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巴志霞 安芳军 +3 位作者 李辉 焦志梅 张丽萍 杜玉莎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30-131,共2页
目的探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预防高渗(20%)甘露醇大量外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碘对比剂外渗报警器的基础上加以设计、改良而完成了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行高渗(20%)甘露醇静脉注射病例共600例,A... 目的探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预防高渗(20%)甘露醇大量外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碘对比剂外渗报警器的基础上加以设计、改良而完成了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行高渗(20%)甘露醇静脉注射病例共600例,A组300例为使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组,B组300例为不使用本装置组。两组患者均无高渗(20%)甘露醇使用禁忌证,用药量相同,均连续静脉使用高渗(20%)甘露醇一周,采用卡方检验法对两组间外渗分级评估,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使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组中28例患者发生高渗(20%)甘露醇外渗,Ⅰ度23例药物外渗,Ⅱ度5例药物外渗,Ⅲ度0例药物外渗;未使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组,常规护理,发生高渗(20%)甘露醇外渗患者78例,Ⅰ度57例药物外渗,Ⅱ度15例药物外渗,Ⅲ度6例药物外渗。结论使用腕带式甘露醇外渗预防装置预防高渗(20%)甘露醇外渗效果显著,避免了因高渗(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的不良后果,受到患者、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带式外渗预防装置 预防高渗(20%)甘露醇大量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表观弥散系数在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参数分析
2
作者 李静 魏铭 +2 位作者 吴秀丽 张丽萍 王颖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9期63-65,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疾病的良恶性,且均行MRI检查,统计对比不同性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及ADC值差异;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RI的ADC值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的肿瘤最大直径为(5.75±1.26)c m,显著大于良性组的(2.31±0.69)cm,肿瘤形态不规则占比为85.37%(35/41)、边界模糊占比为92.68%(38/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02%(43/179)、36.87%(66/179),ADC值为(0.95±0.16)×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组的(1.29±0.24)×10^(-3)mm^(2)/s(P<0.01);ROC结果显示,MRI的ADC值诊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0.825~0.918)。结论:MRI的ADC值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效果显著,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及时制定个体化措施,改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进行大力的推行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