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封洪强 姚青 +7 位作者 胡程 黄文江 胡小平 刘杰 张云慧 张智 乔红波 刘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42,共1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性诱捕器、昆虫雷达、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智能识别App等现代智能农作物病虫监测装备及重大病虫害实时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了我国近5年在利用光谱遥感、昆虫雷达、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各类技术存在的不足与难点,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充分利用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监测预警 光谱 卫星遥感 无人机 昆虫雷达 智能虫情测报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佳中 李永强 +5 位作者 谢淑娜 李保叶 孙静 房新强 朱伟岭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 杀菌剂 杀虫剂 防治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新乡地区金龟甲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巩中军 段云 +7 位作者 张晶 李慧玲 蒋月丽 郭培 张自启 李彤 苗进 武予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为明确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田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组成、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15-2021年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该地区的金龟甲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 为明确河南省新乡地区农田地下害虫优势种群组成、发生动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15-2021年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该地区的金龟甲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为河南新乡小麦-玉米/花生1年2熟制农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且暗黑鳃金龟的年度诱虫量及其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呈逐年增加趋势。金龟甲的发生在不同年份呈现单峰或双峰,暗黑鳃金龟发生盛期表现出明显的隔日出土现象即双倍节律。相较于暗黑鳃金龟发生期的6月中旬至9月上旬,铜绿丽金龟的发生期相对较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同时暗黑鳃金龟高峰日也晚于铜绿丽金龟,其中高峰日最多差22 d。金龟甲的发生与环境降雨、湿度、温度相关。本研究为新乡地区乃至黄淮海农田地下害虫的危害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虫情测报灯 种群动态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青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桑素玲 王振宇 +5 位作者 李绍建 范腕腕 高蒙 崔小伟 张海燕 冯兰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 为了明确河南省花生青枯病的病原菌分类属性,对采自河南省内不同市的30个青枯病菌株在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演化型及序列变种等方面进行了鉴定。30个青枯病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引起河南花生青枯病的病原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所有青枯病菌株可侵染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和番茄,但不侵染姜,属于生理小种1号;根据能否利用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可将其中4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Ⅱ,10个菌株归于生化型Ⅲ,16个菌株归于生化型V;所有青枯病菌株均能用多重PCR扩增得到144 bp演化型Ⅰ特异条带和280 bp茄科雷尔氏菌特异条带,表明青枯病原菌均属于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组13;利用egl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来自河南的30个菌株与Gx525、Ah-XnJn-12-6、HA2-1聚为一支,属于序列变种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青枯病 茄科雷尔氏菌 生理小种 生化型 演化型 序列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5
作者 倪云霞 张国彦 +5 位作者 赵辉 刘新涛 王婧 赵新贝 雷亚柯 刘红彦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199-202,共4页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芝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芝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根据芝麻生长生育阶段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芝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芝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芝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特点,根据芝麻生长生育阶段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芝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建立了芝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芝麻绿色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病虫害 发生特点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调查 被引量:24
6
作者 鲁传涛 楚桂芬 +6 位作者 徐洪乐 周新强 李好海 薛飞 张玉聚 王恒亮 吴仁海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94,共4页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杂草防除策略,对河南省10地市15个县(市、区)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田主要杂草有17种,其中禾本科杂草4种,阔叶杂草13种。阔叶杂草播娘蒿、猪殃殃...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杂草防除策略,对河南省10地市15个县(市、区)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田主要杂草有17种,其中禾本科杂草4种,阔叶杂草13种。阔叶杂草播娘蒿、猪殃殃、荠菜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成为小麦田恶性阔叶杂草,而禾本科杂草节节麦近年来发生逐步加重,成为麦田杂草防治的难点。河南省不同地区草相有较大差异,杂草发生呈现区域分化特点。南阳地区杂草的种类最为丰富,达2.93种/m2;而信阳地区的杂草发生密度最大,达158.00株/m2,危害最严重。河南省杂草总体发生情况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加剧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 杂草 调查 阔叶杂草 禾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高丽娜 田彩红 +3 位作者 封洪强 李国平 邱峰 王运兵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88,共6页
2011年4月底至8月,使用探照灯诱虫器对河南省北部的夜间空中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由12目47科100多种昆虫组成,其中害虫的种类占了86.43%。空中昆虫群落的丰富度和昆虫的种类随季节变化不大,数量随季... 2011年4月底至8月,使用探照灯诱虫器对河南省北部的夜间空中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由12目47科100多种昆虫组成,其中害虫的种类占了86.43%。空中昆虫群落的丰富度和昆虫的种类随季节变化不大,数量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其中6月份昆虫数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月份。采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棉铃虫、赤角盲蝽、小地老虎和大黑鳃金龟是空中昆虫群落的主要害虫优势种,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575 2、0.137 8、0.108 0、0.136 1,其中棉铃虫是整个生长季节的优势种。食蚜蝇、中华草蛉、东亚小花蝽和大草蛉是空中昆虫群落的主要天敌优势种,优势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714 3、0.626 1、0.219 3、0.467 5。研究初步明确了河南省北部夜间空中昆虫群落的演替及不同时期的优势种群,为针对性控制害虫危害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昆虫群落 优势种 害虫 天敌 棉铃虫 BT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及ALS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新菊 郭秀玲 +5 位作者 陈威 包来仓 马毅辉 秦光宇 祖均怀 王恒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18-1524,共7页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对18个猪殃殃种群进行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和AL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PDS-1、ZK-1、LH-1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对18个猪殃殃种群进行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和AL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PDS-1、ZK-1、LH-1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ALS离体活性测定所得I_(50)分别为11.27、10.26、8.19μmol·L^(-1),抗性指数分别为93.92、85.50、68.25。种群ZK-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590位的C突变为T,ALS酶第197位脯氨酸(CCC)突变为亮氨酸(CTC);种群PDS-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A,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全部突变为谷氨酸(GAA);种群LH-1的6个检测株中,3株未检测到突变,另外3株的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G,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突变为谷氨酸(GAG)。靶标ALS基因突变可能是猪殃殃对苯磺隆产生高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猪殃殃 苯磺隆 抗性 ALS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检测
9
作者 高新菊 张玉明 +6 位作者 王全德 郭梅燕 王恒亮 马毅辉 高晓瑜 刘英 李巍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1-186,共6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通过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河南省境内36个猪殃殃种群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猪殃殃种群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所测样品中,高抗种群3个,中抗种群9... 为了明确河南省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分布现状,通过温室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河南省境内36个猪殃殃种群对苯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猪殃殃种群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所测样品中,高抗种群3个,中抗种群9个,低抗种群13个,共25个,占总采样数的69.44%;敏感种群11个,占30.56%。说明苯磺隆在河南多地存在高抗性风险,同类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需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殃殃 苯磺隆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药剂浸种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10
作者 张德胜 田雨婷 +3 位作者 马占宽 赵付枚 王英志 张振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6,355,共7页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 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增加产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甘薯长喙壳 甘薯苗期黑斑病 浸种 产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效果初步研究
11
作者 赵新贝 倪云霞 +6 位作者 刘新涛 赵辉 何碧珀 闫文庆 申桐 王婧 刘红彦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2-367,共6页
种衣剂处理是防治由土壤、种子带菌引起的作物苗期枯萎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培养和盆栽试验评估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培养皿培养法筛选芝麻种衣剂可行,与盆栽试验相比,培养皿方法简单快速。盆栽... 种衣剂处理是防治由土壤、种子带菌引起的作物苗期枯萎病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别采用培养皿培养和盆栽试验评估6种种衣剂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培养皿培养法筛选芝麻种衣剂可行,与盆栽试验相比,培养皿方法简单快速。盆栽试验结果表明,6种种衣剂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为15%多·福FSC,其次为30 g/L苯醚甲环唑FSC和25%噻虫·咯·霜灵FSC。15%多·福FSC的防治效果在播种后15 d达97%,播种后45 d仍在50%以上。15%多·福FSC、30 g/L苯醚甲环唑FSC和25%噻虫·咯·霜灵FSC包衣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1.11、7.50 mL/kg和30 mL/kg。本研究为芝麻种衣剂的初筛提供了简单快速的方法,并筛选出3种防效良好的种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枯萎病 种衣剂 皿内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异噁草酮与3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
12
作者 吴仁海 义珊池 +4 位作者 徐洪乐 孙兰兰 苏旺苍 薛飞 鲁传涛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7-303,共7页
为寻找多花黑麦草高效防治药剂,室内研究了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多花黑麦草的GR 50分别为25.80、63.80、2.00、... 为寻找多花黑麦草高效防治药剂,室内研究了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多花黑麦草的GR 50分别为25.80、63.80、2.00、291.75 g/hm^(2),GR 90分别为101.84、1065.95、10.78、1007.19 g/hm^(2)。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19、133.69、103.15、144.74、179.43,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砜吡草唑和二氯异噁草酮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其CTC分别为115.22、156.62、127.14、157.41、183.64,表现出增效或相加作用,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二氯异噁草酮与氰草津混配比例为1∶1、1∶1.5、1∶2、1∶3、1∶4时,其CTC分别为28.23、25.67、27.70、27.63、30.58,表现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或砜吡草唑合适比例混用具有增效作用,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封闭除草剂 二氯异噁草酮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洁 汤蒙蒙 +5 位作者 夏明聪 林琪童 孙润红 杨艳艳 杨丽荣 李洪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μg/m 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30m 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枯草芽胞杆菌 申嗪霉素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冬枣和葡萄上绿盲蝽种群的季节性发生规律 被引量:30
14
作者 金银利 封洪强 +4 位作者 张言芳 吕中伟 王琦 邱峰 侯有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 4月初到7月底,调查了绿盲蝽在冬枣和葡萄树上的越冬部位,监测了其在葡萄树上的种群动态及寄主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树和冬枣树的剪口、葡萄的冬芽以及冬枣树的翘皮等部位越冬,并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不整齐还可能和葡萄冬芽发育的不整齐有关。调查结果还揭示了越冬后绿盲蝽在葡萄树上发生的种群动态及其在寄主植物之间的转移规律。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与控制绿盲蝽为害的关系,提出4月初越冬卵孵化高峰期施药以及种植诱集植物(如胡萝卜)诱杀绿盲蝽成虫从而实现绿盲蝽区域性控制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越冬部位 种群动态 寄主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1 位作者 何文兰 孙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3-155,共3页
为了筛选对小麦白粉病有效的防治药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7.5%氟环唑乳油、50%醚菌酯干悬浮剂等13种杀菌剂进行喷雾,25 d后调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为40.5%~86.8%。其中50%醚菌酯干悬浮剂... 为了筛选对小麦白粉病有效的防治药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7.5%氟环唑乳油、50%醚菌酯干悬浮剂等13种杀菌剂进行喷雾,25 d后调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为40.5%~86.8%。其中50%醚菌酯干悬浮剂、7.5%氟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3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6.8%、85.1%、79.3%;其次为50%禾瑞水分散粒剂、5%烯肟菌胺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氯啶菌酯乳油、20%戊唑醇.烯肟菌胺悬浮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种药剂,防效在60.8%~69.3%。以上9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醚菌酯 氟环唑 丙环唑 小麦白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4 位作者 郭小奇 梁九进 杨春英 曹秀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蒋月丽 张建周 +6 位作者 袁水霞 李彤 巩中军 苗进 段云 吕春芳 武予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0,共5页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原理是利用蛾类昆虫对绿黄波段(500~590nm)光敏感的特性,通过干扰蛾类害虫的日节律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的目的。本文简述了黄色灯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状况、黄色灯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黄色灯在防治蛾类害虫...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原理是利用蛾类昆虫对绿黄波段(500~590nm)光敏感的特性,通过干扰蛾类害虫的日节律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的目的。本文简述了黄色灯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状况、黄色灯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黄色灯在防治蛾类害虫过程中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分析了黄色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未来黄色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色素 黄色灯 害虫 物理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配协同作用及在小麦田杂草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仁海 孙慧慧 +4 位作者 苏旺苍 徐洪乐 鲁传涛 魏红梅 薛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对小麦及多花黑麦草的活性,田间试验测定了二者混配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室内水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氟噻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有效抑制中剂量(ED50)分别为0.37mg/L... 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对小麦及多花黑麦草的活性,田间试验测定了二者混配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室内水培法测定结果表明,氟噻草胺、氟唑磺隆对多花黑麦草有效抑制中剂量(ED50)分别为0.37mg/L和105.91mg/L,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配比例为8∶2、12∶2、16∶2、20∶2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94.3、239.7、198.1、156.5,表明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用具有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以12∶2、16∶2比例混配对多花黑麦草防治增效最为显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苗前以12∶2和16∶2比例土壤封闭喷施对小麦与多花黑麦草的选择性指数为1.51和1.43;苗后3d及苗后15d茎叶喷施对多花黑麦草与小麦选择性较差,选择性指数低于1。田间测定结果表明,氟噻草胺与氟唑磺隆混配对阔叶杂草荠菜、播娘蒿、婆婆纳防效优于氟噻草胺单独使用,混配条件下株防效为85.45%~100%,鲜重防效为89.57%~100%,对小麦分蘖数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噻草胺 氟唑磺隆 协同作用 小麦 多花黑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恒亮 郭艳春 +6 位作者 穆长安 王全德 包来仓 马毅辉 陈威 侯维娜 高新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198,共6页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8.75g/hm2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拔节期病指防效(乳熟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62.77%(56.21%)和60.58%(53.45%),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7.65%和21.30%;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病穗防效)分别为70.78%(56.57%)和68.84%(46.86%),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44%和24.40%。综合分析,以上药剂可做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小麦纹枯病 小麦赤霉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4
20
作者 吴仁海 徐洪乐 +5 位作者 李慧龙 孙兰兰 苏旺苍 薛飞 王强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91,共8页
为了解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合使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大穗看麦娘抑制中剂量(GR_(50))分别为1.14、108.43 g/hm^(2),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2.5、1∶5、1∶... 为了解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合使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大穗看麦娘抑制中剂量(GR_(50))分别为1.14、108.43 g/hm^(2),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2.5、1∶5、1∶7.5、1∶10配施混用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8.74、127.42、146.52、172.71。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以1∶5、1∶7.5、1∶10配施时对小麦及大穗看麦娘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8.38、1.30、1.53。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0 d,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5混配,用量为540、720、900、1440 g/hm^(2)时对荠菜、野老鹳株防效及鲜质量防效均达94%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鲜质量防效为87%~93%,小麦增产达14%~21%。综上,砜吡草唑与氰草津1∶5混配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防治 砜吡草唑 氰草津 增效作用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