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冬霞 张慧 +2 位作者 汤正 武辉 李巧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析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21例癌旁胃黏膜组织...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析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21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8.89%和4.8%(P<0.05);RKIP蛋白在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2.22%和90.48%(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RKIP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是引起蛋白表达缺失的原因之一,RKIP蛋白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KIP 甲基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相互作用的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詹希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83-885,890,共4页
目的鉴定弓形虫MIC6羧基端和醛缩酶的相互作用及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分别用GST-MIC6C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实验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弓形虫速殖子涂片,... 目的鉴定弓形虫MIC6羧基端和醛缩酶的相互作用及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方法分别用GST-MIC6C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实验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弓形虫速殖子涂片,免疫荧光定位法确定两种蛋白在虫体内的定位。结果与对照相比,GST-MIC6C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共沉淀产物中有蛋白条带可分别被相应的抗体识别。荧光显微镜下显示,MIC6(红色荧光)和醛缩酶(绿色荧光)两种蛋白皆定位于弓形虫的顶端。结论弓形虫MIC6羧基端与醛缩酶存在相互作用并在虫体内存在共定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羧基端 醛缩酶 免疫共沉淀 共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组丝光绿蝇室内连续5代成虫形态观察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兵红 李彩莲 +2 位作者 郑斌 艾予川 史明珠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形态的影响。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分成两组 ,即鱼粉组和麦麸组 ,分别采用两种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分别随机测量两组室内第 1~ 5代成虫头宽 ,进行比较观察。...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饲料对丝光绿蝇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形态的影响。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分成两组 ,即鱼粉组和麦麸组 ,分别采用两种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分别随机测量两组室内第 1~ 5代成虫头宽 ,进行比较观察。 结果 成虫头宽经 t检验 ,组间比较 ,第 1、4、5代成虫头宽两组间雄性以及雌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第 2、3代鱼粉组成虫头宽显著性大于麦麸组 ;组内比较 ,两组内雄性以及雌性成虫头宽第 1代均显著性大于其第 2~ 5代。 结论 可能提示幼虫饲料添加鱼粉有利于丝光绿蝇的生长发育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连续饲养 ,成虫形态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室内连续饲养 成虫形态 观察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光绿蝇室内连续5代成虫产卵特征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艾予川 许兵红 +2 位作者 李彩莲 彭冬君 郑斌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观察丝光绿蝇室内连续人工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采用人工配制的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观察记录其室内第 1~ 5代成虫产卵结果。 结果 成虫第 1~ 5代产卵天数 (x± s)分别为 :5 .... 目的 观察丝光绿蝇室内连续人工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 方法 将丝光绿蝇引入室内 ,采用人工配制的幼虫饲料在室内进行连续饲养 ,观察记录其室内第 1~ 5代成虫产卵结果。 结果 成虫第 1~ 5代产卵天数 (x± s)分别为 :5 .5 0± 0 .17,8.2 5± 0 .96 ,8.2 5± 0 .5 0 ,7.2 5± 1.5 0 ,8.5 0± 1.2 9;产卵次数分别为 :18.0 0± 1.41,2 7.75± 9.0 0 ,2 3.0 0± 8.12 ,2 3.5 0± 11.5 6 ,33.2 5± 12 .89;第 1、2、4、5代产卵指数分别为 :0 .36 0± 0 .0 18,0 .788± 0 .32 0 ,0 .6 42± 0 .2 91,0 .819± 0 .40 6。室内第 1代产卵天数少于第 2、3、5代 (P<0 .0 5 ) ,与第 4代无显著性差异 ,第 2~ 5代间产卵天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产卵次数及产卵指数室内第 1~ 5代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次实验丝光绿蝇引入室内连续饲养的各代成虫产卵特征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饲养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MIC2与醛缩酶作用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3 位作者 姚志军 张海珠 任红斌 詹希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8-700,708,共4页
目的确定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IC2羧基端(MIC2C)的767位色氨酸(W767)突变为丙氨酸(A)。PCR扩增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MIC2CW/A/pGEX-4T-1重组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 目的确定刚地弓形虫微线体蛋白2(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IC2羧基端(MIC2C)的767位色氨酸(W767)突变为丙氨酸(A)。PCR扩增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MIC2CW/A/pGEX-4T-1重组原核表达系统,IPTG诱导表达GST-MIC2CW/A突变体蛋白。分别以该蛋白和GST-MIC2C蛋白(对照蛋白)作为探针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 pull-down实验,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获得了MIC2CW/A突变体基因片段,制备了GST-MIC2CW/A突变体蛋白;GST-MIC2C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有一蛋白条带,而且可以被醛缩酶抗体识别,而GST-MIC2CW/A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结论将MIC2的W767突变为A后,MIC2失去与醛缩酶的作用,即MIC2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为色氨酸(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2 醛缩酶 点突变 GST pull—dow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詹希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 目的利用定点突变技术鉴定弓形虫微线体蛋白6(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弓形虫RH株MIC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F110270)及C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将MIC6蛋白羧基端(MIC6C)348位色氨酸(W348)的密码子碱基突变为缬氨酸(V)的碱基,PCR扩增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0.8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为探针蛋白,GST-MIC6C蛋白为对照蛋白,分别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进行GST沉降实验,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实验产物。分别以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和GST-MIC6C蛋白为探针蛋白和对照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进行GST沉降实验,SDS-PAGE分析实验产物。结果获得了MIC6C W/V突变体基因片段,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且能被抗醛缩酶抗体特异识别;GST-MIC6C W/V突变体蛋白与弓形虫醛缩酶蛋白液的GST沉降产物中未见蛋白条带,而GST-MIC6C蛋白的沉降产物中可见一蛋白条带。结论色氨酸(W348)为MIC6与醛缩酶的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微线体蛋白6 醛缩酶 定点突变技术 蛋白作用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斌 尹志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7,共5页
刚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是虫体粘附、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蛋白酶。研究发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催化区域高度保守;蛋白酶有多个作用底物,并与虫体的运动及毒力相关。本文对已发现的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 刚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是虫体粘附、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蛋白酶。研究发现弓形虫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催化区域高度保守;蛋白酶有多个作用底物,并与虫体的运动及毒力相关。本文对已发现的弓形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及性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类枯草杆菌蛋白酶 蛋白结构 蛋白酶解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