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的临床价值
1
作者 卢志红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究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实验研究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22年1月泉州台商投资区医院影像科收入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全部患者使用数字X线成像技术与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比较不同检查方法... 目的:探究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实验研究患者均为2017年1月~2022年1月泉州台商投资区医院影像科收入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全部患者使用数字X线成像技术与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根据Schatzker分型诊断标准,已经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了分型诊断,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对Ⅰ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87.50%,Ⅱ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100%,Ⅲ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100%;而数字X线成像技术对Ⅰ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70.83%,Ⅱ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78.95%,Ⅲ型患者的正确诊断率为80.00%,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的正确诊断率均明显高于数字X线成像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诊断Ⅳ型、Ⅴ型、Ⅵ型,比较其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选择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骨折的正确诊断率,方便为患者后续手术提供科学方案,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三维CT重建影像技术 数字X线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清祥 卢志红 张志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卢志红 黄清祥 +1 位作者 张志成 苏霜霜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 :探讨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结果:SWI序列发现15例患者共67个病灶;T... 目的 :探讨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SWI扫描。结果:SWI序列发现15例患者共67个病灶;T2WI发现8例共30个病灶;T1WI发现5例共14个病灶。SWI显示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常规序列(P<0.05)。SWI与常规序列同时显示32个病灶,SWI序列显示病灶范围平均为(2.372 3±4.636 1)cm2,大于常规序列的(1.882 7±3.081 3)cm2(P=0.000)。ICA在SWI序列上及常规序列上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爆米花样"或"桑葚状"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包绕低信号的"铁环征"。结论 :SWI序列对ICA十分敏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黄佳祥 黄清祥 陈景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9期539-5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26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较高(P<0.05)。斑块组的血清补体C1q、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补体C1q和LDL-C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8)。血清补体C1q及LDL-C是影响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补体C1q水平与IMT检测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呈高表达,其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C1Q 脑梗死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