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张含 宋娟 +5 位作者 王军 李文冬 彭茜瑞 杨禄祥 张新玲 曹洋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移植组造模后侧脑室注射5×10~5个hUC-MSC,模型组给予等体积PBS。术后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7只,采用核磁共振评估脑梗死情况,之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术后第24天起,剩余20只小鼠开始通过新物体识别、Y迷宫实验、转棒疲劳实验、CatWalk步态分析进行神经行为学分析;术后第120天,每组取7只,采用DTI评估海马区脑白质发育情况,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脑梗死体积、白质及灰质损失体积比降低(P<0.05)。与模型组[(15.7±1.3)%]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所占面积百分比[(10.3±1.4)%]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自发交替率升高,认知指数升高,转棒运动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0.191±0.002)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脑白质FA值(0.224±0.004)升高(P<0.05)。结论:hUC-MSC可减轻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促进脑白质的发育,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及运动功能缺陷,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未成熟脑 脑白质损伤 缺氧缺血 行为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脑性瘫痪儿童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与数据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袁俊英 王以文 +13 位作者 王军 刘杰 崔博 蔡志军 陈海 高永强 刘峰伟 牛国辉 苏春娅 王俊辉 王亮 熊华春 翟红印 朱登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5-891,共7页
目的介绍河南省脑瘫儿童登记及康复管理平台(HCPRRMS)建设过程,探讨区域性脑瘫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思路。方法系统性地介绍HCPRRMS建设过程、登记内容及初步结果。结果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HCPRRMS,2015年3月开始登记单中心住院脑瘫儿... 目的介绍河南省脑瘫儿童登记及康复管理平台(HCPRRMS)建设过程,探讨区域性脑瘫登记管理及监测网络建设思路。方法系统性地介绍HCPRRMS建设过程、登记内容及初步结果。结果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HCPRRMS,2015年3月开始登记单中心住院脑瘫儿童相关信息,2018年底开始在河南省多家县市级医疗及康复机构推广应用,截止到2019年9月共23家儿童康复机构使用。共纳入1357例脑瘫儿童,登记内容包括性别、出生体质量、孕周、高危因素、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以及并发症情况。其中,男性936例(68.98%);孕周小于37周501例(36.92%);出生体质量小于2500 g 443例(32.65%);出生时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者430例(31.69%);脑瘫类型中痉挛型最多,为1117例(86.74%);不同型别脑瘫儿童GMFCS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头部MRI检查记录者1117例,其中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主的白质损伤最多,为480例(42.97%);并发症方面,并发癫痫196例(14.44%),并发视觉障碍109例(8.03%),并发听觉障碍158例(11.64%),≥2岁769例中,并发语言-言语障碍424例(52.66%),≥4岁216例中,并发智力障碍82例(37.96%)。结论HCPRRMS有助于了解脑瘫儿童高危因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并发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登记管理 网络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1-抗胰蛋白酶对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文冬 宋娟 +4 位作者 张含 杨禄祥 岳宇阳 张新玲 王永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7,共7页
目的探讨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对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小鼠成年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日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7)、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生理盐水组(n=27)、HI+AAT组(n=27)。通过HI法建立未成熟... 目的探讨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对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小鼠成年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日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7)、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生理盐水组(n=27)、HI+AAT组(n=27)。通过HI法建立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小鼠模型。HI+AAT组分别于HI前24 h、HI后立即及HI后72 h腹腔注射AAT(50 mg/kg);HI+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后7 d和55 d进行头颅磁共振T2加权成像扫描。2月龄时利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成年期小鼠的静态、动态和协调性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HI损伤小鼠造模后7 d头颅磁共振T2加权像呈现高信号,可见脑白质明显损伤;造模后55 d脑白质损伤仍存在。与假手术组小鼠相比,HI+生理盐水组小鼠爪印面积、最大接触面积、平均压强、最大压强、爪印宽度、平均速度、身体速度、步幅长度、摆动速度、步态模式AA占比、爪印耦合(左后爪→左前爪)占比降低(P<0.05);HI+生理盐水组爪间距离、步态模式AB占比、位相滞后(左前爪→左后爪)占比升高(P<0.05)。与HI+生理盐水组小鼠相比,HI+AAT组小鼠平均速度、身体速度、步幅长度、摆动速度(右前爪)升高(P<0.05)。结论未成熟脑白质损伤小鼠在成年期可表现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而应用AAT可改善其部分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脑白质损伤 Α1-抗胰蛋白酶 Catwalk步态分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别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牛国辉 张萌萌 +5 位作者 崔博 朱登纳 李林琛 夏冰 李停停 谢加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共纳入486例脑瘫患儿,其中男323例,女163例。脑瘫男性患儿中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脑瘫男性患儿中春季出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冬季出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瘫男性患儿在妊娠并发症、窒息、脑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多组间比较中Ⅳ、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在脑瘫患儿头颅MR分类系统多组间比较中白质异常的比例脑瘫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瘫患儿的部分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脑瘫患儿中以男性为主且严重程度较女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性别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成像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彭艳华 王明梅 +8 位作者 张广宇 陈功勋 李三松 李兵兵 杨磊 史凯丽 张佳美 惠志崇 朱登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年龄、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8岁痉挛型脑瘫36例(男18例,女18例),根据年龄、性别匹配2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超声成像下评估两组小腿三头肌羽状角、肌束长度、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腹长度、跟腱长度。使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小腿肌肉痉挛程度。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内、外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和横截面积,内、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束长度、内侧腓肠肌标准化肌腹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内侧腓肠肌羽状角、标准化跟腱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横截面积、肌束长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脑瘫患儿内侧腓肠肌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比目鱼肌肌肉厚度与GMFM总分呈正相关(r P分别为0.639、0.392、0.399、0.338,P<0.05),各肌肉形态参数与踝关节MAS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发育受限,且与运动功能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发育受限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超声 三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6
作者 谢加阳 牛国辉 +5 位作者 朱登纳 王军 刘红星 王鑫 李停停 张萌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脑瘫分型将患儿分为4组:痉挛型双瘫组(n=29)、痉挛型偏瘫组(n=33)、痉挛型...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脑瘫分型将患儿分为4组:痉挛型双瘫组(n=29)、痉挛型偏瘫组(n=33)、痉挛型四肢瘫组(n=73)及非痉挛型组(n=20)。比较各组患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体重、胎龄以及胎龄与体重关系的差异,分析围产期危险因素、头颅MRI分类系统(MRICS)、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癫痫首次发病年龄等临床资料与脑瘫分型的关系。结果 155例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男101例,女54例。在胎龄28~31+6周的患儿中,痉挛型偏瘫的比例低于痉挛型双瘫及痉挛型四肢瘫(P=0.009)。痉挛型偏瘫组患儿的窒息史比例明显低于其他3组,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比例明显低于痉挛型四肢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5)。痉挛型四肢瘫组患儿癫痫首次发作年龄<1岁的比例明显高于痉挛型双瘫组(P=0.041);痉挛型双瘫组患儿白质损伤的比例高于其他3组,而灰质损伤的比例低于痉挛型偏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01);痉挛型四肢瘫组患儿GMFCS分级Ⅳ-Ⅴ级的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01);痉挛型偏瘫组患儿Ⅰ-Ⅲ级比例明显高于痉挛型四肢瘫组及非痉挛型组(P<0.001)。结论 在脑瘫共患癫痫患儿中,脑瘫分型的患儿在胎龄、窒息史、HIE史、癫痫首次发作年龄、MRICS分类及GMFCS分级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癫痫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临床分型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全面营养评估工具(SGNA)在住院神经损伤患儿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功勋 朱登纳 +8 位作者 王玉梅 游杰 程志伟 张广宇 李三松 杨磊 王明梅 赵云霞 王瑞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探讨主观全面营养评估工具(SGNA)评估结果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住院神经损伤患儿进行营养评估的临床有效性。方法以2019年1月—10月住院的1466例神经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SGNA对其进行营养评估,使用WHO推荐的人体测量... 目的探讨主观全面营养评估工具(SGNA)评估结果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其对住院神经损伤患儿进行营养评估的临床有效性。方法以2019年1月—10月住院的1466例神经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SGNA对其进行营养评估,使用WHO推荐的人体测量Z值评分法来验证SGNA对神经损伤患儿营养评估的有效性。结果以SGNA评估的中、重度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5.14%、3.27%、18.41%。以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及综合Z值为标准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9.69%、12.48%、10.10%和21.56%。以WAZ作为参照标准,SGNA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86.62%、88.90%、0.76。以综合Z值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这些分别为57.28%、92.27%、0.50。SGNA与WHZ、综合Z值之间均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53、0.523,P均<0.001)。SGNA评估结果与WAZ和WHZ之间相关系数为-0.52、-0.45。结论SGNA是有别于人体测量更为全面的营养评估方法,可以作为神经损伤患儿可靠的营养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营养评估 主观全面营养评估工具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治疗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疗效研究
8
作者 牛国辉 谢加阳 +6 位作者 朱登纳 崔博 赵会玲 王明梅 冯欢欢 张萌萌 李停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 背景 除了某些有明确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全面性发育迟缓(GDD),康复治疗是GDD的主要治疗方式;维生素D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目前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GDD患儿临床疗效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 探讨补充不同剂量的维生素D对GDD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6月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首次住院就诊的120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化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8例)、400 U组(37例)和1 200 U组(35例)。常规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400 U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400 U/d维生素D;1 200 U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 200 U/d维生素D。收集3组患儿的性别、就诊年龄等基本资料;于入院时(治疗前)及第3个疗程末(治疗后)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评估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5个能区的发育商(DQ)];记录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次数,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儿性别、居住地、出生季节、分娩方式、就诊年龄、出生体质量、出生胎龄、主要就诊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25(OH)D水平、Gesell量表各能区D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200 U组患儿血25(OH)D水平、Gesell量表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DQ值高于常规组(P<0.05)。第1、2疗程期间,3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疗程期间,1 200 U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及400 U组(P<0.05)。结论 补充1 200 U维生素D对GDD患儿的康复疗效有益,且能减少康复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发育障碍 广泛性 全面性发育迟缓 维生素D Gesell量表 不良事件 康复治疗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缓解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登纳 安爽 +10 位作者 王明梅 王军 张玮 李三松 唐国皓 张广宇 杨永辉 杨磊 赵云霞 李平 马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6-512,共7页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与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及不良反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终纳入78例腘绳肌痉挛脑瘫患儿。常规康复组为A组,21例;BTX-A注射组为B、C、D组...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与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及不良反应。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终纳入78例腘绳肌痉挛脑瘫患儿。常规康复组为A组,21例;BTX-A注射组为B、C、D组,分别为19、18、20例,注射剂量分别为3U/kg、4U/kg、5U/kg。治疗前后1、3、6、12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表面肌电图被动状态积分肌电值(i EMG)评定腘绳肌的痉挛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腘绳肌的肌肉形态;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在MAS分级、i EMG数值方面,BTX-A注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不同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GMFM评分方面,BTX-A注射组与常规康复组在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肌肉形态方面,不同剂量组与常规康复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半腱肌的横截面积及肌纤维长度无差异(P>0.05)。不同剂量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BTX-A注射组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优于常规康复组且未影响肌肉发育,不同注射剂量在临床疗效、肌肉形态改变和不良反应上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脑性瘫痪 腘绳肌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全面营养评估量表在脑性瘫痪住院患儿中的临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汉友 朱登纳 +8 位作者 陈功勋 王玉梅 赵云霞 李巧秀 熊华春 袁俊英 高永强 王以文 王瑞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88-1192,共5页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验证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在脑瘫住院患儿营养评估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住院的1~5岁脑瘫患儿20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SGNA量表评估结果,并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验证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在脑瘫住院患儿营养评估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住院的1~5岁脑瘫患儿20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SGNA量表评估结果,并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验证SGNA量表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临床有效性。结果SGNA量表和Z评分法对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2.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NA量表的应用在不同评估者间呈高度一致性(κ=0.621,P<0.001)。以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SGNA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2.5%、75.0%、86.7%,两种评估方法呈高度一致性(κ=0.622,P<0.001)。SGNA量表与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呈中度一致性(分别κ=0.495、0.478,P<0.001),与身高别体重Z评分一致性低(κ=0.197,P<0.05)。结论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SGNA量表可以作为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工具。[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1):1188-1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主观全面营养评估 营养评估 Z评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合管饲喂养指征的脑性瘫痪患儿营养干预的回顾性研究
11
作者 张利红 史凯丽 +3 位作者 陈功勋 王瑞霞 程志伟 朱登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6,共6页
目的对符合管饲喂养指征的脑性瘫痪(脑瘫)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在经口喂养和管饲喂养干预下, 观察营养指标及临床并发症、呼吸道感染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院住院的符合... 目的对符合管饲喂养指征的脑性瘫痪(脑瘫)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在经口喂养和管饲喂养干预下, 观察营养指标及临床并发症、呼吸道感染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院住院的符合管饲喂养指征的脑瘫合并营养不良患儿82例, 分为经口喂养组和管饲喂养组, 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等分析2组干预前后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身长Z评分(HAZ)及身高/身长别体重Z评分(WHZ)等营养指标及临床并发症和呼吸道感染改善情况。结果营养干预后3个月, 经口喂养组60例, 管饲喂养组22例, 管饲喂养组WHZ[-0.23(-1.79, 0.88)]改善优于经口喂养组[-1.62(-2.02, -0.91)](P<0.05);营养干预后6个月, 经口喂养组50例, 管饲喂养组16例, 管饲喂养组WAZ[-0.80(-1.92, -0.42)比-2.26(-2.88, -1.84)]、HAZ(-1.31±1.23比-2.32±1.19)、WHZ(-0.74±1.39比-1.58±1.03)改善均优于经口喂养组(均P<0.05);营养干预后12个月, 经口喂养组30例, 管饲喂养组10例, 管饲喂养组WAZ[-1.06(-1.77, -0.88)比-2.25(-3.06, -1.47)]、HAZ(-1.22±1.63比-2.54±1.50)改善均优于经口喂养组(均P<0.05)。管饲喂养组临床并发症改善情况优于经口喂养组, 管饲喂养组中呛咳(χ^(2)=16.29, P=0.001)、呕吐(χ^(2)=6.81, P=0.013)在营养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在营养干预后3个月、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符合管饲喂养指征的脑瘫患儿中, 与经口喂养相比, 管饲喂养能更有效地优化临床营养指标, 降低各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营养不良 经口喂养 管饲喂养
原文传递
儿童癫痫的长程管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登纳 牛国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癫痫在儿童时期高发,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癫痫的治疗具有疗程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长程管理对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国不同地区儿童癫痫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文章就儿童癫痫的... 癫痫在儿童时期高发,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癫痫的治疗具有疗程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长程管理对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国不同地区儿童癫痫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文章就儿童癫痫的长程管理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管理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Joubert综合征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13
作者 张广宇 赵云霞 +3 位作者 赵会玲 唐国皓 王鹏亮 朱登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 分析儿童Joubert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J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断的20例JS患儿的临床资料、遗传学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20例JS患儿中,男11例,女9例... 目的 分析儿童Joubert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J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诊断的20例JS患儿的临床资料、遗传学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20例JS患儿中,男11例,女9例。患儿临床表现以发育迟缓(20例,100%)、眼球运动异常(19例,95%)、肌张力低下(16例,80%)多见,5例(25%)出生时呼吸节律异常,3例(15%)面容异常(包括前额突出、耳位低、三角口),所有患儿均无肢体畸形。20例(100%)患儿头部影像学均有典型的“磨牙征”、“中线裂征”,6例(30%)患儿眼部检查异常。完成基因检测7例,发现6个致病基因(CPLANE1、RPGRIP1L、MKS1、CC2D2A、CEP120、AHI1基因)。结论 对于发育迟缓患儿,尤其是伴随眼球运动异常、肌张力低下症状,建议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磨牙征”、“中线裂征”等特征,以排查JS,避免漏诊、误诊。JS有多种致病基因,全外显子组测序可协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UBERT综合征 临床特征 基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式头针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任雪松 蔡志军 +4 位作者 周厚勤 李科科 李月琴 刘西君 朱登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5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5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IMT,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互...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5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IMT,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联合CIMT进行治疗。互动式头针联合CIMT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的同时采用CIMT先训练30 min,然后取针,再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儿家属行简单康复训练2.5 h,每周训练5 d,3周为1个疗程,共训练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采用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估量表2(MA2)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估2组患儿的上肢功能,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的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3个月后,2组患儿的MA2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1、3个月后的MA2评分分别为(50.28±8.38)分和(56.76±7.8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2组患儿PDMS-FM的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抓握能力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1、3个月后PDMS-FM的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抓握能力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2组患儿的MAS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但2组患儿治疗1、3个月后的MAS评分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可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精细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互动式头针 强制性诱导疗法 上肢功能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决珍珍 宋娟 +4 位作者 张香敏 张含 董会敏 李文冬 徐发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75-2279,共5页
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会影响患儿远期神经发育情况,目前关于NEC并发不良神经结局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新生儿NEC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就诊并... 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会影响患儿远期神经发育情况,目前关于NEC并发不良神经结局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新生儿NEC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就诊并确诊为Ⅱ~Ⅲ期NEC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的新生儿一般情况、母亲孕期合并症、新生儿期并发症。所有患儿随访至纠正年龄1岁,并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Ⅲ(BSID-Ⅲ)进行神经发育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将患儿分为神经发育障碍组和神经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EC患儿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Ⅱ~Ⅲ期NEC患儿236例,其中死亡23例、失访13例,完成随访200例。200例患儿中神经发育障碍21例(10.5%,神经发育障碍组),神经发育正常179例(89.5%,神经发育正常组)。神经发育障碍组患儿出生体质量低于神经发育正常组,败血症、肠穿孔、短肠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神经发育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000 g〔OR=4.603,95%CI(1.220,17.365),P=0.024〕、败血症〔OR=4.401,95%CI(1.191,16.262),P=0.026〕、肠穿孔〔OR=5.239,95%CI(1.522,18.029),P=0.009〕是NEC患儿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1000 g、败血症、肠穿孔是NEC患儿并发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科医生应高度重视,注意早期识别和预防,以降低NEC伤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 婴儿 新生 疾病 神经发育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国皓 李三松 +6 位作者 张广宇 杨永辉 杨磊 王明梅 安爽 熊华春 朱登纳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21期3273-3276,共4页
目的探讨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行康复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组) 19例及对照组(常规观察组... 目的探讨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行康复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组) 19例及对照组(常规观察组) 1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营养神经药物应用、功能训练、物理因子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隔天将营养神经药物位点加穴位注射于患肢,非治疗日肌内注射,对照组营养神经药物每天肌内注射,两组每疗程20 d,疗程间隔10~15 d,共5个疗程(6个月),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均进行徒手肌力检查(MMT)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测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0. 05),观察组患儿的MMT及GMFM量表中D区(站立位)与E区(行走、跑、跳)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1)。结论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单侧下肢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较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提升肌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注射 手足口病 急性弛缓性瘫痪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早产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位乐乐 宋娟 +4 位作者 董会敏 决珍珍 李文冬 徐发林 王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66-671,共6页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2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接受输注红细胞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符合TA-NEC组纳入标准的极早产儿为TA-NEC组;按1:2比例匹配同期同性别...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2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接受输注红细胞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符合TA-NEC组纳入标准的极早产儿为TA-NEC组;按1:2比例匹配同期同性别、胎龄(±3d)、出生体重(±200g)、输血日龄(±3d)的非NEC极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差异,探讨TA-NE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男138例、女66例,平均胎龄(29.0±1.5)周,中位出生体重1100.0(951.0~1200.0)g。TA-NEC组68例,对照组136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晚发型败血症是极早产儿发生TA-N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完全经口喂养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患有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和/或晚发型败血症的极早产儿在输注红细胞后48 h内更容易发生NEC。预防围生期缺氧和败血症,在安全前提下完成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对降低极早产儿TA-NEC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极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8
作者 决珍珍 宋娟 +3 位作者 周竹叶 李文冬 岳宇阳 徐发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4-661,共8页
目的构建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1714例的临床资料。按7:3比率将1714例极早产儿随机分为训练队列(1179例)和验证队列(535例),通过l... 目的构建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1714例的临床资料。按7:3比率将1714例极早产儿随机分为训练队列(1179例)和验证队列(535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由验证集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1714例极早产儿中,住院期间死亡260例,存活1454例。对训练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筛选出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00g、重度窒息、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Ⅲ~Ⅳ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败血症、剖宫产、孕母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8个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队列中列线图模型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AUC为0.790(95%CI:0.751~0.828),验证队列中列线图模型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AUC为0.808(95%CI:0.754~0.86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阈值概率分别为10%~60%和10%~70%时对极早产儿进行临床干预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构建并验证了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死亡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极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膜早破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和主要不良结局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董会敏 宋娟 +3 位作者 决珍珍 位乐乐 李文冬 周竹叶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5-581,共7页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和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PROM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和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PROM极早产儿(胎龄<32周)的临床资料。根据胎膜破裂至分娩的时间不同分为4组:PROM<18 h(107例)、PROM 18 h~<3 d (111例)、PROM 3 d~<14 d (144例)和PROM≥14 d (37例);根据是否发生EOS分为EOS组(42例)和非EOS组(357例);根据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359例)和死亡组(40例)。分析不同PROM时间极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OM极早产儿发生EOS和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不同PROM时间极早产儿新生儿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1 000 g (OR=4.353,P=0.042)、Ⅲ度羊水污染(OR=4.132,P=0.032)及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OR=2.528,P=0.021)是PROM极早产儿发生EOS的预测因素。较低的出生体重(<1 000 g或1 000~1 499 g;OR分别为11.267、3.456,P分别为0.004、0.050)、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OR=5.572,P<0.001)和新生儿败血症(OR=2.631,P=0.012)是PROM极早产儿死亡的预测因素。结论 PROM时间延长不增加极早产儿新生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PROM极早产儿的主要不良结局与较低的出生体重、肺发育不成熟和全身感染密切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 (6):575-5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早发型败血症 不良结局 极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亚群与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心韫 张晓丽 +5 位作者 王银娟 刘嘉欣 王小阳 张茹 张一 徐发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l...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出生24 h外周血γδ-T、CD4+T、CD8+T、CD3+T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 根据出生后连续头颅超声及纠正胎龄36~37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36例)及无脑损伤组(70例),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将脑损伤组进一步按照不同脑损伤类型分为颅内出血组(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6例)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22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脑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水平[(0.09±0.12)%]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 P=0.016), 2组早产儿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异。脑损伤组患儿中,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或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占比[(0.03±0.05)%、(0.07±0.09)%]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0、-2.659, 均P<0.05)。结论γδ-T淋巴细胞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对早产儿脑损伤, 特别是脑白质软化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婴儿 早产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弥散性脑白质损伤 γδ-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