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数表法,将96例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PD组和HD组,每组各48例。分别于治疗前、透析3个月后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数表法,将96例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PD组和HD组,每组各48例。分别于治疗前、透析3个月后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和PCT水平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 P <0.05);两组患者SCr、BUN、IL-6、TNF-α和PCT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透析后,PD组患者的hs-CRP水平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D组的感染发生率(16.67%)、低蛋白血症发生率(20.83%)分别高于HD组的4.17%、4.17%;PD组的高血压发生率(10.42%)、心律失常发生率(6.25%)和充血性心衰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HD组的29.17%、22.92%、3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D和HD均是保护尿毒症患者残余肾功能的有效透析模式,并发症方面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但PD对降低hs-CRP水平效果更为显著,可考虑作为尿毒症患者主要透析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PDRP)病原菌连续三年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9例...目的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PDRP)病原菌连续三年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9例PDR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腹膜透析透出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感染186例次,其中,110例次感染中的透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9.14%,共检出138株病原菌,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检出50株、47株、41株病原菌,不同年度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度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成比低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原菌所致PDRP患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其他三类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治愈率高于真菌感染患者(P<0.05)。真菌感染的死亡率高于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P<0.05)。结论在PDRP患者透出液的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内出现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等高耐药性病原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出现上升,而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数表法,将96例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PD组和HD组,每组各48例。分别于治疗前、透析3个月后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r、BUN、hs-CRP、IL-6、TNF-α和PCT水平均较透析前明显下降( P <0.05);两组患者SCr、BUN、IL-6、TNF-α和PCT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透析后,PD组患者的hs-CRP水平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D组的感染发生率(16.67%)、低蛋白血症发生率(20.83%)分别高于HD组的4.17%、4.17%;PD组的高血压发生率(10.42%)、心律失常发生率(6.25%)和充血性心衰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HD组的29.17%、22.92%、3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D和HD均是保护尿毒症患者残余肾功能的有效透析模式,并发症方面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但PD对降低hs-CRP水平效果更为显著,可考虑作为尿毒症患者主要透析方式。
文摘目的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peritonitis,PDRP)病原菌连续三年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89例PDR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腹膜透析透出液中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临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感染186例次,其中,110例次感染中的透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9.14%,共检出138株病原菌,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检出50株、47株、41株病原菌,不同年度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度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构成比低于2015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原菌所致PDRP患者的治愈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其他三类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的治愈率高于真菌感染患者(P<0.05)。真菌感染的死亡率高于病原菌培养阴性患者(P<0.05)。结论在PDRP患者透出液的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内出现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等高耐药性病原菌的比例在近三年出现上升,而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关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