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主捕渔具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董传举 张晓 +1 位作者 詹世盈 李学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3,I0004,I0005,共11页
为研究主捕渔具对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鱼类资源的影响,进而为禁渔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对6个乡镇设置9个位点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渔民以使用三重定置刺网捕捞为主,各位点渔获物共有3目3科13属15种,且多为... 为研究主捕渔具对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鱼类资源的影响,进而为禁渔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对6个乡镇设置9个位点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渔民以使用三重定置刺网捕捞为主,各位点渔获物共有3目3科13属15种,且多为中上层、喜流水性鱼类.通过分析渔获物相对重要指数,发现优势种为鲢和,其体长分别为(31.430±8.244)cm和(7.360±0.612)cm,其生物学特性显示优势种全部为幼鱼,推断是由渔具网目尺寸过小导致.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渔获物多样性,发现三重定置刺网具有选择性较差、副渔获物兼捕严重等问题.对渔获物及体长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述问题可能与网衣层数有关,并对主捕对象最小可捕规格、渔具网目尺寸和网衣层数等提出规范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主捕渔具的规范、禁渔政策的完善和法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主捕渔具 调查分析 渔获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2
作者 余玉洋 李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64-8773,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过四象限分析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人类活动相耦合,来探究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盈余量丰富,4种生态系统服务处于盈余状态,并且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空间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2)人类活动强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东向西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减小,高值区主要在人口集聚的城区,低值区在高山寒冷区。(3)秦巴山区大面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是也有13.64%的像元和20个县是处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水平。通过近几年的生态工程的实施,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生态系统供需和人类活动耦合研究,可以为山区分区调控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环境质量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鸟类新纪录——金色林鸲
3
作者 李爱景 蔺庆伟 赵闪闪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8-939,共2页
2023年5月10日,在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河南师范大学西校区校园内(35°19’N,113°54’E;海拔约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雌性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鸲属(Tarsiger)。该鸟上体... 2023年5月10日,在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河南师范大学西校区校园内(35°19’N,113°54’E;海拔约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雌性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鹟科(Muscicapidae)鸲属(Tarsiger)。该鸟上体橄榄色,下体金黄色;额、眼先、头侧与头顶同色杂有黄色,近黄色的眉纹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色林鸲 雀形目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新乡市 鸟类新纪录 西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生境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学军 张洋 +6 位作者 高云霓 李龙飞 张景晓 董静 张曼 高肖飞 秦祥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I0002,I0003,共10页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河流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揭示黄河生境质量状况,于2021年和2022年5-7月对黄河源头至下游的26个干流河段开展河流生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选取河道和河岸10项生境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干流各河段生境质量综合得分H值介于79~153分,超过69%的河段生境质量介于90~120分,等级为中等.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生境未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p>0.05).10项生境指标中,大型木质残体分布在全河段得分最低,介于1~5分,水质状况、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带植被覆盖度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4项指标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黄河干流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有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河道内人类活动强度、水质状况和河岸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生境质量 河道 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董传举 王于杰 李学军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1-110,136,共11页
建设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产养殖、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基础,对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梳理了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建设现状,并从空间分布特点、... 建设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产养殖、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基础,对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梳理了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建设现状,并从空间分布特点、保护区类型、保护物种和保护区法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主要保护对象分级保护失衡,保护力度分配失当;各省区间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划定不均衡;部分特别保护期与国家和各省区禁渔期时间冲突;保护区的管理和保障不足以及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针对现状及不足,本文提出在合理分配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规范保护区的申报、划分和调整程序;加强特别保护期与国家和省区禁渔期制度的有效衔接;并在健全法规制度的同时,加强科技支撑和保障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省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基本格局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蓝藻新记录种--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
6
作者 刘洋 委雅菲 +1 位作者 李效宇 张榜军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9-237,共9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微藻不断被发现,超微蓝藻便是其中之一,但关于超微蓝藻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本研究首次在某自来水厂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超微蓝藻藻株Cyanobium gracile HNU001,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和...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微藻不断被发现,超微蓝藻便是其中之一,但关于超微蓝藻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本研究首次在某自来水厂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超微蓝藻藻株Cyanobium gracile HNU001,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分子特征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发现,其藻细胞呈椭圆形或椭球形,在分裂过程中平行于短的细胞轴对称存在;超微结构显示了细胞二分裂繁殖以及类囊体膜平行于细胞膜排列;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该藻株与双色藻属Cyanobium的序列相似性大于99.9%,分子系统树聚为一束;该藻株与Cyanobium gracile PCC 6307的D1-D1′、Box-B螺旋结构一致。综合以上结果,将其命名为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是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超微蓝藻 双色藻 分类 分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subfatin分子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
7
作者 杨博雅 顾嘉宁 +5 位作者 张新党 常绪路 张艳敏 冯世坤 杨国坤 孟晓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8,共10页
Subfatin脂肪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炎症、能量消耗等多种功能,但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较少。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草鱼subfatin基因序列,通过葡萄糖灌喂、饥饿再投喂、诱导... Subfatin脂肪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炎症、能量消耗等多种功能,但其在鱼类中的功能研究较少。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草鱼subfatin基因序列,通过葡萄糖灌喂、饥饿再投喂、诱导脂质沉积及原代肝细胞培养实验,探究了Subfatin在草鱼糖脂代谢中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草鱼subfatin基因全长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包含3个O-连接糖基化位点。葡萄糖灌喂草鱼1和3 h后,肝脏和肠道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葡萄糖处理3 h后,脑和肾脏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饥饿再投喂实验结果表明,草鱼禁食14 d后,脑、脂肪、肠道和肝脏组织中subfatin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再投喂后其表达量显著上调。诱导脂肪沉积实验结果表明,诱导组的脑、脂肪、肠道和肝脏组织中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葡萄糖、油酸和胰高血糖素分别孵育原代肝细胞均能显著增加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而胰岛素却会显著降低肝细胞中subfatin基因的表达量。综上所述,Subfatin参与了草鱼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过程并发挥调节作用,为阐明Subfatin在鱼类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Subfatin 分子鉴定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6
8
作者 宋高飞 张春梅 +4 位作者 朱宇轩 张羽珩 万栋 刘洋 毕永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4,I0002,I0003,F0002,共11页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浮游植物群落沿线分布特征,于2019年夏季和冬季从源头的丹江口水库到干渠末端北京和天津开展原位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76属128种,其中硅藻53种,绿藻46种,蓝藻16种,隐藻、裸藻、甲藻、金藻较少.细胞密度变化范围...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浮游植物群落沿线分布特征,于2019年夏季和冬季从源头的丹江口水库到干渠末端北京和天津开展原位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76属128种,其中硅藻53种,绿藻46种,蓝藻16种,隐藻、裸藻、甲藻、金藻较少.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2.92×10^(5)~2.78×10^(7)L^(-1),夏季细胞密度远高于冬季(F=73.454,P=0.000),以蓝藻和绿藻为主,冬季硅藻占优势;空间上丹江口水库10个样点与干渠8个样点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F=0.093,P=0.763).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冬季,且差异显著;但空间差异不显著.浮游植物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β多样性差异显著(时间:R=0.682,P=0.001;空间:R=0.497,P=0.001).RDA结果显示TN、NO_(3)^(-)-N、PO_(4)^(3-)-P是影响丹江口水库和干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中线干渠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沉水植物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其周丛藻类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龙飞 魏颖 +7 位作者 赵建南 董静 张景晓 高肖飞 张曼 袁华涛 高云霓 李学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22-1832,共11页
富营养水体微囊藻(Microcystis)等有害蓝藻生态防控的长效性与所处微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影响有关,其中周丛藻类与沉水植物处于同一生态位,在淡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沉水植物对微囊藻等蓝藻的抑制作用研究较多,但周丛藻类... 富营养水体微囊藻(Microcystis)等有害蓝藻生态防控的长效性与所处微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影响有关,其中周丛藻类与沉水植物处于同一生态位,在淡水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沉水植物对微囊藻等蓝藻的抑制作用研究较多,但周丛藻类如何响应和影响这一过程还不清楚。为此,选择3种常见水鳖科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健康植株与2株微囊藻(Microcystis sp.),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分别共培养18 d,测定每株微囊藻和每种植物生长变化的同时,观察各实验组周丛藻类群落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鲜质量为2.0 g·L^(-1)的3种沉水植物对起始密度为(3.5±0.1)×10^(6)cells·mL^(-1)的2株微囊藻抑制作用显著,第6天,抑制率均超过80%,伊乐藻的抑藻效果最强。但3种植物也受到微囊藻不同程度的影响,苦草部分叶片从第6天开始死亡分解,伊乐藻和轮叶黑藻鲜质量和株长未明显增加。伴随着3种植物对微囊藻的有效抑制,水环境中氨氮浓度不断增加,在第9-12天达到峰值后再逐渐降低。从第9天开始,各实验组烧杯底部和内壁开始出现附着藻类。实验结束时,相比于植物单培对照组,植物与微囊藻共培组中周丛藻类密度更高,多样性更低。伊乐藻、轮叶黑藻与微囊藻共培组周丛蓝藻相对密度明显高于植物单培组,而苦草、轮叶黑藻与微囊藻共培组丝状蓝藻泽丝藻(Limnothrix sp.)、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sp.)相对密度高于植物单培组。由此推测,周丛藻类可吸收利用微囊藻死亡分解后释放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营养水平,与沉水植物协同维持清水稳态,但周丛藻类中优势度较高的丝状蓝藻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应加强监测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轮叶黑藻 伊乐藻 沉水植物 微囊藻 周丛藻类 丝状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淇河鲫幼鱼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研究
10
作者 江德泓 陈思宇 +4 位作者 徐佳慧 张海洋 汪杨怀煜 李学军 石西 《河南水产》 2024年第4期23-26,共4页
为探究淇河鲫幼鱼对碱度的耐受性能,本研究采用急性碱度胁迫法,利用NaHCO_(3)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盐碱水,对两种规格的幼鱼进行碱度耐受性实验。两种规格淇河鲫幼鱼的初始体重、体长分别为:规格Ⅰ(1.02±0.16 g;3.35±0.16 cm)... 为探究淇河鲫幼鱼对碱度的耐受性能,本研究采用急性碱度胁迫法,利用NaHCO_(3)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盐碱水,对两种规格的幼鱼进行碱度耐受性实验。两种规格淇河鲫幼鱼的初始体重、体长分别为:规格Ⅰ(1.02±0.16 g;3.35±0.16 cm)、规格Ⅱ(2.84±0.08 g;5.15±0.12 cm)。结果显示,规格Ⅰ淇河鲫幼鱼24、36、48、72和96 h的碱度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07.28、100.21、92.73、88.52和85.56 mmol/L;规格Ⅱ淇河鲫幼鱼的LC_(50)分别为139.33、119.48、115.36、110.42和107.91 mmol/L。两种规格幼鱼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20.79和23.40 mmol/L。结果表明,淇河鲫幼鱼对碱度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规格淇河鲫的碱度耐受能力大小顺序为规格Ⅱ>规格Ⅰ。本研究结果为淇河鲫盐碱选育和盐碱水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鲫 碱胁迫 耐受性
原文传递
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11
作者 魏颖 高云霓 +5 位作者 李龙飞 赵建南 曾大海 张丽 李明洁 李学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77-3385,共9页
为探究附植生物膜是否参与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比较保留和脱除附植生物膜的穗花狐尾藻浸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附植生物膜显著增强穗花狐尾藻浸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束时相当... 为探究附植生物膜是否参与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比较保留和脱除附植生物膜的穗花狐尾藻浸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附植生物膜显著增强穗花狐尾藻浸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束时相当于10.0g·L^(-1)植物鲜重的浸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率在生物膜保留组高达85.6%,而在脱除组仅为6.6%。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保留和脱除生物膜的植物浸提物化学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保留组检出多种具有抑藻作用的代谢物。16S/18SrRNA测序鉴定出穗花狐尾藻附植生物膜中多种具有杀藻作用的细菌和真核生物,其分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壶菌门、纤毛门。综上,附植生物膜中含有多种杀藻微生物和抑藻活性物质,参与到宿主沉水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花狐尾藻 浸提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代谢组
原文传递
黄河小浪底库区旱季上游和下游原核生物群落与固碳功能微生物群的环境驱动因素
12
作者 桂泽威 吴壮惠 +5 位作者 赵博 杨国坤 常绪路 高肖飞 孟晓林 张艳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07-4623,共17页
【目的】探究旱季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原核生物及其固碳功能群的环境驱动因素。【方法】采集旱季(2020年11月)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理化因子测定;通过细菌、古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预测探究原核... 【目的】探究旱季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原核生物及其固碳功能群的环境驱动因素。【方法】采集旱季(2020年11月)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理化因子测定;通过细菌、古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预测探究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固碳功能,同时通过固碳基因cbbL和cbbM高通量测序分析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7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7.55%)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1.43%)为优势细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63.26%)、热原体门(Thermoplasmatota,18.29%)和盐杆菌门(Halobacterota,11.31%)为主要优势古菌。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3.14%)、蓝藻门(Cyanobacteria,1.70%)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76%)是cbbL型固碳微生物的优势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03%)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0.02%)是cbbM型固碳微生物的优势门。其中,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温度(temperature,T)、浊度(turbidity,Turb)、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和总氨氮(totalammonianitrogen,TAN),但环境因子对古菌及固碳微生物的影响较弱。在细菌固碳途径中,还原柠檬酸循环(rTCA)、二羧酸/4-羟基丁酸循环(DC/4HB)、3-羟基丙酸双循环(3HP)和卡尔文循环(CBB)的丰度较高,且小浪底上游3-羟基丙酸/4-羟基丁酸循环(3HP/4HB)丰度显著高于下游。在古菌群落固碳途径中,rTCA、DC/4HB和不完全还原柠檬酸循环(incomplete rTCA)的丰度较高,且小浪底下游还原乙酰辅酶A途径(WL)丰度显著高于库区。浊度是影响细菌3HP和incomplete rTCA途径丰度的关键因素;温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浊度、COD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则是影响古菌固碳途径丰度的主要因素。【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旱季小浪底库区上、下游原核生物及其固碳功能群的环境驱动因素,结果有助于加深理解旱季黄河微生物驱动的碳固定过程及其环境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小浪底水库 旱季 微生物群落 碳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