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山鮸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彭志兰 柳敏海 +3 位作者 傅荣兵 罗海忠 夏枫峰 徐志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舟山近海海域野生亲代和人工繁育子一代(F1)的2个鮸鱼(Miichthysmiiuy)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05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片段为369条,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73.07%。亲代和F1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67、349、72.51%、68.86%、0.422 2、0.4139。两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亲代为0.987 6,子代为0.971 5。鮸鱼亲代群体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相似度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比子代群体的都要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979 6、0.020 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2 3,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经分子方差(AMOVA)分析,结果表明97.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舟山 遗传多样性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舟山近海仔稚鱼时空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严峻 徐志进 +3 位作者 李铁军 王慧君 张冰妍 钱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9-810,共12页
为探明舟山近海海域仔稚鱼丰度的分布、出现概率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关系,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根据2019年3、4、7、11月在舟山近海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仔稚鱼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舟山近海仔稚鱼的出现概率、群落结构(种类... 为探明舟山近海海域仔稚鱼丰度的分布、出现概率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关系,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根据2019年3、4、7、11月在舟山近海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仔稚鱼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舟山近海仔稚鱼的出现概率、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仔稚鱼群落的季节变化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环境变化对仔稚鱼补充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空间上,调查海区水深范围5~50 m,仔稚鱼集中分布于水深10~20m的近岸河口岛礁区;时间上的季节变化比较大,春夏季丰度高,冬季少。GLM模型结果显示:近岸河口型仔稚鱼在近岸出现的概率为0.65~0.95,在近海出现的概率为0.26~0.60;近海型仔稚鱼在近岸出现的概率为0.12~0.34,在近海出现的概率为0.32~0.54。仔稚鱼优势种春夏季各出现1种,秋冬季各出现2种,全年仔稚鱼优势种有4种。数量分布为:仔稚鱼种类数春季(19种)、夏季(16种)、秋季(10种)、冬季(5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按种类适温属性划分,调查海区仅出现暖温性和暖水性两种,其中暖温性15种(占已知适温类型种类的60%),暖水性10种(占40%);按生态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河口型(9种,36%)、沿岸型(9种,36%)、近海型(7种,28%)。研究结果揭示了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舟山近海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舟山近海 仔稚鱼 生态类群 动态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鳃组织纤毛结构及摄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3
作者 梁泽玮 李伟业 +7 位作者 殷小龙 徐羡 孙闻婧 王雪儿 陈传悦 廖智 严小军 张晓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1-478,共8页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 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16、26和32℃三种温度处理厚壳贻贝,处理24h后测定1h内每个处理组的摄食率,同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各处理组鳃上的纤毛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鳃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和纤毛相关基因tekt1、tekt2、tekt3、tekt4、caf58、caf100、dnah、rsph99和ift74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32℃处理组厚壳贻贝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32℃处理组贻贝鳃上的前纤毛、侧纤毛以及纤毛细胞受损严重并部分脱落,血腔间隙破损暴露,而其余两组鳃上纤毛形态较为正常;不同温度处理下鳃组织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呈现温度特异性;与16℃处理组相比,26℃处理组中除tekt4和ndah外其他7个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32℃处理组除tekt1外其余8个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32℃高温处理对贻贝鳃上纤毛造成严重损伤,导致纤毛运动、纤毛再生和纤毛感知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影响食物颗粒的运输,造成摄食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温度 纤毛 摄食率 细胞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4
4
作者 施兆鸿 高露姣 +3 位作者 谢营梁 罗海忠 王海平 陈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7-653,共7页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V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cm、29.0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又长主要集中在14.0~17.0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灰鲳为24~28℃;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灰鲳 繁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铅在刺参组织的蓄积、分配、排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元凤 吴益春 +4 位作者 吕景才 蒋子龙 刘陆洋 程振远 常亚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77-1680,共4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铅在刺参内脏、纵肌、体壁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铅浓度为0.5mg·L-1时,在不投喂的情况下,各组织中铅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2d达到吸收平衡,此时铅蓄积量(mg·kg-1干重...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铅在刺参内脏、纵肌、体壁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铅浓度为0.5mg·L-1时,在不投喂的情况下,各组织中铅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2d达到吸收平衡,此时铅蓄积量(mg·kg-1干重)为内脏(162.76)>纵肌(138.61)>体壁(71.14)。蓄积速率为内脏团>纵肌>体壁,这表明内脏是铅蓄积的主要部位。染毒18d后将刺参分为两组均移入清洁海水中,分别在投喂普通饵料和投喂添加海藻多糖的普通饵料的条件下,进行排放实验,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24d时各组织中铅大部分排出。未添加多糖一组排放率为纵肌(59.12%)>内脏团(52.02%)>体壁(47.86%),添加多糖组各组织铅排放率要高于未添加多糖组,为内脏团(80.29%)>纵肌(67.85%)>体壁(51.41%)。表明,受铅污染的刺参在清洁海水暂养一段时间后,各组织器官均能排放出一部分重金属,其中可食用部分体壁可排出大约50%,饵料中添加海藻多糖对重金属铅的排放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蓄积 排放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施兆鸿 赵峰 +2 位作者 傅荣兵 黄旭雄 王建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7,共5页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 2005—2006年,在舟山海域银鲳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和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运回岸上在孵化桶中继续孵化,得到初孵仔鱼并移入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19.0—24.0℃、盐度25.0~28.0的人工育苗条件下培育苗种。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孵化后3d仔鱼开始开口摄食。银鲳初孵仔鱼~12日龄为仔鱼期,13~40日龄为稚鱼期,41日龄起转为幼鱼期。经50d培育,获得20~27mm叉长的银鲳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苗种培育 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黄鲷繁殖特性及诱导产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施兆鸿 夏连军 +2 位作者 王建钢 陆建学 罗海忠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 20 cm...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 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 μm,平均油球径184 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 μm.在水温20.0~22.0 ℃、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 μg+5 mg/kg的LHRH-A2+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 繁殖特性 诱导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施兆鸿 罗海忠 +2 位作者 高露姣 陈波 王海平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繁殖期在6~8月,8月下旬起至9月中旬卵巢开始退化,9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3月都停留在重复发育的Ⅱ期,4月初部分灰鲳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灰鲳的卵巢平均成熟度在0.3%~12.3%之间。研究表明,灰鲳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鲳 卵巢发育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蚕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蒋霞敏 柳敏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6,共5页
关键词 沙蚕科 海水养殖 环节动物门 药用价值 池塘底质 环境污染 生态养殖 多毛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养成期细菌性黑鳃、褐斑综合症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季芳 吴友吕 +1 位作者 祝希雅 钱磊 《东海海洋》 1992年第4期27-36,共10页
本文是对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报告。经细菌学鉴定表明,分离菌分别为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Baumann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海弧菌是引起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 本文是对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报告。经细菌学鉴定表明,分离菌分别为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Baumann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海弧菌是引起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合并感染导致对虾败血死亡。此外还应用电子显微镜对分离纯化的病原细菌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黑鳃 褐斑 养成期 细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爱侠 贺依尔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68,共2页
"舟山大黄鱼"又称岱衢族大黄鱼,曾是东海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列"四大经济鱼类"之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大黄鱼产量占浙江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10%~20%,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大黄鱼资源严重衰退而几乎"销声匿... "舟山大黄鱼"又称岱衢族大黄鱼,曾是东海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列"四大经济鱼类"之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大黄鱼产量占浙江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10%~20%,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大黄鱼资源严重衰退而几乎"销声匿迹"。福建省于1986年开始进行官井洋大黄鱼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获得生产性突破,并同年开始增殖放流试验。浙江省于1997年引进福建大黄鱼,并于1998年开始在浙江沿岸水域放流大黄鱼苗种,但其品质和性状都远远不如本地岱衢族大黄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试验 大黄鱼 增殖试验 舟山 海洋环境污染 经济鱼类 浙江省 海洋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鲷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连军 施兆鸿 +2 位作者 王建钢 陈波 谢立峰 《科学养鱼》 2003年第11期31-31,共1页
黄鲷(Dentex tumifrons)隶属鲷科,黄鲷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黄鲷属暖水性、高盐性、广食性、栖息于较深水域的底层鱼类。本项目组对黄鲷的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池塘及设备 试验从2002年1... 黄鲷(Dentex tumifrons)隶属鲷科,黄鲷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黄鲷属暖水性、高盐性、广食性、栖息于较深水域的底层鱼类。本项目组对黄鲷的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池塘及设备 试验从2002年11月20日始至2003年4月18日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 养殖技术 水质 生长发育 饵料投喂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中国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友吕 倪梦麟 《东海海洋》 1993年第4期42-48,共7页
1993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导我们在浙江省舟山市调查和研究的结果,发现肝胰腺坏死杆状病毒和弧菌并发感染是引起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流行病 中国对虾 肝胰腺 坏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室内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ay)的研究
14
作者 陆建学 夏连军 谢立峰 《现代渔业信息》 2004年第9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室内水泥池 培养技术 蒙古裸腹溞 MOINA MONGOLICA Dad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仔鱼生态培育试验
15
作者 章霞 王易帆 +3 位作者 陈爽 徐羡 殷小龙 李伟业 《科学养鱼》 2025年第2期70-70,共1页
大黄鱼苗种生态培育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大黄鱼海水育苗中佐以海洋红酵母的投喂,可以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稳定养殖水质。笔者开展了大黄鱼仔鱼生态培育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大... 大黄鱼苗种生态培育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大黄鱼海水育苗中佐以海洋红酵母的投喂,可以促进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稳定养殖水质。笔者开展了大黄鱼仔鱼生态培育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大黄鱼受精卵的收集与处理用捞网法收集浮于水面的大黄鱼优质受精卵,经清洗、去污、计数、称量后,随机分成4组,以20~30粒/升的浓度放入玻璃钢桶进行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生物 大黄鱼 生态培育 养殖水质 海洋红酵母 收集与处理 海水育苗 核心环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酵母添加对大黄鱼稚鱼育苗水质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章霞 王易帆 +3 位作者 陈爽 殷小龙 徐羡 李伟业 《江西水产科技》 2025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探究添加不同酵母对大黄鱼仔鱼育苗水质指标的影响,设置空白组、酿酒酵母组、胶红酵母组和锁掷酵母组4组,添加酵母使水体中酵母浓度为10^(4) cfu/mL,研究各组不同时间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酿酒酵母、锁掷酵母和胶红酵母... 为探究添加不同酵母对大黄鱼仔鱼育苗水质指标的影响,设置空白组、酿酒酵母组、胶红酵母组和锁掷酵母组4组,添加酵母使水体中酵母浓度为10^(4) cfu/mL,研究各组不同时间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酿酒酵母、锁掷酵母和胶红酵母在一定时间内有助于提高大黄鱼稚鱼育苗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对总有机碳(TOC)指标无显著影响。且锁掷酵母对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在24~48 h时维持在85.79%以上,氨氮去除率在36 h内均优于其他酵母组和空白组。综上,锁掷酵母对大黄鱼稚鱼育苗水体水质净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锁掷酵母 氨氮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锁掷酵母对大黄鱼仔稚鱼育苗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章霞 王易帆 +3 位作者 陈爽 李伟业 殷小龙 徐羡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3-66,共4页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和锁掷酵母对大黄鱼仔稚鱼育苗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设置对照组、锁掷酵母(10~4 CFU/mL)组、枯草芽孢杆菌组(10~4 CFU/mL)、锁掷酵母(10~4 CFU/mL)+枯草芽孢杆菌(10~3、10~4、10~5 CFU/mL)组,研究各组不同时间水质指标...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和锁掷酵母对大黄鱼仔稚鱼育苗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设置对照组、锁掷酵母(10~4 CFU/mL)组、枯草芽孢杆菌组(10~4 CFU/mL)、锁掷酵母(10~4 CFU/mL)+枯草芽孢杆菌(10~3、10~4、10~5 CFU/mL)组,研究各组不同时间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一菌12~72 h时,锁掷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水体中亚硝酸盐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锁掷酵母(10~4 CFU/mL)+枯草芽孢杆菌(10~3 CFU/mL)组亚硝酸盐去除率在各个时间段均最高,72和96 h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4 h时,锁掷酵母(10~4 CFU/mL)+枯草芽孢杆菌(10~3 CFU/mL)组氨氮去除率最高。添加微生物对水体中硝酸盐、总有机碳的去除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锁掷酵母的添加有助于大黄鱼仔稚鱼育苗水处理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浓度以锁掷酵母(10~4 CFU/mL)+枯草芽孢杆菌(10~3 CFU/m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锁掷酵母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鮸鱼性腺发育人为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罗海忠 陈波 +4 位作者 傅荣兵 祝世军 罗海军 柳敏海 顾生群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根据鮸鱼自然繁殖习性,模拟其自然繁殖生境,采用调控水温、光照,并结合注射生物激素,对舟山近海鮸鱼的性腺发育进行人为调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控水温、光照周期和注射外源激素能使鮸鱼由原来在9~10月份产卵提前到6月份产卵;... 根据鮸鱼自然繁殖习性,模拟其自然繁殖生境,采用调控水温、光照,并结合注射生物激素,对舟山近海鮸鱼的性腺发育进行人为调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控水温、光照周期和注射外源激素能使鮸鱼由原来在9~10月份产卵提前到6月份产卵;而仅调控水温只能提前至8月份产卵;仅调控光照或仅在春季注射激素,不会使鮸鱼提前产卵。经调控后6月份产出的卵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与9~10月份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调控方法和对不同年龄亲鱼的调控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性腺发育 温度 光周期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指马鲅仔稚鱼发育及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油九菊 柳敏海 +3 位作者 傅荣兵 李伟业 章霞 罗海忠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7-581,共5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0.055)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0.055)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仔稚鱼 形态发育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222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伟业 徐志进 +6 位作者 柳敏海 殷小龙 李凌刚 章霞 油九菊 张川 叶剑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9-594,共6页
为研究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幼鱼的麻醉效果,在水温(26. 0±1. 0)℃条件下,对体质量为(43. 21±0. 52) g的东海带鱼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的麻醉试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 为研究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幼鱼的麻醉效果,在水温(26. 0±1. 0)℃条件下,对体质量为(43. 21±0. 52) g的东海带鱼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的麻醉试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测定了麻醉和复苏各期试验鱼的呼吸频率,并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麻醉剂,研究了其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程度和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222麻醉剂浓度低于2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为0期;当麻醉剂浓度高于8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均能达到6期;试验鱼的入麻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随MS-22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得的MS-222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在MS-222浓度为20、4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MS-222浓度为6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浓度组试验鱼在6 h时血清皮质醇含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各试验组鱼血糖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在6 h时降至最低,也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带鱼 MS-222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