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科技查新技术规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海燕 孟凡红 +22 位作者 杨坤杰 曾召 江凌圳 胡艳敏 李霞 黄惠芬 周晴 裴丽 张舒春 余良忠 李欣 刘霖 窦学俊 袁敏 郝素梅 孙力 陈缤 张洪雷 彭燕梅 王华南 周卫 周任材 石光莲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中医药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的发布可为中医药查新机构的查新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按照GB/T 32003的要求,结合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界定了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术语,规定... 《中医药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的发布可为中医药查新机构的查新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按照GB/T 32003的要求,结合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界定了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术语,规定了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原则、资质、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给出了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撰写方法与格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规范 科技查新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若干治法临床研究进展概况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英 盛增秀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16-18,共3页
温病的治法,诸如解表、清气、解毒、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国以来,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猩... 温病的治法,诸如解表、清气、解毒、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是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国以来,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运用上述诸法治疗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菌痢等急性传染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充分显示其有无限的生命力,很值得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中医药疗法 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老中医盛增秀运用止痛简易名方治疗胃痛的经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庄爱文 李晓寅 +2 位作者 虞江梁 李荣群 盛增秀 《中国乡村医药》 2016年第23期38-38,共1页
胃脘痛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胃脘部疼痛,常伴有胃脘痞满、胀闷、嗳气等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全国名老中医盛增秀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50余年,擅治胃脘痛,尤其... 胃脘痛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胃脘部疼痛,常伴有胃脘痞满、胀闷、嗳气等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全国名老中医盛增秀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50余年,擅治胃脘痛,尤其对止痛简易方运用自如,如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良附丸、四逆散、丹参饮等方,并根据不同证型配合他药使用,效果良好,对基层中医工作人员颇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老中医 止痛 胃痛 治疗 名方 消化系统疾病 胃神经官能症 胃脘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可滢 寿升芸 +1 位作者 毛伟波 何晓芬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19期72-75,共4页
痛经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妇女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的痉挛性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现代医学根据生殖器官是否发生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最常见,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 痛经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妇女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的痉挛性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现代医学根据生殖器官是否发生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最常见,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为主,不良反应诸多。针灸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治疗痛经方法多样,且疗效佳、见效快、安全性高,现将近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中痛经又称为“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妇人腹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乌镇医家逸林上人新考
5
作者 徐晓聪 毛伟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68-972,共5页
[目的]考证晚清乌镇医家逸林上人生平、著作、医术传承及个人交游活动。[方法]采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爬梳稿抄本医籍、地方志、日记、文集中逸林上人的相关材料,从“生平及著作”“医术传承”“交游”三方面尽可能细致地考察逸林... [目的]考证晚清乌镇医家逸林上人生平、著作、医术传承及个人交游活动。[方法]采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法,系统爬梳稿抄本医籍、地方志、日记、文集中逸林上人的相关材料,从“生平及著作”“医术传承”“交游”三方面尽可能细致地考察逸林上人的人生轨迹及医事活动。[结果]逸林上人,法名达德,精医术,长于诗,有《越舲上人医案》抄本传世。门人有施寅初、丁授堂、沈兰舫三支,代有传人。作为儒医,逸林上人与当地文人,如张千里、吴全昌、张元吉、鲍廷博等人有深交。[结论]晚清时期,逸林上人在乌镇乃至浙西影响较大。对于《越舲上人医案》及逸林上人门人所传医案,有必要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揭示乌镇医家的诊疗特色与用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镇 逸林上人 《越舲上人医案》 中医稿抄本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鞠丸考究及后世对其组方和应用的发挥 被引量:12
6
作者 庄爱文 虞江梁 +2 位作者 李晓寅 庞静怡 盛增秀 《北京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1053-1054,共2页
对朱丹溪越鞠丸及后世对其组方和应用发挥进行整理。探讨六郁形成的病因病机,对后世医家根据郁证侧重不同调整组方,使方证相符,以越鞠丸组方治疗六郁引起的不同疾病进行阐述,并提出应重视本方在现代养身保健中的作用。
关键词 朱丹溪 越鞠丸 组方 临床应用 六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医学视野下衢州雷氏医学形成与传承特点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寅 庄爱文 +1 位作者 孙舒雯 安欢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83-87,共5页
浙江衢州雷氏医学是当地主要的中医流派,发端于新安医派,迄今已传承200余年,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引入地域医学视角,结合衢州地域特点,吸收当地社会史、环境史的研究成果,从雷氏医学著作、方志文献等史料入手,将其流派特点总结为:流... 浙江衢州雷氏医学是当地主要的中医流派,发端于新安医派,迄今已传承200余年,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引入地域医学视角,结合衢州地域特点,吸收当地社会史、环境史的研究成果,从雷氏医学著作、方志文献等史料入手,将其流派特点总结为:流派形成"三因制宜"、学术继承"承古融今"、传承方式"多元一体"、文化内涵"医儒相济"、流派特色"交融创新"。旨在为当今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和中医传承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衢州雷氏医学 地域医学 新安医学 浙派中医 学术流派
原文传递
《彤园妇科》版本考
8
作者 江凌圳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第6期6-7,共2页
《彤园妇科》,妇产科著作。六卷,清郑玉坛(彤园)撰,约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系《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目前有两个版本,一是清嘉庆二年刻本,二是清光绪25五年己亥(1899年)长沙述古书局木活字本。
关键词 彤园妇科 版本 妇产科著作 清代 郑玉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浙派名医楼英学术传承与思想文化
9
作者 江凌圳 丁立维 黄爱军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4期40-46,共7页
探究明代浙派名医楼英的历史背景、家庭关系和生平事迹,挖掘分析其学术传承与思想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楼英的家境、家学、家风,辨析楼英的学术传承关系:楼英家境显赫,儒学传家,由儒学医,博采众长,自学成... 探究明代浙派名医楼英的历史背景、家庭关系和生平事迹,挖掘分析其学术传承与思想文化内涵。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楼英的家境、家学、家风,辨析楼英的学术传承关系:楼英家境显赫,儒学传家,由儒学医,博采众长,自学成才。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其良好的家庭背景和自身勤学善思密不可分。楼英的学术传承和思想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中医 楼英 学术传承 家学文化 《仙岩楼氏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生要义》作者初考
10
作者 李晓寅 江凌圳 《中华医史杂志》 2024年第4期244-247,共4页
《摄生要义》为明代养生学著作,汇集诸家养生之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但目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中国古籍总目》对其作者记载不一,其他工具书对作者身份年代记述也是抵牾互见。以传记史志、辞典书目及其他相关文献为依据,对《摄... 《摄生要义》为明代养生学著作,汇集诸家养生之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但目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中国古籍总目》对其作者记载不一,其他工具书对作者身份年代记述也是抵牾互见。以传记史志、辞典书目及其他相关文献为依据,对《摄生要义》作者进行初步考证,以期对医史文献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生要义》 版本 作者
原文传递
《注解伤寒论》中“赜”“渍”考
11
作者 赵景广 汤小娇 +1 位作者 徐晓聪 庄爱文 《中华医史杂志》 2024年第4期240-243,共4页
成无己所著《注解伤寒论》是中国现存最早《伤寒论》全注本,影响深远,一度成为《伤寒论》通行版本。现代通行本"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渍之"中"渍"字于此处略显不妥,查阅现存元刻本作"赜&qu... 成无己所著《注解伤寒论》是中国现存最早《伤寒论》全注本,影响深远,一度成为《伤寒论》通行版本。现代通行本"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汤渍之"中"渍"字于此处略显不妥,查阅现存元刻本作"赜"。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赜""渍"主要字义,并利用版本学方法梳理《注解伤寒论》现存主要版本中"赜""渍"使用情况,认为"渍"当为明中叶后对"赜"之误认,此处实作"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解伤寒论》 古籍整理
原文传递
白术的炮制方法变迁及其对功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安欢 李晓寅 +3 位作者 庄爱文 孙舒雯 王娜妮 江凌圳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10,共8页
白术被古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临床治疗要求的不同可有生用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多种炮制品。炮制质量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及提高制剂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 白术被古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根据临床治疗要求的不同可有生用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多种炮制品。炮制质量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及提高制剂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代古籍、近现代文献和规范中白术炮制方法的详尽考证,厘清白术历代炮制沿革的脉络,并结合炮制工艺差异、辅料添加及药效理论分析等,总结得出炮制工艺变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即省却了繁琐和重复的步骤又同时提高和优化了炮制方剂的疗效和质量,并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规范与统一,为白术乃至其他中药材炮制工艺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中药炮制 本草
原文传递
《医学纲目》运气学说的运用范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立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3-666,共4页
中医领域的运气学说首见于唐代,兴盛于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和成熟。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运气学说则被逐渐边缘化,相关研究也呈趋同之势。元末明初的医学家楼英在其所撰《医学纲目》中对运气学说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释与运用,对未... 中医领域的运气学说首见于唐代,兴盛于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和成熟。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运气学说则被逐渐边缘化,相关研究也呈趋同之势。元末明初的医学家楼英在其所撰《医学纲目》中对运气学说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释与运用,对未来运气学说的研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纲目 楼英 运气学说 运用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