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禁毒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初探——以浙江警察学院“毒品防控技术研究人才实验班”为例
1
作者 范一雷 柯星 +1 位作者 姚伟宣 宗兴森 《科教文汇》 2024年第6期72-75,共4页
禁毒技术创新人才是指适应新时代公安禁毒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熟练掌握现代仪器设备的禁毒技术人员。该文以浙江警察学院“毒品防控技术研究人才实验班”为例,从培养方案、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课程... 禁毒技术创新人才是指适应新时代公安禁毒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熟练掌握现代仪器设备的禁毒技术人员。该文以浙江警察学院“毒品防控技术研究人才实验班”为例,从培养方案、选拔机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探讨禁毒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相关研究为培养公安院校技术类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毒技术 人才培养 实验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品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向炜 吴剑丙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187-189,共3页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复杂艰巨,是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浙江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依托单位,是浙江省内乃至全国第一家从事禁毒技术方向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其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责任重于...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复杂艰巨,是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浙江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依托单位,是浙江省内乃至全国第一家从事禁毒技术方向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其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责任重于“泰山”。本文对浙江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毒品实验室安全的管理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师生生命安全,保障校园安全稳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 重点实验室 安全 管理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单分子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及毒品领域应用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继业 姚伟宣 +1 位作者 王鹏娟 孟凡伟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第10期16-18,共3页
数字化单分子免疫分析(Simo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超高灵敏度、特异性、全自动化的多重检测技术。该技术结合了单分子、图像识别、数字化分析和荧光检测技术,能实现单分子检测,目前已经在神经性疾病的微创检查、肿瘤早期诊断、炎症、感染... 数字化单分子免疫分析(Simo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超高灵敏度、特异性、全自动化的多重检测技术。该技术结合了单分子、图像识别、数字化分析和荧光检测技术,能实现单分子检测,目前已经在神经性疾病的微创检查、肿瘤早期诊断、炎症、感染性疾病甚至miRNA检测等领域进行大量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毒品成瘾、戒断和耐受实质上是机体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Simoa技术用于吸毒人员的生理生化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毒品成瘾和耐受机制,并为毒品戒断药物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子免疫分析技术 毒品成瘾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层析技术在毒品检测应用中的数据质量治理研究
4
作者 吴剑丙 程向炜 +1 位作者 王凌志 李彬 《警察技术》 2022年第3期90-93,共4页
为方便一线民警的工作,优化禁毒工作全流程,以免疫层析技术的毒品检测为例,研究了一种检测数据有效性识别的判读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整套检测数据质量治理方案。该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流程可溯源的高精度监管模式,实现了检测数据在数据平台的... 为方便一线民警的工作,优化禁毒工作全流程,以免疫层析技术的毒品检测为例,研究了一种检测数据有效性识别的判读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整套检测数据质量治理方案。该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流程可溯源的高精度监管模式,实现了检测数据在数据平台的清洗、无效数据的剔除以及有效信息的提炼。并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建立数据标准,制定合适的数据问题解决方案,通过系统性数据治理方案研究,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和数据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层析技术 毒品检测数据 质量治理 数据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公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
5
作者 王斌杰 叶昕宇 +5 位作者 付立斌 吴元钊 许中石 王继业 应建波 姚伟宣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5期58-60,共3页
解决公安部门对快速准确的现场快检技术的迫切需求。在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综合文献结果,表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 解决公安部门对快速准确的现场快检技术的迫切需求。在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综合文献结果,表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已经在在公安相关的毒品检测、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命科学、药物筛查以及法医鉴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利用SPR技术开发新的现场快检方法,能够具有检测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材处理步骤少和定性定量准确等优点,在公安相关领域的现场快检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毒品 爆炸物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敌隆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发育毒性效应研究
6
作者 吴元钊 徐帆 +4 位作者 张安慧 应剑波 姚伟宣 王继业 王斌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为评价第二代抗凝血类灭鼠剂溴敌隆的潜在生态毒性效应,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溴敌隆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发育毒性以及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溴敌隆浓度高于0.39 mg·L^(-1)时,斑马鱼胚胎/仔鱼死亡率及... 为评价第二代抗凝血类灭鼠剂溴敌隆的潜在生态毒性效应,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溴敌隆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发育毒性以及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溴敌隆浓度高于0.39 mg·L^(-1)时,斑马鱼胚胎/仔鱼死亡率及畸形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斑马鱼仔鱼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随溴敌隆浓度增大,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并在1.18 mg·L^(-1)浓度组达到最大值,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溴敌隆对斑马鱼仔鱼的抗氧化系统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导致机体死亡。对溴敌隆暴露导致的斑马鱼胚胎/仔鱼的发育毒性以及氧化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溴敌隆对动物的发育毒性机制以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敌隆 发育毒性 氧化损伤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斑马鱼毒性影响及其构型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许中石 陈天逸 +2 位作者 陈辰 刘佳杰 姚伟宣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6期107-108,126,共3页
山莨菪碱是一种从茄科植物山莨菪中提取的生物碱,是一种非特异性胆碱能拮抗剂,对预防和治疗感染性休克等疾病有明显效果,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分子构型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山莨菪碱的四个手性构型与药性的关系引起研究人员重视。该... 山莨菪碱是一种从茄科植物山莨菪中提取的生物碱,是一种非特异性胆碱能拮抗剂,对预防和治疗感染性休克等疾病有明显效果,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分子构型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山莨菪碱的四个手性构型与药性的关系引起研究人员重视。该类药物研究常用的载体为动物模型,其中斑马鱼以成本低,周期短,高通量,易观察等优点成为各领域研究的常用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莨菪碱的药物性质,并总结了斑马鱼在研究药物毒性与构型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斑马鱼 构型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物质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许中石 刘佳杰 +1 位作者 陈辰 陈天逸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4期93-95,共3页
斑马鱼作为常见的动物模型被用于物质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研究,其以高通量的方式用于生物活性物质毒性的早期筛选,因具有分析时间短、胚胎透明、生命周期短、生育力高、遗传数据相似等优点,处于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斑马鱼毒性研究的范围... 斑马鱼作为常见的动物模型被用于物质急性毒性和发育毒性研究,其以高通量的方式用于生物活性物质毒性的早期筛选,因具有分析时间短、胚胎透明、生命周期短、生育力高、遗传数据相似等优点,处于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斑马鱼毒性研究的范围从评估生物活性物质的毒性到确定全合成最佳工艺。本文总结以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斑马鱼作为检测生物活性物质毒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生物活性物质 急性毒性 发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大麻素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宗兴森 何丹丹 +2 位作者 王媛媛 柯星 范一雷 《云南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26-30,共5页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检测合成大麻素的主要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分析法、色质联用技术(包括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同时,对合成大麻素的代谢物(包括体内代谢和体外代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合成大麻素代谢物...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检测合成大麻素的主要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分析法、色质联用技术(包括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同时,对合成大麻素的代谢物(包括体内代谢和体外代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合成大麻素代谢物的结构给予了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大麻素 检测方法 代谢物 代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励天佳 杨元喆 +2 位作者 汪安利 姚伟宣 章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16-3422,共7页
丙烯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也是食品热加工过程中Maillard反应的副产物之一,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并广泛暴露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然而,环境和膳食中的丙烯酰胺会被动扩散进入人类及其他生物机体中,并通过代谢导致机体内的氧... 丙烯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也是食品热加工过程中Maillard反应的副产物之一,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并广泛暴露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然而,环境和膳食中的丙烯酰胺会被动扩散进入人类及其他生物机体中,并通过代谢导致机体内的氧化损伤、突触干扰、神经递质传递抑制、蛋白表达抑制,进一步影响体内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目前,丙烯酰胺的广泛暴露已对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其毒性主要包括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消化系统毒性、心脏毒性及潜在致癌性,其致毒机制较为复杂,其中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从丙烯酰胺的暴露来源、代谢过程、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讨论丙烯酰胺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预防丙烯酰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污染物 毒性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鼠酮暴露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元钊 俞逸娴 +4 位作者 徐菀忆 应剑波 王斌杰 王继业 姚伟宣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21-328,共8页
为研究氯鼠酮(chlorophacinone)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20mg/L、0.30mg/L、0.45 mg/L和0.67 mg/L的氯鼠酮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存活率、孵化率、畸形率、心率、自主抽动、体长等指标,测定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 为研究氯鼠酮(chlorophacinone)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20mg/L、0.30mg/L、0.45 mg/L和0.67 mg/L的氯鼠酮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存活率、孵化率、畸形率、心率、自主抽动、体长等指标,测定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氧化应激指标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并通过斑马鱼行为观察系统记录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结果表明,胚胎/仔鱼存活率随着氯鼠酮暴露浓度的升高下降,96h和120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0.73mg/L和0.61 mg/L;当氯鼠酮质量浓度高于0.45 mg/L时,胚胎自主抽动次数增加,心率显著减缓,仔鱼心包水肿、卵黄囊肿等畸形率显著上升;暴露120 h后,斑马鱼仔鱼体内CA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GSH含量下降,同时ACh E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进一步的运动行为实验结果显示,氯鼠酮暴露显著减弱斑马鱼仔鱼的运动行为能力。上述研究表明,氯鼠酮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早期发育具有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鼠酮 毒性效应 氧化损伤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气中N_(2)浓度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离子化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庞吉宏 胡舜迪 +3 位作者 洪欢欢 陈安琪 闻路红 王继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1-208,共8页
随着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对现场质谱检测需求的日益增加,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的工作气体浓度通过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的离子化效率从而对质谱检测信噪比产生较大作用。本文建立了在He-N_(2)混合载气作用... 随着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对现场质谱检测需求的日益增加,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的工作气体浓度通过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的离子化效率从而对质谱检测信噪比产生较大作用。本文建立了在He-N_(2)混合载气作用下的包含7种反应离子的等离子体流体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该二维模型,探究了N_(2)浓度对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离子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He载气中引入不同N_(2)量可以改变等离子体射流质子化水簇团反应的关键中间体粒子数密度含量,提高离子源的离子化效果;特别地,当N_(2)摩尔分数为1.5%时,有效粒子数密度最高。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介质的管径及介电常数对粒子平均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数密度含量随着介质管径和相对介电常数增加而逐渐减小。通过对不同N_(2)摩尔分数、介质管径和相对介电常数的参数化分析,将优化设计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结构,从而最终提高现场质谱检测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 等离子体流体模型 载气 N_(2)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瘾行为的表观遗传调节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卓 姚伟宣 贾振军 《生理科学进展》 2021年第6期407-414,共8页
药物成瘾戒断后的复吸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医学难题,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脱毒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帮助成瘾患者暂时摆脱毒品,但无法阻止戒断后的高复吸现象。因此,研究复吸的神经机制并研发有效的干预方法成为治疗药物成瘾的关键。近年来,大量... 药物成瘾戒断后的复吸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医学难题,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脱毒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帮助成瘾患者暂时摆脱毒品,但无法阻止戒断后的高复吸现象。因此,研究复吸的神经机制并研发有效的干预方法成为治疗药物成瘾的关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成瘾药物的使用会引起神经系统的表观遗传修饰发生改变,由于表观遗传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具有持久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成瘾行为长期性的原因。此外,人为调控表观遗传机制能够持久性的影响成瘾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成瘾行为,所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探索药物成瘾与复吸的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表观遗传对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主要包括组蛋白的修饰、DNA的甲基化以及非编码RNA的表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调控表观遗传机制来影响成瘾行为、尤其是干预复吸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表观遗传治疗药物成瘾的思路,以期为临床上通过表观遗传治疗药物成瘾及预防复吸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成瘾 复吸 组蛋白修饰 DNA甲基化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联萘酚和(R,R)-Salen的高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Zn^(2+)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元钊 童赞 +4 位作者 王伊静 陆也 王斌杰 姚伟宣 王继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1486,共6页
利用Sonogashira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联萘酚和(R,R)-Salen单元的共轭高分子荧光探针P-1,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其结构。荧光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荧光探针P-1对Zn^(2+)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检测限... 利用Sonogashira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联萘酚和(R,R)-Salen单元的共轭高分子荧光探针P-1,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其结构。荧光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荧光探针P-1对Zn^(2+)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检测限可达到28.11 nmol·L^(-1),因此,高分子荧光探针P-1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OGASHIRA偶联反应 联萘酚 SALEN 高分子荧光探针 Zn^(2+)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关-开”H_(2)S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柯星 余振锋 +2 位作者 董洛羽 范一雷 石治川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6-812,共7页
以2-羟基-1-萘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关-开”型荧光探针2-(苯并噻唑-2-基)萘酚衍生物(L),经NMR,I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探针L识别H_(2)S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pH为6至8范围时,探针L... 以2-羟基-1-萘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关-开”型荧光探针2-(苯并噻唑-2-基)萘酚衍生物(L),经NMR,IR,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探针L识别H_(2)S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pH为6至8范围时,探针L对H2S表现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抗干扰性,检测限低至19.8 nM,实际应用研究表明,探针L可用于实际水样中一定浓度范围内H_(2)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荧光探针 脱砜化 芳香基亲核取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鼠灵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16
作者 王帅 应剑波 +3 位作者 王斌杰 王继业 姚伟宣 吴元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4期102-106,共5页
[目的]研究溴鼠灵对斑马鱼的生态毒性效应。[方法]在2 h内将受精后6 d的斑马鱼幼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溴鼠灵溶液中,计算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并记录染毒后斑马鱼的运动轨迹。[结果]2 h内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 [目的]研究溴鼠灵对斑马鱼的生态毒性效应。[方法]在2 h内将受精后6 d的斑马鱼幼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溴鼠灵溶液中,计算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并记录染毒后斑马鱼的运动轨迹。[结果]2 h内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可达13.51 mg/L,表明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具有显著的急性毒性作用。光暗交替环境刺激下,随着溴鼠灵浓度的升高,对斑马鱼幼鱼的平均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抑制作用愈加显著。当药物浓度低于1.00 mg/L时,各试验组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均未出现异常,当试验进行至60 min,10.00、50.00和100.00 mg/L浓度组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幼鱼对强光刺激的应激反应受到显著抑制,100.00 mg/L浓度组斑马鱼幼鱼基本失去应激能力。[结论]溴鼠灵在2 h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显著的急性毒性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其运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鼠灵 急性毒性 斑马鱼 运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条件位置偏爱模型在药物成瘾性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7
作者 王斌杰 叶昕宇 +4 位作者 付立斌 朱俊豪 吴元钊 姚伟宣 王继业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91-93,96,共4页
斑马鱼(Danio rerio)具有体型小、易于饲养、繁殖率高、繁殖周期短、体外受精、胚胎透明易于观察等诸多优势,是药物成瘾研究当中理想的新型模式生物。本文概述药物成瘾问题,说明斑马鱼动物模型的体外发育、高通量、行为学特征丰富以及... 斑马鱼(Danio rerio)具有体型小、易于饲养、繁殖率高、繁殖周期短、体外受精、胚胎透明易于观察等诸多优势,是药物成瘾研究当中理想的新型模式生物。本文概述药物成瘾问题,说明斑马鱼动物模型的体外发育、高通量、行为学特征丰富以及基因与人类具有相似性的优点,综述斑马鱼条件位置偏爱模型在各类常见成瘾性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尼古丁、可卡因、乙醇、咖啡因等中的应用与进展,指出该模型在毒品研究和管控领域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成瘾性 斑马鱼模型 条件位置偏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探究4-HO-MiPT染毒斑马鱼脑部代谢组学变化
18
作者 陈宇彬 于交远 +2 位作者 孟梁 刘猛 赵森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9-711,共13页
为评价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羟基-N-甲基-N-异丙基色胺(4-HO-MiPT)对大脑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进行自发活动行为记录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斑马鱼大脑长... 为评价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羟基-N-甲基-N-异丙基色胺(4-HO-MiPT)对大脑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进行自发活动行为记录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斑马鱼大脑长期染毒后的代谢产物,并在转录水平上检测斑马鱼脑部目标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药物4-HO-MiPT后,斑马鱼运动速度明显减慢,运动范围明显缩小。从斑马鱼大脑检测出37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7种升高,30种降低,并导致6条代谢通路改变。脑部基因转录水平检测发现,4个神经系统的基因转录水平下降,对大脑细胞产生影响。本实验证明了4-HO-MiPT对斑马鱼大脑产生毒性效应,对神经系统、免疫功能造成损害并影响体内代谢,对斑马鱼行为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同时从4-HO-MiPT造成的内源性影响推测其可能致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N-甲基-N-异丙基色胺(4-HO-MiPT)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 斑马鱼 行为模型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生物体液中草甘膦、草铵膦及代谢物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云峰 赵森 +7 位作者 常靖 任昕昕 王爱华 赵鹏 董林沛 吴小军 张景然 刘冰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1-576,共6页
建立了一种非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生物体液中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8种极性农药的方法。8种极性农药经Metrosep A Supp 5阴离子色谱柱(150 mm×4.0 mm,5μm)分离,以纯水-20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含0.1%氨水)... 建立了一种非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检测生物体液中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等8种极性农药的方法。8种极性农药经Metrosep A Supp 5阴离子色谱柱(150 mm×4.0 mm,5μm)分离,以纯水-20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含0.1%氨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8种极性农药在0.5~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检出限(S/N≥3)为0.08~0.3 ng/mL,定量下限(S/N≥10)为0.3~1 ng/mL。方法的基质效应为86.5%~106%,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1.5%~11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0%~2.8%,日间RSD为0.50%~5.3%。该方法无需复杂的衍生化过程,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生物体液中8种极性农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农药 非衍生化 生物体液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期间DNA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贾振军 高春芳 +3 位作者 戴蓬 刘卓 钱尊磊 姚伟宣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生物物证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DNA鉴定被称为新的破案法宝之一。但在现场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空间、时间有限等问题的限制,特别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现场DNA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限制了学生学习DNA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生物物证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DNA鉴定被称为新的破案法宝之一。但在现场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空间、时间有限等问题的限制,特别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现场DNA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限制了学生学习DNA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无法达到生物物证检验鉴定能力的培养要求。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远程教学,可以解决以前及疫情期间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对人类DNA提取与鉴定的流程及鉴定方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本文在DNA实验内容、仿真系统规格要求、功能要求、实施流程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前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最终结论认为DNA虚拟仿真实验在新冠疫情期间可以突破仪器设备和时空限制,实验教学中学生全流程全时段参与,建立"互联网+实验室"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生物物证技术 虚拟仿真 D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