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与正畸牙移动相关研究进展
1
作者 姚玉芬 耿海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0,共5页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以及正畸治疗人数的增加,糖尿病与正畸牙齿移动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正畸牙齿移动及正畸治疗效果。本文综合回顾了糖尿病对正畸牙齿...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以及正畸治疗人数的增加,糖尿病与正畸牙齿移动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指出,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正畸牙齿移动及正畸治疗效果。本文综合回顾了糖尿病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针对糖尿病合并正畸牙齿移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其他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正畸牙移动 牙周组织 炎症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唇侧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及牙根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琳琳 王秀奎 +1 位作者 范海霞 李然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8-62,69,共6页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唇侧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02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52)、B组(n=50),A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唇侧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02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52)、B组(n=50),A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B组使用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完成时间、牙根吸收情况及治疗前后牙周健康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液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结果A组完成治疗时间长于B组[(34.62±4.28)个月vs(28.93±3.11)个月](P<0.01)。治疗结束后,A组牙根吸收发生率为50.96%,B组为78.00%,A组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无牙根吸收>3 mm者,B组牙根吸收>3 mm者占比为0.50%。治疗后,两组PLI、GI、SBI与龈沟液IL-1β、sICAM-1水平均升高,A组低于B组[(1.26±0.39)分vs(1.73±0.54)分、(1.33±0.25)分vs(2.06±0.46)分、(1.73±0.40)分vs(2.48±0.50)分、(173.74±25.81)ng/ml vs(196.33±31.52)ng/ml、(42.28±5.16)μg/L vs(56.59±7.38)μg/L](均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虽不能缩短完成治疗时间,但在抑制牙根吸收、改善牙周健康状况、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矫治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正畸矫正器 正畸矫正器 可摘式 正畸学 矫正 牙根吸收
原文传递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张琦 范存晖 +5 位作者 杨茜 李然 徐晓琳 丁玮 王文惠 杨彩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4-152,共9页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小于非裂隙侧(P<0.01),骨性Ⅲ类组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于骨性Ⅲ类组,2组均小于正常组(P<0.05);上颌非裂隙侧牙弓长度小于骨性Ⅲ类,2组均小于正常组;上颌非裂隙侧牙弓宽度除尖牙区外,其余各段(前磨牙和磨牙区)与骨性Ⅲ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UCLP组骨性Ⅲ类组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牙弓较骨性Ⅲ类患者更窄、更短,且不对称;下颌牙弓在该期与骨性Ⅲ类患者尚无明显差异。对于UCLP反及牙弓缩窄患者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扩弓矫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牙期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骨性Ⅲ类 牙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数字化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导板辅助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精准定位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海英 郭秀娟 +5 位作者 侯雪阳 张磊 张思庆 李会 惠瑞宗 耿海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5097-5102,共6页
背景: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是矫正上颌骨畸形及与颅骨位置关系异常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以往采用传统模型外科进行手术设计及手工制作咬合板的方法,人为操作误差大,难以精准地实施手术设计方案。近年来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中... 背景: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是矫正上颌骨畸形及与颅骨位置关系异常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以往采用传统模型外科进行手术设计及手工制作咬合板的方法,人为操作误差大,难以精准地实施手术设计方案。近年来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准度。目的:探讨改良数字化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上颌骨发育异常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的患者,术前行薄层颅颌面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虚拟手术设计。同时设计打印出改良数字化上颌骨截骨导板、上颌骨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定位导板,术中联合应用3种导板行上颌骨的截骨及再定位。术后1周复查颅颌面CT并进行设计方案的术后验证。结果与结论:①上颌骨模拟位置和术后实际位置距离偏差中位数的绝对值小于1 mm,牙合平面角度偏差中位数的绝对值小于1°;②图像融合偏差分析中,均方根值=(0.789±0.275)mm,其均数小于1 mm;③提示应用改良数字化上颌骨截骨导板、上颌骨再定位导板及咬合定位导板能够安全、便捷、精准地完成上颌骨Le FortⅠ截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定位导板 上颌骨 Le FortⅠ型截骨 3D打印 咬合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压低下前牙的效果及牙根吸收状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郑琳琳 何丹青 +1 位作者 范海霞 耿海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125-129,共5页
目的:比较使用微种植钉支抗和平面导板两种方法压低下前牙打开咬合的矫治效果以及下前牙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畸科深覆牙合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种植钉支抗,B组采用平面导板压低下前牙。将A、B两... 目的:比较使用微种植钉支抗和平面导板两种方法压低下前牙打开咬合的矫治效果以及下前牙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畸科深覆牙合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种植钉支抗,B组采用平面导板压低下前牙。将A、B两组患者压低前,压低后CBCT图像资料导入Dolphin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评估下前牙的压低效果,并测量两组患者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了正常覆牙合,A、B组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小了3.4 mm、3.2 mm(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切牙的阻抗中心点分别降低了3.1 mm、2.8 mm(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下切牙分别唇倾了5.2°、6°(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MP-SN、FMA值未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B组MP-SN、FMA值分别增加了0.7°和0.8°(P<0.05)。B组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吸收分别为(0.98±0.30) mm、(0.94±0.20) mm,均高于A组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吸收量(0.71±0.30) mm、(0.69±0.20) mm(P<0.05)。尖牙牙根吸收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前牙过长型的深覆牙合,微种植钉压低下前牙可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平面导板作为一种传统的活动矫治器压低前牙及打开咬合可以达到与微种植钉压低前牙类似的矫治效果。然而,平面导板组可能导致下颌平面角增加及较多的牙根吸收量。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压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覆牙合 牙根吸收 微种植钉 平面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卫军 郑琳琳 +2 位作者 李寒 别苗苗 耿海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错畸形正畸治疗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和牙齿移动方式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7年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直丝弓固定矫治的109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76例,Ⅱ类33例。测量正畸治疗...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错畸形正畸治疗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和牙齿移动方式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7年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直丝弓固定矫治的109例患者,其中安氏Ⅰ类76例,Ⅱ类33例。测量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计算牙根吸收等级和牙根吸收长度;测量头颅侧位片上中切牙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根尖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组和安氏Ⅱ类组治疗后牙根吸收等级均增加,主要为1、2级轻度吸收,其中安氏Ⅱ类组3、4级牙根吸收等级增加明显大于安氏Ⅰ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安氏Ⅰ类组治疗后上中切牙牙根平均吸收量为(1. 75±0. 81) mm,侧切牙为(1. 60±0. 67)mm;安氏Ⅱ类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量为(2. 44±0. 89) mm,侧切牙为(2. 23±1. 00) 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间、切端压低量和根尖压低量显著影响上切牙牙根吸收。结论:各类错畸形正畸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Ⅱ类错更易发生重度牙根吸收;牙齿的压低显著影响上切牙的牙根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上切牙 牙根吸收
原文传递
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的CBCT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汶汶 郑琳琳 +3 位作者 别苗苗 李寒 宋卫军 耿海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运用CBCT评价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10例因下颌前部牙槽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深覆牙合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约3~6个月。压低前后拍摄CBCT,通过Romexis影像分析软件评估下前牙压低效... 目的:运用CBCT评价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的矫治效果和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取10例因下颌前部牙槽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深覆牙合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约3~6个月。压低前后拍摄CBCT,通过Romexis影像分析软件评估下前牙压低效果及牙根吸收情况。结果:(1)各组牙齿的Lcr-MP距(阻抗中心至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均减小:中切牙平均减小3.26 mm,侧切牙平均减小2.72 mm,尖牙平均减小1.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牙齿的L/MP角(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后上夹角)均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牙齿的牙齿长度均减小:中切牙平均减小2.75 mm,侧切牙平均减小1.7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平均减小0.7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下前牙治疗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显著,下前牙压低明显且未出现前牙过度唇倾,但下前牙压低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支抗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深覆牙合
原文传递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郑琳琳 耿海霞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23,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6,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2)=12.002,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萌出 异位 磨牙 第一 正畸学 矫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