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后足下垂步行障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黄艳 朱沙利 冯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7期189-192,共4页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后约有75%的患者将遗留各种功能障碍,给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足下垂是导致步行障碍的重要原因,患者行走时足尖向下,患肢代偿性呈划圈或跨越步态,步行不稳而使跌倒风...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发病后约有75%的患者将遗留各种功能障碍,给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足下垂是导致步行障碍的重要原因,患者行走时足尖向下,患肢代偿性呈划圈或跨越步态,步行不稳而使跌倒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准确地评定足下垂并早期开始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使患者步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本文将就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评定和中西医康复治疗进展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间隔区结构域突变对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萌 吴昊 +2 位作者 李华 赵艺鸿 金圣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0-907,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13(ADAMTS13)间隔区结构域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阐明ADAMTS13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ADAMTS13间隔区结构...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13(ADAMTS13)间隔区结构域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阐明ADAMTS13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ADAMTS13间隔区结构域中的氨基酸残基TEDRLPR以点突变技术逐个基因突变(突变体M1~M7),将构建的ADAMTS13与其突变体质粒转染至人胚肾HEK293细胞,稳定表达后提纯重组蛋白。观察野生型和突变型ADAMTS13在变性条件、剪切应力作用和ADAMTS13抗体处理后裂解vWF的能力。结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实验,与野生型ADAMTS13比较,ADAMTS13突变体M4(R635A)和突变体M7(R638A)对FRET-vWF73剪切能力降低(P<0.05)。变性条件下,野生型ADAMTS13可以将vWF多聚体裂解,与野生型ADAMTS13比较,ADAMTS13突变体M4(R635A)和突变体M7(R638A)的裂解活性明显降低(P<0.01)。在体外剪切应力作用下,与野生型ADAMTS13比较,ADAMTS13突变体M4(R635A)和突变体M7(R638A)裂解vWF多聚体的能力明显降低(P<0.01)。与野生型ADAMTS13比较,ADAMTS13突变体M4(R635A)和突变体M7(R638A)与vWF之间的结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DAMTS13的C末端与vWF之间存在多个结合位点。ADAMTS13抗体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野生型和突变型ADAMTS13裂解vWF的能力。结论:间隔区突变后ADAMTS13的活性降低。ADAMTS13突变体M4(R635A)和突变体M7(R638A)可能是ADAMTS13在底物识别时的重要作用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ADAM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13 间隔区结构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章一锋 范虹 +3 位作者 陈争一 司马振奋 顾杭丽 滕树利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9期36-39,43,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功能和进食途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功能和进食途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摄食训练,观察组rTMS后行摄食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并比较治疗后拔管人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MASA评分、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ASA评分、FOIS评分分别为(85.03±9.01)分、(5.64±1.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7.27±18.66)分、(4.62±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例数(27例)多于对照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患者吞咽摄食功能水平,帮助患者尽快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摄食训练 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董晓琼 吴月峰 +5 位作者 范虹 张芳 朱童 朱海平 章一锋 唐邵威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8-532,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采用步行支...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采用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AFO组患者采用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3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结果共统计了57例患者,分别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治疗后,3组患者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增加,而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健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和健患侧支撑相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则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FO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步速、步频和步长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步宽、双支撑相百分比和健侧支撑相百分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的双支撑相百分比为(32.05±5.26)%,健侧支撑相百分比为(69.15±2.41)%,较AFO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且在增加步行中的支撑能力方面优于踝足矫形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支持带 步态 三维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童 冯玲 +6 位作者 吴月峰 高海军 唐邵威 许夏彬 朱海平 何贤杰 章一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机器人 步行能力 三维步态分析 步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