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证生生:玄学与佛学理论形态之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6-114,159,共9页
魏晋玄学与佛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体系,但是从共时性结构上说,玄学和佛学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中"无"与"空"的本体哲学,"有"与"无"现象与本体的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 魏晋玄学与佛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体系,但是从共时性结构上说,玄学和佛学都属于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中"无"与"空"的本体哲学,"有"与"无"现象与本体的辩证关系,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辨逻辑,使二者在理论形态上构成了互证生生的关系;从历时性结构上说,佛教本土化过程中对玄学的汲取与扬弃,玄学后期发展所接受佛学的浸染与影响,使二者也构成了一种互证生生的关系。其中,玄学是影响中国佛学建构与形成的根本,佛学又反过来浸润并影响玄学,从而影响了中国本土哲学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玄学 佛学 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运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72,共9页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 魏晋经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七经"为研究对象;玄学以道家思想为主体,以"三玄"为研究对象。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其思维方式也有区别。但是,从哲学内涵上考察,不仅玄学通过对道家本体哲学和自然本质的解构性阐释,贯通了儒道融合的内在理路,构成了与经学的理论联系;而且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交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本体、以"名教"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也使玄学与经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哲学和思想上的同源共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经学 玄学 同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性情论与魏晋诗学之关系
3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229,共7页
玄学"性情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生命情怀、儒家和道家融合的思想属性,对魏晋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哲学本体上,情生于性,性显于情,二者皆以自然为本体;追求生命关怀、审美情调与道德关怀、伦理秩序的契合,是玄学性情论的... 玄学"性情论"以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生命情怀、儒家和道家融合的思想属性,对魏晋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哲学本体上,情生于性,性显于情,二者皆以自然为本体;追求生命关怀、审美情调与道德关怀、伦理秩序的契合,是玄学性情论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影响了创作主体本性自然的理想人格建构,形成了优游于自然与名教之中、追求有限自由的审美化人格境界,而且直接决定了魏晋诗学以自然为生成本原、以性情为表现核心的审美形态的形成;追求以自然性情为审美形态与以儒家思想为审美内质的契合是诗学性情论的基本特点。玄学性情论既汲取先秦的性情理论,融合儒道,又扬弃了性善性恶的边见、情感礼教的冲突,而回归性情的本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魏晋诗学 性情 自然 审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4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而且各理论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多元并存。其中建安从儒道并存转向儒家诗学;正始从儒家诗学转向玄学诗学;西晋从玄学诗学复归儒家诗学,再发展为儒玄并存;东晋又从玄学诗学逐渐向玄释圆融、佛教诗学转化,这是魏晋诗学的基本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诗学 儒家诗学 玄学诗学 佛教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之敞亮”是情感兼形式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海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5期96-104,共9页
苏州大学教授刘锋杰于2018年年底出版的著作《生命之敞亮:王国维“境界说”诗学属性论》,无疑是王国维“境界说”研究的最新成果。该著有驳正,有发挥,博采众论而自出机杼。实际上早在2002年出版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中,刘锋杰就提出... 苏州大学教授刘锋杰于2018年年底出版的著作《生命之敞亮:王国维“境界说”诗学属性论》,无疑是王国维“境界说”研究的最新成果。该著有驳正,有发挥,博采众论而自出机杼。实际上早在2002年出版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中,刘锋杰就提出如下思考:“要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不能不首先理解《人间词话》;要确立中国文论在跨文化交流的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也不能不总结《人间词话》所内蕴的现代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人间词话》 情感 世界文化格局 中国文论 跨文化交流 大学教授 最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穀梁》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运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9,共7页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拓展:西晋经学发展再考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运好 《中原文化研究》 2016年第6期24-32,共9页
西晋是魏晋经学繁荣期,钩沉史籍,可考经学家90人,经学著作165种。其经学以《易》《礼》《春秋》最为发达,探求天人关系,恢复伦理秩序,镜鉴历史教训,追求国家一统,是其主体思想倾向。其学术渊源,既受青州与荆州、蜀与吴的经学影响,也受... 西晋是魏晋经学繁荣期,钩沉史籍,可考经学家90人,经学著作165种。其经学以《易》《礼》《春秋》最为发达,探求天人关系,恢复伦理秩序,镜鉴历史教训,追求国家一统,是其主体思想倾向。其学术渊源,既受青州与荆州、蜀与吴的经学影响,也受河内玄学经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调和诸家之说,寻求更为圆通的阐释范式,是其基本的学术倾向。在理论形态上由训诂章句而走向阐释义理,在意识形态上由学术化而走向政治化,是西晋经学的基本发展轨迹。这种特点的形成及其嬗变,有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也有国家政治的外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经学 思想倾向 理论形态 发展轨迹 历史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海军 《关东学刊》 2017年第3期17-26,共10页
饶宗颐的《人间词话平议》影响深远。包括叶嘉莹在内的诸多学者,一致认为其评论精辟。饶宗颐指出了王国维"境界"说的"弊端",认为其论词标准和中国古典美学意内言外之旨辄复相乖。王国维"境界"说是一个立... 饶宗颐的《人间词话平议》影响深远。包括叶嘉莹在内的诸多学者,一致认为其评论精辟。饶宗颐指出了王国维"境界"说的"弊端",认为其论词标准和中国古典美学意内言外之旨辄复相乖。王国维"境界"说是一个立体多面的理论范畴,兼具"意境"与"超意境"的美学旨向,任何范畴的全称判断都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饶宗颐以"殊伤质直"的隐显视角分析"隔"与"不隔",存在理论错位之嫌。《人间词话平议》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对"境界"说的创新价值重视不够,客观上反映了两位大师文学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本真自由 崇古 尚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郭象哲学本体论争论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运好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郭象哲学本体论是学界争论最为激烈且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与郭象哲学体系的特点有关。郭象哲学源于庄子哲学。庄子往往在解构式的结论中包涵着肯定与否定并存的悖论,其深刻影响了郭象哲学体系,因此才出现是是非非... 郭象哲学本体论是学界争论最为激烈且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与郭象哲学体系的特点有关。郭象哲学源于庄子哲学。庄子往往在解构式的结论中包涵着肯定与否定并存的悖论,其深刻影响了郭象哲学体系,因此才出现是是非非的热闹场面。如果以描述性研究为基本思路,则可以看出:郭象以"迹"与"所以迹"为逻辑起点;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为经典诠释;以辨名析理的思辨方式,在否定何晏、王弼"以无为本"、汲取裴頠"始生者自生"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本体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哲学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与王船山“天才”观异同考释
10
作者 潘海军 《船山学刊》 2017年第3期24-29,共6页
王船山在著述中多次使用"天才"这一术语,王国维在20世纪初将西方"天才"观引入中国诗学。审验两位大师的"天才"观,具有鲜明的共相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在于强调天才的直觉能力和崇高内美的品格,而且天才之... 王船山在著述中多次使用"天才"这一术语,王国维在20世纪初将西方"天才"观引入中国诗学。审验两位大师的"天才"观,具有鲜明的共相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在于强调天才的直觉能力和崇高内美的品格,而且天才之作具有自然之特质。差异性在于王船山"天才"观强调天巧或神技,富有灵心的"天才"能够领悟天地神理,在诗境中呈现"天人合一"的妙合意旨。王国维"天才"观推崇绽出的存在性向,"天才"心灵对此在生存予以观照,呈现出"忧""畏""罪性担荷"等价值维度。王船山"天才"观彰显中国传统美学场域的内质元素,王国维"天才"观则凸显了西方存在主义场域的价值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王国维 天才观 天人合一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美学研究进路管窥——评夏中义的《王国维:世纪苦魂》
11
作者 潘海军 《关东学刊》 2020年第3期144-157,共14页
夏中义的《王国维:世纪苦魂》是王国维美学研究史上无法绕开的著作。作为比较美学研究专著,重在探讨王国维与叔本华的思想联系。该著是思想史写作新尝试,对思维理路予以文献学及发生学阐释,视角新颖剖析严谨。学术创新在于将王国维“忧... 夏中义的《王国维:世纪苦魂》是王国维美学研究史上无法绕开的著作。作为比较美学研究专著,重在探讨王国维与叔本华的思想联系。该著是思想史写作新尝试,对思维理路予以文献学及发生学阐释,视角新颖剖析严谨。学术创新在于将王国维“忧生”美学纳入人本境域类推阐发。“人本”视角蕴含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审视“天才情结”偏重“经验”裁定,一定程度遮蔽了王国维境界美学涵摄的“超验”性。该著作为学案研究可归于“以西释王”路径,对王国维美学的传统释义重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美学 忧生之苦 境界 以西释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国维与金圣叹美学思想的互通性
12
作者 潘海军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7年第2期69-77,共9页
王国维和金圣叹在中国美学批评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两位大师的心智特点皆具悲苦性向,苦厄的人生体验成为其批评基点所在。在艺术创思论上,他们强调艺术形象非客观现实的照搬,推崇想象真实的重要性,注重虚无体验与艺术创造的衍生关... 王国维和金圣叹在中国美学批评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两位大师的心智特点皆具悲苦性向,苦厄的人生体验成为其批评基点所在。在艺术创思论上,他们强调艺术形象非客观现实的照搬,推崇想象真实的重要性,注重虚无体验与艺术创造的衍生关系。在艺术存在论上,两位大师赞赏文艺经典坦露真理性向,关涉存在论场域罪感担荷与本真自由的价值呈现。王国维和金圣叹的精锐评点,一定程度上与传统价值观相背离,无疑与更大的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苦性向 想象真实 艺术创思论 艺术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复古真的“口不谈世事”吗?——谈南宋诗歌研究中一个流传已久的误解
13
作者 费君清 楼培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7-178,共12页
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灜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 自从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灜奎律髓》中说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之后,这种看法就很大程度上被固定下来,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沿袭,甚至还被进一步解读为戴复古不关心世事或是有意逃避社会现实,并由此引发了对他的一些负面评价。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从南宋史料尤其是戴复古自身作品看,戴复古完全是一个充满入世热忱的忠勇之士。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居江湖之远而有廊庙之忧,敢于刺君王、诋时忌、忤达官、哀民生,有爱国爱民之心,对世事热切关切与参与。由于戴复古平时比较注意讲话的方式与场合,恪守底线,未逆龙鳞,故得到一些官员士绅的肯定。因此,对方回此言不能片面理解而误读。应当结合戴复古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来加以综合判断,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戴复古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复古 南宋 诗歌 世事 误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境界”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场域的审美呈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海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32,共10页
王国维"境界"说涵摄"无我"与"真我"两维架构。"真我"之维聚焦"忧""畏""终极焦虑"等情感形态,彰显存在本体论场域的审美取向。鲁迅的《野草》、冯至的《十四行... 王国维"境界"说涵摄"无我"与"真我"两维架构。"真我"之维聚焦"忧""畏""终极焦虑"等情感形态,彰显存在本体论场域的审美取向。鲁迅的《野草》、冯至的《十四行诗》、海子诗歌创作,皆体现出对生存虚无的原初情绪,凸显"真我"的审美旨趣。"无我"之维追求情景交融、意与境会的高格深意。周作人散文、朱自清散文、何其芳的《画梦录》,以精练语言寄托无限情思,构塑"心与物化"物我情融的艺术至境。王国维"境界"说在现代文苑得到了有力呈现,彰显其蓬勃的理论生命力。将王国维"境界"说从理论层面辨析转向艺术实践的探讨,无疑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的全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真我 无我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文外之旨”:从佛学到诗学的意义转换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运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107,共9页
产生于东晋佛教经论的"文外之旨"由佛教理论范畴发展为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意义转换的渐进过程。从佛教上说,"文外之旨"强调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证悟佛教义理的整体意义;从审美上说,"文外之旨"与同源于... 产生于东晋佛教经论的"文外之旨"由佛教理论范畴发展为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意义转换的渐进过程。从佛教上说,"文外之旨"强调超越文本语言的限制,证悟佛教义理的整体意义;从审美上说,"文外之旨"与同源于东晋佛教经纶的"微言之妙""象外之谈"交融叠合,构成了"韵外之致"的审美境界。然而,直至刘勰将其引入文学研究,论述"文情之变",才真正完成了从佛学到美学的意义转换;皎然、司空图再引入诗学研究,论述"境""象""格""味"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又完成了从佛学向意境说的意义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美学 诗学 文外之旨 意境
原文传递
论魏晋经学学、术之变迁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运好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30,共10页
魏晋经学是汉代经学的延续与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形成了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格局。"儒术"或曰"经术",实际上包含着经学之"学"与经学之"术"两方面内涵。"学"... 魏晋经学是汉代经学的延续与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形成了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格局。"儒术"或曰"经术",实际上包含着经学之"学"与经学之"术"两方面内涵。"学"在于道,偏重于义理探究;"术"在于用,偏重于经世致用。因此,独尊儒术对汉晋国家意识形态产生了两方面深刻影响:一是重经学之"学",影响了士林的学风变化;二是重经学之"术",影响了士林的价值取向。以学为体,以术为用,是汉代经学的基本取向。魏晋经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重学、重术的交错发展,甚或呈现出由重术向重学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与"前经学时代"的传统有关,又打上了当时国家意识形态——主要指国家教育与选官制度的深刻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魏晋 经学 国家意识形态 学术变迁
原文传递
理论的“幻象”:评罗钢《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海军 《中国美学研究》 2018年第2期244-264,共21页
罗钢的《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是一部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且争议较大的著作。作者采用思想探源及考证研究等方法,对《人间词话》的基本概念予以辨析,重在梳理诗学范畴的'西式'源头,对王国维诗学理论的本土渊源持否定态度。... 罗钢的《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是一部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且争议较大的著作。作者采用思想探源及考证研究等方法,对《人间词话》的基本概念予以辨析,重在梳理诗学范畴的'西式'源头,对王国维诗学理论的本土渊源持否定态度。罗钢将王国维'意境说'认定为德国美学精神的'中国变体',抽离了与中国诗学传统的联系。追溯原因,罗钢对王国维'境界说'彰显出'内在对抗性'、立体性和'复合性'理论架构认识不足;其次,对王国维会通中西哲学能力有低估之嫌;最后,罗钢采用文化殖民视角与'解构'立场,认为王国维诗学割裂传统,乃理论的'幻象'。王国维诗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美学根基之中,经过其创造性发挥,呈现出亦中亦西、古典兼备浪漫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的“幻象” 中国变体 复合性 解构
原文传递
从“重心术”管窥章学诚与王国维文艺理论的互通性
18
作者 潘海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5,共6页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被誉为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峰。吕思勉先生赞誉章学诚擅深湛之思,在中外史学家中是第一流的。学界同人聚焦其历史理论,对其文学理论的灼见真知关注不够。1942年陈千帆先生编撰中国古代文论精华,所选最能代表古...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被誉为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峰。吕思勉先生赞誉章学诚擅深湛之思,在中外史学家中是第一流的。学界同人聚焦其历史理论,对其文学理论的灼见真知关注不够。1942年陈千帆先生编撰中国古代文论精华,所选最能代表古代文学思想的十篇文论中,章学诚的文章占了五篇。(1)由此可见章学诚文艺理论的不凡成就。钱穆认为"章学诚讲历史有一更大不可及之处,他不是站在史学立场来讲史学,而是站在整个的学术史立场来讲史学,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吕思勉 史学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 灼见真知 王国维
原文传递
王国维境界美学的当代回响:以王元化为个案
19
作者 潘海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108,共5页
从王国维到王元化,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考镜源流,钩玄提要,方能从中获得评骘艺术的准则。王元化认为王国维博学睿思及融汇中西的学术成就,是20世纪中国留给我们后来者最珍贵的遗产。王元化指出:"在20世纪中国... 从王国维到王元化,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考镜源流,钩玄提要,方能从中获得评骘艺术的准则。王元化认为王国维博学睿思及融汇中西的学术成就,是20世纪中国留给我们后来者最珍贵的遗产。王元化指出:"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秉持‘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不仅在历史考据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西学引入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既有以《观堂集林》为代表的缜密功夫,又有以《静安文集》为代表的恢宏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元化 王国维 考镜源流 观堂集林 融汇中西 学术成就 学术史 不可替代
原文传递
论王国维与钱钟书诗学观之异同--以《人间词话》《谈艺录》为例
20
作者 潘海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2-161,共10页
《人间词话》与《谈艺录》是王国维和钱钟书代表性诗学著作,其文艺主张具有同质性:钱钟书崇尚“神韵”,王国维推美“无我”,皆是“言象意”美学传统的价值阐发。差异性在于:王国维“境界”说提倡“真我”,钱钟书执持“规矩”。《谈艺录... 《人间词话》与《谈艺录》是王国维和钱钟书代表性诗学著作,其文艺主张具有同质性:钱钟书崇尚“神韵”,王国维推美“无我”,皆是“言象意”美学传统的价值阐发。差异性在于:王国维“境界”说提倡“真我”,钱钟书执持“规矩”。《谈艺录》守护古典艺术准绳,《人间词话》不仅继承传统美学范式,而且创设诗学评判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钱钟书 《谈艺录》 诗学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