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固定方式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骨愈合中的生物力学差异 被引量:2
1
作者 颜华东 张中 +5 位作者 赵刚 李杰 宋华 孙建华 刘志 王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14-3821,共8页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②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均高于外置接骨板;术后3个月后外置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左右,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0%左右;③2种固定方式骨痂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外置接骨板组骨痂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中,骨痂最大应力大致分布一致,均位于胫骨外侧部分;④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方式的胫骨最大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1500 N载荷下外置接骨板组胫骨最大应力区域平均应力为285 MPa,而逆行髓内钉组为26 MPa;⑤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模型中固定装置的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均明显高于逆行髓内钉组;术后3个月以后,2种固定装置的应力下降幅度明显变缓;⑥提示在骨折愈合早期,胫骨逆行髓内钉组中骨折端应变小、胫骨最大应力适中,允许早期负重;外置接骨板组骨折端存在应变过大、胫骨最大应力过大,需在保护下部分负重、不能完全负重;在骨折愈合中后期,胫骨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组均可完全负重,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胫骨逆行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骨痂 骨折愈合 逆行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伴软组织损伤3种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明明 张中 +4 位作者 孙建华 赵刚 宋华 颜华东 吕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885,共7页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治疗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2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胫骨远端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构建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胫骨顺行髓内钉、外置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固定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 2019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胫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3组模型的骨折端位移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所有模式载荷中,逆行髓内钉组位移最小,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平均位移最大;在800 N垂直载荷中,各组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载荷模式下各组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均表现为胫骨中段最高,向近、远端缓慢过渡降低;胫骨干部位应力分布均呈现逆行髓内钉组最高、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应力最小的情况;(3)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外置接骨板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模型中固定物的应力值,外置接骨板组最大,逆行髓内钉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最小;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固定物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3种固定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抗旋转能力及轴向稳定性,其中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 逆行钉 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软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6
3
作者 种衍学 于晓川 周建生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11例颈椎手术并发CSFL的患者,后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修补2例,前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明胶海绵堵塞9例,手术后仍存在CSFL患者采取去枕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11例颈椎手术并发CSFL的患者,后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修补2例,前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明胶海绵堵塞9例,手术后仍存在CSFL患者采取去枕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结果 2例后路手术CSFL患者修补成功。9例前路行硬膜堵塞患者4例仍有CSFL,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切口引流或漏出0—3d停止.切口在引流后7d拆线均愈合。结论 CSFL术中采用修补或堵塞硬膜破口术后采用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可减少手术后CSFL的发生;术后持续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能有效终止切口内CSFL,有利于切口愈合,避免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脑脊液漏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Pilon骨折前外侧钢板联合内侧微创钢板接骨 被引量:1
4
作者 段修芳 侯致典 +2 位作者 潘维亮 杨茂杰 孟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5-690,共6页
[目的]比较前外侧钢板联合内侧微创接骨板(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与单纯前外侧固定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5月胫骨远端Pilon骨折患者115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两组。58例接受前外侧固... [目的]比较前外侧钢板联合内侧微创接骨板(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O)与单纯前外侧固定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3月—2022年5月胫骨远端Pilon骨折患者115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两组。58例接受前外侧固定联合内侧MIPO (联合组),57例采用单纯前外侧固定(前外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75.4±14.0) min vs (68.6±13.7) min, P=0.010]、切口长度[(7.0±0.5) cm vs (4.8±0.4) cm, P<0.001]、术中透视次数[(9.2±2.0)次vs (6.4±1.8)次, P<0.001]均显著多于前外组,但前者的术中失血量[(54.8±10.2) ml vs (60.5±10.5) ml, P=0.004]、住院时间[(8.5±2.4) d vs (10.3±3.1) d, P<0.001]、下地行走时间[(11.0±2.5) d vs (16.5±3.0) d, P<0.001]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01.5±25.0) d vs(120.4±25.2) d, P<0.001]均显著少于前外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AOFAS评分及背伸-跖屈ROM均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2.0±0.5) vs (2.7±0.8), P<0.001]、AOFAS评分[(68.8±12.6) vs (63.5±11.2), P=0.019]、背伸-跖屈ROM [(55.0±6.5)°vs (51.5±7.0)°, P=0.006]均显著优于前外组,但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关节面对合、外侧胫骨远端机械角、前侧胫骨远端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K-L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联合内侧MIPO入路手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Pilon骨折 前外侧开放复位内固定 内侧微创钢板接骨
原文传递
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98
5
作者 温冰涛 张西峰 +7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宋将 种衍学 孙建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2002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9例,男性448例,女性241例;年龄13~84岁,平均39.8岁。单间隙椎间盘突出...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2002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9例,男性448例,女性241例;年龄13~84岁,平均39.8岁。单间隙椎间盘突出669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9例,三间隙椎间盘突出1例。中央型突出66例,旁中央型365例,外侧型242例,极外侧型10例,游离型6例。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中髓核部分残留压迫神经根5例,2例术中改行开窗髓核切除术,2例二期行开窗髓核切除术,1例二期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神经根纤维束部分损伤2例,术后3~6个月内完全恢复;硬脊膜破裂2例,给予缝合皮肤伤口后痊愈。689例患者随访6—96个月,平均33个月。出现椎间隙感染7例,1例保守治疗,4例给予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应用抗生素,2例行后路开窗感染腰椎间盘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6例,4例患者再次行PELD术,2例患者采用TLIF治疗,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19例,经过止痛药物、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后好转;腰椎管狭窄症行单个节段的PELD术,效果不佳,二期行多节段TLIF治疗10例。结论术中主要并发症有髓核部分残留压迫神经根、神经根纤维束部分损伤、硬脊膜破裂;术后主要并发症有椎间隙感染、复发、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等。严格的适应证选择、无菌、熟练操作及术后康复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腰椎椎体间融合不同手术入路及并发症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明 种衍学 +2 位作者 宋将 康立新 张少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210-1214,共5页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被证明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不稳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国内外学者报道了多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入路,初步应用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陆...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被证明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脊柱不稳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国内外学者报道了多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入路,初步应用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陆续报道了相关并发症的出现。目前腰椎融合方法各异,每种术式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就各种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方式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入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明 种衍学 +3 位作者 宋将 朱中蛟 康立新 张少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09月收治的29例成人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采用JOA评分、ODI和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09月收治的29例成人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采用JOA评分、ODI和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7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复查MRI,患者囊腔消失22例(76%),囊腔缩小7例(24%)。[结论]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是治疗骶管囊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囊肿 带蒂脂肪瓣 转位 显微镜
原文传递
经皮接骨板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节段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张率功 林峰 +3 位作者 刘玉平 张峰 沈冰 李玮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年第3期230-233,共4页
对2012年6月-2015年11月应用经皮接骨板(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节段性骨折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无腋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桡神经麻痹、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不... 对2012年6月-2015年11月应用经皮接骨板(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节段性骨折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无腋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桡神经麻痹、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发生。所有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86.5±2.2)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3例、可1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提示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节段性骨折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原文传递
锁骨钩钢板与Twin Tail TightRope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宋远征 庞霞 +4 位作者 宋敏 张建芳 满佳 张永琪 王海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1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锁骨钩钢板与Twin Tail TightRope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获取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肩关节三维CT数据,利用有限元处理软件构建正常肩锁关节模型(模型A)、锁骨钩钢板固定模型(模型B...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锁骨钩钢板与Twin Tail TightRope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获取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肩关节三维CT数据,利用有限元处理软件构建正常肩锁关节模型(模型A)、锁骨钩钢板固定模型(模型B)、Twin Tail TightRope带袢钢板固定模型(模型C)。设置荷载与边界条件,观察三种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这3种模型的最大位移均位于锁骨中1/3近端,最大位移排序:模型A>模型C>模型B。模型B和模型C所有测量点的位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3种模型的锁骨上应力主要集中在锁骨中1/3位置,模型B和模型C的应力峰值均出现在锁骨上方钢板位置,整体应力峰值排序:模型C>模型B>模型A,锁骨中点的应力值和肩胛骨的应力峰值排序:模型A>模型B>模型C。结论 锁骨钩钢板和Twin Tail TightRope带袢钛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非生理性的、增加的固定强度以及固定方式的不同也带来了相应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这些结果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肩锁关节脱位固定方式以及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供了生物力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锁骨钩钢板 双尾翼锁扣带袢钛板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