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0例猝死原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睢志向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23期161-162,共2页
目的 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0例猝死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本组50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的治疗记录、临床病症等,进而分析其猝死的时间及猝死的原... 目的 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0例猝死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本组50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的治疗记录、临床病症等,进而分析其猝死的时间及猝死的原因。结果10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10例患者为肺栓塞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25例患者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猝死,占总患者数的50%;5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猝死,占总患者数的10%。14例患者出现抽搐,5例患者出现昏倒,15例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大汗淋漓,10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11例患者出现发绀,5例患者睡眠中猝死。有15例(3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10 h以后;有35例(7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0~10 h之内。结论 医护人员在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该严密观察起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看护,尽量避免出现猝死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猝死原因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刘孝印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持续用药8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动脉粥样硬化水平、血脂指标、脑血流参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4.779,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3、6.557、5.898、5.065,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最大流速(V_(max))、平均流速(V_(mean))、血流量(Q_(mean))高于对照组,血流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5、4.710、3.770、1.764,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0、6.159、7.844、7.181,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辅助治疗能增强TIA治疗效果,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流参数,纠正血脂异常,且不良反应少,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及NSE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誓伟 赵杰菲 +3 位作者 贺显君 乔莹 睢志向 宋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NSE水平。根据脑...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NSE水平。根据脑梗死发作3个月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为非VD组和V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100β、NSE与VD发病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S100β、NSE水平对VD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VD组和非VD组患者血清中S100β、NSE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VD组明显高于非V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100β和高NSE是脑梗死后VD的独立危险因素;S100β、NSE预测脑梗死后VD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5.86%、60.19%、63.64%和68.97%、79.61%、77.27%,两者联合后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2.41%、90.29%、86.36%。结论血清中高水平S100β和NSE是脑梗死后VD的独立危险因素,S100β和NSE联合诊断对预测脑梗死后VD的发生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星形胶质源性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4介导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誓伟 赵杰菲 +3 位作者 贺显君 乔莹 睢志向 宋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55-461,共7页
目的探讨沉默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Aβ_(25-35)体外培养PC12细胞构建AD细胞模型,并采用TLR4 shRNA慢病毒感染AD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TL... 目的探讨沉默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Aβ_(25-35)体外培养PC12细胞构建AD细胞模型,并采用TLR4 shRNA慢病毒感染AD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TLR4 mRNA的表达,CCK-8法、流式细胞仪及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抑制TLR4的表达对AD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TLR4及自噬相关蛋白LC3II/I、PINK1、parkin的表达变化。结果TLR4在AD细胞中高表达,沉默TLR4能够抑制AD细胞中TLR4的表达。与正常PC12相比,AD细胞的存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及自噬相关蛋白LC3II/I、PINK1和parkin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沉默TLR4能够促进AD细胞的存活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抑制AD细胞的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PINK1和Parkin的表达。结论TLR4在AD细胞中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AD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阿尔茨海默病 线粒体膜电位 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预后中的意义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誓伟 赵杰菲 +3 位作者 贺显君 乔莹 睢志向 宋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23期2036-204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PCCI)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PCCI患者112例作为PCCI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的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入院NIHSS...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PCCI)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0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PCCI患者112例作为PCCI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的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入院NIHSS评分将PCCI组分为轻度(54例)、中度(45例)和重度PCCI组(13例)三组;根据发病30天后的mRS评分将PCCI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72例)两组。检测比较各组入院时Lp-PLA2水平,采用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水平与PCCI病情及预后的关系,ROC曲线评估Lp-PLA2水平在PCCI、轻、中、重度PCCI组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PCCI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Lp-PLA2水平与PCCI患者NIHSS和mRS评分呈正相关性;Lp-PLA2是PCCI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PCCI组、轻、中、重亚组组内Lp-PLA2诊断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18、0.792、0.778。结论Lp-PLA2水平与PCCI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成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病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34a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誓伟 赵杰菲 +3 位作者 贺显君 乔莹 睢志向 宋彦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miR-34a水平的意义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AD患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各60例,纳入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miR-34a水平的意义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AD患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各60例,纳入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60例为对照组。采用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连锁反应(qRT-PCR)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miR-34a水平;检测其他实验室指标LDL-C、HDL-C、Hcy、TG和TC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miR-34a和AD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AD组和MCI组患者血清中miR-34a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D组高于MCI组(P<0.05)。miR-34a与Hcy、TG和TC水平成正相关,与MMSE和MoCA评分成负相关。miR-34a是认知功能障碍及MCI进展为A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诊断认知功能障碍及鉴别MCI和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和0.765。结论miR-34a在AD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认知功能成负相关,对于认知功能障碍和AD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MIR-34A 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脑血栓62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清超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15期2928-2929,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脑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62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诊断应用内科保守治疗的78例老年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脑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62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诊断应用内科保守治疗的78例老年脑血栓患者为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21例,占33.87%,总有效57例,占91.9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即可显著改善老年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脑血栓 老年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轻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管功能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孝印 《海峡药学》 2019年第6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在轻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联用醒脑静注射液和依达拉奉对其脑血管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联用组,前者给予依达拉奉和常规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指标变... 目的探讨在轻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联用醒脑静注射液和依达拉奉对其脑血管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与联用组,前者给予依达拉奉和常规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对比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指标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用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AD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联用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轻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联用醒脑静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脑血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还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依达拉奉 高血压脑出血 脑血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3-Ⅰ评分法对TIA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清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87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并且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30d和90d脑梗死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A...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87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并且按照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30d和90d脑梗死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30d内脑梗死和90d内脑梗死发生率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重TIA发作(OR=7.364;95%CI:1.536~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3~879)是T队进展为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90d脑梗死方面,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BCD2和ABCD3。结论:ABCD3-I评分法能很好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L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3-Ⅰ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10
作者 睢志向 余清超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469-1471,1486,共4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将患者分为阿替普酶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联合常...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本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将患者分为阿替普酶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联合常规治疗,阿替普酶组给予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大动脉脑血流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无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14 d后阿替普酶组有效率为98.39%,高于对照组的88.71%(P<0.05);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脑动脉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良好,可降低神经功能损失程度,提高患者脑大动脉脑血流量,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注射液 脑梗死 脑大动脉脑血流量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