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冯雅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7期64-65,共2页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11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评判无症状性心...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11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评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阳性率情况,同时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与全天各时段的关系、心率变化情况、心律失常类型特点.结果 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率为49.11%(55/112),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2.14%(92/1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5,P<0.01).92例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患者共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396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高峰时段排序分别为6:01-12:00时(55.81%,221/396)、16:01-22:00时(32.07%,127/396)、12:01-16:00时(6.82%,27/396)、22:01-6:00时(5.30%,21/396).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增快占58.33%(231/396).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8.04%(81/92),其中以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5.80%(29/81)]和频发房性期前收缩[32.10%(26/81)]为主.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以6:01-12:00时为发作高峰,多伴有心率减慢及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
原文传递
心电图监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郭锦丽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监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研究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的数据及图形,计算不同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 目的 探讨心电图监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研究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的数据及图形,计算不同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将研究组患者中心电图诊断正确和诊断错误者分为诊断正确组和诊断错误组,分析诊断错误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fQRs、病理性Q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分别为72.46% (200/276),30.07% (83/276),86.59% (239/276),特异度分别为93.00% (93/100),99.00% (99/100),92.00% (92/100),准确度分别为77.93% (293/376),48.40%(182/376),88.03%(331/376),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准确度与fQRs、病理性Q波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239例)与诊断错误组(37例)的性别构成、年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单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2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3支病变发生率25.5%(61/239),诊断错误组分别为18.9%(7/37),24.3%(9/37),56.8%(21/37),诊断正确组与诊断错误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监测对于早期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QRs+病理性Q波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但仍存在一定漏诊,影响漏诊的因素是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