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腹水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卢兴国 潘红英 +2 位作者 毛建山 刘进 王炜琴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胸腹水 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GATA-3 mRNA在哮喘模型小鼠体内的表达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祖群 许以平 姚苏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43-2446,共4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3 mRNA在哮喘模型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建立卵白蛋白(OVA)致小鼠哮喘模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和分类,评价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ELISA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浓度;RT-PC...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3 mRNA在哮喘模型小鼠体内的表达。方法:建立卵白蛋白(OVA)致小鼠哮喘模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和分类,评价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ELISA检测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FN-γ浓度;RT-PCR检测脾细胞和肺组织GATA-3 mRNA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和支气管收缩,BALF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明显高于对照组,肺组织和脾细胞GATA-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和脾细胞GATA-3 mRNA表达增加,可能在促进Th2细胞因子合成和介导气道炎症细胞浸润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转录因子GATA-3 细胞因子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评价哮喘动物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沈华浩 王苹莉 《医学与哲学(B)》 2007年第8期13-15,26,共4页
鉴于人体研究的局限性,动物模型在哮喘研究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阐明哮喘的病理生理和免疫学机制方面,动物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研究难以得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差别,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时还需... 鉴于人体研究的局限性,动物模型在哮喘研究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阐明哮喘的病理生理和免疫学机制方面,动物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研究难以得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差别,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时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本文将对哮喘动物模型在哮喘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动物模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冒双解合剂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肺部炎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高桂新 沈华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有效方剂感冒双解合剂对肺部炎性损伤的影响,从而探讨感冒双解合剂抗流感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为模型,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理改变,采用双抗... 目的:探讨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有效方剂感冒双解合剂对肺部炎性损伤的影响,从而探讨感冒双解合剂抗流感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为模型,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理改变,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观察感冒双解合剂干预治疗后小鼠肺组织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感染模型组小鼠肺组织显示为重度间质性肺炎的病变,感冒双解合剂组肺病理改变较感染模型组炎症表现减轻,显示为轻度间质性肺炎病变。感染模型组TNF-α、IFN-γ、IL-10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空白组,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感冒双解合剂组TNF-α、IFN-γ的表达较之感染模型组降低,IL-10的表达较之感染模型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感冒双解合剂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表达,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减轻炎性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炎症 中草药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组织体外感染模型的建立及NTHi诱导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刁然 夏靖燕 +3 位作者 徐峰 程玉生 杨燕 王选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肺组织与NTHi(1010 CFU/L)共孵育4 h和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的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电泳迁移率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核转... 目的:研究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关键信号通路。方法:肺组织与NTHi(1010 CFU/L)共孵育4 h和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的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电泳迁移率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核转位,实时定量RT-PCR检测Toll样受体(TLR)2 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的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另外,肺组织预先与抗TLR2单抗(anti-TLR2:5 mg/L)、p38MAPK抑制剂(SB203580:20μmol/L)或NF-κB抑制剂(PDTC:25μmol/L)孵育2 h,再加入NTHi(1010 CFU/L)刺激24 h,收集组织上清,测定IL-8。结果:肺组织感染NTHi 4 h后,肺组织TLR2-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迅速被激活。感染24 h后,肺组织IL-8表达较未感染组显著增加(P<0.05)。抗TLR2单抗、特异性p38MAPK和NF-κB分子阻断剂可以明显抑制NTHi诱导的IL-8表达。结论:NTHi通过TLR2-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肺组织分泌炎症因子。人体外肺组织感染模型为研究病原体和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菌 炎症反应 模型 肺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中的表达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选锭 罗发满 +1 位作者 刘富光 Burkhard Bewig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17-429,共13页
目的 研究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蛋白及mRNA在 4例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中的表达 ,探索PAP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GM CSF蛋白 ,采用RT 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中GM CSFmRNA表达水平。GM CSFc... 目的 研究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蛋白及mRNA在 4例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中的表达 ,探索PAP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GM CSF蛋白 ,采用RT 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中GM CSFmRNA表达水平。GM CSFcDNA测序采用双脱氧链终止反应法。结果  4例PAP中 3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均检测不到GM CSF释放 ,但mRNA表达水平均正常。cDNA测序发现 1例PAP患者GM CSFcDNA第 3 82位碱基发生点突变 (T→C) ,致 117位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异亮氨酸→苏氨酸 )。结论 GM CSF蛋白表达异常与PAP发病可能有关 ,GM CSFcDNA点突变可能是导致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泡蛋白沉积症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基因表达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the GM-CSF and GM-CSF/IL-3/IL-5 receptor common beta chain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7
作者 王选锭 刘富光 Burkhard Bewi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6-80,149,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h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and GM-CSF/IL-3/IL-5 receptor common beta chain (βc receptor) in an adult patient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l...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h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and GM-CSF/IL-3/IL-5 receptor common beta chain (βc receptor) in an adult patient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of the GM-CSF and βc receptor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PAP.Methods The GM-CSF levels were measured with a commercial ELISA kit (sensitivity 5?pg/ml) and the βc receptor expression on the cell surface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he GM-CSF mRNA and the βc receptor mRN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alveolar macrophages.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s of the GM-CSF cDNA and the βc receptor cDNA were sequenced by the Sanger dideoxy-mediated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 to detect possible mutations.Results The patient with PAP failed to release the GM-CSF protein either from circulating mononuclear cells or from alveolar macrophag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GM-CSF mRNA was normal after the stimul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whereas a point mutation at position 382 of the GM-CSF cDNA from 'T' to 'C' was revealed by cDNA sequencing, which caused a change in amino acid 117 of the protein from isoleucine to threonine. The βc receptor expression on the cell surface was normal, and the βc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and the sequence of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 of the βc receptor were also normal.Conclusions The decreased GM-CSF produ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PAP. A point mutation of the GM-CSF cDNA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creased GM-CSF production in our adult PAP patient. The mutation of the βc receptor in some of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PAP may not be a common problem in adult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 GM-CSF/IL-3/IL-5 receptor common beta chain · mu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