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方芳 潘丹 蔡军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效果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ICP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卧床休息、间断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等治疗。...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效果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ICP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卧床休息、间断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针15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谷胱甘肽针2.4 g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用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其围产结局。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黄疸和瘙痒消失时间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ALT、TBA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宫内窘迫、早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娩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谷胱甘肽治疗ICP患者不仅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肝酶指标与胆汁酸水平,而且能降低发生不良围产结局,有利于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多烯磷脂酰胆碱 谷胱甘肽 围产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杏仁苷调控PI3K/Akt/mTOR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叶文蔚 潘丹 +2 位作者 杨晶金 吴静怡 蔡仙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0期795-799,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苦杏仁苷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及HEC-1B增殖、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8、16、32、64和128mg/L浓度苦杏仁苷处理RL95-2、HEC-1B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苦杏仁苷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Tra... 目的研究苦杏仁苷对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及HEC-1B增殖、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使用8、16、32、64和128mg/L浓度苦杏仁苷处理RL95-2、HEC-1B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苦杏仁苷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Transwell试验检测苦杏仁苷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以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苦杏仁苷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抑制子宫内膜癌RL95-2、HEC-1B细胞生长活性,48h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40mg/L;苦杏仁苷能抑制RL95-2、HEC-1B细胞穿膜细胞数[(227.67±11.06)个比(459.33±24.75)个,(188.67±11.14)个比(412.33±14)个,P均<0.01];经苦杏仁苷处理后RL95-2、HEC-1B细胞凋亡率升高[(7.85±0.71)%比(1.49±0.08)%、(8.55±0.69)%比(1.61±0.13)%,P均<0.01],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0.19±0.03)比(0.36±0.04)、(0.25±0.04)比(0.39±0.05),P均<0.01],Bax表达升高[(0.37±0.06)比(0.18±0.04)、(0.41±0.06)比(0.21±0.03),P均<0.01];苦杏仁苷能显著下调RL95-2、HEC-1B细胞的PI3K[(0.42±0.04)比(0.78±0.05)、(0.36±0.05)比(0.63±0.03),P均<0.01]、Akt[(0.73±0.05)比(0.92±0.05)、(0.65±0.03)比(0.86±0.04),P均<0.01]及mTOR[(0.25±0.04)比(0.93±0.06)、(0.34±0.05)比(0.88±0.04),P均<0.01]磷酸化水平,抑制PI3K/Akt/mTOR通路活化。结论苦杏仁苷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促进子宫内膜癌RL95-2、HEC-1B细胞凋亡,降低其增殖活性,抑制细胞侵袭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苷 子宫内膜癌 PI3K/Akt/mTOR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和阴道良性肿瘤2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崟 潘丹 +1 位作者 朱兰 常晓燕 《癌症进展》 2013年第6期592-595,共4页
目的 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总结外阴、阴道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外阴、阴道良性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外阴良性肿瘤177例,阴道良性肿瘤59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发,外阴良性肿... 目的 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总结外阴、阴道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外阴、阴道良性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外阴良性肿瘤177例,阴道良性肿瘤59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发,外阴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1.1 (1~73)岁,阴道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5.7(24 ~71)岁;97.2% (172/177)外阴良性肿瘤初发患者表现为外阴肿物,71.2% (42/59)阴道良性肿瘤患者在妇科检查时发现阴道肿物;外阴、阴道良性实质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乳头状瘤、纤维瘤、色素痣等常见.61.6%(109/177)外阴良性肿瘤患者为色素痣,而在59例阴道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占71.2% (42/59).患者均采用局部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5年,外阴良性肿瘤未见复发,阴道良性肿瘤有3例(5.1%)出现术后复发.结论 外阴、阴道良性实性肿瘤术后预后较好,但仍有复发、恶变风险,提倡早日手术切除,术后需加强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肿瘤 外阴肿瘤 阴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诱导鼻咽癌CNE-1细胞自噬及其机制研究
4
作者 金巧智 叶文蔚 +3 位作者 陈武兵 陶宝鸿 李志海 蔡志毅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0年第10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诱导人鼻咽癌CNE-1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FIP200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CNE-1细胞4、12、24、48小时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在诱导人鼻咽癌CNE-1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FIP200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CNE-1细胞4、12、24、48小时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形成过程中LC3颗粒的聚集情况;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雷帕霉素处理CNE-1细胞48小时后对LC3、p62及FIP200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CNE-1细胞经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4小时,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在处理12小时后,雷帕霉素对CNE-1细胞增殖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经雷帕霉素处理48小时后出现较明显的LC3颗粒聚集;CNE-1细胞中的自噬相关基因LC3、p62,在雷帕霉素处理48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表达升高(P<0.01),后者表达量降低(P<0.01),FIP200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雷帕霉素能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发生自噬,FIP200可能在调控鼻咽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自噬 肿瘤细胞 培养的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Paget病患者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石荷玲 杨志波 +1 位作者 朱明芳 陈晋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20-522,共3页
目的:目前,蛋白质芯片技术已成为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研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urfaced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寻找乳腺Paget... 目的:目前,蛋白质芯片技术已成为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研究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urfaced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寻找乳腺Paget病患者血清特异性蛋白,找出最佳的标志蛋白组合模式作为临床诊断指标,以期用于乳腺Paget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方法:用弱阳离子蛋白芯片(Weak cation exchanger protein chip,WCX2)及SELDI-TOF-MS技术检测10例健康者、10例乳房湿疹和15例乳腺Paget病患者血清中蛋白的相对含量。使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获得的结果采用CIPHERGEN公司的Biomarker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s System软件分析。结果:Paget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质荷比为3868Da和8876Da的2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湿疹相比质荷比为2911Da、3868Da、5097Da的3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系统筛选出3868Da及8876Da标志蛋白建立起一个乳腺Paget病的诊断模型,对乳腺Paget病的诊断特异性为100%,敏感度为73.3%。结论:SELDI-TOS-MS技术对乳腺Paget病早期诊断和鉴别慢性湿疹具有诊断价值,在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的筛选等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无创安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 弱阳离子蛋白芯片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 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施锦梅 应柳青 潘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I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针200 mg/次,静脉注射,1...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I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针200 mg/次,静脉注射,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针1000 mg/次,静脉注射,1次/d,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新生儿结局。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ICP疗效确切,能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升高血清VEGF水平,降低血清IFN-γ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复方甘草酸苷 新生儿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诊治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施文标 孔林 +1 位作者 陈鑫 杨林军 《北京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569-571,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TMC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84例(71.2),颈部淋巴结转移48例(40.7),<45岁与≥45岁P...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TMC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84例(71.2),颈部淋巴结转移48例(40.7),<45岁与≥45岁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30.2vs.49.2,P<0.05)。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103例随访时间9~128个月,平均69个月,无死亡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术前B超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PTMC早期诊断,合适的手术方式对PTMC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微小癌 外科手术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应柳青 施锦梅 潘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4月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I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均予以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熊...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4月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ICP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均予以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0.25 g/次,2次/d,口服,两组连用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肝功能水平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血清TBA、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下降值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佳(χ^2=4.54,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4例(8.88%),对照组11例(24.44%),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92,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ICP患者的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不良妊娠结局,保护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 熊去氧胆酸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特灵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效果观察
9
作者 柴芝红 潘一红 +1 位作者 蔡仙丽 孔林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2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派特灵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确诊治疗的HPV感染患者12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探讨派特灵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确诊治疗的HPV感染患者12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置入阴道后穹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派特灵,浸湿纱布条后置入阴道,统计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HPV感染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HPV累积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派特灵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可持续有效地清除HPV感染患者体内HPV,有利于提高患者疗效,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特灵 重组人干扰素Α-2B 人乳头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喜群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2期594-595,共2页
宫外孕,又名异位妊娠,是指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根据着床部位不同,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等。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宫外孕的治疗有多种选择,这取决于患者对生育要求,宫外孕包块的大小、位置... 宫外孕,又名异位妊娠,是指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根据着床部位不同,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等。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宫外孕的治疗有多种选择,这取决于患者对生育要求,宫外孕包块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近年来宫外孕发病率不断上升,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率也有明显提高,在破裂前确诊者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外孕包块 保守治疗 输卵管妊娠 护理 子宫残角妊娠 异位妊娠 早期诊断率 子宫体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9
11
作者 石荷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4例患者及时采用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方法加之得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24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 目的探讨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4例患者及时采用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方法加之得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24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抗凝、溶栓、祛聚降黏治疗及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肺栓塞发生。结论在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预防的效果,应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及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原文传递
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与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的关联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孔林 柴芝红 +2 位作者 蔡仙丽 施文标 施锦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2-585,共4页
目的 探究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台州市立医院妇科收治的228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证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00例,高度鳞状上皮... 目的 探究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台州市立医院妇科收治的228例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证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0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88例,宫颈鳞癌40例,同期健康女性6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取样和HPV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在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中诊断评估价值。结果 各组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6,P<0.001),宫颈癌组的HPV感染率高于HSIL组(χ^(2)=8.376,P=0.003),LSIL组高于对照组(χ^(2)=38.751,P<0.001);HSIL组与LSI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0,P=0.527)。139例HR-HPV感染患者中,95例为16型,43例为18型,1例为16型混合18型。ROC曲线结果,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在预测HPV和子宫颈病变中的灵敏度(0.652, 0.693)和特异度(0.885, 0.919)均较高。结论 子宫颈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与子宫病变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卷曲乳酸杆菌相对丰度预测HPV感染和子宫颈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曲乳酸杆菌 相对丰度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病变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原文传递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miRNA-3133对200kD黏着斑激酶家族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巧智 叶文蔚 +3 位作者 陶宝鸿 张朝晖 李志海 蔡志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通过构建分子量大小为200 kD的黏着斑激酶家族相互作用蛋白(FIP200)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研究FIP200与mi R-3133的靶向关系。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预测mi R-3133与FIP200 3’端非翻译区(3’UTR)潜在的互补结... 目的通过构建分子量大小为200 kD的黏着斑激酶家族相互作用蛋白(FIP200)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研究FIP200与mi R-3133的靶向关系。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预测mi R-3133与FIP200 3’端非翻译区(3’UTR)潜在的互补结合位点;利用PCR扩增FIP200基因3’UTR序列,并克隆到psicheck2载体中,构建FIP200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野生型psicheck2-FIP200-wt 3’UTR或突变型psicheck2-FIP200-mut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分别与mi RNA-3133 mimics或mimics-NC共转染CNE-1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观察mi RNA-3133对FIP200表达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FIP200 3’UTR与mi RNA-3133有潜在的结合位点,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成功;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显示,mi RNA-3133可抑制野生型FIP200载体的荧光素酶的表达(P <0.05),而对突变型载体的荧光素酶表达无影响(P> 0.05)。结论成功构建FIP200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mi RNA-3133可以直接靶向调控FIP200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3133 200kD黏着斑激酶家族相互作用蛋白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原文传递
P53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质胸苷激酶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仙丽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35-37,共3页
宫颈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宫颈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TK)是将胸腺嘧啶核苷合成DNA的关键酶,在人体内存在两种同工酶:细胞质TK(TK1)和线粒体TK(TK2),其中,... 宫颈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与宫颈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TK)是将胸腺嘧啶核苷合成DNA的关键酶,在人体内存在两种同工酶:细胞质TK(TK1)和线粒体TK(TK2),其中,TK1与DNA合成正相关,是评估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TK1含量越高,提示处于G2期的细胞数越多,组织增生越活跃。研究发现,健康人体血清中TK1含量极低,而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K1患者含量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组织 细胞质 P53基因 临床研究 胸苷激酶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 恶性肿瘤患者 DNA合成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通过诱导自噬抑制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文蔚 郭丙静 +2 位作者 柴芝红 潘丹 蔡仙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作用于HEC-1B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雷帕霉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划痕及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人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作用于HEC-1B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雷帕霉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划痕及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3颗粒的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及雷帕霉素组细胞中LC3Ⅱ、p6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一定药物浓度及时间条件下,雷帕霉素抑制HEC-1B细胞的生长活性,且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雷帕霉素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P<0.05);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经雷帕霉素处理后出现较明显的LC3颗粒聚集;雷帕霉素能升高LC3Ⅱ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p62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通过诱导HEC-1B细胞自噬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雷帕霉素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自噬
原文传递
宫颈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筛选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16
作者 叶文蔚 郭丙静 +3 位作者 应柳青 蒋梦亭 柴芝红 蔡仙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目的 通过筛选宫颈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检测其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edgeR”包筛选到与患者生存相关的差异表达lncRNA-AP001528.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AP001528.2的表... 目的 通过筛选宫颈癌预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检测其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edgeR”包筛选到与患者生存相关的差异表达lncRNA-AP001528.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AP001528.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Log-rank检测比较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AP001528.2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AP001528.2表达升高,且与FIGO分期、宫颈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高表达AP001528.2的宫颈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降低;FIGO分期、宫颈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AP001528.2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相关,且后三者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AP001528.2表达诊断宫颈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84,敏感度为96.7%,特异度为60.7%。结论 AP001528.2可能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之一,在宫颈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癌症基因组图谱 长链非编码RNA-AP001528.2 预后 诊断
原文传递
细胞学检查与阴道镜联合应用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陶国仙 王金花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02-2003,共2页
目的:评价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应用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异常的328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行镜下宫颈活检,再与组织病理学对照,观察阳性符合率。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检出LSIL125例、... 目的:评价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应用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异常的328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并行镜下宫颈活检,再与组织病理学对照,观察阳性符合率。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检出LSIL125例、HSIL26例、宫颈癌5例,阴道镜检出CINⅡ22例、CINⅢ7例、宫颈癌12例,病理检查出CINⅡ22例、CINⅢ10例、宫颈癌8例,TCT检查与宫颈活检阳性符合率为67.5%,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6%。结论:TCT检查可大大提高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宫颈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能提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病样变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阴道镜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86例女性盆腔脓肿的病原学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国仙 王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2593-2594,共2页
目的:探讨盆腔脓肿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女性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抗菌药物选择、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86例盆腔脓肿全部获得脓液培养和药敏,致病菌培养阳性48例,以大肠埃希菌为... 目的:探讨盆腔脓肿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女性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抗菌药物选择、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86例盆腔脓肿全部获得脓液培养和药敏,致病菌培养阳性48例,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敏感药物以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为主,手术治疗75例,3例行后穹窿穿刺引流,8例药物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盆腔脓肿治疗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早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脓肿 细菌培养 抗生素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