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中的分布和抗性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海燕 邱海萍 +3 位作者 柴荣耀 毛雪琴 王艳丽 孙国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检测浙江省40份水稻栽培品种和6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中6个抗性基因分布情况,同时鉴定品种苗瘟抗性水平,探讨携带抗性基因和抗性水平相关性。【方法】利用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品种中Pi1、Pi9/Piz、Pi2/Pizt、Pikh、Pikm、P... 【目的】检测浙江省40份水稻栽培品种和6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中6个抗性基因分布情况,同时鉴定品种苗瘟抗性水平,探讨携带抗性基因和抗性水平相关性。【方法】利用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品种中Pi1、Pi9/Piz、Pi2/Pizt、Pikh、Pikm、Pita,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用2015-2017年田间采集到的141个稻瘟菌菌株鉴定46个水稻品种苗瘟抗性水平。【结果】6个抗性基因在浙江省栽培品种中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ita基因分布最广,占47.83%;其次是Pikh,占41.30%;抗性基因Pi2/Pizt和Pikm在栽培品种中分布频率相等,均为34.78%;抗性基因Pi9/Piz在栽培品种中分布较少,仅有21.74%;抗性基因Pi1仅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TTP中检测到。抗性水平鉴定结果显示22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60%以上,两个品种的抗性频率达到80%以上。【结论】浙江40份水稻栽培品种和6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携带抗性基因和其抗性水平部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瘟 分子标记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朱艺勇 黄芳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RH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特别是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文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27±1℃,RH70%±5%)该虫在棉花上的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雌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雄虫生活史包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和雄成虫。卵期很短,雌虫若虫期15~20d,总历期约为47~59d;雄虫若虫和蛹期17~22d,总历期约为20~26d;雌虫寿命明显长于雄虫。该蚧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产卵量200~862粒/头,平均产卵458粒/头。各虫态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橙黄色,略微透明;1龄若虫,淡黄绿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尾瓣突出,至末期可根据体表黑斑的可见程度区分雌、雄虫;3龄雌若虫,体表有薄层蜡粉,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和腹部1~4节背面亚中区可见清晰斑点,形成纵向黑色条斑,外表形似雌成虫。雌成虫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胸、腹背面的黑色条斑在蜡粉覆盖下呈成对黑色斑点状,体缘蜡突明显,共18对,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雄虫蛹包裹于松软的白色丝茧中;雄成虫,虫体较小,黑褐色;触角细长,具一对发达透明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本文通过对扶桑绵粉蚧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各个龄期发育的形态特征的研究,为该虫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了基本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棉花 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黄芳 张蓬军 +3 位作者 章金明 朱艺勇 吕要斌 张治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2,71,共6页
[目的]研究棉花、番茄和茄子3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恒温27℃下观察扶桑绵粉蚧的个体发育及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扶桑绵粉蚧在3种寄主植物上... [目的]研究棉花、番茄和茄子3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恒温27℃下观察扶桑绵粉蚧的个体发育及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扶桑绵粉蚧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存活率为棉花(茄子(番茄,存活曲线差异明显,但均以l龄和2龄若虫的死亡率最高。若虫的发育历期除1龄外无显著差异,棉花上蛹期显著长于其他两者,雌性成虫存活历期为棉花(番茄、茄子,雄性为棉花、茄子(番茄。交配过的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多于夜间产卵,但棉花上部分扶桑绵粉蚧可于白昼产卵;其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能力为棉花(茄子(番茄。3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相近,但净增殖率(R0)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差异较大,均为棉花(茄子(番茄,分别为142.10、88.91、43.56和156.67、87.95、32.74。[结论]扶桑绵粉蚧繁殖力及种群发展能力极强,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是其极易大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发育 繁殖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声敢 陈丽萍 +3 位作者 吴长兴 苍涛 俞瑞鲜 赵学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评价农药在稻田使用后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选择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4种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分别采用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 为评价农药在稻田使用后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选择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4种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分别采用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并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斜生栅列藻的72h-EC50值分别为55.3,0.00509,0.249,1.69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高毒、高毒和中毒。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大型溞的48h-EC50值分别为49.2,0.00392,0.03080,0.00165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剧毒、剧毒和剧毒。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49.8,0.706,5.12,10.9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高毒、中毒和低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丙溴磷 二嗪磷 马拉硫磷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苦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声敢 吴长兴 +4 位作者 陈丽萍 苍涛 俞瑞鲜 王彦华 赵学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了明确土壤熏蒸剂氯化苦对环境生物的影响,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制订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研究了氯化苦对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氯化苦对... 为了明确土壤熏蒸剂氯化苦对环境生物的影响,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制订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研究了氯化苦对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参照欧盟指令91/414/EEC标准评价了其环境风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氯化苦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为中毒(0.497 mg/L,96 h-EC50),对泽蛙Rana limnocharis亦为中毒(2.18 mg/L,48 h-LC50),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高毒(0.222 mg/L,96 h-LC50),对蜜蜂Apis mellifera L.(>65.7μg/蜂,48 h-LD50)和蚯蚓Eisenia foetida(76.1 mg/kg,14 d-LC50)为低毒。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氯化苦注射使用后对蜜蜂的急性风险为可接受水平,而根据氯化苦在水和土壤中的环境预测浓度(PEC)值,其对斜生栅列藻、泽蛙、斑马鱼及蚯蚓存在急性毒性风险。因此,在田间使用氯化苦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对斜生栅列藻、泽蛙、斑马鱼和蚯蚓的急性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苦 环境生物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诱集植物苘麻防治设施蔬菜烟粉虱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晓明 吴珉 +5 位作者 徐明飞 丁亚慧 胡秀卿 张春荣 赵华 李振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6期1359-1362,共4页
烟粉虱对蔬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首先在设施大棚内分别测试了烟粉虱在诱集植物苘麻与茄子、豇豆间的寄主选择,然后利用苘麻对设施豇豆上的烟粉虱进行了防治。结果表明,豇豆上烟粉虱成、若虫数量均显著低于苘麻,而茄子上仅烟粉虱若... 烟粉虱对蔬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首先在设施大棚内分别测试了烟粉虱在诱集植物苘麻与茄子、豇豆间的寄主选择,然后利用苘麻对设施豇豆上的烟粉虱进行了防治。结果表明,豇豆上烟粉虱成、若虫数量均显著低于苘麻,而茄子上仅烟粉虱若虫数量显著低于苘麻。诱集3周后,诱集区豇豆上的烟粉虱成、若虫数量与非诱集区无显著差异;当仅在苘麻上施用杀虫剂7 d后,诱集区豇豆上的烟粉虱若虫数量显著低于非诱集区。本研究表明,将苘麻作为诱集植物防治设施蔬菜上的烟粉虱具有明显的潜力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诱集植物 苘麻 蔬菜 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瓜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7
作者 任海英 李岗 +2 位作者 戚行江 方丽 王汉荣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98,194,共9页
葫芦科作物甜瓜,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且基因组较小(454 Mb),因此易于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重点论述了甜瓜的分子标记以及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和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甜瓜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甜瓜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PEX11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昕 姜华 +7 位作者 王艳丽 张震 毛雪琴 柴荣耀 邱海萍 杜新法 王教瑜 孙国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5-646,共12页
PEX11基因家族成员是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调控的关键因子,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6种代表性真菌的PEX1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检索和进化分析。研究发现:(1)26种真菌中共有66个可能的PEX11p。酵母类真菌有1个或2个PEX11p,而大多数丝状... PEX11基因家族成员是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调控的关键因子,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6种代表性真菌的PEX1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检索和进化分析。研究发现:(1)26种真菌中共有66个可能的PEX11p。酵母类真菌有1个或2个PEX11p,而大多数丝状真菌中包含2到3个,其中子囊菌中PEX11p的个数偏多,个别种类达到5个;(2)真菌PEX11p可分为3类,大多数真菌含有类型Ⅰ和类型Ⅲ的PEX11p,类型Ⅱ是盘菌亚门真菌所特有的,可能与类型Ⅰ和类型Ⅱ在功能上有冗余;(3)通过MEME分析,发现PEX11p含有多个保守区域,其中C末端的Motif8具有很高的保守性,推测可能对PEX11p发挥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进一步研究真菌PEX11p的进化与功能以及过氧化物酶体的增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过氧化物酶体 PEXll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中毒死蜱高残留几率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吴长兴 王新全 +4 位作者 赵学平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彦华 王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 为探索芹菜中农药残留易超标的原因,以毒死蜱为供试农药,研究了其在芹菜植株和小白菜叶片上的着药率、以及在茎叶与根部的吸收与传导性。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为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浸渍2 s后,芹菜和小白菜上的着药率分别为41.5%和26.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在857 mg/L的毒死蜱药液中添加240 mg/L增效剂杰效利后,芹菜的着药率增加7.2%,小白菜基本无变化。茎叶涂抹法和根部浇灌法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易被芹菜和小白菜茎叶和根吸收。用950 mg/L的毒死蜱药液涂抹于局部叶片后0.5 d,芹菜和小白菜未涂药部位毒死蜱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99和4.23 mg/kg;用480 mg/L的毒死蜱药液浇根处理后2 d,芹菜和小白菜地上植株上半部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6和0.22 mg/kg。研究表明,毒死蜱在芹菜中的着药量与吸收量比小白菜更高,在分类时应将芹菜与农药残留规律更相近的蔬菜归为一类,以确保在同类其他蔬菜上登记的农药用量、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限量适用于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小白菜 毒死蜱 残留规律 安全间隔期 残留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水稻田使用毒死蜱对水体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长兴 赵学平 +4 位作者 吴声敢 陈丽萍 王彦华 王强 吴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2,共5页
选择丘陵地区的小规模水稻田作为试验地,调查毒死蜱在该区域水稻田中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监测不同时期水稻田进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结果显示,毒死蜱使用后水稻田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高于进水,最高达26.07μg.L-1。从河流引入的进水... 选择丘陵地区的小规模水稻田作为试验地,调查毒死蜱在该区域水稻田中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监测不同时期水稻田进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结果显示,毒死蜱使用后水稻田出水中毒死蜱残留水平高于进水,最高达26.07μg.L-1。从河流引入的进水中也存在毒死蜱残留,最高达3.23μg.L-1,说明上游农田已经对河水产生了污染。毒死蜱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分别为:斑马鱼,ρ(96 h,LC50)为1.11 mg.L-1;大型溞,ρ(48 h,EC50)为1.44μg.L-1;斜生栅列藻,ρ(72 h,EC50)为0.193 mg.L-1。根据欧盟急性毒性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毒死蜱对水稻田周边水体中鱼类和藻类为低风险,对大型溞为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水稻田 残留 急性毒性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彦华 陈丽萍 +5 位作者 赵学平 吴长兴 苍涛 俞瑞鲜 吴声敢 王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99-2304,共6页
为评价农药对蚯蚓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滤纸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氯噻啉和噻虫啉5种新烟碱类药剂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0.0089(0.0... 为评价农药对蚯蚓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新烟碱类和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滤纸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氯噻啉和噻虫啉5种新烟碱类药剂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0.0089(0.0075~0.010)μg·cm-2~0.44(0.34~0.56)μg·cm-(248h结果),噻虫嗪对蚯蚓的LC50值在24h和48h均大于62.91μg·cm-2;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种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4.52(3.71~5.50)μg·cm-2~22.76(18.68~27.73)μg·cm-(248h结果)。人工土壤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新烟碱类药剂(除噻虫嗪外)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1.54(1.43~1.71)mg·kg-1~17.29(16.44~19.41)mg·kg-(114d结果),噻虫嗪对蚯蚓的LC50值在第7d和14d均大于1200mg·kg-1;3种阿维菌素类药剂对蚯蚓的LC50值范围为27.93(26.04~29.81)mg·kg-1~175.33(162.82~188.91)mg·kg-(114d结果)。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啶虫脒和烯啶虫胺对蚯蚓属于中毒级,其他的药剂对蚯蚓属于低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药剂 阿维菌素类药剂 蚯蚓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声敢 徐吉洋 +5 位作者 饶惠仙 柳新菊 安雪花 吕露 关文碧 赵学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结果显示: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4.47μg a.i.·蜂^(-1)、>11.2μg a.i.·蜂^(-1)和0.0601μg a.i.·蜂^(-1),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11.0μg a.i.·蜂^(-1)、>13.9μg a.i.·蜂^(-1)和0.643μg a.i.·蜂^(-1)。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低毒和高毒。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存在中等风险(HQ值为1 622),20%啶虫脒SP和10%氟啶虫酰胺WG对蜜蜂的风险为低风险,其HQ值分别为40.3和<6.70。因此,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用10%氟啶虫酰胺WG来防治蚜虫,20%啶虫脒SP次之。而使用22%氟啶虫胺腈SC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降低其对蜜蜂的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氟啶虫酰胺 氟啶虫胺腈 蜜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0
13
作者 祝晓云 张蓬军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5,共10页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 明确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对于花蓟马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除了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关于其他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及其成分鉴定的研究未有报道。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花蓟马雌雄成虫和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对花蓟马雄虫和西花蓟马雄虫气味源的嗅觉反应;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提取花蓟马雄虫挥发物,利用含有BGB-176SE或CP-chirasil-DexCB2种不同手性柱的气-质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挥发物进行分离和鉴定。行为学试验结果表明:花蓟马雄虫气味源对其雄性及雌性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经GC-MS分析,花蓟马雄虫挥发物中含有2种主要的化合物,分别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其与已报道的西花蓟马雄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R)-lavandulyl acetate与neryl(S)-2-methylbutanoate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雄虫中释放的比例不同;行为学试验进一步证明,2种组分比例的不同在花蓟马和西花蓟马种间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推测花蓟马属的昆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组分可能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聚集信息素 (R)-lavandulyl acetate neryl(S)-2-methylbutanoate 嗅觉反应 气味源 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温室施用百菌清对施药及采收人员的暴露水平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9
14
作者 安雪花 吴长兴 +5 位作者 吉小风 吴声敢 陈丽萍 苍涛 蔡磊明 赵学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1,共8页
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在草莓温室中均匀施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通过贴片法分析了施药者及果实采收者的人体暴露量,研究了草莓温室施用百菌清对操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在草莓温室中施用百菌清,对施药者人体暴露的施... 采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在草莓温室中均匀施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通过贴片法分析了施药者及果实采收者的人体暴露量,研究了草莓温室施用百菌清对操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在草莓温室中施用百菌清,对施药者人体暴露的施药液量为19.2~46.6mL/h,平均为30.2mL/h,主要暴露部位为小腿;采收果实时,施药后第1天采收者人体暴露的施药液量为3.8mL/h,第7天时为0.027mL/h,主要暴露部位均为手部。在本研究暴露条件下,施药者的安全限值(MOS)为0.258,表明该暴露环境对施药者存在风险;施药后1~7d,采收者的MOS值均〉1,表明该暴露环境对采收者人体暴露为安全。研究表明,在草莓温室中施用百菌清,对田间操作人员存在职业暴露风险,因此应注意加强防护措施,或缩短暴露时间;采收时,对采收者无职业暴露风险,但应对主要暴露部位手部加强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菌清 人体暴露 安全限值 施药者 采收者 草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茚虫威和毒死蜱在小白菜中的残留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学平 袁玉伟 +3 位作者 胡秀卿 吴长兴 吴声敢 陈丽萍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4-789,共6页
通过对小白菜中常用农药茚虫威和毒死蜱的残留试验和膳食暴露评估,为小白菜的安全生产和膳食风险评价提供技术依据。试验表明,在保护地条件下常量喷施茚虫威(40.5 g/hm2)和毒死蜱(540 g/hm2)在小白菜中的初始残留量分别为3.88和20.6... 通过对小白菜中常用农药茚虫威和毒死蜱的残留试验和膳食暴露评估,为小白菜的安全生产和膳食风险评价提供技术依据。试验表明,在保护地条件下常量喷施茚虫威(40.5 g/hm2)和毒死蜱(540 g/hm2)在小白菜中的初始残留量分别为3.88和20.60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4和1.1 d;间隔期7 d后,小白菜中的茚虫威和毒死蜱残留能够符合CAC、美国和日本的限量标准要求。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表明,不同年龄群体的风险商存在差异,幼年消费者(2~10岁)的风险商均高于成年人(≥18岁)的50%左右;茚虫威的理论长期风险商在常量和加倍剂量时分别间隔5和7 d后开始低于100,而理论急性风险商均低于100,风险均可以接受;毒死蜱的理论长期风险商在试验的不同间隔时间内均接近和高于100,急性风险商在间隔3 d后开始低于100。因此,尽管茚虫威和毒死蜱具有相近的半衰期和参照剂量,但从残留试验和膳食评估结果来看,茚虫威在小白菜中使用的安全风险和膳食风险低;而毒死蜱的风险高,不宜在小白菜生产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茚虫威 毒死蜱 小白菜 农药残留 膳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声敢 关文碧 +3 位作者 柳新菊 安雪花 吕露 赵学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0-468,共9页
为全面了解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现状,摸清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草莓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系统比较了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及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草莓农药最大... 为全面了解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现状,摸清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草莓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系统比较了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及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全面分析了中国草莓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存在与国际接轨不足、与生产用药不符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建议积极跟踪国际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动态,参与国际农药残留标准的制订及修订研究,并尽快完善中国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和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研究,提高农药检测技术和草莓用药技术水平,以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草莓质量安全监管、生产指导和出口贸易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农药 最大残留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2 位作者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亮 章金明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29,共9页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亚致死效应,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 【目的】通过研究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亚致死效应,进一步了解农药的杀虫机制,同时为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浸叶法测定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选择茚虫威的3个实验浓度(TI-LC15,TI-LC30和TI-LC50)和高效氯氰菊酯的3个实验浓度(TB-LC15,TB-LC30和TB-LC50)分别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48h,记录各虫态存活率和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及蛹的重量,并记录单雌产卵量和成虫寿命;应用特征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组小菜蛾后代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以及种群增长。【结果】TI-LC30,TI-LC50,TB-LC15,TB-LC30和TB-LC50处理组各虫态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3龄、4龄幼虫和蛹的重量以及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TI-LC15组小菜蛾3龄和4龄幼虫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LC30,TI-LC50,TB-LC30和TB-LC50组小菜蛾后代的总产卵期显著短于相应对照组(P<0.05),产卵量也都显著降低(P<0.05);TI和TB实验组小菜蛾后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以及总生殖率GRR都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结论】低剂量的茚虫威和高效氯氰菊酯能显著抑制处理当代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对其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也有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茚虫威 高效氯氰菊酯 亚致死效应 生长发育 种群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彩云 杨亚军 +4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田俊策 鲁艳辉 吕仲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80,共8页
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是害虫种群重要的特性,明确稻纵卷叶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稻纵卷叶螟防控措施的制定。试验分别测定了广西合浦和南宁、湖南长沙和浙江杭州4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毒死... 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是害虫种群重要的特性,明确稻纵卷叶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稻纵卷叶螟防控措施的制定。试验分别测定了广西合浦和南宁、湖南长沙和浙江杭州4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探讨了不同地理种群间解毒酶活性及药剂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4个不同地理种群间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具有种群差异性。长沙种群具有较高的酶活性,而合浦种群酯酶活性最低,南宁种群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最低,合浦、南宁和杭州种群具有相似的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稻纵卷叶螟4个不同地理种群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对同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在1~4倍之间。在所检测的几种药剂中,南宁和杭州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合浦和长沙种群;南宁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种群;合浦种群对甲维盐的敏感性最高;长沙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最低;浙江杭州种群对多杀菌素敏感性最高。稻纵卷叶螟幼虫解毒酶活性和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具有地理种群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地理种群的相关特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防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种群差异性 解毒酶 敏感性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棉花及土壤中丁草胺和异噁草酮的残留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新安 陈锡岭 赵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2-1176,共5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丁草胺和异噁草酮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丁草胺和异噁草酮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5.0×10-10和1.0×10-9g,样品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 mg.k... 建立了同时测定丁草胺和异噁草酮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丁草胺和异噁草酮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5.0×10-10和1.0×10-9g,样品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 mg.kg-1。棉叶、棉籽和土壤中添加浓度为0.05~1.0 mg.kg-1时,丁草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8.78%~99.5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2.09%;异噁草酮的平均回收率为85.57%~101.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7%~2.44%。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丁草胺和异噁草酮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试验中,测得丁草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14和2.53 d,异噁草酮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0和2.82 d,收获时土壤和棉籽中丁草胺和异噁草酮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异噁草酮 棉花 土壤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