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格列酮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炎症性肠病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核因子-κB p65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葛相栓 刘小玲 +1 位作者 王慧超 李君芳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921-1925,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结肠炎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药物治疗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及高剂量治疗组(其中SASP组与吡格列酮组为干预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干预组经肛...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结肠炎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药物治疗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及高剂量治疗组(其中SASP组与吡格列酮组为干预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干预组经肛灌入5%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5 mL/kg,对照组灌入0.85%氯化钠5 mL/kg,造模后第1天干预组给予SASP及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0.85%氯化钠10 mL/kg灌胃,统计炎症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组织学损伤指数(TDI)的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DAI值分别为(3.13±0.83)、(1.50±0.53)、(2.25±0.71)、(1.63±0.52)、(2.25±0.46),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值分别是0.000、0.010、0.000、0.01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SASP组比较,P值分别是0.020、0.690、0.020;(2)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CMDI分别是(2.63±0.52)、(1.13±0.83)、(1.38±0.52)、(1.13±0.83)、(1.63±0.84),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低于模型组,P值分别是0.000、0.001、0.000、0.005。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SASP组比较,P值分别是0.456、1.000、0.140;(3)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TDI分别是(9.50±1.93)、(4.63±1.19)、(5.00±1.31)、(4.75±1.04)、(4.00±0.76),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P=0.00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SASP药物组比较,P值分别是0.568、0.849、0.568;(4)对照组、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PPAR?γ值分别是(46.62±3.07)、(27.24±2.71)、(39.79±1.39)、(34.62±2.26)、(40.13±2.23)、(36.22±2.11)。模型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0;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PPAR?γ表达高于模型组,均P=0.00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SASP组相比较,P值分别是0.000、0.773、0.004;(5)对照组、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NF?κB p65值分别是(17.48±0.84)、(33.74±1.56)、(22.18±2.08)、(19.28±1.32)、(21.46±1.76)、(22.13±1.58),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0;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表达低于模型组,均P=0.00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SASP组相比较,P值分别是0.001、0.370、0.952;(6)对照组、模型组、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PPAR?γ与NF?κB p65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875、-0.771、-0.776、-0.766、-0.910,P值分别是0.007、0.004、0.025、0.024、0.027、0.000。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改善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的症状,DAI、CMDI及TDI降低,而PPAR?γ、NF?κB p65升高,其治疗效果与SASP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吡格列酮作为PPAR?γ的人工配体,通过增加PPAR?γ的表达,抑制NF?κB p65的表达,减轻结肠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病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NF-κB 转录因子RelA 三硝基苯磺酸 柳氮磺胺吡啶 细胞保护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酶原与胆碱酯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月如 葛相栓 +3 位作者 刘小玲 张顺风 张改玲 王慧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27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酶原与胆碱酯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河南宏力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5例,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3组:A组65例,B组58例,C组42例。在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酶原与胆碱酯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河南宏力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5例,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3组:A组65例,B组58例,C组42例。在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中匹配5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纤维蛋白酶原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结果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浆纤维蛋白酶原水平分别为(3.09±0.51)g/L、(2.98±0.55)g/L、(2.58±0.64)g/L、(1.94±0.57)g/L;胆碱酯酶分别为(8137±238)U/L、(6854±453)U/L、(4426±674)U/L、(2317±148)U/L。C组、B组纤维蛋白酶原、胆碱酯酶水平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胆碱酯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纤维蛋白酶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纤维蛋白酶原、胆碱酯酶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纤维蛋白酶原 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慢性乙肝合并黄疸患者肝功能及胆红素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改玲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6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合并黄疸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肝功能和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乙肝合并黄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对...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合并黄疸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肝功能和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乙肝合并黄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冻干粉针剂(1000 mg加入浓度为5% 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500 mg,bid)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胆红素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谷氨酰转肽酶(GG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汁酸(TBA)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接胆红素(I-BIL)及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合并黄疸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胆红素水平,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 黄疸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 肝功能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改玲 李建平 刘小玲 《青岛医药卫生》 2019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究胃镜电凝止血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胃镜电凝止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 目的探究胃镜电凝止血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胃镜电凝止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治疗相关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量较对照组少,止血时间、溃疡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胃镜电凝止血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胃溃疡出血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止血及溃疡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瘍出血 胃镜电凝止血 蒙脱石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围手术期处理
5
作者 葛相栓 王慧超 +7 位作者 李建平 钱峰 刘小玲 张顺风 赵静 张改玲 赵作静 王瑞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宏力医院诊治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行MBM治疗...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宏力医院诊治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行MBM治疗,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认真沟通,告知目前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常见内镜处理方法及MBM的优缺点,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套扎器、标记刀:针刀或dual刀、高频圈套器、两条单钳道胃镜或一条双钳道胃镜,调试内镜系统及高频电设备。手术过程依次为NBI内镜及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标记刀标记边界,套扎,高频电切除,后反复套扎、高频电切除,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术中及时止血。术后常规心电监护,防止迟发性出血,同时给予抑酸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3、6、12月分别复查胃镜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共2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MBM治疗,其中2例行2次MBM治疗,平均操作时间为42 min。病灶长径为0.8~6.0 cm,平均3.1 cm,最宽3/4环周。单次使用套扎环1~6发,平均4发。术中4例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经热活检钳电灼后出血停止,未并发食管穿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22例,原位癌2例。术后随访1~24个月,期间22例患者均愈合良好;1例患者(病变范围环3/4周径)术后1月出现食管瘢痕狭窄,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症状缓解;1例患者(2处病变,分2次完成手术)术后3月复查,活组织检查考虑鳞状细胞癌,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MBM术前正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的精心操作,术后的恰当处理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成功的关键,同时表明MBM是内镜下切除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多环黏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肝衰竭56例疗效观察
6
作者 贾月如 张改玲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2Z期185-186,共2页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6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倒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以异甘草酸镬加腺苷蛋氨酸治疗,对照组予以甘草酸二胺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总...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6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倒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予以异甘草酸镬加腺苷蛋氨酸治疗,对照组予以甘草酸二胺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肝性脑病3例(10.7%).而对照组为8例(28.6%。P〈0.05)。结论:以异甘草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馥为主要药物治疗肝衰竭患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异甘草酸镬 腺苷蛋氨酸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胃癌19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贾月如 葛相栓 王运杰 《中国乡村医药》 2014年第23期11-11,共1页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较低,故多数临床医生对其临床及内镜表现了解较少,极易误诊,延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胃癌的青年患者19例的病历资料,就其内镜表现、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较低,故多数临床医生对其临床及内镜表现了解较少,极易误诊,延误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胃癌的青年患者19例的病历资料,就其内镜表现、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胃癌患者均经胃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胃癌 胃癌发病率 内镜表现 活检病理检查 老年人胃癌 胃镜检查 临床医生 印戒细胞癌 贲门胃底 黏液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229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小玲 葛相栓 王慧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1期3341-3342,共2页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肿物,属于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因此需要及时处理。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消化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内镜下息肉切除已成为消化道息肉处理...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肿物,属于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因此需要及时处理。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消化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内镜下息肉切除已成为消化道息肉处理的主要手段,内镜下息肉切除方法很多,高频电凝电切具有简便、安全、痛苦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成为基层医院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但伴随检查治疗的痛苦反应,使许多患者惧怕内镜检查及治疗,延误病情,河南宏力医院消化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开展在浅麻醉状态下进行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消化道息肉229例,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胃肠道 瘤样病变 高频电切 无痛内镜 消化道
原文传递
河南省长垣地区食管异物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葛相栓 常栋 +7 位作者 钱峰 刘小玲 王慧超 李建平 张志华 赵作静 王瑞 段鲁静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7期5226-5228,共3页
食管异物屡见不鲜,大部分异物可以顺利通过食管、胃肠道,经肛门排出,对人体不造成损害[1],但仍有部分不能顺利通过,而嵌顿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特别是食管。近年来,食管异物已逐渐成为河南宏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常见的急症之一。本文回... 食管异物屡见不鲜,大部分异物可以顺利通过食管、胃肠道,经肛门排出,对人体不造成损害[1],但仍有部分不能顺利通过,而嵌顿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特别是食管。近年来,食管异物已逐渐成为河南宏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常见的急症之一。本文回顾性研究前来我院就诊的食管异物患者90例,观察患者年龄、异物部位、异物种类及异物停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异物 发病年龄 停留时间 年龄因素 异物钳 异物种类 长垣 河南省
原文传递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贾月如 葛相栓 +3 位作者 张顺风 刘小玲 王慧超 张改玲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年第5期477-47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128例,其中有PVT者16例为血栓组,无PVT者112例为无血栓组,测定2组血浆FIB、...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128例,其中有PVT者16例为血栓组,无PVT者112例为无血栓组,测定2组血浆FIB、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FIB水平为(1.68±0.41)g/L,D-D水平为(0.96±0.14)mg/L;无血栓组血浆FIB水平为(2.58±0.64)g/L,D-D水平为(0.35±0.11)mg/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监测血浆FIB,D-D水平有助于临床预测P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内镜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葛相栓 王慧超 +5 位作者 刘小玲 李建平 贾月如 李君芳 赵作静 王瑞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年第5期310-311,315,共3页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 目的分析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内镜检查情况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患者36例临床资料,并系统分析内镜诊断与切除息肉的相关资料。结果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岁,年龄2-13岁;共有45枚息肉,其中26枚位于直肠,16枚位于乙状结肠,降结肠2枚,横结肠1枚;31例有血便,15例贫血,肛门肿物脱出5例。息肉切除后未观察到穿孔、出血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小儿幼年性息肉多发生在学龄前阶段,病变多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常见症状是血便及贫血。无痛肠镜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肠 幼年性息肉 内镜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14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葛相栓 李建平 +1 位作者 王慧超 贾月如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7-01-01—2013-12-31期间被误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腹痛6例,黑便3例,反酸3例,腹胀2例。病理类型...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7-01-01—2013-12-31期间被误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腹痛6例,黑便3例,反酸3例,腹胀2例。病理类型:腺癌8例,黏液细胞癌3例,类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例,小弯侧3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内镜分型:溃疡型7例,隆起型5例,平坦糜烂型2例。误诊分布: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8例,息肉3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腺癌1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及息肉;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降低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 十二指肠球部 肿瘤
原文传递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小玲 贾月如 张改玲 《中国综合临床》 2012年第7期777-778,共2页
患者男,38岁,因间断水肿8年,加重15d于2010年8月20日人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初为脚踝部指陷性水肿,逐渐发展为全身指陷性水肿,以低垂部位为著,伴腹泻、乏力;大便4或5次/d,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 患者男,38岁,因间断水肿8年,加重15d于2010年8月20日人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水肿,初为脚踝部指陷性水肿,逐渐发展为全身指陷性水肿,以低垂部位为著,伴腹泻、乏力;大便4或5次/d,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呕血、腹痛;无尿频、尿痛;无心慌、胸闷等不适。曾于外院检测肝功能提示白蛋白15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水肿 腹泻 低蛋白血症
原文传递
十二指肠球部癌临床观察(附11例报告)
14
作者 贾月如 葛相栓 +2 位作者 刘小玲 李建平 王慧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69-371,共3页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十二指肠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癌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表现为腹痛6例,反酸3例...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十二指肠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癌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表现为腹痛6例,反酸3例,黑便2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3例,小弯侧4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11例患者全部经组织学检查确诊。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检查10例,其中升高8(占72.72%),正常2例。6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上消化道并发症,分别是食管癌术后复发、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角癌、贲门癌术后复发、反流性食管炎(LA-D级)。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治疗7例,内科化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癌的首发症状多为腹痛,病变主要位于前壁及小弯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血肿瘤标志物CEA多升高,部分病例并发严重上消化道疾病,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手术。总之,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以便提高其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肿瘤 内镜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