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梦辰 潘江峰 +2 位作者 李昂成 应明亮 舒锦尔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526-1528,共3页
目的探索总结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MRI表现与病理,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例经病理证实的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MRI表现、病理特征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3例患者均接受M... 目的探索总结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MRI表现与病理,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例经病理证实的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MRI表现、病理特征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3例患者均接受MR多序列扫描及增强检查。结果3例均呈囊实性,D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2例体积大的肿瘤在T2WI可见中断的包膜,ADC可见点条状低信号。病理切片可见多形性肿瘤细胞、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较罕见,MR平扫、DWI及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将有助于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未分化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玻璃结节表现的肺腺癌侵犯脏层胸膜的超高分辨率CT评价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鲁 舒锦尔 +6 位作者 陈真伟 潘江峰 王定君 陈晓荣 徐义斌 陈旭 李惠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3-229,共7页
目的:探讨与叶间胸膜接触的、磨玻璃结节(GGN)表现的肺腺癌超高分辨率CT(U-HRCT)表现及脏层胸膜侵犯(VPI)的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cm、与叶间胸膜接触的、GGN表现的肺腺癌126例(男44例,女82例,24~77岁,平均5... 目的:探讨与叶间胸膜接触的、磨玻璃结节(GGN)表现的肺腺癌超高分辨率CT(U-HRCT)表现及脏层胸膜侵犯(VPI)的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cm、与叶间胸膜接触的、GGN表现的肺腺癌126例(男44例,女82例,24~77岁,平均55士11岁)纳入研究,所有病例都行U-HRCT扫描及三维正交后处理。按结节是否有实性成分分为pGGN组(55例)和mGGN组(71例)。测量GGN的大小,密度、实性部分大小、实性比例、交界面长度、界面长度比例、实性成分界面长度以及胸膜增厚回缩。结果:病理显示15例(12%)有叶间胸膜侵犯,均见于mGGN组中,其病灶实性部分大小、实性比例、实性成分均显著大于无VPI组(P=0.009,<0.001,<0.001),在结节大小、交界面长度、界面长度比例、胸膜增厚及胸膜回缩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50,0.245,0.398,0.099)。结论:磨玻璃结节表现的肺腺癌中,mGGN接触胸膜尤其是其中的实性成分接触胸膜提示胸膜侵犯可能性,实性部分>10mm和实性比例>50%则提示脏层胸膜侵犯。pGGN表现者很少会侵犯胸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辨率CT 肺腺癌 磨玻璃结节 脏层胸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技术下对前列腺周围神经网络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再生 施红旗 +4 位作者 周鹏飞 徐礼臻 周一波 朱伊祎 陈加俊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5,共6页
Walsh团队对耻骨后解剖性保留神经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做出开创性的贡献[1-2].但在目前机器人RP和腹腔镜RP背景下,过去的大体标本解剖学已不能满足腹腔镜手术的需要.因为手术方法是从逆行转为顺行,手术视角不... Walsh团队对耻骨后解剖性保留神经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做出开创性的贡献[1-2].但在目前机器人RP和腹腔镜RP背景下,过去的大体标本解剖学已不能满足腹腔镜手术的需要.因为手术方法是从逆行转为顺行,手术视角不同,视野放大,高清腹腔镜RP较开放RP能观察到更清晰、精细的解剖结构等.因此,需重新探究腹腔镜下RP相关解剖基础.我们通过对尸体标本和膀胱前列腺全切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盆腔神经网络的解剖研究,结合腹腔镜RP手术观察,探讨高清腹腔镜下RP时,前列腺周围神经网的基本解剖分布特征.为腹腔镜RP手术提供较清晰的神经网络解剖图,提出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的手术关键步骤及预防建议,使RP手术更符合解剖生理,有利于避免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 神经保留技术 神经结构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周围盆筋膜内神经网尸体解剖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再生 施红旗 +3 位作者 周鹏飞 徐礼臻 朱伊祎 陈加俊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位于前列腺及其周围区域盆筋膜层内的神经网络较确切解剖定位和神经纤维的数目分布。方法使用6具盆腔结构正常的男性尸体,每具尸体取10处邻近前列腺周围的盆筋膜组织样本,每个样本1 cm×1 cm大小,按时钟的点位编号并分区。... 目的探讨位于前列腺及其周围区域盆筋膜层内的神经网络较确切解剖定位和神经纤维的数目分布。方法使用6具盆腔结构正常的男性尸体,每具尸体取10处邻近前列腺周围的盆筋膜组织样本,每个样本1 cm×1 cm大小,按时钟的点位编号并分区。分布如下:前列腺尖部(与膜部尿道交界)区域:1区1点钟,2区11点钟;前列腺中部区域:3区2点钟(右侧骨盆侧面),4区10点钟(左侧骨盆侧面),5区4点钟,6区8点钟;前列腺基底部(与膀胱颈交界):7区5点钟,8区7点钟;9区(位于前列腺尖部尿道后背侧)6点钟,10区(位于前列腺基底部腹侧)12点钟。比较这10个解剖区域单位面积(1 cm2)内的神经数目和直径大小。结果共获得60个盆筋膜组织样本。神经数目平均为(13.4±13.3)束。前列腺基底腹侧12点钟10区(平均5.3束)与前列腺中部8点钟侧6区(平均9.8束)神经数目分布较少,两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区与其他8个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各区之间分布均衡(P>0.05)。神经纤维直径平均为(90.4±61.8)μm。前列腺尖部1点钟1区(平均119.2μm)和中部2点钟3区(平均101.3μm)神经纤维较粗,1区与中部10点钟4区(平均77.7μm)、尖部背侧6点钟9区(平均81.1μm)、基底部腹侧12点钟10区(平均79.4μm)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区(平均77.7μm)与对侧2点钟3区之间(平均101.3μ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区之间分布均衡(P>0.05)。结论前列腺周围盆筋膜内神经网分布表现为在前列腺基底部(与膀胱颈交界)腹侧12点钟区域神经纤维数目较少,其他区域均匀分布;神经纤维直径在尖部腹侧区域朝向顶点较粗,左右不对称分布。骨盆筋膜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神经的关键性解剖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神经丛 前列腺 分区 病理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侧大脑半球胶质母细胞瘤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征阳 林小锋 +1 位作者 杨仪晖 袁坚列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年第3期321-323,共3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56岁,因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乏力2月余在外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出现短暂性全身癫痫发作,予甲强龙、卡马西平治疗后癫痫症状未再出现。体格检查提示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磁共振成像(... 1病例介绍患者,男,56岁,因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乏力2月余在外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出现短暂性全身癫痫发作,予甲强龙、卡马西平治疗后癫痫症状未再出现。体格检查提示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左侧额叶见一24 mm×23 mm病灶,左侧大脑镰旁见一20 mm×14 mm病灶,两病变均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磁共振显示左侧额叶病灶无明显强化,左大脑镰旁肿块边缘强化明显(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瘤 手术切除 同时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5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傅晓丹 楼善贤 +3 位作者 施红旗 刘庆伟 陈真伟 周一波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至2014年254例(男性55例,女性19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对蜡块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镜下观察,结合B超影像学特征,对结果进行统...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生物学行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至2014年254例(男性55例,女性199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对蜡块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镜下观察,结合B超影像学特征,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41~50岁,占43.3%(110/254)。 B超下表现低回声结节,多伴有钙化。肿瘤病灶直径≥0.5~1.0 cm,占病例数67.3%(171/254),该组易于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该组多发生在41岁以上年龄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19、Galectin-3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等可以明确诊断。39.4%(100/254)的病例有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史。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41~50岁;直径≥0.5~1.0 cm较易颈部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良好。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甲状腺炎
原文传递
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朱再生 叶敏 +6 位作者 施红旗 周一波 陈良佑 刘全启 孙鹏 胡洋 张春霆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49~77岁,平均65岁。术前PSA值3.7~52.0μg/L,平均14.7斗g/L。术前活检Gleason评分5~10分,...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49~77岁,平均65岁。术前PSA值3.7~52.0μg/L,平均14.7斗g/L。术前活检Gleason评分5~10分,平均7分。危险因素分级低、中、高危组分别为44、31、28例。103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分区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将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分为5组9区:髂外组、髂总组、闭孔组、髂内组,每组左、右侧各为1区;骶前组为1区。比较各组切除的淋巴结数目、转移率、转移密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组103例,共切除淋巴结2136枚,每例切除淋巴结13~37枚,平均21枚。22例(21%)发生淋巴结转移。低、中、高危组的转移率分别为2%(1/44)、26%(8/31)、46%(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髂内组59%(13/22)、闭孔组50%(11/22)、髂外组36%(8/22)、骶前组14%(3/22)、髂总组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密度由高到低排列为闭孔组37%(19/53)、骶前组33%(3/9)、髂内组28%(21/74)、髂外组25%(8/32)、髂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时,对低危患者可不实施扩大分区盆腔淋巴结清扫,中高危者必须行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密度均较高的闭孔、髂内和髂外区域必须清扫;术中对骶前区域要重点检查,如发现可疑淋巴结要完整清扫;髂总区域不必常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原文传递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需清扫盆腔淋巴结最小数量的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再生 叶敏 +6 位作者 施红旗 周一波 陈良佑 刘全启 罗荣利 徐礼臻 周鹏飞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9-753,共5页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为获得最佳病理分期所需送检的最小淋巴结数量.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膀胱癌患者197例,其中53例(26.9%)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为获得最佳病理分期所需送检的最小淋巴结数量.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膀胱癌患者197例,其中53例(26.9%)病理检查发现淋巴结阳性,男47例,女6例.年龄36~87岁,平均(63.9±11.1)岁.按解剖部位将盆腔淋巴结分为10区6组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髂外组、闭孔组、髂内组、髂总组,每组左、右侧各为一个区域;骶前组为一个区域;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以下、腹主动脉及腔静脉远端周围的腹膜后组为一个区域.分析膀胱切除标本中,各组区域清除的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阳性淋巴结)数量,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密度(lymph nodes density,LND)等.根据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LND,计算获得最佳病理分期所需最小清除淋巴结数量为1/LND.随访197例的肿瘤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本研究197例手术共清扫出淋巴结5 813枚,每例检出淋巴结数量平均为(29.4±11.9)枚.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共清扫出淋巴结1 528枚,其中244枚为阳性(16.0%),每例检出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为(4.7±3.9)枚.各组区域清扫出的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髂内组23.8%(363/1 528),闭孔组19.4%(296/1 528),腹膜后组17.3% (264/1 528),髂总组16.4%(251/1 528),髂外组16.0%(245/1 528)和骶前组7.1% (109/1 528);阳性淋巴结百分率分别为闭孔组27.5% (67/244),髂外组20.9%(51/244),髂内组20.5%(50/244),髂总组20.1%(49/244),腹膜后组8.2%(20/244)和骶前组2.9%(7/244).联合LND和UICC膀胱肿瘤(TNM分期)进行分析,N1、N2和N3分期需提供病理检查的最少淋巴结数量分别约为18(1/0.056)、11(1/0.195×2)和5(1/0.211)枚;M1分期为4(1/0.251)枚.平均真骨盆内淋巴引流区域和髂总区域分别提供18枚(至少11枚)和5枚淋巴结可获得N分期;远处区域(腹膜后)提供4枚淋巴结可获M1分期.129例获得随访,平均37.7个月,肿瘤复发33例(25.6%),总生存率为87.6% (113/129).结论 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标本中,要获得最佳的N和M分期分别需要清除20枚和27枚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膀胱 淋巴结 病理分期
原文传递
膀胱全切除前后施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再生 叶敏 +6 位作者 施红旗 周一波 陈良佑 刘全启 张春霆 罗荣利 徐礼臻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2574-2577,共4页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前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e—PLN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泌尿外科行e—PLND+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107例膀胱癌患者。男94例,女13例,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前后实施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e—PLND)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泌尿外科行e—PLND+全膀胱切除术且具备完整病理资料的107例膀胱癌患者。男9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0)岁。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按解剖部位将盆腔淋巴结分为10区6组进行。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e—PLND后再行膀胱全切术(A组)47例;膀胱全切后再行e-PLND(B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清除的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率、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和并发症等。结果比较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临床及病理特征两组分布均衡(P〉0.05)。A、B两组e—PLND时间分别为(83±27)与(78±24)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切除膀胱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41)与(113±44)min(P〈0.01);清除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5.5±9.7)与(29.0±8.4)枚(P〈0.05),其中髂内区域分别为(5.7±2.9)与(7.2±3.5)枚(P〈0.05),骶前区域分别为(1.3±1.1)与(2.5±1.6)枚(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率两组分别为34.0%(16/47)与31.7%(19/60)(P〉0.05);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9.0%(108/1197)与7.5%(130/1743)(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4%(11/47)与20.0%(12/6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癌行根治性手术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再行膀胱全切术较优。但膀胱全切后,须对髂内及骶前区域的淋巴结进行认真核查,必要时这2个区域要补充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原文传递
规范化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再生 叶敏 +3 位作者 施红旗 罗荣利 徐礼臻 周鹏飞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e-PLND)规范化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127例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e-P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66.2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e-PLND)规范化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12月127例前列腺癌行前列腺根治+e-PLN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78岁,平均66.2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平均13.1μg/L, Gleason评分平均6.8分。按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级:低危组49例、中危组46例、高危组32例;盆腔淋巴结按解剖部位分为5组9区:髂外、髂总、闭孔、髂内淋巴结组左右两侧分别为1个区,骶前淋巴结组为1个区。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下腹正中切口行前列腺根治+e-PLND。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淋巴结组的转移率。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PSA,观察生化复发情况。采用Kaplan-Meier非参数法,统计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结果本组127例,104例5组9区淋巴结均清扫,23例清扫闭孔、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4组8区。共切除淋巴结2727枚,每例切除淋巴结13~41枚,平均21.5枚。127例中,共有26例(20.5%)发生56枚淋巴结转移,平均每例转移淋巴结2.2(1~9)枚。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1/49)、23.9%(11/46)、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09, P〈0.01)。2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不同解剖部位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髂内组57.7%(15/26)、闭孔组50.0%(13/26)、髂外组30.8%(8/26)、骶前组11.5%(3/26)、髂总组3.8%(1/26)。术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19/127),其中术中静脉损伤2例,术后淋巴瘘5例、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均予相应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无一例下肢淋巴水肿。术后根据UICC肿瘤TNM病理分期:pT1期13例,pT2期50例,pT3a期49例, pT3b期15例。术后1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23个月,平均42.7个月。发生生化复发27例(23.1%),其中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死亡3例,其他原因死亡5例。本组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9%(56/63)、78.0%(32/41)、11/18。结论前列腺癌根治术中,规范化e-PLND能较彻底地清除转移淋巴结,较准确地定位易转移解剖区域,病理分期较准确,提升手术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 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前列腺癌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1
作者 朱再生 叶敏 +7 位作者 施红旗 周一波 季敬伟 吴汉 孙鹏 陈良佑 刘全启 胡洋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年第9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因前列腺癌而行前列腺根治切除+分区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盆腔淋巴结分为9区5组,明确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和分布,比较各组淋巴...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因前列腺癌而行前列腺根治切除+分区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盆腔淋巴结分为9区5组,明确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和分布,比较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结果:全组有2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6.9%(25/93)。低、中、高危组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6%(1/39)、30.0%(9/30)、62.5%(15/24)。各组转移率由高到低排列为髂内、闭孔、髂外、骶前和髂总,分别为16.4%(11/67),15.1%(14/93),11.8%(11/93),2.3%(1/44)和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淋巴结(阳性)53枚,转移度为3.2%(53/1643)。各组转移度由高到低排列为闭孔、髂内、髂外、骶前和髂总分别为4.9%(23/468),4.0%(16/401),3.2%(12/378),0.9%(2/222)和0(0/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对低危组的患者可不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对中-高危组患者,必须实施淋巴结清扫。②清扫范围:髂外、髂内和闭孔组为必须清扫的最小区域范围;髂总和骶前组不必进行常规清扫;③可根据术中闭孔、骶前组淋巴结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明确有无转移,来决定盆腔淋巴结清扫最适个体化清扫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切除术
原文传递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选择神经保留的术前临床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再生 施红旗 +4 位作者 周鹏飞 徐礼臻 周一波 朱伊祎 陈加俊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8年第8期553-556,561,共5页
目的探讨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选择神经保留的术前临床标准。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79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前列腺肿瘤边缘与神经血管束(NVB)之间的... 目的探讨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选择神经保留的术前临床标准。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79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前列腺肿瘤边缘与神经血管束(NVB)之间的距离,当肿瘤边缘与同侧NVB之间的距离〉2 mm时,可以施行NVB保留手术;当≤2 mm时,则不能进行。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肿瘤边缘与NVB间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一侧活组织检查阳性针数≥1/3、一侧活组织检查肿瘤组织的最大直径≥5 mm、一侧活组织检查组织肿瘤体积占比≥1/2、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肿瘤浸润包膜和肿瘤边缘与NVB间的距离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RI提示肿瘤浸润包膜(OR=3.66,P=0.006)和一侧活组织检查阳性针数≥1/3(OR=3.39,P=0.008)为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选择神经保留的临床标准为一侧活组织检查阳性针数〈1/3和术前MRI检查无包膜外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神经保留
原文传递
前列腺周围显微神经网三维解剖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再生 施红旗 +4 位作者 周鹏飞 徐礼臻 周一波 朱伊祎 陈加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596-602,共7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周围显微神经数目分布及其基本空间结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因膀胱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和前列腺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研究。将12例新鲜全切标本前列腺组织根据自然解剖结构分为基底... 目的探讨前列腺周围显微神经数目分布及其基本空间结构。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因膀胱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和前列腺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研究。将12例新鲜全切标本前列腺组织根据自然解剖结构分为基底部、中部和尖部3部分,分别制成病理切片,应用Photoshop 7.0绘图软件以病理切片中心为中点按顺时针分成编号Ⅰ~Ⅻ的12个均等片区,再将前列腺左右两侧相对应的片区合并,成为腹侧区(Ⅻ+Ⅰ区)、腹前外侧区(Ⅱ+Ⅺ区)、前外侧区(Ⅲ+Ⅹ区)、后外侧区(Ⅳ+Ⅸ区)、背后外侧区(Ⅴ+Ⅷ区)和背侧区(Ⅵ+Ⅶ区)6个扇形区域。以前列腺包膜为界线,按照距前列腺包膜的距离2.0 mm和4.0 mm将对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组织从内到外分成A1区、A2区、A 3区3个环形观察区。分别统计3个解剖部位、6个扇形区域及18个观察区的神经纤维数目,观察神经纤维分布特点及其空间结构。结果全组12例标本共获得合格切片168张,最终纳入切片108张,其中前列腺基底部、中部、尖端均纳入36张切片。在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组织内共观察到17881束神经纤维,其中基底部神经纤维9443束(52.81%),中部6102束(34.13%),尖部2336(13.06%)。前列腺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神经纤维数目共5819束(32.54%)少于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的12062束(67.46%)。前列腺包膜外不同观察区神经纤维数目从大到小依次为A1区8231束,A3区5963束,A2区3687束。在3个解剖部位、6个区域中,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前列腺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基底部、中部和尖端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6576束(36.8%)、4112束(23.0%)、1374束(7.6%),其中尤其在背后外侧区域神经纤维分布最多;而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分别为2867束(16.0%)、1990束(11.1%)和962束(3.4%),其中尤其是腹侧区域神经纤维分布最少。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神经在不同解剖部位、区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700,P<0.01)。前列腺包膜外周围神经网三维空间分布特点:(1)后外侧、背后外侧和背侧区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多于腹侧、腹前外侧、前外侧区。(2)基底部神经纤维数目为A3区>A1区>A2区,离前列腺包膜远处数目最多;中部神经纤维数目为A1区>A2区>A3区,离前列腺包膜近处数目最多;尖端神经纤维数目下半部为A1区>A3区>A2区,上半部为A1区>A2区>A3区。结论前列腺周围神经网络三维解剖结构:在前列腺基底部,神经纤维数目最多,绝大多数分布在前列腺背侧区,远离前列腺包膜的外层;在尖端部,神经纤维数目最少,神经纤维转向分布到腹侧区,离前列腺包膜最近的内层;中部为神经纤维逐渐移行演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 神经纤维 病理学 解剖学
原文传递
盆腔淋巴结计数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伊祎 张跃明 +2 位作者 朱再生 施红旗 徐礼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6期462-466,共5页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盆腔不同清扫范围内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作为衡量盆腔淋巴结清扫(PLND)手术质量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在19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行超扩大PLND术,并将范围分为标准、扩大、超扩大3级及10个解剖区域,对每个区域淋...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盆腔不同清扫范围内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作为衡量盆腔淋巴结清扫(PLND)手术质量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在19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行超扩大PLND术,并将范围分为标准、扩大、超扩大3级及10个解剖区域,对每个区域淋巴结分别清扫及计数.计算超扩大、扩大和标准清扫解剖区域之内清除的淋巴结总数目及其变异系数(CV).结果 超扩大PLND术产生的淋巴结数目29~72个,平均(46.1±12.5)个;扩大清扫为23~69个,平均(41.3±10.8)个;标准清扫为18~39个,平均(28.9±7.2)个;CV分别为27.2%、26.2%与25.1%.结论 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数目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应用最低淋巴结计数作为衡量PLND手术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淋巴结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