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龙游石窟4号洞4-2号岩柱长期抗剪强度反分析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志法 李丽慧 +4 位作者 张路青 高丙丽 曾钱帮 陆民 郑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62-67,共6页
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围岩的长期抗剪强度从来是工程设计者和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但历来仅根据持续时间十分 有限的试验来确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由这类试验所得到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抗剪强度。所以,本文提出的根据 龙游大型古地... 对于地下工程来说,围岩的长期抗剪强度从来是工程设计者和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但历来仅根据持续时间十分 有限的试验来确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由这类试验所得到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抗剪强度。所以,本文提出的根据 龙游大型古地下工程即龙游石窟岩柱(包括柱础)的剪坏现象反算岩柱的长期抗剪强度的成果,是很有理论价值的。本文将 以龙游石窟4号洞的4-2号岩柱为对象作古地下工程岩柱长期抗剪强度的反演研究。为了在反演中能进一步考虑剪切面上 各部位的应力变化,作者还借助于FLAC-3D分析结果对不同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地下工程 反分析 FLAC-3D 剪切面 工程设计 应力变化 岩柱 围岩 大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龙游石窟斜顶“设计”中工程科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丽慧 杨志法 +3 位作者 张路青 祁生文 陆民 郑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6-343,共8页
浙江省西部龙游县的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由 24 个洞室组成,该洞室群开挖于 2000 年前。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龙游石窟不仅以其独特的“设计”方式(斜顶、熨斗形岩柱以及斜墙等)及其所蕴藏的岩石力学信息,闪烁着我国古人在地下工程科学和... 浙江省西部龙游县的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由 24 个洞室组成,该洞室群开挖于 2000 年前。通过现场调查发现,龙游石窟不仅以其独特的“设计”方式(斜顶、熨斗形岩柱以及斜墙等)及其所蕴藏的岩石力学信息,闪烁着我国古人在地下工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智慧光芒,而且充满待解的疑团。正因为如此,它已引起许多岩石力学学家和工程地质学家的关注。作者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三维数值计算入手,对龙游石窟的斜顶“设计”所蕴含的工程科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 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龙游石窟各洞室顶板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与岩层的倾向和倾角一致,这就说明斜顶“设计”是古人在满足某种建造目的的前提下巧妙运用地下结构的特点和地质条件的产物;(2) 三维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斜顶“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洞室围岩的应力条件,减小顶板下沉量和边墙的侧向外鼓变形,这对洞室的稳定都极为有利。由此可见,古人所采用的斜顶设计是一种很好地解决超浅埋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龙游石窟 斜项“设计” 工程科学问题 FLAC^3D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号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丽慧 牟会宠 +3 位作者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06-211,共6页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洞室群 工程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条件 1992年 破坏现象 干湿交替 洞室围岩 剪切破坏 地质基础 保护工作 龙游县 浙江省 超浅埋 拉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石窟洞室围岩长达8a的风化速度及风化时限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丽慧 刘建立 +2 位作者 傅燕 杨志法 张中俭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6-714,共9页
本文以龙游石窟围岩表面凿痕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模法,自2004年开始,每4a一次对凿痕进行了3次测量,提取了凿痕的几何特征曲线,并量化了其几何特征。通过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对比,对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进行了研究,并对洞室围岩凿痕的风化趋... 本文以龙游石窟围岩表面凿痕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模法,自2004年开始,每4a一次对凿痕进行了3次测量,提取了凿痕的几何特征曲线,并量化了其几何特征。通过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对比,对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进行了研究,并对洞室围岩凿痕的风化趋势给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2年8a内的平均风化速度0.28~0.5mm.a-1,最大风化速率为0.46~0.89mm.a-1。且后4a内的平均风化速率要小于前4a的风化速率。洞室内凿痕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的风化时限为30a左右,即其可保持的时间尺度在百年范围内。换句话说,在近百年后,洞室内的精美凿痕将消失殆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减缓风化的初步建议。该成果可为更好地保护龙游石窟、科学开发国家古文物、减少管理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游石窟 泥质粉砂岩 凿痕 风化速度 风化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窟顶板流变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反演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芝银 杨志法 +2 位作者 李云鹏 张路青 郑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龙游石窟5号洞顶板在多处有破坏痕迹和离层变形,经现场调研和实测,在洞室出口处顶板离层变形达75~78mm,侧面岩层出现悬臂梁式的破断现象。为了探讨龙游石窟5号洞顶板破坏过程,了解洞室的长期稳定性,基于最大拉应力追踪法和岩石断裂过... 龙游石窟5号洞顶板在多处有破坏痕迹和离层变形,经现场调研和实测,在洞室出口处顶板离层变形达75~78mm,侧面岩层出现悬臂梁式的破断现象。为了探讨龙游石窟5号洞顶板破坏过程,了解洞室的长期稳定性,基于最大拉应力追踪法和岩石断裂过程的反演数值模型,利用现场实测破坏形态及变形数据,对5号洞进行了流变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反演分析。在反演分析过程中,运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27种数值模拟方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获得了洞室顶板岩层与薄夹层的流变参数和其他敏感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案。利用所获得的参数最佳组合方案,对洞室进行了长期稳定性分析和流变断裂过程的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洞室出口处顶板离层变形达54.24mm,断裂部位与现场破断部位基本相同。此外,流变模拟分析中出现在洞室深部的顶板离层也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现场观察到的表观变形形态比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石窟 流变断裂过程 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型古地下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志法 李丽慧 +2 位作者 潘炜 陆民 郑舰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5期464-466,共3页
通过与目前发现的国外大型古地下工程相比较,讨论了我国大型古地下工程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即揭示蕴藏其中的古代工程科学技术信息,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目... 通过与目前发现的国外大型古地下工程相比较,讨论了我国大型古地下工程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即揭示蕴藏其中的古代工程科学技术信息,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Flac-3D数值计算及3D-MAx三维建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地下工程 中国 科学技术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 保护 文化 岩石力学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丽慧 牟会宠 +3 位作者 杨志法 陆民 徐建宏 郑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8-22,共5页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支顶为主的观赏式保护措施.图7,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群 工程地质条件 力学破坏 水害 保护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