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
朱力欣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1 |
4
|
|
2
|
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对策分析——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
王俊杰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1 |
4
|
|
3
|
全媒体时代传媒院校文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苏东晓
|
《大学》
|
2025 |
0 |
|
4
|
延安整风前后的鲁迅艺术学院 |
赵思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聚焦浙江新诗,反思百年辙迹——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
李俊杰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7 |
0 |
|
6
|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浙江省“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策略探析 |
张绮
俞洁
|
《视听界》
|
2024 |
1
|
|
7
|
中国现代文学的“树形教学法” |
张连义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8
|
文化创意产业与浙江影视业创新研究 |
项仲平
邵清风
吴敏
刘晨静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3 |
3
|
|
9
|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
孙燕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0
|
“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以《茅盾日记(1953-1966)》为例 |
蔺春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1
|
浙江省戏曲传承人口述史及数字档案创建的探讨 |
王挺
刘水云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2 |
3
|
|
12
|
“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 |
张邦卫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2 |
11
|
|
13
|
媒介化与新世纪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
张邦卫
郑朝霞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4
|
现实主义与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取向 |
葛娟
|
《未来传播》
CSSCI
|
2021 |
2
|
|
15
|
传媒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世纪变迁——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时代局限性 |
钟丽茜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5 |
1
|
|
16
|
当文学遭遇资本——产业化语境中的文学生产与亚文学生成 |
葛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论文本细读在茅盾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重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 |
蔺春华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7 |
4
|
|
18
|
文学媒介化与新世纪文学生产方式的变迁 |
张邦卫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9
|
亚文学:当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
葛娟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0
|
视像文化语境下高校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蔺春华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