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记奖励法对外科手术住院患儿围术期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亚丽 李丽军 许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1期1772-1773,1758,共3页
目的:探讨标记奖励法对外科手术住院患儿围术期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8),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标记奖励法干预,观... 目的:探讨标记奖励法对外科手术住院患儿围术期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8),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标记奖励法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围手术期静脉输液依从性、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穿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依从性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穿刺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记奖励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住院患儿的围手术期静脉输液治疗及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利于提高穿刺工作效率及成功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奖励法 外科手术 住院患儿 静脉输液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1-Caspase3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宏宇 鲁学良 +4 位作者 刘世琼 王丰耀 史小雷 熊明月 刘瑞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分析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STAT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 目的分析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STAT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股骨头穿刺活检手术及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中获取早期(FicatⅠ~Ⅱ期)、中期(FicatⅢ期)和晚期(FicatⅣ~Ⅴ期)股骨头标本组织各20例,并纳入同期20例正常股骨头标本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组织形态学、骨细胞凋亡情况、STAT1蛋白、Caspase3蛋白、磷酸化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p-STAT1)蛋白以及Caspase3、STAT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晚期组骨细胞中的空骨陷窝率和凋亡率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中期组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晚期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组织中STAT1、Caspase3和p-STAT1蛋白水平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中期组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晚期组Caspase3和STAT1 mRNA水平高于早中期组,中期组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发展,有上升趋势。结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STAT1-Caspase3信号通路有关,该通路可通过促进骨细胞凋亡诱导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的探索可作为今后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1 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理心护理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骨愈合及心理状态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波 周亚丽 王璟珂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同理心护理对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骨愈合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同理心护理,比较2组骨愈合状态及心理状态。结果观... 目的观察同理心护理对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骨愈合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胫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同理心护理,比较2组骨愈合状态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术后疼痛评分(3. 25±1. 28)分低于对照组(4. 16±1. 56)分;住院时间(9. 12±4. 32) d,均短于对照组(10. 85±3. 25) d;骨愈合时间(126. 25±20. 38) d,短于对照组(135. 59±21. 4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41. 28±6. 34)分和(46. 67±6. 04)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44. 27±5. 76)分和(49. 09±5. 32)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同理心护理,有利于患者骨愈合,减轻其焦虑及抑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同理心 骨愈合状态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石辉辉 熊明月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1期5855-5857,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接受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B组接受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影像学参数(矢状位参数、椎体高度、Cobb角)、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切口长度小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矢状位参数、椎体高度、Cobb角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ODI指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与对照组[5.00%(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相较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可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闭合复位 开放椎弓根螺钉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S理念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许波 周亚丽 王璟珂 《哈尔滨医药》 2018年第5期453-454,共2页
目的研究ERAS理念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行THA术后患者共64例为受试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引入ERAS理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 目的研究ERAS理念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行THA术后患者共64例为受试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后引入ERAS理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生活能力、行走能力、关节畸形及活动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理念能促进THA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下床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THA患者实际护理中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S理念 人工髋关节置换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董娜 王晓娟 刘世琼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5期1687-1690,共4页
目的 探讨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2例DLBCL患者进行p53和Bcl-2蛋白检测,并分析p53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 目的 探讨p5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2例DLBCL患者进行p53和Bcl-2蛋白检测,并分析p53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为47.22%(34/72),p53阳性表达率为52.78%(38/72)。非生发中心(non-GCB)型、有骨髓侵犯、临床分期为Ⅲ~Ⅳ期DLBCL患者的DLBCL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型、无骨髓侵犯及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GCB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临床分期为Ⅲ~Ⅳ期DLBCL患者DLBCL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CB型、LDH正常及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cl-2、p53表达情况的DLBCL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53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OS、PF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53和Bcl-2蛋白与DLBCL的分型均存在一定关联,根据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可预测DLBCL的分型,且p53作为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其表达情况可提前评估DLBCL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P53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三维矫形对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史小雷 闫齐 +1 位作者 熊明月 崔永光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51-52,64,共3页
目的:探究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三维矫形对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5月1月收治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2例、74足,年龄(14.4±4.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目的:探究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三维矫形对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5月1月收治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2例、74足,年龄(14.4±4.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共26例患者、39足,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观察组共26例患者、35足,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三维矫形治疗,观察治疗后优良率、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并发症、3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术后恢复效果均较好,但观察组的优良率91.43%,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观察组ICFSG总分(5.71±3.19)分,低于对照组的(7.89±3.42)分(P<0.05);两组均未复发,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三维矫形对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架 三维矫形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史小雷 闫齐 +1 位作者 熊明月 崔永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0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掌侧组(40例)和背侧组(40例)。掌侧组患者... 目的比较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掌侧组(40例)和背侧组(40例)。掌侧组患者接受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组患者接受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情况(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桡骨高度、肿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背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2.50%(37/40)]高于掌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肿痛消失时间均短于掌侧组,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大于掌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相比,采用背侧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C型骨折 背侧双钢板内固定 掌侧T型锁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精准治疗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汝圆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0期1180-1182,118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孔镜精准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 10.0软件随机分为椎间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孔镜精准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 10.0软件随机分为椎间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椎间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1、32.491、8.990,P<0.05);椎间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098,P<0.05);术后6个月,椎间孔镜组的JOA功能评价优良率88.00%,传统手术组患者JOA功能评价优良率83.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05);椎间孔镜组的术后疼痛率27.50%低于传统手术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4,P<0.05)。结论:椎间孔镜精准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损伤程度轻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精准 老年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后结节撕脱型骨折合并皮肤严重挫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探讨
10
作者 郅艳丽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2期211-212,共2页
跟骨骨折中跟骨结节部骨折占1%-3%左右[1,2],通常情况下,踝关节背曲压力是跟骨后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主要诱发因素。临床分跟骨结节部骨折为两类,一类为鸟嘴状骨折,另一类为撕脱性骨折[3]。本研究探讨了皮肤严重挫伤合并跟骨后结节撕脱型... 跟骨骨折中跟骨结节部骨折占1%-3%左右[1,2],通常情况下,踝关节背曲压力是跟骨后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主要诱发因素。临床分跟骨结节部骨折为两类,一类为鸟嘴状骨折,另一类为撕脱性骨折[3]。本研究探讨了皮肤严重挫伤合并跟骨后结节撕脱型骨折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跟骨后结节撕脱型骨折合并皮肤严重挫伤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3例(93.6%),女性患者7例(6.4%),年龄66~7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撕脱性骨折 跟骨结节 后结节 跟骨骨折 影像学特点 踝关节 骨折患者 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踝关节功能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燕 张金金 王筱哲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951-954,共4页
目的分析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踝关节功能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踝关节疼痛程度及踝关节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8-01-01-2019-09-30本院骨科收治的97例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分析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踝关节功能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踝关节疼痛程度及踝关节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8-01-01-2019-09-30本院骨科收治的97例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踝关节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对比2组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01±0.34)分,低于对照组的(4.13±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5,P<0.001。训练>3个月对照组伸、屈、旋前和旋后活动度低于观察组,均P<0.001;观察组负重时外翻和负重时内翻活动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训练6个月,观察组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AHS)为(79.88±10.26)分,高于对照组的(72.37±9.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9,P<0.001;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为(72.46±7.59)分,高于对照组的(65.34±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9,P<0.001;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7.57±6.15)分,高于对照组的(80.23±4.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4,P<0.001。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踝关节功能训练可以降低踝关节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踝关节骨折 内固定术 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3D打印截骨导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鲁学良 熊明月 +2 位作者 刘振辉 高航飞 史小雷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8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3D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置换方式...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3D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置换方式,3D组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治疗前后膝骨关节活动度与疼痛感情况。结果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4.22±9.30)min]、术中出血量[(364.59±116.58)ml]及术中输血量[(2.27±1.35)U]明显优于常规组[(96.79±12.06)min、(466.05±179.44)ml、(3.54±1.62)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D组与常规组患者的膝骨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2.97±1.24)分]低于常规组[(4.04±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之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疼痛感,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截骨导板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3D模型 膝关节置换
原文传递
Wnt3a在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中的作用
13
作者 刘世琼 崔永光 +4 位作者 熊明月 梅晰凡 董娜 刘立强 刘振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63-2463,共1页
肌源性干细胞(MDSCs)是从骨骼肌分离出的多能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伺下可分化为多种细胞,本实验旨在观癫MDSCs在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雕过程中Wnt3a和Wnt5a的表达差异,拐讨两者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神经元样细胞 肌源性干细胞 干细胞分化 多能干细胞 WNT5A 表达差异 诱导分化 骨骼肌
原文传递
内源性凋亡机制在肌源性干细胞移植保护受损大鼠脊髓中的作用
14
作者 刘世琼 董娜 +2 位作者 梅晰凡 崔永光 熊明月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91-1191,共1页
我们将肌源性干细胞(MDSCs)移植至大鼠脊髓损伤区域,探讨其是否具有保护受损脊髓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SD大鼠乳鼠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豫)2010-0002],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 我们将肌源性干细胞(MDSCs)移植至大鼠脊髓损伤区域,探讨其是否具有保护受损脊髓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SD大鼠乳鼠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豫)2010-0002],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试剂盒(美国Chemicon公司)、转录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SD大鼠 凋亡机制 保护 内源性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原文传递
髂棘高度量化指标对L5、S1椎间盘突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航飞 桂鉴超 +4 位作者 蒋逸秋 徐燕 许波 熊明月 崔永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寻找有效确定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时影响穿刺、器械放置及镜下操作的量化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3月100例术前拟行PELD治疗的单节段L5、S1... 目的寻找有效确定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时影响穿刺、器械放置及镜下操作的量化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3月100例术前拟行PELD治疗的单节段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66例(A组)成功行PELD手术,余34例(B组)因髂骨等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导致穿刺、置管或镜下操作失败,改行其他手术方式。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术前腰椎正位(包括双侧髂骨)X线片,创新性地提出髂高率及髂角率概念,测量并比较两组髂高率和髂角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髂高率、髂角率的诊断临界点。结果A、B组髂高率分别为0.61±0.09、0.74±0.05,髂角率分别为0.66±0.08、0.80±0.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729,P=0.000;F=65.165,P=0.000)。ROC曲线分析示髂高率临界点为0.71(ROC曲线下面积0.927,P=0.000),髂角率临界点为0.75(ROC曲线下面积0.965,P=0.000)。结论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髂高率>0.71和/或髂角率>0.75时,不宜直接采用PELD入路手术,宜采用经髂骨入路、椎板间入路或开放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棘高度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椎间盘突出 髂高率 髂角率 量化指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