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浙江地名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魏玲玲 阎景娟 薛芮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地名凝聚着人们对地方的共同记忆和对地方的亲切体验,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地名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对生态文化整体建设来说发挥着应有的独特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在经... 地名凝聚着人们对地方的共同记忆和对地方的亲切体验,具有一种潜在的文化能量。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地名文化是文化生态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对生态文化整体建设来说发挥着应有的独特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地名文化意识缺失,地名西化和不规范等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出发,指出地名文化的意义、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揭示浙江省地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文化生态学观念,加强对地名文化保护的研究,健全地名文化保护制度和保障机制,利用有效载体展开立体式、互动式传播与交流,促进浙江省地名文化的生态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保护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玲玲 蒋超 刘超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第4期8-14,81,共8页
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以地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立足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学科的内... 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以地域特色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立足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学科的内涵、与理论型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地方高校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困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深耕地方产业、优化转化路径、鼓励学科交叉以及共建共享共管平台等四方面提出地方高校应用型学科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应用型学科 学科建设 浙江农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典编纂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优化研究
3
作者 陈真亮 王雨阳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及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批典型案例表明,中国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逐渐迈向法治化、制度化。当...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及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三批典型案例表明,中国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逐渐迈向法治化、制度化。当前理论研究中的“实现过程、实现模式说”难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与目的价值融贯,而“法律机制说”不仅忽视和弱化法律规范性,造成与部门法的一定脱钩,而且缺乏操作性不利于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建构。“生态环境法典”被纳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后,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既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制度含糊、制度缺少、制度冲突和制度拥挤等体系困境,有必要转向还原论视角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法律制度说”。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指引下,对生态产品包含的权利义务及其实现过程中的法律关系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部门法还原分析,将“政言政语、党言党语”还原与转化为“法言法语”,将其类型化为“有偿、补偿、赔偿”等“三偿”法律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需要灵活运用制度解释、制度整合、制度补充、制度协调等方式,构建“三偿”制度有机融合与协同配合、包括“核心圈、扩展圈、外围圈”制度在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1+X”法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体系困境 环境法典 制度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浙江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顾秀萍 马小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737-1744,共8页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对高素质农民进行培训是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入口。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作为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保障培训质量、改进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研究以柯氏模...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对高素质农民进行培训是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关键切入口。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作为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保障培训质量、改进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研究以柯氏模型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专家赋权。结果表明,培训满意度评价、培训学习成果评价和培训综合效益评价所占的权重相差不大,培训方案、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分别是培训满意度、培训学习成果和培训综合效益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高素质农民 培训效果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5
作者 刘志博 李硕 +3 位作者 李兴 宋婷 邱娇 魏玲玲 《竹子学报》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目的】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是各种与竹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离开生态文化谈竹文化,缺乏理论基础;离开竹文化谈生态文化,影响说服力。该文尝试拓展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方法】运用传播学理论... 【目的】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文化是各种与竹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离开生态文化谈竹文化,缺乏理论基础;离开竹文化谈生态文化,影响说服力。该文尝试拓展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路径。【方法】运用传播学理论构建竹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对竹文化传播进行学理分析。【结果】竹文化传播体系可细分为传播主体子系统、传播渠道子系统、传播受众子系统、传播内容子系统、传播效果子系统。【结论】该文提出新时代浙江安吉竹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开展竹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发掘竹文化传播物质载体、推动竹文化传播社会参与、构建竹文化传播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安吉 竹文化 理论框架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研究——基于陈述性偏好与显示性偏好
6
作者 宋张平 孟明浩 +1 位作者 张友仲 顾晓艳 《旅游论坛》 2023年第6期55-65,共11页
新时代背景下分析游客需求有利于制定适当的恢复战略。文章基于效用理论和行为经济相关理论应用Stata27.0软件联合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分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游客生态旅游偏好。文章发现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的Kendall结果一致性检... 新时代背景下分析游客需求有利于制定适当的恢复战略。文章基于效用理论和行为经济相关理论应用Stata27.0软件联合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分析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游客生态旅游偏好。文章发现陈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的Kendall结果一致性检验W>0.6且显著性P<0.05,两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陈述性偏好显示旅游者选择的生态旅游产品偏好与出行时长呈负相关关系,旅游者“愿意花费出行时间”为:生态度假(2.3h)>生态观光(2h)>户外运动(1.4h)>自然教育(1h)>生态康养(0.9h)。同时,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陈述性和显示性偏好存在差异,体现了市场开发潜力。文章建议不同地区针对生态旅游中的教育类和康养产品,应当丰富其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旅游 陈述性偏好 显示性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环境跨界治理研究的创新力作——评《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海洋生态环境跨界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7
作者 沈满洪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9期164-164,共1页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存在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特征。相对于陆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更需要跨界合作,既需要国内的多主体、多区域合作,也需要国际的多国家、多组织合作。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构建海洋命运...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存在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特征。相对于陆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更需要跨界合作,既需要国内的多主体、多区域合作,也需要国际的多国家、多组织合作。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海洋生态环境 跨界合作 跨界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 人类居住 地球村 视域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法治实践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真亮 陈瑶琳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70-376,451,共8页
近十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等多元规范协同实施,形成了党规国法、法治实施、法治监督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环境义务从党... 近十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等多元规范协同实施,形成了党规国法、法治实施、法治监督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环境义务从党章规范向宪法规范、法律规范的转化以及制度体系建设。其实践成效在于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政策体系、形成了“基本法+单行法”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体系。其经验启示在于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最高位阶法源地位、党规国法协同配合、公法与私法整体性绿色化转型等方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法治 党规国法协同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孔凡斌 王宁 +2 位作者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8,共15页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统计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InVEST模型以及Super-SBM模型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进行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路径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中高效率县区数量的明显增加,生态发展县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高于跨越发展县,县(区)间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演变逐渐减小。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对于缩小26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于跨越发展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更大。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纯技术效率实现,规模效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山区26县应注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保护林地资源,抓好技术创新并加大林业科研投入,继续利用好森林资源优势持续促进山区26县经济增长,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效率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孔凡斌 崔铭烨 +2 位作者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3,共13页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1-2020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效应,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就业差距和城乡公共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年间设区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表现为嘉兴>金华>台州>舟山>湖州>绍兴>宁波>温州>杭州>丽水。2)2001-2020年浙江省城乡差距总体呈下降态势,各设区市城乡发展差距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20年间各设区市城乡差距均值表现为嘉兴<湖州<舟山<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3)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倒U型”发展态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非农就业人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等路径影响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结论】各设区市应根据各自森林资源禀赋特征,创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模式,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森林生态产业市场化促进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收入和森林资源财产性收入水平,将浙江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城乡共同富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发展差距 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效率 倒U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以浙江省山区26县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彩瑶 王宁 +1 位作者 孔凡斌 沈月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0,共19页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差距,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InVEST模型、Super-SBM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量化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县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2)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总体上显著上升,生态发展类县实现效率略高于跨越发展类县。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对于跨越发展类县的效应要略优于生态发展类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提高林业二三产业产值、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等路径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结论】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县域发展水平均呈现显著提升的变化趋势,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各县域单元需要从创新森林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增强县域间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等方面发力,全面提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向“金山银山”发展优势转化的效率,推动山区县协调发展,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县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发展差距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研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慧明 毛狄 沈满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33-6643,共11页
上游居民实践中甚少收到生态补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的普惠性亟需提高。普惠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增加上游居民的获得感,还要通过准确把握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让他们得以获得与生态增益行为贡献相匹配的补偿。以中国首个跨省流... 上游居民实践中甚少收到生态补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的普惠性亟需提高。普惠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增加上游居民的获得感,还要通过准确把握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让他们得以获得与生态增益行为贡献相匹配的补偿。以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基于条件价值法研究了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上游地区基于居民最小受偿意愿的合意生态补偿规模约为165.60亿元/a,其中浙江淳安县和安徽黄山市的合意受偿规模分别为44.32亿元/a和121.28亿元/a。(2)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随其年龄和家庭人口数的增加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诉求比城镇居民更高,收入变化带来的受偿意愿边际变化约为0.04。(3)淳安县居民受到的环境规制强度偏高,他们的受偿意愿也更高;上游居民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频率与他们的受偿意愿正相关。(4)上游居民感知的政府环保投入负担与实际负担不匹配,流域政府需增加有效生态公众宣传以实现政府环保投入和治理成效的价值。(5)异地移民就业安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补偿资金缺口压力和地方有效就业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上游居民 生态补偿 条件价值法 受偿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乡村运营研究——以浙江省指南村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冬 蔡碧凡 严少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5-32,共8页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浙江省指南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乡村运营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假设指南村是一个共生系统,通过对乡村运营与共生条件进行适用性分析,确定组成系统的共生三要素和共生界面,并根据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构建指南村多... 基于共生理论,选取浙江省指南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乡村运营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假设指南村是一个共生系统,通过对乡村运营与共生条件进行适用性分析,确定组成系统的共生三要素和共生界面,并根据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构建指南村多元利益主体运营系统。乡村振兴背景下,为了真正实现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制定整村运营举措;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建立共生单元协作运营联合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共生单元间利益分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运营 共生理论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 浙江省指南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益林生态补偿能否提升森林质量?——以浙江省龙泉市和安吉县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俊义 李兰英 +2 位作者 姚任图 殷家扬 钟晓昱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41,共22页
公益林生态补偿是否提升了森林质量、标准不同是否对森林质量产生影响、如何合理分配补偿资金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浙江省龙泉市和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小班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 公益林生态补偿是否提升了森林质量、标准不同是否对森林质量产生影响、如何合理分配补偿资金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浙江省龙泉市和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小班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对森林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地区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森林生产力和立地条件稳定性持续提高,公益林质量提升幅度大于商品林,公益林的森林结构与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2)公益林生态补偿能提高森林质量,对森林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下植被覆盖度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高低对森林质量的影响不同:在10%、25%、50%、75%分位点上回归显示,公益林生态补偿对森林质量影响的显著性逐渐降低,即补偿标准提高对质量较差的森林提升效果最佳,对中等质量森林的影响次之,对优质森林的影响最小,对起源和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文章从森林质量新视角研究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从起源和立地条件异质性角度为差异化补偿提供了决策依据,并提出政策启示:(1)加强公益林管护,促进森林质量稳定提升。(2)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合理配置补偿资金。(3)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推进与天然林保护并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生态补偿政策 补偿标准 森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共同富裕观 被引量:101
15
作者 沈满洪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F0002,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政治福利、文化福利、社会福利、生态福利所构成的福利体系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可见,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私人或家庭收入的... 高质量发展包含绿色发展,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政治福利、文化福利、社会福利、生态福利所构成的福利体系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可见,生态文明理应纳入共同富裕框架,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共同富裕不仅是私人或家庭收入的共同富裕,而且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共同富裕。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面前人人平等,生态平等可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而需求者往往是收入相对较高的城市居民,打通生态产品的供求渠道可以促进财富的城乡转移,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生态产品的供销要通过完善保险制度防范生态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自然和人为的灾害风险,要通过完善信息甄别机制和营销渠道创新防范假冒伪劣风险。生态要素参与财富分配,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或财富。这是保障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生态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差异性,开展区域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用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权交易,必然促进社会福利增加,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需要以巡视改革的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立可持续性的治理目标、分工协作的治理结构、绿色共富的治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共同富裕 生态产品 生态要素 生态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解析、实践评价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40
16
作者 孔凡斌 王苓 +1 位作者 徐彩瑶 许正松 《管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64,共15页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推动相关理论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推动相关理论研究进入全新阶段。当前,学术界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支撑实践创新需求。系统梳理和评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中国实践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未来深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制度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省域自然资源核算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玉文 李玉琪 程怀文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第4期61-66,共6页
省域自然资源核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自然资源核算是当前主流形式。本文构建了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编制了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1-2020),进行了省域自然资源核算实践研究。研究结果发现:... 省域自然资源核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自然资源核算是当前主流形式。本文构建了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编制了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1-2020),进行了省域自然资源核算实践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从期初到期末,浙江省水、矿产、能源、森林和土地资源实物量分别增加25.10%、26.05%、34.50%、75.48%和75.35%。对于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矿产和森林资源为正向贡献率,分别为37.50%和83.70%;而水、能源和土地资源为负向贡献率,分为-15.00%、-2.20%和-0.30%。自然资源价值量增加至74132.09亿元,负债却高达61859.15亿元,自然资源净资产不容乐观。最后讨论了自然资源资产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统一数据口径、完善资源分类体系、构建价值核算方法和负债核算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资产负债表 省域核算 资源经济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科技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及矫正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应龙 沈满洪 王迪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7,156,157,共15页
生态科技创新在技术扩散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双重外部性,导致其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同时从技术扩散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设计矫正机制,提高生态科技创新的供给。本文建立多区域创新研发模型,从数理逻辑上分析双重外部性的扭曲效应和矫正机... 生态科技创新在技术扩散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双重外部性,导致其供给不足,因此有必要同时从技术扩散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设计矫正机制,提高生态科技创新的供给。本文建立多区域创新研发模型,从数理逻辑上分析双重外部性的扭曲效应和矫正机制,并基于全国2003—2018年城市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验证矫正机制的效果。主要结论为:第一,相比非生态科技创新,生态科技创新面临更为严峻的供给不足问题;第二,知识产权保护和环保税可以矫正生态科技创新的外部性;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和环保税存在互补效应,两者共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科技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科技创新 双重外部性 技术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资本对林农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山区农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童 李兰英 +2 位作者 孙玮倩 占菁 顾倩芸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8期71-75,共5页
金融资本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山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浙江省7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多元logistic... 金融资本是生计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增值的重要保障,山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浙江省7个县(市)的样本数据,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金融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得分差异较大,金融资本的得分较低。②金融资本对林业为主型生计策略呈显著正向影响,金融资本对兼业林业型农户生计策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显著影响。因此,从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角度出发,提出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建设,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多元LOGISTIC回归 金融资本:乡村振兴 生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职业经理人如何有效赋能乡村运营?——基于浙江省余杭区15位农村职业经理人的访谈调研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克杰 蔡碧凡 孙秦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70-2183,共14页
美丽乡村建设后,“谁来运营”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余杭区通过创设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破解乡村运营难的问题,经过持续多年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余杭区15位农村职... 美丽乡村建设后,“谁来运营”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浙江省余杭区通过创设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破解乡村运营难的问题,经过持续多年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余杭区15位农村职业经理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职业经理人如何有效赋能乡村运营展开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农村职业经理人有效助力乡村运营的5个关键要素,按影响力排序依次为创新运营理念和手法、协调多元主体参与、获取政府支持、个人能力素养、村庄先天资源禀赋。面向从村庄整治过渡到村庄经营的浙江乡村建设新阶段,为更加有效推进乡村运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议在提高乡村对专业人才的内生吸引力、提升乡村运营人才国家资源获取力、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力、借助数智科技新质生产力、聘请专业人做专业事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运营 乡村人才振兴 农村职业经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