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志辉 许永明 +3 位作者 王之平 江小勇 赵海玲 王君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1643-1646,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编入TIA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均行常规CT和CT血管造影。评估椎基底动脉的病变,包...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编入TIA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均行常规CT和CT血管造影。评估椎基底动脉的病变,包括椎基底动脉狭窄、走行迂曲、变异。结果:30例TIA组25例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表现: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27支;狭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管腔14支,椎动脉迂曲致局部狭窄6支,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狭窄2支,先天发育细小5支;狭窄部位:V1段5支,V2段3支,V3段3支,V4段13支,基底动脉狭窄3支;其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7支,闭塞1支;椎动脉明显迂曲6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1支;椎动脉一侧发育细小3支;椎动脉窗1支。40例对照组,8例8支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2支,同时伴椎动脉迂曲1支。两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2=27.59,P<0.001)。椎基底动脉异常是发生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OR=20)。结论:CTA是一种很好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关系及其病变的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有很好的显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椎基底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伴门脉高压的肝脾联合栓塞对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陶正龙 程永德 +1 位作者 金洪先 詹迎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及部分脾栓塞术 (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 85例 ,4 5例经TACE及PSE联合治疗 ,4 0例单纯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 目的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及部分脾栓塞术 (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 85例 ,4 5例经TACE及PSE联合治疗 ,4 0例单纯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功能指标及Child Pugh评分变化。结果 术前 ,A、B两组患者的TBIL、ALT、ALB及Child Pugh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1周与术前比较 ,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P <0 .0 1) ;长期观察 ,TACE加PSE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较单纯TACE组明显。结论 TACE联合PSE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及脾亢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E 原发性肝癌 肝功能 PSE 患者 门脉高压 治疗前后 联合 CHILD-PUGH 肝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被引量:5
3
作者 陶正龙 季玉峰 +2 位作者 金洪先 詹迎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667-669,共3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6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癌病灶及门静脉癌栓的变化。结果23例肿瘤缩小50%以上,50%以下的有25例,不变的有44例,增大1...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6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癌病灶及门静脉癌栓的变化。结果23例肿瘤缩小50%以上,50%以下的有25例,不变的有44例,增大12例。门静脉癌栓14例消失,39例缩小,51例不变。2例术后1周内死亡。结论TACE治疗肝癌并门静脉内癌栓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门静脉 癌栓 治疗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鑫龙 陈祖华 +1 位作者 苏振清 陈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13-416,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其中左上腹3例,右上腹3例,右下腹1例;胰头部1例。CT平扫表现为肌肉样...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其中左上腹3例,右上腹3例,右下腹1例;胰头部1例。CT平扫表现为肌肉样软组织肿块,最大径在8~13cm之间,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囊内壁不规则,斑点状钙化3例。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中、重度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步向内填充。三维重建能显示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和周围结构关系。肝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具有肿瘤体积大、边缘不规则、易坏死囊变等CT特点,如发现转移,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恶性肿瘤 副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方法治疗儿童轻度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及预后随访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炎旭 柳海晓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保守方法治疗儿童轻度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32例应用保守方法治疗的儿童轻度脊柱结核患者并随访3~5年,回顾性分析其病程变化、治愈时间、治愈率及脊柱后凸角的变化。结果31例(96.9%)患儿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 目的探讨保守方法治疗儿童轻度脊柱结核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32例应用保守方法治疗的儿童轻度脊柱结核患者并随访3~5年,回顾性分析其病程变化、治愈时间、治愈率及脊柱后凸角的变化。结果31例(96.9%)患儿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其中11例(34.4%)患儿经过4~6个月的治疗获得治愈,13例(40.6%)患儿经过7~9个月的治疗获得治愈,7例(21.8%)患儿经过10~18个月的治疗获得治愈。6例(18.8%)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药物副作用。30例患儿应用保守治疗获得治愈并完成随访3~5年,与初诊时相比,9例(30.0%)患儿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轻度增大,1例(3.3%)患儿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增大17°,6例(20.0%)患儿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减小,其余(46.7%)患儿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大小均未见明显改变。患儿治疗前后脊柱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6.3%)患儿随访2年后复发,其余患儿随访期内未见脊柱结核复发。结论 保守治疗对儿童轻度脊柱结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医生应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予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治疗 儿童 脊柱结核 后凸角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对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鑫龙 陈祖华 苏振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4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对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在36例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中,双重栓塞(明胶海绵+PVA颗粒或弹簧圈)21例作为研究组,明胶海绵单一栓塞15例作为对照组,对它们中期疗效进行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对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在36例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中,双重栓塞(明胶海绵+PVA颗粒或弹簧圈)21例作为研究组,明胶海绵单一栓塞15例作为对照组,对它们中期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随访1月,研究组无复发病例,低于对照组复发咯血20%(3/15,);有效率研究组达100%,高于对照组的80%(12/15)。随访3个月,研究组复发9.5%(2/21)低于对照组33.3%(5/15);有效率前者为90.5%(19/21),高于后者的66.7%(10/15)。随访12个月,研究组复发38.1%(8/21)低于对照组复发60%(9/15);有效率前者为61.9%(13/21),高于后者的40%(6/15)。双重栓塞介入治疗矽肺伴急性大咯血的中期疗效优于单纯采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论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在矽肺伴急性大咯血中期疗效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 咯血 栓塞 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CT与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疾病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胜军 吴丽君 罗颖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探讨MRI、CT及诊断X线摄影等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分别采用MRI、CT及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X线摄影、CT和MRI检查出的病灶直径... 目的探讨MRI、CT及诊断X线摄影等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分别采用MRI、CT及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乳腺X线摄影、CT和MRI检查出的病灶直径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本文9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发现112枚病灶,其中确诊良性68枚,恶性44枚。乳腺X线摄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8.18%、69.12%、68.75%;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64%、91.18%、90.18%;CT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0.00%、88.06%、84.8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乳腺钼靶X线和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X线摄影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疾病,MRI、CT增强可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特异性和检出率,三者相结合缺点互补大大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在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陶正龙 金洪宪 +1 位作者 江晓勇 金财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52-453,共2页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在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空气灌肠不能整复的患儿 5 5 0例 ,经肌注山莨菪碱 5mg ,2 0~ 30min后再行试灌。 结果  4 6 8例整复成功 ,82例未成功 ,其中2例穿孔 ,行手术治疗。结论 空气整复小儿肠...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在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空气灌肠不能整复的患儿 5 5 0例 ,经肌注山莨菪碱 5mg ,2 0~ 30min后再行试灌。 结果  4 6 8例整复成功 ,82例未成功 ,其中2例穿孔 ,行手术治疗。结论 空气整复小儿肠套叠应用山莨菪碱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小儿 肠套叠 空气整复 急腹症 X线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平片和CT诊断成人食管异物的ROC曲线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钟海兵 杨志辉 钟玉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比较X线平片和CT诊断食管异物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内镜诊治前既行X线平片检查又行CT检查的成人食管异物患者43例,用多个诊断点(五等级法)分别判断两者检出食管异物的情况,以治疗后取出的食管异物36例(金标准)来分别验证两者... 目的:比较X线平片和CT诊断食管异物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内镜诊治前既行X线平片检查又行CT检查的成人食管异物患者43例,用多个诊断点(五等级法)分别判断两者检出食管异物的情况,以治疗后取出的食管异物36例(金标准)来分别验证两者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再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诊断食管异物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比较两者发现食管异物穿孔的情况。结果 :X线诊断食管异物的AUC为0.609,CT的AUC为0.980,差异行Z检验,结果 Z=4.25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线平片发现食管穿孔2例,而CT发现了6例。结论 :CT诊断成人食管异物优于X线平片,对于透X线的异物可作为内镜诊治前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异物 X线平片 CT R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血管造影在诊断及介入治疗颈部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君松 江丹琴 +1 位作者 余智 刘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0期959-961,973,F0002,共5页
临床实践中,有研究者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部分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可能仅有颈部疼痛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局部症状[1-3],故尽早发现并诊断CAD,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及改善其预后具... 临床实践中,有研究者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部分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可能仅有颈部疼痛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局部症状[1-3],故尽早发现并诊断CAD,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及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临床诊断CAD的“金标准”[4-5],鉴于其费用昂贵、技术要求相对高、有创且对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不敏感等因素,限制其在基层医院尤其是急诊中的应用。目前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能够快速大范围成像,且能很好的显示血管断面结构。我们回顾性分析320排CTA的CAD影像学表现及形态学分型,并与DSA进行对比以进一步研究320排CTA对临床诊断颈部动脉夹层和选择合适的介入疗法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夹层 320排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海勇 马炎旭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5期2559-2560,共2页
股骨头坏死在骨科中属于出现率较高的一种,大量酗酒、激素使用过量、外伤都可能导致股骨头不能正常供血,进而会引起骨髓细胞坏死、骨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股骨头坏死患者会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并且髋部会有压痛感,一般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在骨科中属于出现率较高的一种,大量酗酒、激素使用过量、外伤都可能导致股骨头不能正常供血,进而会引起骨髓细胞坏死、骨关节活动受到限制。股骨头坏死患者会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并且髋部会有压痛感,一般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因为股骨头形态上还未有显著变化,所以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得到确诊并接受有效治疗,则通常能够获得良好预后。而如果患者股骨头坏死已经进入中晚期,则局部关节会有塌陷变化,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完全丧失功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坏死 磁共振成像诊断 临床价值 CT 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 使用过量 细胞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德顺 杨志辉 +3 位作者 林建军 林海勇 江晓勇 董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5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患者中,Juri A型2例;B型3例,C型2例,病灶最小1.61cm×1.27cm,最大6.63cm×3.17cm,平均3.25cm×...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患者中,Juri A型2例;B型3例,C型2例,病灶最小1.61cm×1.27cm,最大6.63cm×3.17cm,平均3.25cm×2.02cm。MRI表现T1WI 6例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4例边缘可见低信号环,1例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2例边缘部分强化,5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7例中2例合并有少许脑室积血,6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脑积水。CT表现3例行CT平扫,均表现结节状、桑葚状高密度影,CT值约45~75HU,病灶内部密度大部分均匀。结论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海绵状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志辉 许永明 +2 位作者 王德顺 江晓勇 陈宇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5期936-93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确诊的6例急性甲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首次头颅MRI均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广泛受累,同时累及两侧外囊、小脑齿状核、豆状核6例,累及丘脑1例。病... 目的探讨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确诊的6例急性甲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首次头颅MRI均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广泛受累,同时累及两侧外囊、小脑齿状核、豆状核6例,累及丘脑1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较明显高信号;FLAIR上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1例行增强扫描未见强化。6例均见脑回肿胀,脑沟、脑池变浅,脑沟模糊不清,脑室系统变窄。4例随访显示原有病灶范围稍缩小,同时有脑萎缩表现。结论临床上有明确的甲苯接触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程度较重者可致脑水肿,结合头颅MRI表现可对急性甲苯中毒性脑病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中毒 脑白质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与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有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722-72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AD患者均行MSCTA和DSA检查,... 目的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AD患者均行MSCTA和DSA检查,比较2种影像学方法的AD表现。结果 DeBakey分型中Ⅰ型4例、Ⅱ型1例、Ⅲ11例。MSCTA对内膜片及破口的显示率达100%,均显著高于DSA(P<0.05),而对真假腔与分支受累的显示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在A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设计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作为一种安全、快递、有效、无创的检查,可作为AD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造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呼吸道MALT淋巴瘤的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德顺 杨志辉 +2 位作者 陈勰 陈希希 江晓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8月间经临床病理确诊的6例上呼吸道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6例上...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8月间经临床病理确诊的6例上呼吸道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5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6例上呼吸道MALT淋巴瘤中,1例位于鼻咽部,1例位于口腔左侧上腭部,1例位于右侧会厌,1例多发位于两侧面颊部及左侧上腭部,1例位于左侧声带下方,1例位于右侧舌根;MRI表现:相对肌肉信号,T1WI4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T2WI5例均呈高信号,T2WI和T1WI所有肿瘤均信号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中度均一强化;CT表现:与周边肌肉密度比较,平扫肿块呈等密度,其内密度均一,增强扫描肿块强化均一,强化程度明显,无坏死、囊变及出血的表现。结论上呼吸道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当中老年患者表现为上呼吸道局限性肿块,信号或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或重度强化,强化均匀,囊变、坏死出血少见,提示MALT淋巴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在CT静脉增强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6
作者 陈胜军 吴丽君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419-420,共2页
目的探讨CT静脉增强扫描中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84例行CT静脉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碘佛醇用量为80~100 mL,注射速度为3~6 mL/s,均在增强扫描前2 h及增强扫描后即刻、扫... 目的探讨CT静脉增强扫描中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应用成效。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12月收治的84例行CT静脉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碘佛醇用量为80~100 mL,注射速度为3~6 mL/s,均在增强扫描前2 h及增强扫描后即刻、扫描后1 h、48 h对生命体征记录,观察注射部位,检查心电图,在增强扫描前2 h和增强扫描后48 h,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及肾功能检查,且在增强扫描时及扫描后即刻、扫描后15 min、1 h、48 h等不同时间段对不良反应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碘佛醇注射后,全身耐受优良率为100%,有潮红及热感7例,占8.3%;轻度不良反应1例,占1.2%,无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CT静脉增强扫描中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不良反应率居较低水平,具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佛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7
作者 张建勋 苏振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年第10期30-31,共2页
目的评价X线摄影和CT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0例患者均有X线平片,30例行CT扫描。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60例中56例显示骨质改变,40例显示病灶边界,22例显示骨膜反应,20例显... 目的评价X线摄影和CT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0例患者均有X线平片,30例行CT扫描。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60例中56例显示骨质改变,40例显示病灶边界,22例显示骨膜反应,20例显示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30例行CT扫描病例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10例清晰显示骨膜反应。结论X线平片仍为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二者结合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X线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的影像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丽君 付燕飚 +4 位作者 林秾 李冰皓 杨婷 王加伟 徐雷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50-2054,共5页
目的探讨骨原发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HE)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骨原发PH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总结临床影像特点,包括发病年龄、病变分布特征、骨破坏形态和磁共... 目的探讨骨原发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HE)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骨原发PH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总结临床影像特点,包括发病年龄、病变分布特征、骨破坏形态和磁共振信号特点等。结果6例中,4例单发,2例多发。5例累及单个肢体,1例局限骨盆。2例多发病灶均局限于单侧肢体,邻关节两侧生长分布较密集;3例单发病灶邻关节生长。6例肿瘤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同时累及骨皮质和髓腔,4例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127个病灶位于长骨,其中103个呈偏心性生长,其中96个病灶呈纵行生长,表现为病灶长轴与肢体纵轴一致。6例MRI表现T1WI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骨原发PHE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骨端,并局限于单侧肢体,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多发或单发;多发病灶常集中累及单个肢体,病灶多偏心性,病灶长轴与肢体纵轴一致;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这些特征对骨原发PHE的影像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放射摄影术 核素显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