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2-17,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7JC82001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7-GH-027)
-
文摘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经济应是其法律内涵。其中的政府责任源于环境公平和客观实际的需要,公众参与则应定位于优化政府运行和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同时,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污染转移等相关环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法律内涵
政府责任
公众参与
-
Key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connotation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public participation
-
分类号
D922.604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
题名民事调解到刑事和解——现代司法文明的象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许红霞
-
机构
河南大学法学院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经济师》
2007年第3期114-115,共2页
-
文摘
借用民事领域解纷的调解法来和平解决刑事领域里的轻微案件,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刑事和解的渠道并未畅通,却存在广泛的发展空间。刑事领域这一花絮的绽放,必然推进司法文明的建设。
-
关键词
民事调解
刑事和解
和谐
司法文明
-
分类号
D915.1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
-
题名论亲亲相隐在现代刑法中的合理价值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爱鲜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9-43,共5页
-
文摘
我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蕴涵了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满足了人性的根本需求;合理解决了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冲突;暗合了现代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思想。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解读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蕴涵,并借鉴国外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关键词
亲亲相隐
价值
义务冲突
期待可能性
-
Keywords
Kin Concealment System
value
duties conflict
anticipated possibility
-
分类号
DF6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蔡守秋教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学家
- 4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
文摘
蔡守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法学家,他勇于开拓,率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和创新性的理论,引领了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的学科发展。他最早关注环境道德,率先研究环境权,提出了原创性理论———调整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他亲历环保实践,治学务实求真。
-
关键词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律和政策
环境道德
环境权
调整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Keywords
CAI Shou-qiu
law and policy for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morality
environmental right
the theory of adjustment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分类号
K825.1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克服
被引量:10
- 5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42-48,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07JC82001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7-GH-027)
-
文摘
环境立法的数量在整个法制建设中是增加最快的,但现行环境法的有效性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存在问题。环境立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是指环境立法中所规定的政府在环境领域所承担的义务。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在环境立法中主要体现在:重政府环境职权轻政府环境职责,重政府环境管理轻政府环境服务,重行政相对人环境责任轻政府环境责任。要克服环境立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必须通过拓展政府环境第一性义务和强化政府环境第二性义务,以完善政府环境责任。
-
关键词
环境立法
有效性
政府环境责任
完善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
perfection
-
分类号
D922.681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
题名关于政府环境责任科学设定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4
- 6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1期193-196,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编号:07JC82001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之阶段成果
-
文摘
环境立法需要科学设定政府环境责任,其指导思想是通过拓展政府环境第一性义务即政府环境职责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强化政府环境第二性义务即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增强政府执行力,设定的原则是依据公众环境公共需求设定政府环境责任和设定政府环境责任应在政府能力范围内。
-
关键词
环境立法
政府环境责任
科学设定
-
Keywords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
分类号
X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论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的健全——加强社会公众问责
被引量:13
- 7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17,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政府环境责任研究"(项目编号:07JC820018)
-
文摘
政府环境责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而承担的环境义务,其实现的保障就是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这其中加强社会公众的问责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众问责具有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不具备的优势,其理论依据是"人民主权"。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最佳方式是诉讼,从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履行环境责任进行问责的现实需要来看,强化和完善环境行政审判是其要旨所在。
-
关键词
政府环境责任
问责机制
社会公众问责
环境行政审判
-
Keywords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accountability
duty-seeking mechanism
the public duty seeking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trial
-
分类号
D922.6
[政治法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
题名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责任——论政府生态行政补偿
被引量:7
- 8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学习论坛》
2007年第12期67-69,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法制保障"(2007-GH-027)之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当前的环境法学界,政府环境责任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本刊本期特辟环境法专栏对此进行专题讨论。《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责任》从公民对环境安全的需求论证国家环境责任的正当性,并且提出国家还有维护基本环境质量的义务。《政府环境责任简论》则侧重于论述公民的环境责任是政府环境责任的基础,这是对传统的政府环境责任的新的解释。如果说上述两篇论文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国家或政府环境责任的话,《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责任——政府生态行政补偿》则从微观的角度对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责任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政府的生态补偿责任应理解为对环境的外部经济性进行补贴,显然不同于常见的对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探讨,可谓独辟蹊径。
-
关键词
政府责任
生态补偿
行政补偿
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
财政转移支付
保护者
环境正义
-
分类号
D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政府环境应急责任
被引量:8
- 9
-
-
作者
张建伟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6,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河南大学科研项目"政府环境责任研究"之部分成果
-
文摘
突发环境事件的本质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风险向现实转化,防范风险是风险社会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应在突发环境事件中承担起基础性的责任。现行环境立法中政府环境应急责任存在缺失,需要建立"分级"政府环境应急责任体系和确立"分期"政府环境应急责任。
-
关键词
突发环境事件
政府环境应急责任
立法现状
构建设想
-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实行行为观念之提倡
被引量:7
- 10
-
-
作者
张亚平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158-164,168,共8页
-
文摘
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条文类型性规定的具有法益侵害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它除具有刑法中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规范性和定型性的特征。实行行为是犯罪构成的核心要素,因而本文提倡刑法立法及司法实践应当树立实行行为的观念,即刑罚发动以实行行为为限,没有实行行为就不得动用刑罚。在此观念指导下,我国刑法应当修订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原则和范围,设立独立教唆罪,限制刑法中“等”、“其他”等不明确的规定。
-
关键词
实行行为
预备行为
独立教唆罪
不明确规定
-
Keywords
perpetrating act
perpetrating act
independent crime of solicitation
ambiguous provisions
-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美国假释制度之趋势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 11
-
-
作者
张亚平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93-98,共6页
-
基金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与社区矫正制度完善>(项目号:2006FFX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美国假释制度历经100多年的变迁,从最初的兴盛到1970年代以后的衰退,最终呈现对严厉犯罪人限制适用以及对轻缓犯罪人放宽适用的两极化趋势。在限制适用方面主要表现为选择性无害化措施的提出,三振出局法的出台以及实际刑运动的兴起等;在放宽适用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中间制裁和强制假释等。美国假释制度的两极化趋势对我国假释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极具启示意义。借鉴美国假释制度,我国刑法应当坚持对严重暴力犯罪假释的限制,同时适当放宽轻缓犯罪的假释条件,并创建多元假释制度。
-
关键词
美国
假释制度
两极化
-
分类号
D971.2
[政治法律—法学]
DD915.3
[政治法律]
-
-
题名自由心证制度模式考察——一种比较法的分析
被引量:5
- 12
-
-
作者
彭小龙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8,共6页
-
文摘
自由心证制度以证据的自由评价模式为核心,同时包括所有规制自由评价的规则和制度。两大法系近代证据制度都以证据的自由评价模式为核心,采用的都是自由心证制度,但是由于事实裁判者、诉讼机制、审理形式以及法律传统等诸方面的差异,两者在规制自由评价的措施上迥然有异,形成自由心证制度的两种模式。
-
关键词
自由心证
自由心证制度
模式
比较分析
-
Keywords
discretional evaluation
the system of discretional evaluation
mode
comparative analysis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诉讼要件问题
被引量:5
- 13
-
-
作者
郑金玉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96-100,共5页
-
基金
河南大学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诉的合法性构成要件研究"
-
文摘
诉讼要件是从程序角度判断"诉"的合法性重要依据,其丰富的内容要求法官在一个比较严谨的程序中依职权加以审查,以保证作出的实体判决或其他处理结果符合诉讼程序的要求。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在未使用诉讼要件这一术语的情况下仍将相关程序性要求规定得较为详细,但问题是,我国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却把诉讼要件作为起诉条件在起诉受理程序中加以审查认定,这一方面导致启动诉讼程序的门槛过高,民众普遍抱怨起诉困难,另一方面也致使部分程序性裁定缺少必要的程序保障,重要的诉讼要件处理程序严重失范。
-
关键词
诉的合法性
诉讼要件
起诉条件
职权主义
-
分类号
D925.1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
-
题名“刑期于无刑”思想与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构建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蔡军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2,共5页
-
文摘
“刑期于无刑”的思想源于三代,后来被历朝历代奉为最重要的刑事策略,成为始终指导着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最基本刑事政策。对“无刑”的追求,法家主张“以刑去刑”,而儒家则主张“以德去刑”。“以刑去刑”的政策最终导致重刑主义,而“以德去刑”的政策却具有轻刑的趋势。历史证明,“以刑去刑”的政策实施的社会效果并不理想,后被“以德去刑”的政策所取代。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有重蹈“以刑去刑”政策覆辙的危险。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应当吸取和借鉴“刑期于无刑”刑事政策化进程中的教训和经验。
-
关键词
刑事政策
刑期于无刑
以刑去刑
以德去刑
-
Keywords
the criminal policy
executing penalty for avoiding the penalty
executing cruel torture to decrease crime rate
returning punishment for kindness
-
分类号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张亚平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非监禁刑制度的完善--以江苏省部分地区非监禁刑适用情况的实证分析为视点>之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08SJD8200011。
-
文摘
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对于该政策在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具有重要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诉求主要在于秩序、自由、效益等。与其它刑事政策相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秩序作为其首要价值目标,但在追求秩序的同时,这一政策更加注重对自由与效益的诉求。
-
关键词
宽严相济
价值
秩序
自由
效益
-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的新径路:犯罪断念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蔡军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4,共3页
-
文摘
断念是行为主体(特别是青少年越轨者或犯罪人)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对犯罪偏好明显与确定的拒绝。现阶段犯罪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青少年犯罪原因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绩效前景颇为黯淡。从聚焦于犯罪原因分析到致力于犯罪断念研究的战略性转向将成为当代社会犯罪预防策略的重要突破。作为人生状态与行为过程的犯罪断念,在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的结合中发挥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积极效果。
-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犯罪原因
犯罪断念
-
分类号
D917.6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论我国粮食直补制度的转型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李亮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67,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7JC820014)
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QN-004)
-
文摘
由于定位不准且制度设计有缺陷,我国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对农民增收贡献甚微,也不足以促进粮食增产,难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在取消该制度不可行,完善该制度亦将面临目标落空危险的前提下,必须对该制度从目标、资金来源和补贴依据等方面予以转型,最终建立我国法制化的粮农收入直补制度。
-
关键词
粮食直补
粮农收入直补
转型
-
分类号
F320.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律师伪证罪的立法问题分析
被引量:1
- 18
-
-
作者
蔡军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8-42,共5页
-
文摘
我国刑法律师伪证罪的设置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犯罪主体具有特定指向性、罪状具有模糊性与宽泛性和《刑法》第306条与其他条文间存在相互的包容性。同时,本罪的设置带有职业歧视性色彩,违背立法理念。要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建议废除本罪,或者修订主体和罪状,建立和完善律师惩戒制度,转变观念,确实保障律师权利。
-
关键词
律师伪证罪
罪体
立法技术
立法价值
-
Keywords
the perjury of lawyer
the structure of the crime body
the legislative technology
the legislative value
-
分类号
D924.36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论国际私法的形式主义法律选择方法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耿勇
-
机构
河南大学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理论月刊》
2007年第11期97-99,共3页
-
基金
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
文摘
法律形式主义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国际私法的形式主义法律选择方法从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代即开始萌芽,并于19世纪随着既得权说和法律关系本座说而得以产生和发展。形式主义法律选择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可预见性和判决结果的一致性,但其忽视实体正义和个案公正而只追求形式正义而形成的弊端却是这种方法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
关键词
国际私法
法律选择
正义
形式主义
-
分类号
D997
[政治法律—国际法学]
-
-
题名论法院提起民事再审制度的特质与重构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许红霞
-
机构
河南大学法学院现代法制研究所
-
出处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9期151-154,共4页
-
文摘
法院提起再审是启动再审程序的渠道之一,是法院对错误生效裁判的主动纠正。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和重构该制度是很重要的。
-
关键词
法院提起再审制度
特质
重构
-
分类号
D925.1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