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桂花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研究
1
作者 王士臻 黄俊 +2 位作者 李明江 黄英杰 张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63-2773,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次,进一步探究了温度、pH值和培养基等不同环境条件对B.dothidea生长的影响,最终明确其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3~28℃,最适生长pH值为5,最适生长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OMA),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同时通过不同温度梯度明确其致死温度及其致病能力,结果表明,其致死温度为55℃、20 min,致病能力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强。最后,通过药剂抑菌实验,完成5种药剂抑菌能力评价,其中抑菌最显著的是稀释10000倍的20%丙环唑微乳剂,抑菌率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葡萄座腔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幼虫杀虫活性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芳 张珏锋 +1 位作者 钟海英 陈建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2910-2915,共6页
为了减缓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对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增加,减少传统化学杀虫剂使用量,提高斜纹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选用了6种微生物源以及4种植物源杀虫剂,检测对莲藕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及杀虫规律。结果表明,... 为了减缓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对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增加,减少传统化学杀虫剂使用量,提高斜纹夜蛾的防控效果,本研究选用了6种微生物源以及4种植物源杀虫剂,检测对莲藕斜纹夜蛾二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及杀虫规律。结果表明,6种微生物源杀虫剂中,1 mL·L^(-1)核型多角体病毒和1.33 mL·L^(-1)苏云金杆菌对斜纹夜蛾具有100%的致死率,在3 d内能发挥药效,是效果较理想的药剂。1.33 mL·L^(-1)浓度的阿维菌素仅有60.35%的致死率,但也能在3 d内发挥药效。真菌类杀虫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及淡紫青霉菌)致死率较低且半致死时间超过5 d。4种植物源杀虫剂中,2 mL·L^(-1)除虫菌酯和1.6 mL·L^(-1)鱼藤酮第一天的累积死亡率已经分别达到86.7%和78.3%,且半致死时间均较低,最高浓度苦参碱和蛇床子最终累计死亡率为26.7%和61.7%,药效发挥均集中在4 d内。实验表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具有不同的杀虫特征,结合致死率、半致死时间以及半致死浓度的差异,根据田间斜纹夜蛾具体的发病情况筛选适宜的药剂进行生物防治,提高药剂使用效率,为有效防控莲藕斜纹夜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微生物源杀虫剂 植物源杀虫剂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微生物农药抑霉菌素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施跃峰 桑金隆 +2 位作者 竺利红 李孝辉 吴吉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1,共4页
抑霉菌素产生菌经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分类学研究 ,定名为刺孢吸水链霉菌天目山亚种。主要活性组分经UV、HNMR、DEPTCNMR及H HCOSY等光谱分析 ,推知其化学结构系一新的核苷类抗生素。采用二倍稀释法对其展开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抑霉菌素产生菌经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分类学研究 ,定名为刺孢吸水链霉菌天目山亚种。主要活性组分经UV、HNMR、DEPTCNMR及H HCOSY等光谱分析 ,推知其化学结构系一新的核苷类抗生素。采用二倍稀释法对其展开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抑霉菌素对单丝壳菌、担子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农药 抑霉菌素 刺孢吸水链霉菌天目山亚种 核苷类抗生素 体外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草莓炭疽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任海英 蒋桂华 +4 位作者 方丽 张豫超 杨肖芳 苗立祥 王汉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7-941,共5页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6.0~7.0,但孢子在pH值6.0时萌发率最高。以蔗糖和果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时生长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Spinosad(多杀菌素)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建明 左景行 +3 位作者 俞晓平 郑许松 陈列忠 张珏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401-406,共6页
多杀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兼有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而获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品挑战奖”。文章主要从多杀菌素对靶标昆虫的杀虫活性和对非靶标昆虫的毒性,多杀菌素的残留评价及分析检测方法,多杀菌素对昆... 多杀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兼有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而获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品挑战奖”。文章主要从多杀菌素对靶标昆虫的杀虫活性和对非靶标昆虫的毒性,多杀菌素的残留评价及分析检测方法,多杀菌素对昆虫的毒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多杀菌素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杀虫剂 多杀菌素 杀虫活性 毒理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的变化 被引量:22
6
作者 方丽 王连平 +1 位作者 茹水江 王汉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4-287,共4页
为研究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浙江省杭州和宁波的植物组培生产车间中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利用NA、PDA等培养基对污染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结果发现:植物组培污染物主要为细菌和真菌,其中细菌占52.13%,分... 为研究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浙江省杭州和宁波的植物组培生产车间中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利用NA、PDA等培养基对污染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结果发现:植物组培污染物主要为细菌和真菌,其中细菌占52.13%,分布于9个种,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真菌占43.87%,分为18个种,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um spp.)和酵母为主要污染真菌。污染物的数量及真菌与细菌的污染比例呈现季节性变化,夏秋季是污染物的高发期,而春冬季节污染发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污染物 真菌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南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汉荣 茹水江 +2 位作者 王连平 贝亚维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不满器,直径为16~26μ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该菌能利用淀粉及硝态氮,对孔雀石绿具有一定耐性,不产生厚垣孢子,人工接种能侵染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长瓜、南瓜等13种寄主植物。因此,将浙江南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南瓜 疫病 病原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范永仙 许尧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74,共6页
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作为维生素A原 ,能够增强人和动物的免疫力 ,具有抗氧化、着色及防癌抗癌等功效。文中对类胡萝卜素的分布、生物合成、生理功能及基因工程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生物合成 生理功能 基因工程 微生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甘蓝链格孢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
9
作者 王玉玺 刘敏 +2 位作者 贾星语 张震 章金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中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为明确该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浙江省的危害状况,该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在全省开展了甘蓝链格孢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5大类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中甘蓝链格孢菌的检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在全省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占比81.8%;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占比30.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全省分布广泛,对众多寄主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黑斑病 甘蓝链格孢 寄主 分布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水质调节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晓红 吴逸飞 +1 位作者 余志宏 汤江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05年第6期428-430,共3页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养殖水体水质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通过对微生物水质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行概述,简要阐述了微生物水质调节剂的概念、作用机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业面临...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养殖水体水质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通过对微生物水质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进行概述,简要阐述了微生物水质调节剂的概念、作用机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水质恶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调节剂 水产养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建根 竺利红 施跃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20期337-338,共2页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组成一个生态区系根围。对植物与其根围中的微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生态区系 根围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建根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23期172-173,共2页
目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型农药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 微生物 挥发性物质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麦根际可培养微生物影响
13
作者 吕路琼 欧阳由男 +3 位作者 叶淑珍 游雨欣 李斌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影响,分离培养其微生物对农作物促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类型与充氧量对根际微生物富集情况不同。该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使用不同培养条...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植物健康生长有重要影响,分离培养其微生物对农作物促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类型与充氧量对根际微生物富集情况不同。该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使用不同培养条件小麦根际细菌群落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主要由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组成,且培养基类型和充氧量显著影响其丰度。FAPROTAX功能预测表明,小麦根际微生物富含的优势菌群主要与化能异养、发酵、碳循环、氮循环、铁呼吸等功能相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小麦根际微生物培养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培养基 充氧量 高通量测序 菌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吕路琼 赵绮 +4 位作者 郭峻宁 徐婕 李斌 韩金庆 王艳丽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83-1386,共4页
为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鄞红葡萄为材料,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其对葡萄产量、品质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提高葡萄产量、串重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降... 为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鄞红葡萄为材料,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其对葡萄产量、品质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提高葡萄产量、串重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细菌、放线菌数量提高,真菌数量降低。因此,将复合微生物菌剂与化肥复施可显著提高葡萄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葡萄 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异位发酵床中垫料和微生物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4
15
作者 沈琦 叶世豪 +4 位作者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 王新 汤江武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476-479,共4页
异位发酵床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在降低面源污染方面效果明显。异位发酵床研究中的关键是垫料和功能微生物的选择。本文拟从上述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异位发酵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异位发酵床 垫料 功能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微生物菌肥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慧青 张炎达 +2 位作者 王振华 王新 叶祖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45-48,56,共5页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形成因素、太子参连作对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与变化、微生物菌肥在太子参连作中的应用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太子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菌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固态发酵对饲料营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7
作者 吴逸飞 孙宏 +4 位作者 李园成 王新 柳永 姚晓红 汤江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14-2020,共7页
采用酵母菌单菌和酵母菌、乳酸菌混菌对玉米、豆粕和麸皮组成的饲料进行好氧固态发酵,探索其对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粗蛋白、总磷和低分子量肽含量显著(P<0.05)提高,而粗脂肪含量显著(P<0.05)降低... 采用酵母菌单菌和酵母菌、乳酸菌混菌对玉米、豆粕和麸皮组成的饲料进行好氧固态发酵,探索其对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粗蛋白、总磷和低分子量肽含量显著(P<0.05)提高,而粗脂肪含量显著(P<0.05)降低。氨基酸方面,酵母单菌和混菌发酵后,天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P<0.05)提高。与发酵前相比,酵母单菌发酵还显著(P<0.05)提高了总氨基酸含量。饲料经过单菌和混菌发酵后,总酚含量、维生素B2、B6以及咖啡酸、没食子酸的含量亦显著(P<0.05)提高。体外功能评价试验表明,发酵饲料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沙门氏菌等4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效果,并对酵母菌和乳酸菌有促生长作用。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单菌发酵和酵母、乳酸菌混菌发酵处理可有效提高饲料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饲料 营养成分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涛 张震 +8 位作者 柴荣耀 王教瑜 毛雪琴 邱海萍 杜新法 姜华 王立安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融合现象。通过离体接种对菌株致病力进行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致病力最强的TTZF-1与其中52个菌株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显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融合群鉴定的结果一致,与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育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胁迫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苏婷 徐红星 +4 位作者 韩海亮 杨亚军 王桂跃 郑许松 吕仲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2-326,共5页
为明确褐飞虱取食对不同抗性水稻地下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对褐飞虱取食不同天数后,感虫水稻品种(TN1)和抗虫水稻品种(IR26和IR36)根际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1d和5d后,感虫品种TN1的土壤pH值显著... 为明确褐飞虱取食对不同抗性水稻地下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对褐飞虱取食不同天数后,感虫水稻品种(TN1)和抗虫水稻品种(IR26和IR36)根际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1d和5d后,感虫品种TN1的土壤pH值显著降低,而抗虫品种上差异不显著;褐飞虱取食1d后,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无明显差异,而在褐飞虱取食9d后,抗虫品种IR36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上升,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褐飞虱取食1d后IR36根际土壤细菌含量即显著降低,而感虫品种TN1在褐飞虱取食5d后其真菌含量显著降低,褐飞虱取食9d后,抗虫品种IR26和IR36的土壤放线菌含量也显著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对土壤pH值和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而对土壤中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褐飞虱取食和取食时间对土壤pH值、蔗糖酶、脲酶和微生物数量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褐飞虱 取食时间 土壤PH值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菜区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郭世俭 林文彩 章金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用浸叶法测定了17种杀虫剂对杭州郊区小菜蛾的毒力,并对杭州、萧山、温州和金华小菜蛾的抗药性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阿维菌素、BT、锐劲特和菜喜的毒力很高,LC50值分别为0 075,0.242,0.406,1.761mg/L;浙江省4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BT、... 用浸叶法测定了17种杀虫剂对杭州郊区小菜蛾的毒力,并对杭州、萧山、温州和金华小菜蛾的抗药性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阿维菌素、BT、锐劲特和菜喜的毒力很高,LC50值分别为0 075,0.242,0.406,1.761mg/L;浙江省4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BT、锐劲特和菜喜均未产生抗性;温州和金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均已产生较高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到82.63和20.69倍,对抑太保亦达到了38.82和61.96倍,而杭州市郊小菜蛾对抑太保的抗性水平稍低,抗性倍数仅为7.7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小菜蛾 抗药性 浸叶法 毒力测定 杀虫剂 蔬菜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