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胡红晓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8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在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35例(研究组)、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溶血磷脂酸水平...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在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35例(研究组)、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溶血磷脂酸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75μg/L,呈阳性;对照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水平均<75μg/L,呈阴性;研究组患者的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二聚体、溶血磷脂酸是体内早期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通过检测D-二聚体、溶血磷脂酸水平,可为临床预测进展性脑卒中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D-二聚体 溶血磷脂酸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贝那鲁肽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对机体代谢、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
2
作者 李珩 李平 《内科》 2024年第6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贝那鲁肽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及其对机体代谢、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77例肥胖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组(n=38)、联合组(n=39)。在控制饮食、合理运动... 目的探讨贝那鲁肽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及其对机体代谢、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77例肥胖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组(n=38)、联合组(n=39)。在控制饮食、合理运动、降脂控糖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一组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联合组行贝那鲁肽+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代谢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肠道菌群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F2-异前列腺素类化合物水平,以及粪便中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低于单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以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单一组(均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鲁肽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肥胖型T2DM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机体糖脂代谢,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肠道菌群,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贝那鲁肽 四联活菌 肥胖 肠道菌群 糖代谢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因素及与眼底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庄飞 李平 +2 位作者 何兴 师昱姗 孙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53-1757,共5页
背景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出现与脑梗死、脑出血或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眼底血管病变已被证实与上述病变关系密切,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PVS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眼底渗出等改变与EPVS的关系尚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背景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出现与脑梗死、脑出血或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眼底血管病变已被证实与上述病变关系密切,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PVS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眼底渗出等改变与EPVS的关系尚缺乏相关报道。目的 探讨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影响因素及与眼底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平顶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2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EPVS分为继发EPVS组(114例)和未继发EPVS组(152例)。收集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EPVS严重程度和数量与眼底血管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 266例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178例、女88例,平均年龄(67.8±12.9)岁;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史、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视网膜动静脉比值、血管瘤、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3.127,95%CI(1.514,6.457),P=0.002]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OR=3.077,95%CI(2.289,4.137),P<0.001]是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EPVS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PVS严重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r_(s)=0.751,P<0.001)、血管瘤(r_(s)=0.644,P<0.001)、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r_(s)=0.589,P<0.001)呈正相关,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r_(s)=-0.342,P<0.001)、视网膜动静脉比值(r_(s)=-0.463,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PVS数量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B=0.586,95%CI(0.345,0.827),P=0.016]和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B=0.472,95%CI(0.291,0.653),P=0.010]呈正相关,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B=-3.974,95%CI(-5.548,-2.400),P=0.012]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高血压和眼底动脉硬化的轻症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出现EPVS;且EPVS病变严重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血管瘤、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呈正相关,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视网膜动静脉比值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血管硬化程度 视网膜 血管瘤 眼底血管病变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红晓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8期81-81,共1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正常组差异,探讨两项指标对脑梗塞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实验组,另抽取78例无脑梗死组患者血清指标...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正常组差异,探讨两项指标对脑梗塞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实验组,另抽取78例无脑梗死组患者血清指标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HCY、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病有明显相关性,两者协同检测将有助与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并为预测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高敏C反应蛋白 脑梗塞 相关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庄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9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42例,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42例,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CRP( 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同时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尤瑞克林
原文传递
老年T2DM患者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对并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珩 李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7期3000-300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84例T2DM患... 目的:探讨血清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84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均进行腰椎、股骨颈、全髋部位骨密度水平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骨量正常组36例、骨质疏松组48例),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随访6个月后,比较骨质疏松组有无发生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上述指标与发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正常组>对照组(P<0.05);与未骨折组比较,骨折组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较高(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与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P<0.05);入院时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对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AUC分别为0.848、0.796、0.876,联合预测AUC 0.928大于单一指标有预测。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清WISP1、Betatrophin、MHR水平与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临床预测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 骨折 血清指标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7
作者 庄飞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8期66-67,共2页
目的: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36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检查的基础... 目的: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现象进行分析。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36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检查的基础上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以及情绪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下降,试验组患者的 UPD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而ADL评分出现明显的提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帕金森叠加患者采用低频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使得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低频重复经颅刺激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