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监测的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史建国 姜勇 +1 位作者 岳洪胜 高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0-24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 血清一氧化氮 颅脑损伤患者 动态监测 急性 神经生化改变 水平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AH患者血清内皮素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建国 姜勇 +3 位作者 董亚南 高军 孟雷 高松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tSAH)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和放免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14d血清中ET、NSE的水平并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tSAH)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和放免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14d血清中ET、NSE的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中E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第3、7d升高明显,第14d有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中NSE水平第7d达高峰。结论ET、NSE的变化可以反映蛛网膜下腔出后脑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皮素-1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岳洪胜 刘殿玮 +2 位作者 徐群 张爱军 朱捷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11期26-27,共2页
3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18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大骨瓣减压术),内科治疗17例,治疗后1、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定临床疗效,手术组比内科治疗组的死亡率及重残率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 3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18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大骨瓣减压术),内科治疗17例,治疗后1、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定临床疗效,手术组比内科治疗组的死亡率及重残率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大骨瓣减压术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松 姜勇 +1 位作者 孟雷 李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27-228,共2页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20~73岁,平均51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5.7年.右侧39例,左侧23例,双侧1例.疼痛分布:单纯第Ⅰ支18例,第Ⅱ支30例,第Ⅲ支8例,第Ⅱ、Ⅲ支同时受累7例.
关键词 射频热凝 三叉神经痛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镁离子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监测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建国 董亚南 +3 位作者 高军 杜斌 彭洪海 孟雷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第17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Mg2+及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络合指示剂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天血清Mg2+及NSE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中Mg2+及NS... 目的观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Mg2+及NSE水平的变化。方法络合指示剂法和免疫抑制法检测5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24h内、第3、7天血清Mg2+及NSE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中Mg2+及NSE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g2+及NSE参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镁离子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林杰 张秀萍 +4 位作者 王翀 董亚南 姜勇 赵洪洋 朱贤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MMP-9mRN和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外伤后3h...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定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MMP-9mRN和MMP-9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外伤后3h大鼠脑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开始升高,72h达高峰(50.35%±7.27%),伤后6h~7d各组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随后开始下降,14d降至对照组水平。MMP-9mRNA于伤后1h表达水平开始升高,72h达最高(20.56±1.29),伤后12h~7d时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随后开始下降,14d降至对照组水平。光镜及电镜下均可见弥漫性神经元变性和坏死,伤后72h损伤表现最为严重。结论本研究提示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MMP-9表达升高并可能参与了外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损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实时定量RT—PCR 免疫组化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7
7
作者 盛红玲 姜元培 +1 位作者 马燕 张秋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6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实验室诊断结果,将观察组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与病毒...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6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实验室诊断结果,将观察组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8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PCT、hs-CRP、IL-6水平,同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PCT、hs-CRP、IL-6水平,比较PCT、hs-CRP、IL-6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PCT、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CT、hs-CRP、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对较高,且阳性与阴性预测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约登指数也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虽然敏感度有所提高,但特异度降低,约登指数下降。结论 PCT、hs-CRP、IL-6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CT作为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指标特异度更好,真实度更高,对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及综合评价,可显著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敏感度,对于早期病情诊断与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附21例报道) 被引量:12
8
作者 孟雷 栾立明 +2 位作者 许尚臣 赵光宇 庞琦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568,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21例。结果完全栓塞18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脑缺血2例。17例获得随访,14例预... 目的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21例。结果完全栓塞18例,近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脑缺血2例。17例获得随访,14例预后良好。结论在SAH急性期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多因素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2
9
作者 姜勇 张爱军 +1 位作者 高军 李波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寻找一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并建立其数学模型,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奠定基础。方法对102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入院时的22项变量及治疗选择、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本组手术选择与年龄、性别... 目的寻找一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并建立其数学模型,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奠定基础。方法对1025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入院时的22项变量及治疗选择、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本组手术选择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出血(发病)至治疗时间、接受治疗时收缩压、舒张压、意识状态分级、瞳孔改变、偏瘫、脑疝、误吸、GCS-M、高血压脑出血分级、出血量、出血部位、破入脑室、中线结构、中脑及周围池改变、血糖、慢支、吸入性肺炎有关。②通过判别分析得出其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选择的判别式,组内回代一致符合率90.0%;通过判别分析得出治疗术式选择的判别式,组内回代一致符合率69.4%。结论该课题为临床个体化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辅助方法,为其手术治疗判断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适应证 多因素分析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TNF-α和IL-6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盛红玲 姜元培 +1 位作者 王保刚 张秋业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322-1324,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所医院收治的新生儿HIE患者9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并选择同期于3所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新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所医院收治的新生儿HIE患者9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并选择同期于3所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新生儿3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出生后1、3、7dTNF-α、IL-6水平,同时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TNF-α、IL-6水平随着HIE患者病情的加重而上升,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IE患儿出生后7d的TNF-α与IL-6水平较出生后1、3d相比,有显著降低,中重度组较轻度组相比,脑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重度组脑血管阻力指数较中、轻度相比有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IL-6的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对早期诊断HIE、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在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勇 高松 +2 位作者 孟雷 陈宝师 韩向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1-222,共2页
目的 对比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在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双侧侧脑室前角穿刺置管外引流、重组链激酶 (r-SK)或尿激酶 (UK)盐水脑室内灌注的方法治疗 ,清除脑室内积血 ,比较两... 目的 对比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在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双侧侧脑室前角穿刺置管外引流、重组链激酶 (r-SK)或尿激酶 (UK)盐水脑室内灌注的方法治疗 ,清除脑室内积血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至拔除引流管的时间、有无合并颅内感染、有无凝血功能异常、有无过敏反应。结果 链激酶组与尿激酶组比较 ,术后至拔除引流管时间短 ,有显著性差异。有无合并颅内感染、有无凝血功能异常及有无过敏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SK溶解脑室内血肿的效果优于UK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丘脑出血 脑室 链激酶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3
12
作者 孟雷 姜勇 +2 位作者 高松 董亚南 李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 3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复发 ;二次治疗 ,脑血管造影随访 6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应用GDC或血管内支架联合GDC可能成为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GDC 血管内支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46
13
作者 李波 王毅军 杜斌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探讨、评价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疗35例,分别在术后第1、3、7天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无1例再出血,术后三个月日常生... 目的探讨、评价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疗35例,分别在术后第1、3、7天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无1例再出血,术后三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3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3例,死亡5例。其中术前意识状态Ⅰ级者共2例,术后ADL分级全部为Ⅰ级。结论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继发大面积脑梗死6例报道 被引量:4
14
作者 岳洪胜 王毅军 +2 位作者 张爱军 杜斌 朱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期3-3,共1页
关键词 脑出血 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脑梗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SAH后的蛛网膜颗粒细胞凋亡及血清TNF-α表达 被引量:4
15
作者 孟雷 姜勇 +1 位作者 李哲 杨明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8-260,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蛛网膜颗粒细胞凋亡及血清TNFα表达,为研究SAH后脑积水的病因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实验组大鼠SAH动物模型,并分为B、C、D、E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脑延髓...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析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蛛网膜颗粒细胞凋亡及血清TNFα表达,为研究SAH后脑积水的病因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脑延髓池注血法建立实验组大鼠SAH动物模型,并分为B、C、D、E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脑延髓池内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1d(B组)、4d(C组)、7d(D组)、10d(E组)处死实验组动物,于10d处死对照组(A组)动物。取血清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蛛网膜颗粒的细胞凋亡。结果A组蛛网膜颗粒中偶见细胞凋亡,B、C、D、E4组蛛网膜颗粒中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蛛网膜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3类细胞均有凋亡现象。A组大鼠血清中含有低水平TNFα,蛛网膜下腔注血后大鼠血清中的TNFα升高,呈双峰样改变,C、E组即第4、10d为顶点。细胞凋亡指数(AI)与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r=0.315,P<0.05)。结论SAH后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蛛网膜颗粒出现过度的细胞凋亡以及蛛网膜颗粒功能减退;蛛网膜颗粒的细胞凋亡可能与高水平TNF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颗粒 细胞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前颅底扩大硬脑膜外入路在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爱军 胡爱华 +3 位作者 岳洪胜 王毅军 朱捷 杜斌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1-112,110,共3页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方法。方法经前颅底扩大硬脑膜外入路,用骨蜡或自体骨片、带蒂骨膜瓣和生物蛋白胶-肌浆进行“三明治”式颅底修补方法,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并脑脊液鼻漏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修... 目的探讨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方法。方法经前颅底扩大硬脑膜外入路,用骨蜡或自体骨片、带蒂骨膜瓣和生物蛋白胶-肌浆进行“三明治”式颅底修补方法,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5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并脑脊液鼻漏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修补成功。结论经前颅底扩大硬脑膜外入路修补延迟性脑脊液鼻漏方法可靠,可避免多发漏口的遗漏,特别是对筛窦、蝶窦的混合型脑脊液漏可同时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前颅底扩大硬脑膜外入路 脑脊液鼻漏/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9/TIMP-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林杰 张秀萍 +4 位作者 王翀 董亚南 姜勇 赵洪洋 朱贤立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1-1044,1056,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TIMP-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的表达变化与继发脑损伤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别测定MMP-9mRNA和TIMP-1mRNA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早期不同时程的表达,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光镜和电镜...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TIMP-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的表达变化与继发脑损伤的关系。方法荧光实时定量RT-PCR分别测定MMP-9mRNA和TIMP-1mRNA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早期不同时程的表达,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光镜和电镜观察血脑屏障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外伤后1 h大鼠脑组织中MMP-9mRNA开始增加,伤后12 h达到高峰并持续7 d(P<0.01);TIMP-1mRNA表达6 h明显升高,24h达高峰,表达量增加1倍,并持续7 d(P<0.01)。脑组织含水量比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加,光镜及电镜下可见炎性反应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破坏、神经元变性水肿和坏死,72 h损伤最重。结论大鼠外伤后诱导MMP-9mRNA和TIMP-1mRNA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脑水肿和神经元损伤的继发脑损害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明胶酶B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血脑屏障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新生儿及幼儿期细菌性肺炎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殿玮 马玲 +1 位作者 陈颖洁 孙昭辉 《医学与哲学(B)》 2014年第12期42-43,共2页
为了探讨血清唾液酸(SA)测定在新生儿及幼儿细菌性肺炎的意义,我们测定了72例新生儿及98例幼儿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SA水平。结果显示幼儿肺炎组SA水平在1天~3天内增加到(782.1±16.5),与幼儿非肺炎对照组(591.9±11.5)比... 为了探讨血清唾液酸(SA)测定在新生儿及幼儿细菌性肺炎的意义,我们测定了72例新生儿及98例幼儿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SA水平。结果显示幼儿肺炎组SA水平在1天~3天内增加到(782.1±16.5),与幼儿非肺炎对照组(591.9±1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儿非肺炎组SA水平保持在(357.8±9.1),明显低于幼儿对照组(P〈0.001)。而新生儿肺炎组在起病1天~3天内增加到(604.1±15.4),明显高于新生儿非肺炎组(P〈0.001),但与幼儿对照组没有差异。因此,血清SA水平在幼儿时期即已达到成人水平,而新生儿细菌性肺炎患者虽然SA在正常成人标准范围内,但明显高于非肺炎新生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 肺炎 新生儿 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鞍内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殿玮 马玲 +1 位作者 高军 赵瑞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4期61-62,共2页
探讨鞍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1例鞍内动脉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头颅CT检查确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成功介入手术治疗。破裂的鞍内动脉瘤诊断较为容易,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 探讨鞍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1例鞍内动脉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头颅CT检查确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成功介入手术治疗。破裂的鞍内动脉瘤诊断较为容易,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巨大鞍内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内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急性颅脑损伤的特点与治疗(附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斌 俞民 董亚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1789-1790,共2页
目的分析总结婴幼儿颅脑损伤的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本组46例婴幼儿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并总结其相应的特点。结果(1)本组患儿中闭合性颅脑损伤3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2)主要临床表现为... 目的分析总结婴幼儿颅脑损伤的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本组46例婴幼儿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和预后状况并总结其相应的特点。结果(1)本组患儿中闭合性颅脑损伤3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2)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27例;(4)本组患儿经过系统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除2例(4.3%)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儿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外,其他患儿痊愈38例(82.6%),轻度残疾3例(6.55%),中度残疾3例(6.55%)。结论婴幼儿的颅脑外伤在脑外伤中属于较特殊的一种类型,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同时小儿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熟,其代偿能力和修复能力较强,对颅脑损伤的承受力较大。机体的其他器官生理机能旺盛,不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功能的障碍多为伤后的应激性变化,恢复较快。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会取得十分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疾病特征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