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壳质酶蛋白40、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孔认 陈梦诗 陈珊娜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362-1366,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NGA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尿毒症MHD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6例,... 目的:探究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NGA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尿毒症MHD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6例,比较感染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YKL-40、NGAL、MMP-9表达水平,并分析YKL-40、NGAL、MMP-9在MHD患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感染组年龄、透析时间及血清CRP、IL-6、YKL-40、NGAL、MMP-9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YKL-40、NGAL、MMP-9水平是预测MHD感染的独立因素(均P<0.05)。YKL-40、NGAL、MMP-9诊断MHD感染的受试工作者特征曲线(ROC)的AUC分别为0.924、0.964、0.814,三者联合诊断MHD感染的AUC值为0.993,优于各单项指标。结论:YKL-40、NGAL、MMP-9水平升高是尿毒症MHD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MHD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感染 甲壳质酶蛋白40 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陈瑜 陶石 +4 位作者 胡敏 徐璐 王娇 符才波 周威伦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8-691,共4页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加入10、20、40μmol/L浓度的槲皮素100μl,分别记为槲皮素10、20、40μmol/L组,另加入RPMI1640培养液100μl为空白组。比较各组细胞增殖、凋亡、黏附...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加入10、20、40μmol/L浓度的槲皮素100μl,分别记为槲皮素10、20、40μmol/L组,另加入RPMI1640培养液100μl为空白组。比较各组细胞增殖、凋亡、黏附能力、迁移能力、侵袭情况;检测各组HL-60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家族蛋白8、9、3的表达情况。结果 槲皮素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力,其活力随槲皮素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加强。槲皮素各组凋亡指数较空白组增加,黏附率、迁移率、侵袭数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槲皮素各组呈显著浓度依赖性(P<0.05)。40μmol/L槲皮素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9、3蛋白表达(P<0.05)。结论 槲皮素能够抑制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凋亡,对其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凋亡机制与细胞中caspase9、3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白血病细胞 增殖 凋亡 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璐 陈峙霖 +3 位作者 胡敏 陶石 陈瑜 苏群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6-1172,共7页
目的:研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血液科收治的97例均行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重度贫血、轻链型、低蛋白血症、截... 目的:研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血液科收治的97例均行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重度贫血、轻链型、低蛋白血症、截瘫、肾损伤、淀粉样变、复杂核型、骨病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获得完全缓解等)、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血钙、血β2微球蛋白等)、治疗方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等指标的情况。随访1-60个月,记录患者总生存期。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总生存期和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97例患者中,获得完全缓解29例(29.90%),部分缓解56例(57.73%),总有效率为87.63%(85/97)。截止至末次随访时间,死亡19例(19.59%),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1%、71.13%、37.11%。中位总生存期29(1-6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截瘫、肾损伤、淀粉样变、复杂核型、获得完全缓解、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等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截瘫、淀粉样变、复杂核型、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97例患者中,早期死亡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淀粉样变、重度贫血均是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淀粉样变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诸多影响预后效果的不良因素,如高龄、伴有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截瘫、淀粉样变、复杂核型等,其中伴有淀粉样变的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性较高,而采取沙利度胺维持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病理特征 实验室指标 治疗方案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徐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EB病毒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96和CD12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2 位作者 胡敏 徐璐 陶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30-33,共4页
目的检测CD96、CD123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ML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AML患者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96、CD123表达情况,并分析CD96、CD123表达与... 目的检测CD96、CD123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ML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AML患者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96、CD123表达情况,并分析CD96、CD123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AML患者CD96、CD123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缓解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 <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 <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发生率均高于阴性表达者(P <0.05);AML患者中CD96、CD123阳性表达的中位生存期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 CD96、CD123在AM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耐药或复发进展有关,可作为判断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CD96 CD123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抑制剂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陶石 徐珊琦 +3 位作者 焦明秀 陈瑜 符才波 胡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4-1538,共5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PDTC 0、25、50、100μmol/L处理HL-60细胞24、48、72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用PDTC 0、25、50、100μmol/L处理HL-60细胞24、48、72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活化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8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25、50、100μmol/L PDTC处理HL-60细胞24、48、72 h后,同一时间点下随着PDTC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越高(r=0.924,P<0.01),在同一PDTC浓度下,随着时间推移,细胞增殖抑制率增高(r=0.952,P<0.01)。在25、50、100μmol/L PDTC处理HL-60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PDTC能显著提高HL-60细胞凋亡率,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0.01);PDTC能显著下调HL-60细胞BCL-2,cyclinD1、p-NF-κB p65表达(P<0.05),上调BAX、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表达(P<0.01);50、100μmol/L PDTC能显著下调HL-60细胞p-NF-κB抑制蛋白(p-IκBα)表达(P<0.01)。结论:PDTC能显著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 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4靶向线粒体相关凋亡诱导因子2对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Jurkat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敏 李海龙 +2 位作者 符才波 陈瑜 陈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4-1348,共5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miR-214对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Jurkat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Jurkat细胞分为4组:Jurkat(对照组);miR-214 inhibitor组;sh-AIFM2组;miR-214 inhibitor+sh-AIFM2组。实时定量PCR(qRT-...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miR-214对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Jurkat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Jurkat细胞分为4组:Jurkat(对照组);miR-214 inhibitor组;sh-AIFM2组;miR-214 inhibitor+sh-AIFM2组。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214和线粒体相关凋亡诱导因子2(AIFM2)的表达;荧光素酶分析验证miR-214与AIFM2的靶向关系;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结果:在Jurkat细胞中,miR-214负向调控AIFM2表达。MiR-214可直接靶向AIFM2。与对照组相比,miR-214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下降,细胞凋亡增加;sh-AIFM2组细胞增殖上升,细胞凋亡降低(P<0. 05)。而且,sh-AIFM2会减弱miR-214 inhibito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对细胞凋亡的诱导(P<0. 05)。另外,miR-214 inhibitor可降低细胞侵袭;sh-AIFM2会增强细胞侵袭(P <0. 05)。Sh-AIFM2会抑制miR-214inhibitor导致的细胞侵袭的下降(P<0. 05)。结论:MiR-214可通过靶向AIFM2促进Jurkat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miR-214 AIFM2 增殖 凋亡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陶石 徐珊琦 +3 位作者 焦明秀 陈瑜 符才波 胡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0-2293,共4页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DAC)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的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DAC)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的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DAC+CAG化疗方案),对照组48例(CAG化疗方案),治疗持续3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AM及Tregs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第1疗程和第3疗程后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AM及Treg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CD206^+细胞比例及Tregs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MIP-1α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可能通过抑制老年AML患者TAM及Tregs的表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高患者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地西他滨(DAC)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 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变化与淋巴瘤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胡敏 符才波 +2 位作者 陈瑜 王娇 陶石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10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及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变化对淋巴瘤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9例作为淋巴瘤组,根据肿瘤...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及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变化对淋巴瘤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9例作为淋巴瘤组,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分为Ⅰ~Ⅱ期亚组54例和Ⅲ~Ⅳ期亚组35例;随访1~3年,根据不同预后分为存活亚组63例和死亡亚组26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身体健康者62例作为对照组。淋巴瘤组患者在入院后、最后一次随访日采集空腹静脉血,对照组在体检日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A125和CEA含量,采用速率法测定LDH含量,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β_2-MG含量。观察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亚组患者入组时和对照组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水平;观察不同预后亚组患者入组时与最后一次随访时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水平变化。结果Ⅰ~Ⅱ期亚组、Ⅲ~Ⅳ期亚组及对照组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Ⅰ~Ⅱ期、Ⅲ~Ⅳ期亚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Ⅲ~Ⅳ期亚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水平亦均高于Ⅰ~Ⅱ期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存活亚组患者随访终点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水平均较入组时有所改善(P <0. 05);死亡亚组患者随访终点与入组时比较,除LDH无明显变化外,余均恶化(P <0. 05)。存活亚组患者随访终点时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水平均低于死亡亚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CA125、LDH及β_2-MG可作为淋巴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临床可据此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癌胚抗原 抗原 肿瘤 L-乳酸脱氢酶 Β2微球蛋白 临床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9b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石 郝新宝 +5 位作者 苏群豪 徐璐 胡敏 吴肖志军 陈瑜 王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4429-4432,共4页
目的探讨miR-29b对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将miR-29b mimics,miR-29b NC转入白血病细胞K562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9b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 目的探讨miR-29b对K562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将miR-29b mimics,miR-29b NC转入白血病细胞K562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9b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髓样细胞白血病(MCL)-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CDK6蛋白表达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激活情况。结果与miR-29b NC组比较,miR-29b mimics组miR-29b表达上调(P<0.01),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率降低(P<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P<0.01),Bcl-2,MCL-1,CDK4,CDK6,PI3K及p-AKT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1),Bax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结论 miR-29b mimics能显著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9b 白血病 K562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璐 陈峙霖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行保乳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行保乳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阿霉素辅助化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辅助化疗。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均与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有关(P <0.05);辅助化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16%(P <0.05);研究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3例,口腔溃疡2例,骨髓抑制4例,脱发7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例,10例,14例和23例(P <0.05);辅助化疗后,研究组患者预后因子Ki-67、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阳性者分别为16例、17例和1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例、26例和22例。结论乳腺癌行保乳术后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辅助化疗,可有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弱预后因子Ki-67,ER,Her-2的表达,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吡柔比星 阿霉素 乳腺癌 保乳术 辅助化疗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姜艾灸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璐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139-141,共3页
目的观察隔姜艾灸足三里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效果,探索用祖国传统医学方法减轻化疗副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交叉对照法,将病例随机分组,每组均化疗3个周期,3个周期中采用艾灸-右丙亚胺-艾灸+右丙亚胺三种方法循环使... 目的观察隔姜艾灸足三里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损害的效果,探索用祖国传统医学方法减轻化疗副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交叉对照法,将病例随机分组,每组均化疗3个周期,3个周期中采用艾灸-右丙亚胺-艾灸+右丙亚胺三种方法循环使用,观察各组的心电图改变和心功能情况以及血清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三组病例的心电图改变率分别为33.33%、30.00%和、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在每一期化疗后第1天BNP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与右丙亚胺预防心肌损害的机制不同,但效果相近,且艾灸操作简便、经济、副反应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恶性肿瘤 蒽环类药物 心肌损害 隔姜艾灸 足三里 B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白血饮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毒副反应、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璐 胡敏 苏群豪 《四川中医》 2020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参芪白血饮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毒副反应、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VTD方案化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参芪白血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治疗后... 目的:观察参芪白血饮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毒副反应、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VTD方案化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参芪白血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缓解率,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指标[T细胞、Th细胞、Ts细胞、NK细胞],治疗前后骨痛症状评分(NRS)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Ts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T细胞、Th细胞、NK细胞比例以及Th/Ts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髓抑制,实验组患者WBC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应用参芪白血饮可有助于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一定程度上缓解化疗的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白血饮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 毒副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复方皂矾丸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机体炎症、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淑芳 李丽娜 杨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究地西他滨联合复方皂矾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机体炎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的MD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0... 目的探究地西他滨联合复方皂矾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机体炎症、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的MDS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复方皂矾丸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生命质量核心问卷(QLQ-C30)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NEU、WBC、血红蛋白均升高,且观察组NEU、WBC、血红蛋白水平为(1.54±0.36)×10^(9)/L、(2.89±0.21)×10^(9)/L、(93.66±10.27)g/L,均高于对照组[(1.31±0.28)×10^(9)/L、(2.36±0.15)×10^(9)/L、(75.26±9.1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ɑ、IL-6、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TNF-ɑ、IL-6、VEGF浓度为(0.89±0.21)ng/mL、(34.66±7.61)pg/mL、(182.24±15.68)ng/L,均低于对照组[(1.05±0.21)ng/mL、(39.04±2.97)pg/mL、(249.36±27.5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LQ2C-30各项子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QLQ2C30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复方皂矾丸可有效改善MDS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机体炎症以及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相较于地西他滨单药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地西他滨 复方皂矾丸 治疗效果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间隔电话联合短信干预用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淑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1期3067-306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电话联合短信干预用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以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4组,每组42例。4组干预时间分别为:A组每天1次、B组2d1次、C组3d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电话联合短信干预用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以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4组,每组42例。4组干预时间分别为:A组每天1次、B组2d1次、C组3d1次、D组5d1次,4组均连续电话和短信干预6个月。对比4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得分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4组服药依从性得分均明显增加,且B、C组得分明显优于A、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组收缩压均有明显改善,且B、C两组明显低于A、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舒张压有所降低,但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d或3d一次的电话联合短信干预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时间间隔 短信干预 老年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NF-κB、p-AKT及NF-κ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2 位作者 胡敏 徐璐 陶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21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患者淋巴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核转录因子(NF-κB)、C-myc基因的表达,及标本中与PI3K/AKT细胞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患者淋巴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核转录因子(NF-κB)、C-myc基因的表达,及标本中与PI3K/AKT细胞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2017年收治的75例DLBCL病检存档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为试验组,另选同期75例健康志愿者的淋巴组织样本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基因的表达,及DLBCL标本中与PI3K/AKT细胞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试验组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Bcl-2与NF-κB、c-Myc的阳性表达在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均呈正相关(P <0.05)。NF-κB和p-AKT在DLBCL中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P <0.01)。p-AKT的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 <0.05);NF-κB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和结外累及呈正相关(P <0.05)。结论 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Bcl-2、NF-κB、c-Myc基因高度表达,Bcl-2、NF-κB、c-Myc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DLBCL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指标,p-AKT抑制剂和NF-κB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能对DLBCL的治疗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核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生素靶向ULK1蛋白诱导HL-60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17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徐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泥蚶提取物海生素通过靶向调控ULK1蛋白诱导HL-60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以及自噬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海生素10、100和1000 mg/L处理组、全反式维甲酸(ATRA)5μmol/L处理组和对照组,共5组,分别培养HL-60细胞12、24、48和72 h,采用... 目的:探讨泥蚶提取物海生素通过靶向调控ULK1蛋白诱导HL-60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以及自噬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海生素10、100和1000 mg/L处理组、全反式维甲酸(ATRA)5μmol/L处理组和对照组,共5组,分别培养HL-60细胞12、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成熟标志分子CD11b和CD15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分子ULK1、LC-3蛋白的表达。结果:海生素100和1000 mg/L处理HL-60细胞48和72 h,HL-60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ATRA组(P<0.05)和海生素10 mg/L组和对照组;处理72h后,HL-60细胞CD11b、CD15表达百分比和ULK1、LC-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TRA组和海生素10 mg/L组和对照组(P<0.05)。海生素10、100和1000 mg/L组同时给予ULK1蛋白抑制剂培养HL-60细胞72 h,各组细胞增长率均明显增加,CD11b、CD15表达百分比和ULK1、LC-3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泥蚶提取物海生素通过靶向调控ULK1蛋白诱导HL-60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通过介导细胞自噬活性促进细胞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生素 ULK1蛋白 HL-60细胞 细胞分化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门冬酶联合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18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2 位作者 胡敏 徐璐 陶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CHO...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CHO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门冬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53/60,88.3%)高于对照组(41/60,68.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CD3^+T、CD4^+T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门冬酶辅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显著,不增加化疗毒性,减轻化疗药物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9
作者 刘淑芳 赵映 李丽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探究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MDS患者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 目的探究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MDS患者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采用地西他滨单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地西他滨、ATRA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输血、生存时间、血液学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计数(RBC)]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66.04%,高于对照组(44.44%),红细胞输注量、血细胞数输注量分别为(7.60±1.03)、(75.36±7.29)U,均低于对照组[(7.95±0.65)、(79.25±10.10)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时间为(24.39±8.02)个月,长于对照组[(17.54±6.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EUT、PLT分别为(1.75±0.41)×10^(9)/L、(72.67±9.52)×10^(9)/L,均高于对照组[(1.60±0.19)×10^(9)/L、(67.51±6.34)×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MCV、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ATRA较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对老年MDS的治疗效果更佳,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全反式维甲酸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PCD、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与毒副反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瑜 陶石 +1 位作者 胡敏 符才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4962-4965,共4页
目的 分析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106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D组53例,采用低剂量来那度胺... 目的 分析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PCD)、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选择106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D组53例,采用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PCD方案治疗,VAD组53例采用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血红蛋白、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比例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清β2-微球蛋白(MG)水平、T细胞亚群水平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化疗后,PCD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VAD组(P<0.05);A组血清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VAD组(P<0.05);PCD组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VEGF和β2-MG水平显著低于VAD组(P<0.05);PCD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VAD组(P<0.05);两组腹胀、感染及总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PCD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VAD组(P<0.05),VAD组血细胞减少或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PCD组(P<0.05)。结论 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PC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低剂量来那度胺联合VAD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但化疗期间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更高,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化疗方案的调整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来那度胺 PCD方案 VAD方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