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更愿意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马银琦 毋磊 姚昊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以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本研究对479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三成博士生有意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短期师资博士后项目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及类型;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因... 以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本研究对479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三成博士生有意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短期师资博士后项目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及类型;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因素有科研自我效能、学术需求感知、现实利益感知、成本风险感知和主观规范,其中主观规范是最有影响力的解释要素;从事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学科类型和学业阶段层面存在异质性;科研自我效能通过学术需求、现实利益和成本风险感知来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意愿。我国应合理扩大各学科博士后规模,优化和完善人才激励与支持机制;重视博士生学业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博士生充分发挥科研自我效能,理性审视自身学术志趣;发挥政策引导的主观规范效应,建立健全分类制度,匹配不同类型的博士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 科研自我效能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2
作者 马银琦 毋磊 姚昊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7,共12页
博士后人员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伴随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我国高校在读博士和未经历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开展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发现,大多数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有... 博士后人员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伴随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我国高校在读博士和未经历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开展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发现,大多数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有一定意向,但未形成明确的行为计划;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态度受到感知学术需求和感知现实收益的正向显著影响,受到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的负向显著影响;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受主观规范的影响程度最高;行为意向在行为控制与行为计划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不同学科背景与学业阶段的博士在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上有显著差异。据此,未来应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博士后制度:完善博士后招录机制和相应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成本与风险的担忧;建立健全博士后分类制度,依据学科分类等标准实施相应资助与评价考核;加强对博士群体的学术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其充分发挥自主性,避免盲目从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行为意向 行为计划理论 影响机制 博士后制度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转型与创新:以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助力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基于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的计量分析
3
作者 毋磊 马一先 马银琦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2023年第2期207-230,共24页
分析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作者属性、生产方式以及学术认可度等特征,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484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的文献计量发现:作者以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中拥有高级职称... 分析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作者属性、生产方式以及学术认可度等特征,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484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的文献计量发现:作者以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中拥有高级职称的45—64周岁学者为主,呈现年轻化、跨学科和国际化趋势;论文大多产出于两人之间的同事合作,以思辨研究为主,持续关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师生合作、小团队合作、实证研究、中国特色的趋势愈发明显;论文集中刊发于核心刊物,学术认可度较高,但发表存在马太效应,而且国际发表论文数量不多。据此,助力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青年学者,提供持续适配的研究团队保障;加强重大教育战略和教育教学研究,重视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合作,明确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研究逻辑;强调多元分类的学术评价,创新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文献计量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中学生写作关键能力: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纲要)变革的理解
4
作者 杨继利 林江泽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3-100,共8页
中学生写作关键能力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纲要)文件中均有描述,可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其演进脉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写作关键能力主要有“文章—结果”静态分析、“过程—心理”动态分析和“情境—文化”综合分析... 中学生写作关键能力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纲要)文件中均有描述,可采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其演进脉络,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研判。写作关键能力主要有“文章—结果”静态分析、“过程—心理”动态分析和“情境—文化”综合分析三种研究视角。基于文本特征的写作关键能力要求是基础,包括内容思想、选材谋篇、语言表达、文本呈现等能力要素。“过程—心理”和“情境—文化”视角是写作关键能力分析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由“静态—平面”走向“动态—立体”。未来中学生写作关键能力研究需要进一步整合文本与过程要素,融入情境交际、情境文化等综合要素,素养立意的写作关键能力培养将得到全面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 写作关键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纲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