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申屠华松 程振宇 +1 位作者 陈亦华 傅斌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12月龄健康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抑制剂组,每组24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12月龄健康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抑制剂组,每组24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动物模型,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抑制剂组分别给予10 mg/kg、20 mg/kg和40 mg/kg剂量MIF抑制剂注射大鼠腹腔,测定五组大鼠炎症因子、神经细胞凋亡、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大鼠脑组织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蛋白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脑水肿指数、伊文氏蓝含量及神经行为学评分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6.406、62.664、64.106、40.211、24.869、60.229、43.664,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蛋白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脑水肿指数和伊文氏蓝含量增高,神经行为学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抑制剂腹腔注射可逆转上述作用,且呈剂量-疗效依赖关系(P<0.05)。结论MIF抑制剂对SAH大鼠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大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 量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脑心清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亦华 邵林华 程振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4期75-76,共2页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脑心清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1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低分子肝素钙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脑心清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5%,高于对...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脑心清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1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低分子肝素钙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脑心清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5%,高于对照组的8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脑心清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清片 低分子肝素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注表达VEGF的成纤维细胞和rAAV-VEGF基因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邵林华 孙青芳 +6 位作者 卞留贯 陈亦华 程振宇 郑龙 俞建华 张晨冉 顾吕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2-714,共3页
目的比较定向移植输注转染外源性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成纤维细胞(VEGF-成纤维细胞)和原位注射rAAV(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基因对大鼠缺血性脑保护的疗效,从而寻找出适合临床的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用线... 目的比较定向移植输注转染外源性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成纤维细胞(VEGF-成纤维细胞)和原位注射rAAV(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基因对大鼠缺血性脑保护的疗效,从而寻找出适合临床的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闭塞(MCAO)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移植输注组、直接注射组、MCAO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移植输注组和直接注射组于术后24h内将VEGF-成纤维细胞和rAAV1-VEGF基因从大鼠脑缺血边缘区注入。结果移植VEGF-成纤维细胞和原位注射rAAV-VEGF基因均能减少脑梗死体积,且移植VEGF-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明显优于原位注射基因,VEGF-成纤维细胞移植14d后大鼠脑内表达VEGF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原位注射rAAV-VEGF治疗组。结论移植VEGF-成纤维细胞比原位注射rAAV-VEGF治疗基因对脑缺血更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成纤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傅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2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4月~2010年8月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40例,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3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4月~2010年8月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40例,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3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以及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痊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Fugl-Meyer值和Bart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安全简便,手术费用低,方便易行,有效率高,正确处理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可降低疾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微创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邵林华 郑龙 +1 位作者 俞建华 陈如根 《浙江临床医学》 2002年第12期932-933,共2页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术后并发症 治疗 呼吸道感染 胃肠道糜烂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6
作者 申屠华松 陈亦华 程振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14-18,共5页
目的揭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的作用。方法将120只12月龄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清洁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组和抑制剂组,每组40只。手术操作前0.5 h,... 目的揭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的作用。方法将120只12月龄的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清洁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SAH组和抑制剂组,每组40只。手术操作前0.5 h,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MIF抑制剂(10 mg/kg),SAH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随后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组和抑制剂组大鼠SAH模型,Sham组大鼠模型两次注入的等量液体则为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行脑皮层MIF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神经细胞凋亡、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神经行为学功能测定。结果与Sham组比较,SAH组大鼠MIF蛋白、IL-1β、TNF-α、IL-6、凋亡神经细胞比例、脑含水量指数和伊文氏蓝含量显著升高,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SAH组比较,抑制剂组大鼠IL-1β、TNF-α、IL-6、凋亡神经细胞比例、脑含水量指数和伊文氏蓝含量显著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05),而SAH组和抑制剂组大鼠MIF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可能诱发大鼠SAH后EBI,而抑制MIF作用可能对EBI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大鼠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tau蛋白对颅内出血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程振宇 陈亦华 林小峰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血清tau蛋白浓度对颅内出血(ICH)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基底节出血患者(ICH组)和98例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前瞻性研究。ICH组患者在脑出血... 目的研究血清tau蛋白浓度对颅内出血(ICH)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急性基底节出血患者(ICH组)和98例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前瞻性研究。ICH组患者在脑出血后1.0.13.8h而对照组在入院时即测定血清tau蛋白浓度,分析IC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血肿量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0、0.594,P均〈0.01),且ICH组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19.278,P〈0.01)。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H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三个月死亡及三个月预后不良(改良Rankin评分〉2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NIHSS评分(0R=1.411、1.397、1.286,95%CI=1.110,4.521、1.103~4.224、1.097。3.923)、血肿量(0R=1.812、1.782、1.611,95%CI=1.218—5.539、1.201~5.210、1.182~4.281)、及血清tau蛋白浓度(OR=1.202、1.197、1.128;95%CI:1.079—4.721、1.071—4.209、1.059~3.581)(P均〈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显著升高,且与脑出血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预测脑出血短长期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U蛋白 脑出血 预后
原文传递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水平的变化
8
作者 傅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17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微创清除术后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患者作为治疗组,均行CT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另选择同期开颅手术者3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微创清除术后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患者作为治疗组,均行CT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另选择同期开颅手术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后第1、15天和6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CK.MB、cTnI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15天和6个月,治疗组D-二聚体[分别为(4.36±1.23)、(2.48±0.13)、(0.41±0.11)μg/L]、CK-MB[分另0为(250.36±29.24)、(214.48±35.65)、(187.96±34.02)kU/L].cTnI[分别为(0.95±0.11)、(0.62±0.14)、(0.24±0.10)μg/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6±1.15)、(4.06±0.15)、(1.74±0.15)μg/L;(395.85±57.68)、(352.38±52.55)、(265.85±56.90)kU/L;(1.22±0.13)、(0.98±0.15)、(0.52±0.11)μ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超早期和早期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急性脑损伤、保护心肌,从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立体定位技术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