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阻滞剂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庆华 亓建洪 +1 位作者 孙巧玲 燕好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0期4020-4022,i00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人的关节透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随机分为1,10,100μg/L浓度IL-1β作用组(分别加相应剂量作用12h)及空白对...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人的关节透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随机分为1,10,100μg/L浓度IL-1β作用组(分别加相应剂量作用12h)及空白对照组。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的方法,观察透明软骨细胞TIMP-1mRNA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剂量IL-1β作用下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TIMP-1基因表达与正常软骨细胞相应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正常人的软骨细胞均有TIMP-1的表达,但表达量极低。相同的作用条件,随着IL-1β浓度的增高,1,10,100μ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IMP-1的含量分别为正常组的12%,33%,40%,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β对人的软骨细胞TIMP-1表达的调控作用随其浓度的变化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关节 金属蛋白酶类 白细胞介素-1Β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I16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刘桂峰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p200蛋白家族(Interferon-inducible p200 family,IFI200)成员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在骨巨细胞瘤(gaint cell tumor,GCT)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巨细胞瘤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51例骨巨细胞瘤的组织蜡块切片和...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p200蛋白家族(Interferon-inducible p200 family,IFI200)成员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在骨巨细胞瘤(gaint cell tumor,GCT)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巨细胞瘤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51例骨巨细胞瘤的组织蜡块切片和正常人的骨骼组织切片为材料,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IFI16在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细胞核中的表达,观察对比IFI16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中IFI16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IFI16蛋白的表达阳性反应主要位于骨巨细胞瘤的多核细胞的细胞核内,显色为棕黄色颗粒,少数病例胞浆中亦可阳性;单核基质细胞则少有阳性,IFI16表达总阳性率为32.4%,有67.6%的骨巨细胞瘤存在IFI16表达缺失,在骨巨细胞瘤Ⅰ级中阳性表达率为57.1%,Ⅱ级中为27.8%,Ⅲ级中为15.6.%,Ⅰ级和Ⅱ级、Ⅲ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Ⅱ级和Ⅲ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FI16蛋白在骨巨细胞瘤Ⅰ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Ⅱ级和Ⅲ级(P<0.05),而对照组正常人的骨骼组织细胞核中IFI16蛋白的表达显示为阳性。结论 IFI16的表达随着骨巨细胞瘤的分级增高而降低,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符合IFI16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因此在判定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方面,IFI16低表达可作为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I16 骨巨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韧带退变早期的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喜善 范锡海 +3 位作者 张延明 韩瑛光 吕尧 李建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344-1347,共4页
[目的]通过对建立的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的研究,观察早期退变黄韧带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术后3d、5d、15d、30d、60d共5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颈后肌肉切除术后3d,黄韧带中出现大... [目的]通过对建立的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的研究,观察早期退变黄韧带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制作动力失衡性大鼠颈椎模型,术后3d、5d、15d、30d、60d共5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颈后肌肉切除术后3d,黄韧带中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术后5d,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成纤维细胞周围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术后15d,成纤维细胞减少,纤维间隙内有较多的基质成分。术后30d,成纤维细胞细长,纤维束粗大呈波浪状。术后60d,成纤维细胞数量及形态接近纤维细胞,纤维束排列规整粗大。[结论]颈椎动力失衡性大鼠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退行性变 超微结构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损伤与多尿症、低钠血症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益峰 王仁成 +2 位作者 朱凤华 杨朝爱 张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关键词 颈髓损伤 多尿症 低钠血症 多尿症 低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内侧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范锡海 王增涛 +1 位作者 张喜善 王仁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小腿内侧 临床应用 皮支皮瓣 小腿皮肤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皮瓣局部转移 小腿中下段 多种皮瓣 手术治疗 内侧皮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6
作者 刘峰 范新成 +1 位作者 靳明萍 杨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根据受压脊髓的病理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相关性,建立急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首先对兔的颈椎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根据矢状径选用不同型号的球囊,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 目的根据受压脊髓的病理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相关性,建立急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首先对兔的颈椎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根据矢状径选用不同型号的球囊,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每组8只。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为实验组,分别将直径为1.0 mm、2.0 mm和3.0 mm的球囊导入至C6~7平面,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性损伤。记录不同时间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波形;切取损伤节段的脊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脊髓病理组织学改变、诱发电位变化与脊髓损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数目越多,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CS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越明显。结论本研究对实验性动物颈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和探索。提供了科学的实验资料,为颈髓的压迫增加了准确性,而且使实验简单化、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脊髓压迫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脊髓压迫患者神经电生理分析
7
作者 刘峰 于春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904-907,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脊髓压迫患者脊髓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对预后康复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54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和2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患者行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N1、P1潜伏期,P... 目的研究慢性脊髓压迫患者脊髓神经电生理变化及对预后康复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54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和2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患者行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N1、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将CSM患者分为轻重A、B两组;根据MR I表现将OLF患者分为E、F两组,分析两组CSEP值的变化;其中28例CSM患者根据手术前后CSEP是否改善分为C、D两组,在术前、术后1周和6月分别行JO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恢复,分析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 75例患者中62例(83%)术前CSEP异常;A、B组及E、F组病人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无显著性差异;C、D两组病人在术后1周的JO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但在6月时已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脊髓压迫患者的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术后CSEP波形出现改善者,预示近期临床症状恢复快,但对长期预后不能较好的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JOA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谢伟 张倩倩 王德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5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7例颈椎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7例颈椎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位透视逐步扩孔,扩孔过程中探查骨孔四壁,确定为骨性,然后置入螺钉,观察术后患者的复位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4个月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复位和减压结果满意,无内固定失效者。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即刻复位、减压,稳定性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颈椎损伤相对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弓根钉 内固定 颈椎损伤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6
9
作者 武京国 王德峰 +2 位作者 张延明 范克伟 张喜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期145-147,共3页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之一,高能量所致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属双髁骨折,双侧剪切应力造成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塌陷,可能同时合并半月板或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出现...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之一,高能量所致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属双髁骨折,双侧剪切应力造成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塌陷,可能同时合并半月板或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 外侧副韧带 骨科治疗 联合入路 VI 创伤性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β对人软骨细胞BaxmRNA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庆华 亓建洪 孙巧玲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77-280,i002,共5页
目的探讨人透明软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凋亡基因Bax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L-1β作用下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BaxmRNA的含量。结果对于传代培养人的软骨细胞,IL-... 目的探讨人透明软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凋亡基因Bax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IL-1β作用下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BaxmRNA的含量。结果对于传代培养人的软骨细胞,IL-1β浓度为1、10、100ng/ml作用12h,对BaxmRNA的调节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L-1β可以按照剂量依赖方式正向调节软骨细胞BaxmRNA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 透明软骨细胞 细胞凋亡 BAX MRNA 骨关节炎 细胞培养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面较大的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喜善 段明宫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7期148-150,共3页
目的观察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创面较大(占体表面积1%以上)的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创伤后创面较大的骨髓炎患者28例,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流脓,部分患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所有患者创伤部位分泌物培... 目的观察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创面较大(占体表面积1%以上)的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创伤后创面较大的骨髓炎患者28例,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流脓,部分患者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所有患者创伤部位分泌物培养均获得明确的致病菌,结合骨折部位的X线后确诊为创伤后骨髓炎。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并进行9~27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确定负压封闭引流对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结果所有28例患者的创面肉芽生长顺利,皮肤愈合时间短,局部炎症症状消失,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细菌学检查阴性,X线片及CT检查骨髓炎征象消失,随访过程中未见感染复发,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是目前治疗存在较大创面的创伤后骨髓炎的理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骨髓炎
原文传递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锡海 张喜善 +1 位作者 李明 韩瑛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0-351,共2页
关键词 胫前皮肤缺损 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修复 胫骨骨外露 受伤机制 缺损范围 交通伤 挤压伤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直接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延明 张喜善 +2 位作者 郭秀程 苏长辉 亓建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107-2108,共2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后巨大肩袖撕裂直接缝合术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后巨大肩袖撕裂病例13例,术前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伤后3周以内行关节镜下肩峰下清创及开放手术缝...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后巨大肩袖撕裂直接缝合术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0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后巨大肩袖撕裂病例13例,术前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伤后3周以内行关节镜下肩峰下清创及开放手术缝合固定修复肩袖7例(A组),伤后2~6个月延迟期同样方式手术6例(B组)。经康复,分别于术后6个月采用肩关节Neer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前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平均11.23±3.44,A组病人术后6个月Neer评分为81.14±3.29,B组病人术后6个月Neer评分为59.83±6.8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肩关节前脱位后巨大肩袖撕裂应把握时机,在早期可直接缝合固定,效果良好,而延迟手术直接缝合治疗效果较差,可能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前脱位 巨大肩袖撕裂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两种方式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震 张喜善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2-984,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问孔单个Cage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内固定与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问孔单个Cage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内固定与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将其随机分为单侧组20例、双侧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单侧组患者比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单侧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双侧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术后随访37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未发现Cage下陷,其内置物未发生断裂、松动移位,患者均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联合单侧椎弓根内固定单个Cage融合术较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打压植骨融合术其近期效果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减少住院费用;长期结果来看,两种手术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 单侧经椎间孔融合术 椎弓根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