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RH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RH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d,总历期约为47~59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d,总历期约为20~26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略微透明;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雄虫;3龄雌若虫,体表有薄层蜡粉,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形成纵向黑色条斑,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棉花 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英文)
2
作者 钟海英 张雅林 魏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5-83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蝉次目蝉总科和沫蝉总科这两个近缘类群的马氏管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 Distant和鞘翅圆沫蝉Lepyronia coleoptr... 【目的】本研究通过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蝉次目蝉总科和沫蝉总科这两个近缘类群的马氏管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 Distant和鞘翅圆沫蝉Lepyronia coleoptrata(Linnaeus)成虫马氏管的整体形态构造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整体形态构造方面,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在滤室外的部分均分化为4个区段:过渡区、基部区、端部区和末端区。合哑蝉马氏管末端区附着于回肠并被结缔组织包裹,最末端两两愈合为一体;鞘翅圆沫蝉的末端区不愈合,最末端膨大成棒状并贴附于直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这两种蝉次目昆虫的马氏管管壁细胞均具有基膜内褶和微绒毛。合哑蝉马氏管基部区管壁细胞含有分泌囊泡、分泌颗粒、内质网和矿物质颗粒。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基部区管壁细胞包含大量分泌囊泡,端部区细胞中的卵形囊泡与基膜愈合。马氏管中的微生物形态表明,合哑蝉马氏管的基部区、端部区中的微生物可能为共生细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的过渡区中微生物可能为病原菌。【结论】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在形态构造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异同,一方面为蝉总科和沫蝉总科的姊妹群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另一方面也为其马氏管的排泄及分泌功能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微生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共生菌与蝉次目昆虫的协同进化,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该类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喙亚目 合哑蝉 鞘翅圆沫蝉 排泄系统 共生细菌 透射电镜 光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0
3
作者 祝晓云 张蓬军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5,共10页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对花蓟马雄虫和西花蓟马雄虫气味源的嗅觉反应;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提取花蓟马雄虫挥发物,利用含有BGB-176SE或CP-chirasil-DexCB2种不同手性柱的气-质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和鉴定。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花蓟马雄虫气味源对其雄性及雌性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经GC-MS分析,花蓟马雄虫挥发物中含有2种主要的化合物,分别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其与已报道的西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R)-lavandulyl acetate与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雄虫中释放的比例不同;行为学试验进一步证明,2种组分比例的不同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种间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推测花蓟马属的昆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可能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聚集信息素 (R)-lavandulyl acetate neryl(S)-2-methylbutanoate 嗅觉反应 气味源 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2 位作者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13
5
作者 宋亮 章金明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29,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亚致死效应,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亚致死效应,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选择茚虫威的3个实验浓度(TI-LC15,TI-LC30和TI-LC50)和高效氯氰菊酯的3个实验浓度(TB-LC15,TB-LC30和TB-LC50)分别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48h,记录各虫态存活率和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及蛹的重量,并记录单雌产卵量和成虫寿命;应用特征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组小菜蛾后代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以及种群增长。【结果】TI-LC30,TI-LC50,TB-LC15,TB-LC30和TB-LC50处理组各虫态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3龄、4龄幼虫和蛹的重量以及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TI-LC15组小菜蛾3龄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LC30,TI-LC50,TB-LC30和TB-LC50组小菜蛾后代的总产卵期显著短于相应对照组(P<0.05),产卵量也都显著降低(P<0.05);TI和TB实验组小菜蛾后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以及总生殖率GRR都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的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能显著抑制处理当代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对其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也有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茚虫威 高效氯氰菊酯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彩云 杨亚军 +4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田俊策 鲁艳辉 吕仲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0,共8页
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是害虫种群重要的特性,明确稻纵卷叶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稻纵卷叶螟防控措施的制定。试验分别测定了广西合浦和南宁、湖南长沙和浙江杭州4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毒死... 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是害虫种群重要的特性,明确稻纵卷叶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稻纵卷叶螟防控措施的制定。试验分别测定了广西合浦和南宁、湖南长沙和浙江杭州4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探讨了不同地理种群间解毒酶活性及药剂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4个不同地理种群间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具有种群差异性。长沙种群具有较高的酶活性,而合浦种群酯酶活性最低,南宁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最低,合浦、南宁和杭州种群具有相似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稻纵卷叶螟4个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对同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在1~4倍之间。在所检测的几种药剂中,南宁和杭州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合浦和长沙种群;南宁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种群;合浦种群对甲维盐的敏感性最高;长沙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最低;浙江杭州种群对多杀菌素敏感性最高。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具有地理种群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地理种群的相关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防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种群差异性 解毒酶 敏感性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成虫昼间交配习性和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晓维 孙冉冉 +2 位作者 章金明 张治军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9-1446,共8页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独配对和群体配对两种方法研究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第1,4,8和12小时4个不同时间的交配行为;采用显微摄像系统研究西花蓟马雌雄成虫间4个不同时间的互作节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分析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两种组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lavandulyl acetate在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节律。【结果】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4个不同时间内的交配率、交配历期(持续时间)、雌雄互作次数和雄成虫对雌成虫的交配尝试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交配行为和雌雄互作行为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具有引诱活性的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释放节律与西花蓟马成虫的交配相关行为相一致。另一种不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R)-lavandulyl acet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释放率具有显著差异,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西花蓟马成虫在室内光照条件下交配相关行为不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其聚集信息素主要引诱成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释放亦无明显的节律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不同组分的行为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合理高效地应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交配行为 雌雄互作 聚集信息素 释放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在扶桑绵粉蚧个体发育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黄芳 赵春玲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40-1145,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的形态、分布及动态变化,明确该菌在宿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体内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T.princeps的超微结构;利用实时定量PCR明确T.princeps的分布... 【目的】通过研究共生菌Tremblaya princeps的形态、分布及动态变化,明确该菌在宿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体内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T.princeps的超微结构;利用实时定量PCR明确T.princeps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扶桑绵粉蚧体内T.princeps的分布因性别而异。在雌虫中,T.princeps集中分布于含菌体,在其他组织器官中无分布;含菌体的大小与雌虫各个阶段的个体大小呈显著线性相关,且临近成虫期,含菌体的膨大速率加快。在雄虫中,T.princeps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数量变化明显,在蛹期数量急剧增加,之后相对减少;含菌体结构在预蛹期消解。【结论】共生菌T.princeps的变化因宿主性别而异,且与宿主个体发育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Tremblaya princeps 共生菌 含菌体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HZ179制剂防治茄科作物瓜蚜药效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竺利红 张红 施跃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1031-1032,共2页
试验解淀粉芽孢杆菌HZ179制剂对茄科作物瓜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喷施HZ179制剂100倍液7 d后对辣椒和茄子的防效均为90%以上,与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相比,防效相当,速效性略差,可以采用在虫害发生初期用药等方法克服这种缺陷。HZ179... 试验解淀粉芽孢杆菌HZ179制剂对茄科作物瓜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喷施HZ179制剂100倍液7 d后对辣椒和茄子的防效均为90%以上,与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相比,防效相当,速效性略差,可以采用在虫害发生初期用药等方法克服这种缺陷。HZ179制剂对作物、天敌安全,作为一种新型的杀虫生物农药,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瓜蚜 防效 茄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在毒死蜱胁迫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
10
作者 李艳丽 陈列忠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6,共6页
为评价毒死蜱施用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农田土壤用终质量分数5mg/kg毒死蜱处理,同时以不施用毒死蜱为对照,定期采集土样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并提取土壤DNA,采用基于染色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f-G... 为评价毒死蜱施用后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农田土壤用终质量分数5mg/kg毒死蜱处理,同时以不施用毒死蜱为对照,定期采集土样进行毒死蜱残留测定并提取土壤DNA,采用基于染色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f-GC/ITS2和28SrDNA U1-GC/U2引物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获得的指纹图谱利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数字化分析,计算样品的多样性指数(H),并用Matlab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ITS1f-GC/ITS2和U1-GC/U2扩增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施用后第7~60天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发生很大改变,且毒死蜱处理样品真菌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主成分分析显示,毒死蜱处理样品与对照明显分在2个不同的区域,充分表明毒死蜱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迅速且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真菌群落结构 内转录间隔区 28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引诱试验及其在种间互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耿双双 李晓维 +2 位作者 章金明 张治军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47-1456,共10页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intonsa雄成虫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且对雌雄虫均具有吸引作用。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相同,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但两种主要成分的比...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intonsa雄成虫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且对雌雄虫均具有吸引作用。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相同,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但两种主要成分的比例差异很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这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及其在两种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田间色板引诱试验,分别测定了上述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对两种蓟马雌虫的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通过养虫笼选择性试验分析了这两种聚集信息素最佳配比在两种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结果】田间色板引诱试验结果显示,当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剂量为10 000 ng,(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为1∶8时,对西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当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剂量为5 000 ng,(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为1∶4时,对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分别针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组分最佳配比对同种具有吸引作用,对异种不具有吸引作用,说明这两个近缘种的聚集信息素具有种间特异性。【结论】两种蓟马通过聚集信息素组分比例调节的种间特异性可能是两种蓟马种群分化的重要机制;聚集信息素种间特异性是降低两种蓟马种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两种蓟马信息素特异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利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蓟马种群监测和害虫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花蓟马 聚集信息素 剂量 配比 种间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晓星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5-553,共9页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取食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行为的影响,探讨西花蓟马与B型烟粉虱的种间竞争机制。【方法】利用"Y"型...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取食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biotype行为的影响,探讨西花蓟马与B型烟粉虱的种间竞争机制。【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法、选择性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处理组合(健康植株CKvs烟粉虱为害植株B、健康植株CKvs西花蓟马为害植株F、烟粉虱为害植株Bvs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植株B+F)下,烟粉虱对不同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反应及寄主偏好的差异性,并利用GC-MS分析了不同处理植株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CKvsB和CKvsF两个组合中,烟粉虱雌成虫对健康植株和昆虫为害植株的偏好性差异不显著;而在BvsB+F组合中,烟粉虱为害株对烟粉虱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CKvsB和CKvsF这两个组合中,烟粉虱成虫均偏好健康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在BvsB+F组合中,烟粉虱成虫偏好烟粉虱单独为害株并喜好在其上产卵(P<0.01)。GC-MS分析结果显示,本实验收集到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有5种烯萜类物质,其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与烟粉虱单独为害株相比,烟粉虱和西花蓟马共同为害株所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中,对烟粉虱具有排斥作用的β-水芹烯显著升高,而对其具有吸引作用的β-月桂烯却显著减少。【结论】综合分析认为,西花蓟马诱导的番茄植株防御反应可以显著影响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及产卵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烟粉虱 番茄植株 植物防御反应 行为反应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