplebacteria,PPB)的拷贝数分别为2.52(±3.43)×109、5.21(±7.58)×10^(7)、2.9(±3.70)×10^(7)copies/g干土。稻田土中BAC、GEO、PPB拷贝数依次为3.82(±1.29)×10^(10)、3.05(±2.44)×10^(8)、4.31(±0.90)×10^(8)copies/g干土。0-1 cm土层中PPB拷贝数显著高于1-2 cm、2-3cm土层。Fe2+对BAC、GEO、PPB数量分布变异的解释度为81.5%。【结论】土壤类型不同,潜在Fe RB、An PB物种组成不同,GEO、PPB丰度也不同。Fe2+对Fe RB、An PB分布起关键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还原菌 不产氧光合细菌 稻田土 黄河滩地
原文传递
厌氧铁氨氧化的电子传递机制、环境意义和影响因素
10
作者 田莹莹 师东阳 王强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6,共9页
铁(Fe)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其与碳、氮、氧、磷、硫等元素的耦合反应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重要的驱动力.近年来,微生物厌氧还原Fe(Ⅲ)耦合氧化铵(NH~+)反应,即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正逐渐成为生态环境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重... 铁(Fe)是地壳中含量第四丰富的元素,其与碳、氮、氧、磷、硫等元素的耦合反应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重要的驱动力.近年来,微生物厌氧还原Fe(Ⅲ)耦合氧化铵(NH~+)反应,即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正逐渐成为生态环境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Feammox过程中的四种胞外电子传递机制,详细归纳了Feammox在土壤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及污废水处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Feammox的主要因素,并对Feammox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铁氨氧化 电子传递 农田土壤 水环境 废水和污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