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心解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疗效观察及对ANK1、CD40L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贞 张志国 张君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7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清心解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及对细胞锚蛋白1(ANK1)、血清CD40配体(CD40L)的影响。方法: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清心解瘀方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 目的:观察清心解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及对细胞锚蛋白1(ANK1)、血清CD40配体(CD40L)的影响。方法: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34例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清心解瘀方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结局,监测ANK1、CD40L、角蛋白8(KRT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60%,高于对照组的6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ANK1、CD40L、KRT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均较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ANK1、CD40L、KRT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1.49%,低于对照组的10.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9%,与对照组(4.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心解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可调节患者体内ANK1、CD40L、KRT8的表达水平,降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清心解瘀方 细胞锚蛋白1 CD40配体 角蛋白8 终点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通脉解毒方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贞 张志国 张君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8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通脉解毒方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患者体内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心肌梗死患者96例,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通脉解毒方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 目的:观察益气通脉解毒方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患者体内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心肌梗死患者96例,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通脉解毒方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血管新生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E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5.96±4.85)%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26.85±3.1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脉解毒方可促进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新生,建立侧支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缩小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益气通脉解毒方 炎症反应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ESCA评分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敬 苏云菲 孔瑾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4期4571-4574,共4页
目的调查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收治的98例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 目的调查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收治的98例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采用ESCA量表评估患者自护能力,并进行自护能力的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ESCA评分为(78.35±4.29)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的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自理能力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ES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自理能力均为老年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受诸多因素影响,首发无症状脑梗死住院老年患者的自护能力普遍较低,针对影响因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护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脑梗死 自护能力 影响因素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宝 《淮海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146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托伐普坦治疗...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146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托伐普坦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血清脑钠肽及24h尿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基础上辅以托伐普坦治疗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改善心衰病情,降低再住院率,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托伐普坦 重组人脑利钠肽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及血清Periostin、sST2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郭兴 刘宝 《医药论坛杂志》 2024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及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进行介入治疗后出现心力衰...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及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进行介入治疗后出现心力衰竭的AMI患者108例为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双抗组(n=53)和左西孟旦组(n=5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双抗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左西孟旦组给予左西孟旦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损伤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Periostin、sST2、血管形成抑制素-2(VS-2)、心功能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左西孟旦组和双抗组治疗后肌钙蛋白I(cTnI)、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eriostin、sST2、肌红蛋白(Myo)均较治疗前下降,左西孟旦组更低(P<0.05)。左西孟旦组和双抗组治疗后VS-2均较治疗前升高,左西孟旦组更高(P<0.05)。左西孟旦组和双抗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较治疗前下降,左西孟旦组更低(P<0.05)。左西孟旦组和双抗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左西孟旦组更高(P<0.05)。左西孟旦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双抗组的75.47%(P<0.05)。结论左西孟旦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MI介入后心力衰竭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调节血清Periostin、sST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双联抗血小板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肌损伤 心功能
原文传递
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血清Hs-CRP、BNP、GGT及动态心电图特征与意义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兴 刘宝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14期31-35,共5页
目的探究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动态心电图特征与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收治的161例无典型症状的疑似冠心病心肌缺... 目的探究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利钠肽(BN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以及动态心电图特征与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收治的161例无典型症状的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患者98例,对照组纳入经冠状动脉检查阴性患者6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间的血清Hs-CRP、BNP、GGT水平,分析两组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差异,探究影响患者发生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探究血清Hs-CRP、BNP、GGT及动态心电图特征对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GGT水平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ST段压低发作时间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两组患者的资料,可知在年龄、性别、收缩压、心率、是否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病变血管及Gensini积分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在舒张压、糖尿病史、尿酸、ST段下移距离方面比较存在差异(P<0.05)。对上述结果中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患者是否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因变量,以患者血清BNP、hs-CRP、GGT水平,发作持续时间,舒张压,糖尿病,尿酸,ST段下移距离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可知血清BNP、hs-CRP、GGT水平对患者发生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存在影响(P<0.05)。血清BNP、hs-CRP、GGT水平,发作持续时间诊断无典型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937、0.889、0.853、0.679(P<0.05)。结论在无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血清Hs-CRP、BNP、GGT水平升高,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更长,且患者的血清Hs-CRP、BNP、GGT水平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典型症状冠心病 心肌缺血 超敏C-反应蛋白 脑利钠肽 Γ-谷氨酰转肽酶 动态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