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4例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其中限食...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4例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其中限食型41例,暴食/清除型53例;选取72例某精神专科医院实习护士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抑郁症状(85.1%vs.8.3%)和焦虑症状(75.5%vs.2.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M M PI测试结果除男子-女子气、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的T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精神病态、抑郁、癔病、疑病、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及社会内向的T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分最高的量表分为精神病态(Pd)(63.8±11.2),其次是抑郁(D)(61.0±12.8),两点编码呈现24/42编码。暴食/清除型患者的疑病(Hs)的T分高于限食型[(53.3±9.9)vs.(58.7±9.3),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尤其是精神病态和抑郁更为突出。展开更多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生活、职业能力。痴呆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下降。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 of dementia,BPSD)包括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生活、职业能力。痴呆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下降。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 of dementia,BPSD)包括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成为痴呆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增加照料者及家庭负担[1],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氨磺必利对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共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入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45例。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4、8周末,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氨磺必利对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共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入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45例。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4、8周末,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病例精神症状进行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临床大体疗效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severity of illness scale,CGI-S)评定,通过比较量表评分前后变化来评价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各时点PANSS评分的总分和各因子分相比基线时均有显著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ANSS评分的总分、阳性症状和精神病理症状分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培酮组相比,氨磺必利组CGI-S评分较基线时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CG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研究结束,两组都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其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在改善阴性症状上优于利培酮。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焦虑抑郁症状,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94例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神经性厌食患者,其中限食型41例,暴食/清除型53例;选取72例某精神专科医院实习护士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MMP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抑郁症状(85.1%vs.8.3%)和焦虑症状(75.5%vs.2.8%)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M M PI测试结果除男子-女子气、说谎量表、诈病量表、校正量表的T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均P>0.05),精神病态、抑郁、癔病、疑病、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及社会内向的T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分最高的量表分为精神病态(Pd)(63.8±11.2),其次是抑郁(D)(61.0±12.8),两点编码呈现24/42编码。暴食/清除型患者的疑病(Hs)的T分高于限食型[(53.3±9.9)vs.(58.7±9.3),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尤其是精神病态和抑郁更为突出。
文摘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社会、生活、职业能力。痴呆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损害、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下降。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 of dementia,BPSD)包括抑郁、焦虑、行为障碍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往往成为痴呆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增加照料者及家庭负担[1],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
文摘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氨磺必利对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共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入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45例。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4、8周末,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病例精神症状进行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临床大体疗效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severity of illness scale,CGI-S)评定,通过比较量表评分前后变化来评价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在各时点PANSS评分的总分和各因子分相比基线时均有显著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培酮相比,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ANSS评分的总分、阳性症状和精神病理症状分在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利培酮组相比,氨磺必利组CGI-S评分较基线时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CG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研究结束,两组都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其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在改善阴性症状上优于利培酮。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