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样品中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及反应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波 范顺利 +1 位作者 秦歌 朱桂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67,共7页
利用敌百虫在碱性介质中能够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产生的化学发光性能,建立了一种测定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实际环境水样和蔬菜样品中残留的敌百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 利用敌百虫在碱性介质中能够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产生的化学发光性能,建立了一种测定敌百虫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实际环境水样和蔬菜样品中残留的敌百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加标回收率在86.4%~94.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83%;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7)~5×10^(-3) g/L,检测限为1.13×10^(-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固相萃取 环境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磺胺类兽药单一及复合污染对不同作物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金彩霞 毛蕾 司晓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6-671,共6页
研究了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磺胺甲噁唑(SMZ)的遗传毒性。在去离子水中分别加入三种兽药的标准品,设计1、5、10、50、100 mg·L-1共5个剂量组,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10 mg·L-1的Na N3溶液为阳性对照。用微核实验... 研究了磺胺嘧啶(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磺胺甲噁唑(SMZ)的遗传毒性。在去离子水中分别加入三种兽药的标准品,设计1、5、10、50、100 mg·L-1共5个剂量组,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10 mg·L-1的Na N3溶液为阳性对照。用微核实验检测其对蚕豆、玉米、小麦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综合分析三种兽药单一及复合条件下的遗传毒性,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磺胺类药物作用于作物的根尖细胞均能诱发微核效应,说明3种药物对作物根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不同作物对3种磺胺类兽药的敏感性不同,在磺胺嘧啶(SD)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单一处理下,3种作物的敏感性分别为蚕豆>玉米>小麦;而磺胺甲噁唑(SMZ)单一处理下,3种作物的敏感顺序为蚕豆>小麦>玉米。兽药复合时,单一兽药对作物的低促作用会消失且复合磺胺类兽药的毒性普遍高于单一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药物 不同作物 微核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副食加工园区综合废水深度脱氮除磷
3
作者 罗亚红 李冬 +3 位作者 鲍林林 张杰 余平伟 秦建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1,共5页
为满足某大型副食品加工园区综合排水作为流域景观水补水需求,研究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为目标,采用新型A2/O+人工湿地系统对园区实际低C/N综合废水进行处理,深度去除废水中氮磷污染物。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 为满足某大型副食品加工园区综合排水作为流域景观水补水需求,研究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为目标,采用新型A2/O+人工湿地系统对园区实际低C/N综合废水进行处理,深度去除废水中氮磷污染物。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的脱氮除磷效果,以及较强的运行达标稳定性。重点针对系统氮磷去除效能与规律、污泥特性演变及稳定调控策略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食加工园区综合废水 A^2/O工艺 深度处理 短程脱氮 反硝化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后置缺氧反硝化除磷的启动及去除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杰 李冬 +3 位作者 罗亚红 李晓莹 曾辉平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6-1383,共8页
为实现对氮磷的高效同步去除,采用将缺氧后置的SBR工艺,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先通过短污泥龄(SRT)驯化富集聚磷菌(PAOs),再延长污泥龄并引入缺氧段,39d即可实现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COD... 为实现对氮磷的高效同步去除,采用将缺氧后置的SBR工艺,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与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先通过短污泥龄(SRT)驯化富集聚磷菌(PAOs),再延长污泥龄并引入缺氧段,39d即可实现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启动,COD、TP、NH_4^+-N、TN去除率分别为92.9%、98.4%、100%和87.6%.进水COD与TN比(C/N)对系统氮磷去除有一定影响:C/N短暂的降低幅度不超过17.65%时,氮磷去除效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当超过33.3%时,脱氮除磷性能下降,但伴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出水COD浓度减少,反硝化除磷菌(DPAOs)在PAOs比例也会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DPAOs反硝化脱氮效率的下降.周期实验表明,p H值与DO可以作为厌氧释磷结束与周期结束的实时控制参数,大大缩短反应时间,降低曝气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 后置缺氧 反硝化除磷 启动 C/N 实时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淋洗联合油葵植物修复土壤中Cd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桂芬 王莉 +4 位作者 田野 程国浩 丁静雨 赵轩 张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首先采用大田盆栽实验,种植油葵修复净化土壤中的Cd,再采用去离子水、柠檬酸、醋酸、EDTA、盐酸等5种单一淋洗剂,以及柠檬酸+盐酸、EDTA+柠檬酸、EDTA+盐酸等3种复合淋洗剂进行室内柱淋洗,联合去除土壤中Cd.结果表明:土壤中初始添加Cd... 首先采用大田盆栽实验,种植油葵修复净化土壤中的Cd,再采用去离子水、柠檬酸、醋酸、EDTA、盐酸等5种单一淋洗剂,以及柠檬酸+盐酸、EDTA+柠檬酸、EDTA+盐酸等3种复合淋洗剂进行室内柱淋洗,联合去除土壤中Cd.结果表明:土壤中初始添加C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mg·kg-1和50mg·kg^(-1)时,盆栽种植油葵对Cd的去除效率分别为25%和65%;在植物修复的基础上,继续采用0.04mol·L^(-1)的EDTA和0.05mol·L-1的EDTA进行淋洗,对土壤中剩余C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3.33%和91.67%,而0.04mol·L^(-1)的EDTA+柠檬酸与0.05mol·L^(-1)的EDTA+盐酸复合淋洗剂净化能力最佳,分别达到95.92%和92.7%,且复合淋洗剂的净化效果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粒度大于150μm时,化学淋洗剂对土壤中的Cd几乎无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淋洗 油葵 土壤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泥龄改良A^2/O工艺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 被引量:5
6
作者 罗亚红 李冬 +3 位作者 鲍林林 许达 蔡言安 张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985-4996,共12页
为解决传统A2/O工艺硝化与除磷泥龄(SRT)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低C/N(P)比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效率,采用一种改良A2/O工艺在长SRT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筛选和强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并大量富集长SRT的反硝化... 为解决传统A2/O工艺硝化与除磷泥龄(SRT)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低C/N(P)比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效率,采用一种改良A2/O工艺在长SRT条件下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筛选和强化反应器内活性污泥,并大量富集长SRT的反硝化除磷菌(DPAO)。通过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淘洗阶段后,反应器在SRT=19.6d、A2O段污泥浓度(MLSS)=5.5 g·L-1、水力停留时间(HRT)=8.2 h、污泥回流比(R)=90%、硝化液回流比(r)=250%、溶解氧(DO)=1.5~0.3 mg·L-1,间歇曝气段HRT=4 h、曝气周期1 h曝气1 min(DO=0.3~0.5 mg·L-1)、沉淀59 min条件下长期运行,COD、NH+4-N、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71%、99.2%、93.77%和89.52%,出水亚硝化率(NO-2-N/NO-x-N)可达97.2%,DPAO占聚磷菌(PAO)比为95.5%。污水中约72.96%的COD被DPAO合成PHA除磷,15.75%的COD由异养反硝化消耗,约41.96%和31.31%的N分别通过反硝化除磷和异养反硝化去除。剩余污泥主要由DPAO和反硝化菌增殖产生,分别占82.74%和17.24%,较传统脱氮除磷途径减少了58.76%的碳源消耗和44.6%的污泥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 厌氧 需氧 废水 低C/N比 反硝化除磷 短程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磺胺嘧啶复合胁迫对蔬菜种子发芽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金彩霞 司晓薇 +1 位作者 毛蕾 樊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4-171,共8页
研究了黄潮土中常用兽药磺胺嘧啶(SD)与重金属铜(Cu)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白菜和西红柿种子发芽(发芽率、根伸长、芽伸长)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药物浓度与作物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Cu或SD单一... 研究了黄潮土中常用兽药磺胺嘧啶(SD)与重金属铜(Cu)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白菜和西红柿种子发芽(发芽率、根伸长、芽伸长)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药物浓度与作物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Cu或SD单一污染物作用下,根伸长和芽伸长抑制率与污染物浓度显著相关(P<0.01),发芽抑制率与污染物浓度不相关(P>0.05);污染物对根伸长及芽伸长的抑制高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SD对2种作物的毒性效应明显强于Cu,SD对小白菜和西红柿根伸长的ID50(抑制率为50%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和33.6 mg·kg^(-1),而Cu为273.6和457.7 mg·kg^(-1)。Cu-SD复合污染,对西红柿的根和芽伸长的拮抗作用显著(P<0.01);但对小白菜来说,在低浓度Cu(100 mg·kg^(-1))作用下,二者的联合拮抗作用不显著(P>0.05),随Cu的增加,拮抗作用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 Cu 小白菜 西红柿 发芽抑制率 复合污染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金彩霞 郝苗青 +5 位作者 王庆纬 甄万顺 刘旸 裴志英 刘丹 宋雪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强效抗病毒药物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有着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采用室内培养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小麦、白菜、萝卜和番茄)的种子发芽、根伸长和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的种子... 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强效抗病毒药物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广泛,有着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采用室内培养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小麦、白菜、萝卜和番茄)的种子发芽、根伸长和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其浓度与4种作物的根伸长及芽伸长抑制率显著相关(P<0.01或P<0.05),作物的根伸长比芽伸长对利巴韦林的胁迫更敏感。土壤中利巴韦林浓度与4种作物根伸长抑制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根伸长的抑制率达到10%所对应的利巴韦林浓度(IC10)分别为:IC10(白菜)=4.25mg·kg-1,IC10(番茄)=29.7mg·kg-1,IC10(萝卜)=33.2mg·kg-1,IC10(小麦)=49.4mg·kg-1。可以看出,4种作物对土壤中利巴韦林胁迫的敏感性依次是:白菜>番茄>萝卜>小麦。从利巴韦林对4种作物的根伸长和芽伸长抑制率综合来看,小麦对利巴韦林的耐受性最强,而白菜对利巴韦林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巴韦林 种子发芽率 根伸长 芽伸长 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代-1-甲基-3-己基咪唑离子液体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选择性吸附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桂芬 苏现伐 +1 位作者 王莉 樊静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颗粒为载体,制备溴代-1-甲基-3-己基咪唑离子液体表面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比表面积及热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实验结果显示,聚合物对模板底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印迹和非印... 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颗粒为载体,制备溴代-1-甲基-3-己基咪唑离子液体表面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比表面积及热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实验结果显示,聚合物对模板底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底物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67和322μmol g^(-1);动力学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在1.0 h内能够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特征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方程;选择性实验表明,印迹聚合物能够从结构类似物中选择性吸附模板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熔融法合成NaA和NaX型粉煤灰沸石对亚甲蓝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淑敏 王春峰 李鑫 《河南科学》 2012年第12期1716-1721,共6页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融法合成了两种单一沸石矿物种的NaA和NaX型沸石,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这两种沸石对水溶液中亚甲蓝(MB)的吸附特性,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和pH值条件下,合成NaA和NaX型沸石对亚...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融法合成了两种单一沸石矿物种的NaA和NaX型沸石,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这两种沸石对水溶液中亚甲蓝(MB)的吸附特性,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和pH值条件下,合成NaA和NaX型沸石对亚甲蓝的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静态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37.81和43.02 mg.g-1;氢键作用是影响亚甲蓝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动边界模型研究表明,两种沸石对亚甲蓝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液膜扩散,且亚甲蓝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沸石 亚甲蓝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Bi_2MoO_6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海津 杜翠伟 +2 位作者 魏丹丹 宿于朝 王瑜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5,共8页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通过引入少量的SnO_2制备出不同比例的SnO_2/Bi_2MoO_6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现代研究技术对... 采用简单的水热法通过引入少量的SnO_2制备出不同比例的SnO_2/Bi_2MoO_6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现代研究技术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分析了样品的形貌尺寸、晶体结构、光学性质等.以龙胆紫为目标污染物,在5 W的LED(发光二极管)灯下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并研究动力学过程,系统地评价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SnO_2/Bi_2MoO_6复合材料对龙胆紫的降解均比纯的Bi_2MoO_6有明显的提高,其中7%SnO_2/Bi_2MoO_6拥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该复合物对龙胆紫的降解速率常数约是纯Bi_2MoO_6的2.7倍、纯SnO_2的17倍.进一步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检测光催化反应中的活性物种,并提出可能的光催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异质结 光催化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Pd/g-C_3N_4的制备及在水溶液中选择性氧化苯甲醇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楠 李建民 +3 位作者 刘海津 宿于朝 李增翼 刘国光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2,共8页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在g-C_3N_4的表面负载Ag和Pd纳米颗粒制备Ag/g-C_3N_4、 Pd/g-C_3N_4、 Ag-Pd/g-C_3N_4光催化剂.采用能谱仪、 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 Ag-Pd/g-C_3N_4复合材料中C、 N、 Ag...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在g-C_3N_4的表面负载Ag和Pd纳米颗粒制备Ag/g-C_3N_4、 Pd/g-C_3N_4、 Ag-Pd/g-C_3N_4光催化剂.采用能谱仪、 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 Ag-Pd/g-C_3N_4复合材料中C、 N、 Ag和Pd元素的质量百分数分别为22.718%、 59.966%、 9.132%和8.184%. Ag和Pd纳米颗粒负载在g-C_3N_4表面可提高材料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以及提高苯甲醇的转化率,生成苯甲醛的选择性为8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 苯甲醇 选择性氧化
原文传递
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特异吸附和固相萃取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霞 樊静 +1 位作者 王小龙 张艳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11-1420,共10页
以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C2mimCl)离子液体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双功能单体,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载体,制备了C2mimCl表面印迹聚合物(C2mimClMIP/PS-DVB).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和Brunauer-Emmett-Teller分析技术... 以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C2mimCl)离子液体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双功能单体,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载体,制备了C2mimCl表面印迹聚合物(C2mimClMIP/PS-DVB).采用红外、扫描电镜和Brunauer-Emmett-Teller分析技术对C2mimClMIP/PS-DVB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C2mimClMIP/PS-DVB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吸附行为和选择性识别特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对C2mimCl和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C4mimCl)两种离子液体有高度的选择性识别作用.将C2mimClMIP/PS-DVB作为固相萃取(SPE)剂制备成SPE柱,并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考察了C2mimClMIP/PS-DVB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参数条件下,SPE柱能够从结构类似物中选择性分离富集C2mimCl和C4mimCl,且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可再生性能.将SPE柱用于地下水中C2mimCl的分离富集,显示出良好的实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1-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 聚苯乙烯-二乙烯苯 表面印迹 特异吸附 固相萃取
原文传递
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固相微萃取涂层制备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铁梅 宋跃飞 +1 位作者 吕香英 樊静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3-730,共8页
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萃取时间短、无需有机溶剂、易于自动化操作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涂层是SPME技术的核心,决定了涂层萃取的选择性和容量。离子液体... 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萃取时间短、无需有机溶剂、易于自动化操作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涂层是SPME技术的核心,决定了涂层萃取的选择性和容量。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因具有环境友好、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设计灵活、粘度大等特点,已作为一类新的涂层材料广泛应用于SPME,并对各种分析物均展现出良好的萃取效果和选择性。本文从制备技术、形貌、选择性、稳定性、寿命、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基SPME涂层的研究进展,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讨论,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聚离子液体 固相微萃取 涂层 样品预处理
原文传递
搅拌棒吸附萃取涂层研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铁梅 宋跃飞 樊静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0,共9页
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溶剂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固定相体积大、萃取容量高、无需外加搅拌子、可避免竞争性吸附、能在自身搅拌的同时实现萃取富集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和生物等复杂样品中... 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溶剂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固定相体积大、萃取容量高、无需外加搅拌子、可避免竞争性吸附、能在自身搅拌的同时实现萃取富集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食品和生物等复杂样品中目标物质的痕量分析。涂层是SBSE技术的核心,决定了萃取选择性和容量。本文简要介绍了SBSE涂层的萃取原理、萃取解吸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近年SBSE涂层制备技术与方法,探讨了SBSE涂层发展中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品前处理 搅拌棒吸附萃取 固相微萃取 涂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