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辨证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邢孝民 黄志华 房玉珍 《微循环学杂志》 2004年第3期58-59,共2页
目的 :观察辨证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2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 ,采用单纯针灸方法 ,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 ,每日治疗1次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15天以后观察甲襞微... 目的 :观察辨证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2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 ,采用单纯针灸方法 ,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 ,每日治疗1次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15天以后观察甲襞微循环。结果 :治疗15天后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结论 :针灸疗法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辨证治疗 针灸 甲襞微循环 公共卫生 中医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邢孝民 黄志华 房玉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6-107,共2页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001-04/2002-10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 目的:观察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方法:随机选择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2001-04/2002-10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穴为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1次/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以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81±0.50,0.97±0.49)分,(1.11±0.50,0.70±0.45)分,(3.81±1.00,2.53±0.97)分,血压变化显效9例(28%),有效18例(56%),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P<0.05),健康志愿者各项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灸疗法 微循环/针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贤军 夏青 +1 位作者 蔡洪信 夏作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8-971,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及神经细胞凋亡。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 h降至最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 h达高峰,为正常31.18%±1.44%,24-48 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 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 h降至最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 h上升,至48 h血流恢复至正常91.90%±4.56%,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TUNEL结果显示,局灶性脑梗死组6 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主要集中于半暗带区,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样扩展,随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梗死48 h后凋亡细胞达峰值。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与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关系,其血流量的恢复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最终导致了迟发性神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细胞凋亡 大脑梗死 局灶性脑梗死 半暗带区皮层血流量 神经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制剂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2 位作者 郑澄碧 房玉珍 杨明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5-266,共2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性大鼠模型,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及出血后1h、6h及24h时脑组织含水率和电解质含量的变化,观察银杏叶制剂和尼莫地平对其影响。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性大鼠模型,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及出血后1h、6h及24h时脑组织含水率和电解质含量的变化,观察银杏叶制剂和尼莫地平对其影响。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h、24h脑组织含水率逐渐增加,Na含量增多,K含量减少,应用银杏叶制剂和尼莫地平均可使上述病理变化程度减轻。结论银杏叶制剂可有效防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水肿 银杏叶制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NMDA受体1与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黄晓磊 王树礼 夏作理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关键词 NMDA受体 谷氨酸 受体1 缺血性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离子型受体 病理性损害 神经元损伤 生理功能 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AM-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蔡洪信 郝芳 夏作理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黏附分子1 急性炎症反应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及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育娴 陈连璧 +3 位作者 夏作理 杨明峰 王新成 李修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4,共7页
为探讨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本研究微量注射示踪剂墨汁到大鼠右侧尾壳核,Ⅰ组动物使用传统的脑内注射方法,Ⅱ组动物采取改良方法防止示踪剂从进针处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1、3、7、14、21 d处死动物,分别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墨汁... 为探讨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本研究微量注射示踪剂墨汁到大鼠右侧尾壳核,Ⅰ组动物使用传统的脑内注射方法,Ⅱ组动物采取改良方法防止示踪剂从进针处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1、3、7、14、21 d处死动物,分别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墨汁在脑内、蛛网膜下腔、颈总动脉及颈部淋巴结的分布。结果显示:墨汁在两组动物脑实质内的分布趋势相同,即在白质内沿神经纤维弥漫性分布,7 d后在灰质内选择性地沿血管周围间隙分布,部分碳颗粒被管周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Ⅱ组动物中观察到墨汁从大脑顶部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沿其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布并引流到脑的底部和嗅球及筛板区域,在耳蜗、前庭蜗神经和视神经等的脑神经鞘以及颈总动脉壁和颈部淋巴结有碳颗粒沉积;Ⅰ组动物没有这种分布。以上结果表明,大鼠脑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在白质和灰质中的引流方式不同;进入脑脊液的大分子物质可由颈部淋巴系统引流;墨汁不是很好的研究脑实质内大分子物质引流的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大分子物质 血管周围间隙 淋巴系统 蛛网膜下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多糖抗S180肉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杜景卫 夏作理 +2 位作者 李清初 杨明峰 苏延友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研究灰树花多糖(Polysaccharideofgrifolafrondosa,PGF)对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PGF抗肿瘤的机制。方法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以PGF溶液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ne,Cy)溶液分别灌胃10d,检测小鼠的胸腺指数、脾指数、抑瘤率,... 目的研究灰树花多糖(Polysaccharideofgrifolafrondosa,PGF)对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PGF抗肿瘤的机制。方法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以PGF溶液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ne,Cy)溶液分别灌胃10d,检测小鼠的胸腺指数、脾指数、抑瘤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瘤块内肿瘤坏死因子-alpha(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的表达。结果PGF、Cy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47·92%、41·55%,PGF组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高于Cy组、生理盐水组,PGF组瘤组织内大量表达TNF-α,Cy组、生理盐水组瘤内不表达TNF-α。结论PGF具有抗肿瘤作用,并且促进荷瘤小鼠大量分泌TNF-α,瘤组织内表达TNF-α可能是灰树花多糖抗肿瘤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 肉瘤 环磷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树花多糖体内抗S_(180)肉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杜景卫 杨明峰 +1 位作者 苏延友 夏作理 《山东中医杂志》 2006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研究灰树花多糖(PFP)抗实验性肉瘤作用的效果。方法: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多糖溶液和环磷酰胺分别灌胃,检测小鼠的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抑瘤率。结果:灰树花多糖、环磷酰胺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47.92%、41.55%,多糖... 目的:研究灰树花多糖(PFP)抗实验性肉瘤作用的效果。方法: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多糖溶液和环磷酰胺分别灌胃,检测小鼠的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抑瘤率。结果:灰树花多糖、环磷酰胺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47.92%、41.55%,多糖组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高于环磷酰胺组、生理盐水组,但体重不降低。结论:灰树花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小鼠的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 肉瘤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汶霞 李清美 +2 位作者 王志新 刘成玉 夏作理 《微循环学杂志》 1998年第2期20-22,共3页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2例急性期(3天内)脑血栓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3例24h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发现脑血栓急性期E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明显高于TIA组(P<0.0...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2例急性期(3天内)脑血栓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3例24h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发现脑血栓急性期E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明显高于TIA组(P<0.01);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ET水平24h有节律性变化,即夜间2∶00时最低,早8∶00时最高,二者有显著性变化(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脑血栓患者24h内各时间段ET水平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者(P<0.050.01)。脑血栓患者血浆ET水平24h内节律性变化与之发病以早晨为高发时间段的现象在时间上有同步关系,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浆 内皮素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4 位作者 杨明峰 邱平明 戴小牛 房玉珍 高美常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和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大鼠SAH模型,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检测术前及SAH后24h内脑微区血流量(CBF)、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组织一氧化...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和尼莫地平(ND)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大鼠SAH模型,对单纯SAH组和ND处理组检测术前及SAH后24h内脑微区血流量(CBF)、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并于SAH后3d对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单纯SAH组大鼠在产生SAH后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h,SEP潜伏期从SAH后1h开始逐渐延长,3d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伤;脑组织NO含量在SAH后1h至24h显著增加。ND处理组的上述改变均较单纯SAH组明显减轻。结论SAH可导致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其原因之一为脑组织NO大量增加;ND通过拮抗脑组织NO的病理变化而减轻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缺血 脑缺血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患儿血清sIL-2R的研究
12
作者 李天富 秦茂臻 胡鸿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6-307,共2页
自Walker 1969年提出癫痫(epilepsy,E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癫痫患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全部选择特发性全身性强直和/或阵挛性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 儿童 癫痫 SIL-2R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及血脑屏障转运功能的研究
13
作者 崔行 陈连璧 夏作理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关键词 脑血管 内皮舒缩因子 血脑屏障 转运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IL1β及血清TNFα、sIL-2R的研究
14
作者 李天富 胡鸿文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细胞因子改变的机理。方法用ELISA和RIA测定60例癫痫患儿(其中23例服用PB,13例服用CBZ,24例未服药)及20例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及血清TNFα、sIL-2R...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细胞因子改变的机理。方法用ELISA和RIA测定60例癫痫患儿(其中23例服用PB,13例服用CBZ,24例未服药)及20例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TNFα、IL1β及血清TNFα、sIL-2R。结果PB组、未治疗组、CBZ组上述四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三组癫痫患儿之间无明显差异,且与癫痫患儿病程、脑电图有否痫样放电无关。结论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是癫痫免疫功能损害的细胞分子学机理之一,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 SIL-2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淋巴引流阻滞及其对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影响的研究
15
作者 杨明峰 孙保亮 +3 位作者 夏作理 陈玉社 闫振文 许长庆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5期303-304,共2页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的生理意义和在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摘除颈部浅、深淋巴结并结扎其输入和输出淋巴管的方法建立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大鼠模型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部脑梗塞(MCAO)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的生理意义和在缺血性脑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摘除颈部浅、深淋巴结并结扎其输入和输出淋巴管的方法建立脑淋巴引流阻滞(CLB)大鼠模型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部脑梗塞(MCAO)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对照(SO)组、CLB组、MCAO组和CLB +MCAO组。应用多种技术手段 ,检测动物不同时间点脑微区血流量(激光多普勒法)、皮层诱发电位 ,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干湿重比较法观察脑组织含水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电解质含量 ,TUNEL法观察神经元凋亡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损伤等指标。结果在术后观察7d内 ,与SO组大鼠比较 ,CLB组不同脑皮层部位微区血流量显著下降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未见明显变化) ,脑组织NOS活性逐渐升高 ,MDA含量增加SOD显著活性下降。脑组织水、Na +含量增加 ,伴有K +丢失和Ca2 +积聚 ,在大脑新皮层和海马区可见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神经元。与MCAO组比较 ,CLB +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更为严重 ,同时脑微区血流量降低和MDA含量增加更显著 ,SOD活性明显下降 ,脑组织水、Na+含量增加、K+丢失和Ca2 +积聚更为明显 ,神经元细胞器损伤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淋巴引流阻滞 脑缺血 脑神经元损伤 局部脑梗塞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脐带血S-100蛋白与窒息Apgar评分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王国卿 卞芳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41-442,共2页
目的 观察新生儿脐血S - 10 0蛋白浓度与窒息Apgar评分高度相关性。方法 在新生儿娩出后 1min内抽取脐静脉血测得S10 0蛋白浓度 ,同时进行Apgar评分 ,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窒息组脐血S - 10 0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 目的 观察新生儿脐血S - 10 0蛋白浓度与窒息Apgar评分高度相关性。方法 在新生儿娩出后 1min内抽取脐静脉血测得S10 0蛋白浓度 ,同时进行Apgar评分 ,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窒息组脐血S - 10 0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 (γ =0 .85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脐血S - 10 0蛋白浓度与窒息Apgar评分高度相关。可作为新生儿窒息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对预后判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蛋白 窒息 APGAR评分 新生儿脐带血 新生儿脐血 相关性研究 预后判断 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B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艳霞 王贤军 夏作理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年第1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S100B 中枢神经系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后海马bcl-2、bax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育娴 夏作理 +3 位作者 陈连璧 叶文静 杨明峰 孙巧玲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了研究淋巴滞留性脑病中海马bcl-2、bax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本实验用阻断大鼠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制备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结构变化,TUNEL荧光标记检测原位细胞凋亡,... 为了研究淋巴滞留性脑病中海马bcl-2、bax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本实验用阻断大鼠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制备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结构变化,TUNEL荧光标记检测原位细胞凋亡,RT-PCR检测海马bcl-2和bax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脑组织有水肿的结构变化,第5天最明显。海马TUNEL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d开始增多,5d达最高值。bax表达于术后1d开始增高,第2天即达最高值。bcl-2表达于术后1d开始降低,5d达最低值。第14天上述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阻断颈部淋巴引流所导致的淋巴滞留性脑病中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发生变化,而且海马神经细胞的死亡以凋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WISTAR 淋巴结切除 脑损伤 细胞凋亡 基因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选择与常用造模方法分析及改进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李大伟 张玲 夏作理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145-147,共3页
目的: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严重关切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历年来研究者常用的几种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不同的特点、造模方法等内容作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 目的: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严重关切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历年来研究者常用的几种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不同的特点、造模方法等内容作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yperlipidemia,animal,mode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动物脂代谢通路的研究或预防治疗高脂血症的动物实验等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5篇相关文献,3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选用其中20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其中6篇涉及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常用造模方法,5篇涉及大鼠造模方法的改进,5篇涉及金黄地鼠和豚鼠的特点,4篇涉及金黄地鼠和豚鼠常用的造模方法。资料综合: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造模方法选择很多。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深入研究动物脂代谢不同通路,造模方法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大鼠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更是研究重点之一。研究者在大鼠常用造模方法的基础上,对造模所用高脂饲料配制方法、喂饲途径上均有所改进,并建立了通过腹腔注射给药等新的造模方法。这些改进方法既缩短了造模成功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和模型建立之后的稳定性。大鼠脂质代谢通路与人类的差别随研究的深入也逐渐明朗。与此同时,一些与人类脂质代谢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如豚鼠、金黄地鼠也较多的应用于高脂血症造模及相关研究中,其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大鼠等以往常用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之外的理想选择。结论: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选择理想的实验动物至关重要。作为模型的动物应能准确反映人类高脂膳食后的反应,且在高脂血症整个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均应尽可能与人类的反应相吻合,此外指标检测、实验资金及条件等客观因素也要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模型 动物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敬军 夏作理 陈青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及动态表达 ,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 本研究目的在于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及动态表达 ,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海马本部的始层、放射层、分子层及齿状回门区。再灌流 3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增强 ;7~ 15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达高峰 ;脑缺血再灌流 40 d和对照组相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流 3 0~ 40 d,CA1区锥体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强。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脑缺血 海马 再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